五岁以下患病幼童携带的新冠病毒数量远高于成人 芝加哥西北大学卢里儿童医院(Lurie Children’s Hospital)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指出,5岁以下儿童的新冠病毒携带量,最高可达成年人的100倍。 这份报告刚发布于美国医学会小儿科期刊(JAMA Pediatrics),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的孩童的鼻子、喉咙部位所携带的病毒数量不比成人少,尤其5岁以下的幼童,如感染后,其上呼吸道部位的新冠病毒数量,比成人高出10到100倍,这个研究结果并不代表孩子会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但可作为各界决定秋季是否应该重返校园上课的参考。 这项研究收集了芝加哥于3月23日至4月27日间,来自该医院住院部、门诊、急诊和临时新冠病毒检测站的样本。 研究人员分析了145名1个月大至65岁不等的非重症新冠患者,并将这些患者依年龄分成:5岁以下儿童、5到17岁儿童及青少年,以及18到65岁成年人等三组。 结果显示,5岁以下儿童的病毒核酸量大于其他两组人群,而5到17岁的感染者所携病毒量与成人患者差不多。 主导该研究的卢里儿童医院儿科传染病专家贺德-萨金特医生(Taylor Heald- Sargent)说,学校的情况很复杂,根据研究显示,“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孩子没有生病,或者病得不重,就判定他们有没有携带病毒”。 不过,该研究因为规模不大,且没有详细说明样本的族裔、性别,也有没有列出是否有潜在健康问题,因此仍有不足处. 至于儿童是否具有传染性?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只观察了病毒核酸,并未针对传染性做研究,因此不清楚儿童究竟是否会传播新冠病毒。 尽管如此,专家们还是由此警觉到“幼童可能携带大量新冠病毒”。 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病毒专家舒兹-切里(Stacey Schultz- Cherry)说,很多人都说“孩子不容易受病毒影响,孩子不会被感染”,但从这项新研究来看,了解儿童在传播病毒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一些公共卫生专家表示,在白宫和美国疾控中心CDC均建议学校应在秋季复课的情况下,最新研究提醒政府,不应淡化学校复课后疫情传播的潜在风险。 新冠病毒不会消失,明年可打疫苗 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长佛奇(Anthony Fauci)7月31日在众院听证会上表示,“我认为新冠肺炎不会消失,因为这是高传染性病毒。”这番发言与川普总统相左,川普一再声称病毒终将消失。 虽然佛奇认为新冠病毒不会不见,但他认为可将疫情严重度降至“低层级”。他指出,美国确诊案例居高不下,因为有些州在疫情初期未及时封城或者太早开放。 根据华盛顿大学健康数据评估中心(IHME)7月30日公布的新模型,美国11月1日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从22日预测的22万例,增加近1万1千例至23万零8百多例;放松口罩禁令可能使新冠死亡增至25万例,但全民戴口罩的话死亡人数则可望降至19万8千例。 佛奇31日表示,虽然无法保证科学家能找到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但他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估计今年底或2021年会有疫苗问世,“我们进展很快,我认为目前没有其它国家领先于我们,导致我们必须仰赖它国提供疫苗的情况”。 佛奇告诉议员,别期待全国民众能立刻接种疫苗,之后将依据科学顾问的优先推荐名单施打,医护人员等重要员工和高风险族群将列为优先对象。 但佛奇也说,在合理时间内,计划是让任何有需要的美国人,能在2021年内注射疫苗。 参考资料: https://www.luriechildrens.org/en/news-stories/young-kids-could-spread- covid-19-as-much-as-older-children-and-adults/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文章列表
历史上华人对世界和美国民权运动的特殊贡献
再路上 一个跨太平洋的创意旅程。。 编者按: 从早期反抗对华人的歧视到参与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从推动出生公民权到缔结世界人权宣言,华人为世界和美国民权运动做出了非常特殊的贡献。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历史上华人对争取民权的贡献,让我们更自信地参与反对种族歧视的抗争。 从殖民年代开始的种族觉醒到当今世界广泛公认的人人平等,用了三百年,从独立宣言提出人生而平等到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用了一百年,但真正确认各种族平等民权是在第十四修正案写入宪法后又一个一百年之后。种族平等依赖的不仅仅是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保证,更是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的全世界范围强调各种族民族平等的现代世界人权体系。而华人是现代人权体系构建的主要贡献者。 世界人权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的华人都为抵抗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此,中国成为战后世界新秩序中唯一一个非白人的国家。194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建立,华人张彭春任唯一副主席,他为人权问题加入了非西方视野。为了人类的文明进步,为了积贫积弱的祖国和亿万同胞的尊严和权益,他大声疾呼人权的普遍性,而且把仁爱,忠恕,善政,和谐世界,包容,和而不同等中国文化思想融入宣言,打破了西方文明对世界人权的阐释和主宰。 新人权体系确立了不分人种、国家、信仰的平等观,是6万万中国同胞抗日牺牲贡献的结果。《世界人权宣言》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48个国家的签署,使美国少数族裔的民权斗争具有了牢固的支撑,新的起点和公认的法理来源。《世界人权宣言》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根本。 扩展阅读:梁文道谈<世界人权宣言>: 这个中国人,让冷冰冰的理性多了一点温度 https://www.sohu.com/a/281326759_206804 在美国,即使在被法律明确歧视的年代,华人作为少数族裔也一直在为平等民权努力,并且惠及其他少数族裔。 益和诉霍 普金斯案 南北战争胜利后,美国通过了三条宪法修正案来保护胜利果实。其中第十四修正案被称为平等保护条款,规定各州在其保护范围内不得拒绝给与任何人法律的平等保护。但是此后的许多年里,美国最高法院都非常狭隘的解释这一修正案。结果,地方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可以很大程度地侵害少数族裔的自由和权利。 1886年, 旧金山被美国白人打压的一位华裔洗衣店老板被旧金山警官抓捕。当时在加州仅仅有不到5万华人,而官方性质的排华让华人任何抗争都难上加难。但是我们的先辈们团结一致,以巨大的努力把案件一直诉讼到高法。此案在美国最高法院得到了开先例的裁决,彻底改变了对第十四修正案的传统解释。在这个判决中,美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写下“原告人的权力。。。并不因为他们是异族或中国国民而减少”。 益和诉霍普金斯案的判决作为美国宪法史最重要的25个判决之一,在半个多世纪后成为20世纪中期美国关于平等保护法律的一个主要基石,成为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推翻南方几个州及城市企图限制黑人的政治权利的立法违宪的根据。在1950年代华伦担任主大法官(the Warren Court)任内,被引用至少150次。 扩展阅读:益和诉霍普金斯案:华人诉讼与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 http://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news&Gid=a17ef0d5dd1c5a4ebdfb&keyword=&EncodingName=big5&Search_Mode=accurate&Search_IsTitle=0 郭湖安诉美国案 在大名鼎鼎的益和诉霍普金斯案之前,有另外一个华人打赢的宪法官司:郭湖安诉美国案。此案由在美华人发起,诉讼得到的判决中明确确立了美国宪法的原则:第14条修正案的平等保护适用于美国公民,同样也适用于非公民。可以说,广大在美未入籍的移民,其权利保障之始就是这一诉讼。 出生公民权 美国公民权之认定,兼采属地与属人主义,即承认出生于美国的、及父或母是美国公民的子女的公民权。这一原则的法律依据来自1895年华人黄金德一直打到美国高法的官司的判决。正是黄金德案的判决明确并巩固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中的“属地主义原则”。美国非裔人口一半以上来自二战后移民美国的非洲人。这些人的子女所以能获得美国国籍都源于黄金德对抗美国政府诉讼案的判决。而不是“正是因为非裔美国人反对种族主义归化法,亚裔美国人才获得了公民身份”。 扩展阅读:美国“出生公民权”与华裔“黄金德案” https://dy.163.com/article/E0IQ5AEP051482PU.html 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全面排华的大环境下,人单势孤财乏的在美华人进行法律诉讼,其压力即使不能说比一百年后的非裔民权斗士们更大,也绝对是同等难度的。除了这些成功的诉讼,还有很多没有成功的。而这些努力的结果,构成了60年代实力可观的民权运动的前提。我们的先辈说是民权运动的先驱丝毫不为过。 华人参与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 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主体是非裔,但是华人一直都是民权运动的参与者,不是旁观者。 1968年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的亚裔学生团体主导了要求校方公开入学申请标准以及成立“种族研究系”的罢课,是民权运动中时间最长(五个月)的学生罢学活动。今天各个大学里的种族研究专业都来自于此。 扩展阅读:Third World Liberation Front https://blogs.cornell.edu/asianammedia/2018/12/07/third-world-liberation- front-twlf/ 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中国元素 黑人争取平等权利从南北战争开始算,坚持奋斗了一百多年,并不是到上世纪60年代才突然开始的。但为什么民权运动在60年代能够成功?除了二战后新的世界秩序因为中国的参与不再是白人的独舞,世界人权宣言下新的世界观的发展让种族平等的要求唤醒了美国的进步人士,非裔种族问题也是美苏中对抗形势下中苏宣传的重点,这些大的国家环境,使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与中国相关。 美国民权运动史很少论及中国与美国民权运动的关系。事实上,当时中国不仅仅在国际上宣传并支持美国非裔的民权运动,甚至对美国民权运动中黑人权力运动等激进运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毛泽东对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赫的支持,对黑人激进组织革命行动运动组织、黑豹党产生的直接影响。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宣传美国对非裔歧视压迫来批判美国宣传的民主自由是种族歧视的自由白人的民主,引起了国际社会巨大的反响。而中国在60年代开始向非洲输出革命的同时坚决支持美国的黑人运动,包括黑豹党等敢于正面对抗白人政府等黑人运动。 相对于黑豹运动路线,马丁路德金牧师的非暴力抗争就成了一个美国政府和社会可以接受的选择。没有这些因素,60年代等黑人的民权运动很大可能会如同另一位杰出的非裔领袖杜波依斯领导的尼亚加拉运动一样成为一朵浪花,而不是马德路德金博士掀起的海啸。 扩展阅读:美国民权运动中的中国因素 http://www.uscnpm.com/model_item.html?action=view &table=article&id=22218 纵观历史,在争取民权的早期斗争中,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在美华人先辈坚持打赢了几项关键的宪法诉讼,为美国包括非裔在内的各个少数族裔在美国扎根并合法合理的争取宪法赋予的民权提供了主要法律基础;包括美国华人在内的全世界华人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让种族平等成为一个普世公认的基本原则;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对美国种族歧视的批判以及对民权运动的支持为民权运动提供了可以获得胜利的大环境;民权运动中,作为一个超少数族裔的社群,华人踊跃参加了民权运动,并建立了之后半个多世纪反对种族歧视最关键的阵地之一的大学校园的种族研究新专业。 有意无意之中,这些华人对民权运动的贡献,对美国各界(包括华人和黑人在内)来说都鲜为人知,甚至华人被误解成搭便车。被别的社区误解,还可以说是宣传不足,但华裔自己不去了解自己历史而产生的误解,就是盲目了。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历史上华人对争取民权的贡献,让我们更自信地去参与反对种族歧视的抗争。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扩展阅读文章…
不要战争,我们要爱与和平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对纽约的感情一言难尽。 几乎每年夏天都有机会带学生去这大都市,在钢筋水泥的森林夹缝中、在汹涌人潮涌动中体会金钱与欲望的碰撞。 对于一有空就往荒凉的国家公园里跑的我来说,纽约是不得已才会去的。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驶进纽约市中心时,就开始渐渐头疼。等到站在时代广场的中心,四周霓虹灯不断地刺激你的眼睛,人群涌动泛起的汗馊味扑鼻而来时,头疼欲裂。 这时如果躲到百老汇的剧院里,或是前往中央公园,症状会减退一点儿。 有一年,一个来自德克萨斯州的高中学生下了旅游大巴,站在纽约街头时,竟迈不开步,呼吸急促,后来,“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同行的一位老师分析道:这是人群密集恐惧症的表现,这可怜的孩子生长在地广人稀的德州,平生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人。 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有轻微的人群密集恐惧症,只不过以前一直没有注意而已。从此,对全美第一大城市 – 纽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没想到,儿子却对纽约情有独钟,选择在此工作,带着我们走街串巷的,并让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大都市。 去年的今天,由儿子带着在纽约市格林尼治村的小街巷飘过,这里给予摇滚民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大量创作的灵感。对,就是那个写写歌词就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还拒绝前往领奖的哥们,拿奖拿到手软,12尊格莱美奖、1尊奥斯卡金像奖、1尊金球奖、普利策奖、总统自由勋章…除了奥运会的奖牌(人家没参加),其余的都似探囊取物。 他的专辑《自由驰骋的鲍勃·迪伦 》( The Freewheelin’ )的封面就在这里的琼斯街(Jones Street)拍摄。找到此处,街市依旧,只是草木葱茏。我和家人在其间自由自在地闲逛,儿子捕捉到那一刻美妙之处,并按照音乐专辑的封面给我和先生也合成了一张。 我最喜欢的鲍勃·迪伦(Bob Dylan)的音乐《答案在风中飘荡》就收录在这一专辑中,而他在音乐中的质问,半个多世纪后,仍掷地有声,答案在哪里?去风中捕捉吧~ Blowin’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荡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才能称得上男子汉?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才能安歇在沙滩上?How…
美国疫情蔓延,为什么阴谋论也像病毒一样乱窜?
英美故事 我们只提供有温度的故事。 截止美东时间7月29日晚上10点,美国确诊的新冠患者超过450万人,死亡超过15万人。美国自1月出现确诊首例以来,达到第一个一百万例花了98天;但是从300万例增加至400万例,仅用了16天。疫情蔓延速度之快,居全球之冠。随着美国疫情蔓延,各种阴谋论也像病毒一样乱窜。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院长福奇博士 美国辛克莱广播集团在全美拥有191家电台。这个周末,这些电台本来计划要播出一档“劲爆”的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前病毒学家” 茱迪·米科维茨(Judy Mikovits)和她的律师拉瑞•克莱曼(Larry Klayman)。这个节目的标题是《福奇博士制造了新冠病毒吗?》虽然节目用了一个问句来做标题,但以“吹哨人”自许的茱迪·米科维茨却宣称,”新冠病毒是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院长福奇博士(Dr. Anthony Fauci)至少在2014年就’制造’出来的。他采用了猴子的细胞系来制造这种病毒,然后把这种病毒运到了中国,而福奇的研究基地就在马里兰州的美军德特里克堡基地……” “前科学家”茱迪·米科维茨 这个访谈是辛克莱广播集团“美国这一周”节目主持人柏林(Eric Bolling)主持的。他采访了米科维茨和她的律师克莱曼。除了曝福奇的黑材料之外,米科维茨还宣称,戴口罩很危险,它会“逐渐激活你自己身上的病毒”,而疫苗会致百万人于死地。 茱迪·米科维茨的“阴谋论”观点远不止这些。她最近上了一档名叫“新闻真相”的网络节目,“披露”说,新冠疫情只不过是一系列“假公共健康危机”中最新的一个案例,是那些药品大厂与比尔•盖茨基金会为了商业利益而合谋的结果。她说:“我们经历了猪流感,禽流感,艾滋病。所有这些大流行的疫情都是人为制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摧毁健保系统,从而逐渐导致国家破产。” 新闻网站Vox把米科维茨称为“不光彩的科学家”和“阴谋论制造者”。米科维茨则把自己标榜成一个屡屡被美国科学界迫害的人。事实上,多年以前,她在科学界的名声就已经崩坏。《科学》杂志2009年撤回了米科维茨与人合作撰写的一篇文章。它宣称老鼠的逆向病毒会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一学术争议导致Whittemore Peterson研究所炒掉了米科维茨。几个月后,她又因被指控曾经私自拿走研究所的电脑和资料、笔记而短暂入狱。这些指控后来撤销了,米科维茨自此以后就把那次被捕称做“别有用心的政府部门要阻止我揭露真相”。 米科维茨曾经与福奇博士共过事 她的搭档律师克莱曼也是有着“可怕记录”的阴谋论者。华盛顿邮报曾在2014年报道说,克莱曼当年曾起诉奥巴马政府,称埃博拉病毒是奥巴马政府用来对付白种人和犹太- 基督教信仰的秘密武器。 英国媒体Guardian这样评价茱迪·米科维茨和她的“阴谋论”: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吹哨人的传奇故事。她揭露美国政府如何被公司权力腐败的真相,她勇敢地讲述那些‘杀害’美国人的真相。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茱迪·米科维茨博士指责新冠疫情大爆发是由大药厂与比尔•盖茨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策划的阴谋,这本身就是很不光彩的行为。在一个阴谋论流行的时代,这些关于医学的阴谋论往往很有市场。” 今年四月,米科维茨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腐败的瘟疫》,一出版就冲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她还拍了一部叫做《流行病》(Plandemic,波兰语)的纪录片,准备在夏天播放。在片中,她宣称美国卫生部门埋没她的研究成果。她的结论之一就是疫苗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们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这个片子在Youtube上被观看了700多万次后,因为观点不实,被撤了下来。后来脸书和视频网站Vimeo.com也禁了这个片子。但是保守派和右翼媒体却大捧米科维茨,特朗普对新冠病毒起源与传播的怀疑也支持了米科维茨的某些观点。 辛克莱广播集团不是第一个吹捧阴谋论的媒体。纽约的一家电台就曾经播放过对特朗普前顾问Roger Stone的采访。此人相信比尔•盖茨“创造”了新冠病毒,并计划通过注射疫苗和向人体植入芯片来监视人类,而纽约邮报对此说法竟没有一点点置疑。 虽然这个访谈节目还没有正式播出,但采访内容已经先在网上流传开来,引起美国媒体一片哗然。媒体监督机构Media Matters首先置疑这一访谈内容的可信度,称它“完全不顾事实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指认特朗普政府的首席科学家福奇博士为病毒制造者。” 由于受到来自媒体界的激烈批评,辛克莱网站目前已经撤下这段访谈,并决定延后播出这一集节目。还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将重新弥补背景资讯,来平衡报道中的观点。究竟会如何平衡,让我们拭目以待。 专门研究阴谋论的学者发现,阴谋论总是在人类危机深重的时候泛滥成灾。从人类历史来看,每一次瘟疫大流行的时候,关于瘟疫起源和如何阻止瘟疫的阴谋论就会像瘟疫一样在人类中间蔓延。它反映了社会性的焦虑。由于这次新冠疫情对美国民众的健康、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一些民众遂倾向于寻找一些简单的答案,“阴谋论”正好满足了这些民众的心理需要。美国著名的皮尤研究中心在六月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关于病毒起源的“阴谋论”,认为疫情的爆发是某些权力阶层事先策划的。 米科维茨的阴谋论之所以被很多美国民众接受,部分原因还在于她挑战的对象是美国最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福奇博士。挑战专家的权威性已经成为特朗普政府一些高官的流行做法。贸易代表纳瓦诺不久前就在媒体上放言:“福奇预言的每一件事情都错了。” 白宫甚至将福奇做错的事列出一张清单交给媒体。在福奇看来,美国的疫情第一波还远没有过去,他的这一判断与特朗普对疫情的种种乐观显然背道而驰。于是,佛奇在为特朗普“站台”了三个多月后,终于因为自己的直率,成了“不受白宫欢迎的人”。 福奇博士在疫情初期也说过不用戴口罩,但后来他改口了 最近,福奇和家人都收到了不少带有威胁性的邮件,有的甚至是死亡威胁。这让福奇很怀疑人生:“这是在美国吗?”可是,他对于曾经说过的话,并不感到后悔。他很清楚,某些言论白宫并不爱听,但他也并不打算要去讨好决策者。他仍然相信目前的疫情还在第一波之中,而到今年秋天如果疫情还没有控制住,加上流感季节的到来,情况会更严重。 Guardian针对美国的疫情失控和甚嚣尘上的阴谋论,这样写道:“美国正站在十字路口。在疫情大流行的时候,科学正在与决策者的推测和直觉作战。” 日前,150多位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名给特朗普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马上重新封锁经济,并且强调在防疫上一定要听专家的建议。特朗普会听吗? 参考链接: https://heavy.com/news/2020/05/judy- mikovits/https://www.vox.com/2020/7/26/21338174/covid-19-conspiracy-theories- fauci-sinclair- plandemic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14/coronavirus-viral- video-plandemic-judy-mikovits-conspiracy-theories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百年柯达绝处逢生,股票暴涨15倍
英美故事 我们只提供有温度的故事。 截止美东时间7月29日晚上10点,美国确诊的新冠患者超过450万人,死亡超过15万人。美国自1月出现确诊首例以来,达到第一个一百万例花了98天;但是从300万例增加至400万例,仅用了16天。疫情蔓延速度之快,居全球之冠。随着美国疫情蔓延,各种阴谋论也像病毒一样乱窜。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院长福奇博士 美国辛克莱广播集团在全美拥有191家电台。这个周末,这些电台本来计划要播出一档“劲爆”的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前病毒学家” 茱迪·米科维茨(Judy Mikovits)和她的律师拉瑞•克莱曼(Larry Klayman)。这个节目的标题是《福奇博士制造了新冠病毒吗?》虽然节目用了一个问句来做标题,但以“吹哨人”自许的茱迪·米科维茨却宣称,”新冠病毒是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院长福奇博士(Dr. Anthony Fauci)至少在2014年就’制造’出来的。他采用了猴子的细胞系来制造这种病毒,然后把这种病毒运到了中国,而福奇的研究基地就在马里兰州的美军德特里克堡基地……” “前科学家”茱迪·米科维茨 这个访谈是辛克莱广播集团“美国这一周”节目主持人柏林(Eric Bolling)主持的。他采访了米科维茨和她的律师克莱曼。除了曝福奇的黑材料之外,米科维茨还宣称,戴口罩很危险,它会“逐渐激活你自己身上的病毒”,而疫苗会致百万人于死地。 茱迪·米科维茨的“阴谋论”观点远不止这些。她最近上了一档名叫“新闻真相”的网络节目,“披露”说,新冠疫情只不过是一系列“假公共健康危机”中最新的一个案例,是那些药品大厂与比尔•盖茨基金会为了商业利益而合谋的结果。她说:“我们经历了猪流感,禽流感,艾滋病。所有这些大流行的疫情都是人为制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摧毁健保系统,从而逐渐导致国家破产。” 新闻网站Vox把米科维茨称为“不光彩的科学家”和“阴谋论制造者”。米科维茨则把自己标榜成一个屡屡被美国科学界迫害的人。事实上,多年以前,她在科学界的名声就已经崩坏。《科学》杂志2009年撤回了米科维茨与人合作撰写的一篇文章。它宣称老鼠的逆向病毒会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这一学术争议导致Whittemore Peterson研究所炒掉了米科维茨。几个月后,她又因被指控曾经私自拿走研究所的电脑和资料、笔记而短暂入狱。这些指控后来撤销了,米科维茨自此以后就把那次被捕称做“别有用心的政府部门要阻止我揭露真相”。 米科维茨曾经与福奇博士共过事 她的搭档律师克莱曼也是有着“可怕记录”的阴谋论者。华盛顿邮报曾在2014年报道说,克莱曼当年曾起诉奥巴马政府,称埃博拉病毒是奥巴马政府用来对付白种人和犹太- 基督教信仰的秘密武器。 英国媒体Guardian这样评价茱迪·米科维茨和她的“阴谋论”: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吹哨人的传奇故事。她揭露美国政府如何被公司权力腐败的真相,她勇敢地讲述那些‘杀害’美国人的真相。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茱迪·米科维茨博士指责新冠疫情大爆发是由大药厂与比尔•盖茨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策划的阴谋,这本身就是很不光彩的行为。在一个阴谋论流行的时代,这些关于医学的阴谋论往往很有市场。” 今年四月,米科维茨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腐败的瘟疫》,一出版就冲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她还拍了一部叫做《流行病》(Plandemic,波兰语)的纪录片,准备在夏天播放。在片中,她宣称美国卫生部门埋没她的研究成果。她的结论之一就是疫苗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们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这个片子在Youtube上被观看了700多万次后,因为观点不实,被撤了下来。后来脸书和视频网站Vimeo.com也禁了这个片子。但是保守派和右翼媒体却大捧米科维茨,特朗普对新冠病毒起源与传播的怀疑也支持了米科维茨的某些观点。 辛克莱广播集团不是第一个吹捧阴谋论的媒体。纽约的一家电台就曾经播放过对特朗普前顾问Roger Stone的采访。此人相信比尔•盖茨“创造”了新冠病毒,并计划通过注射疫苗和向人体植入芯片来监视人类,而纽约邮报对此说法竟没有一点点置疑。 虽然这个访谈节目还没有正式播出,但采访内容已经先在网上流传开来,引起美国媒体一片哗然。媒体监督机构Media Matters首先置疑这一访谈内容的可信度,称它“完全不顾事实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指认特朗普政府的首席科学家福奇博士为病毒制造者。” 由于受到来自媒体界的激烈批评,辛克莱网站目前已经撤下这段访谈,并决定延后播出这一集节目。还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将重新弥补背景资讯,来平衡报道中的观点。究竟会如何平衡,让我们拭目以待。 专门研究阴谋论的学者发现,阴谋论总是在人类危机深重的时候泛滥成灾。从人类历史来看,每一次瘟疫大流行的时候,关于瘟疫起源和如何阻止瘟疫的阴谋论就会像瘟疫一样在人类中间蔓延。它反映了社会性的焦虑。由于这次新冠疫情对美国民众的健康、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一些民众遂倾向于寻找一些简单的答案,“阴谋论”正好满足了这些民众的心理需要。美国著名的皮尤研究中心在六月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关于病毒起源的“阴谋论”,认为疫情的爆发是某些权力阶层事先策划的。 米科维茨的阴谋论之所以被很多美国民众接受,部分原因还在于她挑战的对象是美国最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福奇博士。挑战专家的权威性已经成为特朗普政府一些高官的流行做法。贸易代表纳瓦诺不久前就在媒体上放言:“福奇预言的每一件事情都错了。” 白宫甚至将福奇做错的事列出一张清单交给媒体。在福奇看来,美国的疫情第一波还远没有过去,他的这一判断与特朗普对疫情的种种乐观显然背道而驰。于是,佛奇在为特朗普“站台”了三个多月后,终于因为自己的直率,成了“不受白宫欢迎的人”。 福奇博士在疫情初期也说过不用戴口罩,但后来他改口了 最近,福奇和家人都收到了不少带有威胁性的邮件,有的甚至是死亡威胁。这让福奇很怀疑人生:“这是在美国吗?”可是,他对于曾经说过的话,并不感到后悔。他很清楚,某些言论白宫并不爱听,但他也并不打算要去讨好决策者。他仍然相信目前的疫情还在第一波之中,而到今年秋天如果疫情还没有控制住,加上流感季节的到来,情况会更严重。 Guardian针对美国的疫情失控和甚嚣尘上的阴谋论,这样写道:“美国正站在十字路口。在疫情大流行的时候,科学正在与决策者的推测和直觉作战。” 日前,150多位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名给特朗普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马上重新封锁经济,并且强调在防疫上一定要听专家的建议。特朗普会听吗? 参考链接: https://heavy.com/news/2020/05/judy- mikovits/https://www.vox.com/2020/7/26/21338174/covid-19-conspiracy-theories- fauci-sinclair- plandemic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14/coronavirus-viral- video-plandemic-judy-mikovits-conspiracy-theories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NBA正式复工,湖人今年能拿冠军吗?
编者按: 2020年7月27日,美国总统辩论委员会宣布,凯斯西储大学(CWRU)和克利夫兰诊所的联合健康教育园区将于9月29日星期二在其希拉和埃里克·萨姆森教学馆举办首次总统辩论。在新冠疫情最为严重的3、4月份,这个刚建成的教学大楼曾被改建成方舱医院,因为俄亥俄没有出现纽约那样严重的疫情,这个方舱并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现在,这个场馆因其先进的科技和医疗条件,以及关键的政治和地理位置而被选为首场总统辩论举办地。届时,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将在全球1亿观众面前正式挑战美国现任总统共和党人川普。克利夫兰诊所还被选为今秋所有总统辩论活动的卫生安全顾问。下面是克利夫兰诊所于27日发布的新闻稿(英文)。 CLEVELAND – The 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 (CPD) announced today that the Health Education Campus (HEC)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and Cleveland Clinic will host the first presidential debate Tuesday, Sept. 29, in its Sheila and Eric Samson Pavilion. “We are honored to host this presidential debate at our shared Health Education…
CWRU和克利夫兰诊所将于9月底联合举办首次总统大选辩论
编者按: 2020年7月27日,美国总统辩论委员会宣布,凯斯西储大学(CWRU)和克利夫兰诊所的联合健康教育园区将于9月29日星期二在其希拉和埃里克·萨姆森教学馆举办首次总统辩论。在新冠疫情最为严重的3、4月份,这个刚建成的教学大楼曾被改建成方舱医院,因为俄亥俄没有出现纽约那样严重的疫情,这个方舱并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现在,这个场馆因其先进的科技和医疗条件,以及关键的政治和地理位置而被选为首场总统辩论举办地。届时,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将在全球1亿观众面前正式挑战美国现任总统共和党人川普。克利夫兰诊所还被选为今秋所有总统辩论活动的卫生安全顾问。下面是克利夫兰诊所于27日发布的新闻稿(英文)。 CLEVELAND – The 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 (CPD) announced today that the Health Education Campus (HEC)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and Cleveland Clinic will host the first presidential debate Tuesday, Sept. 29, in its Sheila and Eric Samson Pavilion. “We are honored to host this presidential debate at our shared Health Education…
参院新纾困案:再发$1200现金,联邦失业补助每周$200
华人关心的拜登政府施政方针 作者:求知 2020年7月23日 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拜登从本月起,每星期一场,发表一系列演讲,公布他重振美国经济和就业的竞选计划,命名为“重振并更好”(Build Back Better)。这与川普竞选团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任何今后4年的经济施政方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借此向大家就华人和亚裔关心的三个方面,简单描述拜登提出的具体政策和他一些过去的经验。如果拜登胜选,这些政策方针则很有可能主导拜登政府的施政,也将为今后4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华人和亚裔各自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变化。 一)切身利益:从疫情看小家 拜登自己以身作则,戴口罩,不搞竞选集会。尊重科学,号召全民戴口罩防疫, 并提出一揽子计划抗疫复工。拜登担任副总统的上届政府,对抑制过去伊波拉病毒的扩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拜登在2008年大萧条后,直接主持管理政府的8千亿美元(本文货币单位均为美元)的复苏计划。 拜登政府的“关爱计划”将在10年内投资7千7百50亿,其中4千5百亿将用于关爱老人和残疾人。这笔费用可以通过以下两部分渠道筹集:他将取消那些年收入在40万以上的房地产投资商,现在享有的不平等也不增值的税收待遇,和进一步管控高收入人遵循税务法规。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I)立刻拨款给州,地方和印地安土著政府,解决恢复基本公共职能所需的人员和他们的关爱问题。提案补助最多到12个星期的带薪家庭和医疗休假福利。为家人自己直接参与关爱服务的人们,或是需要关爱受伤,残疾,有病的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5000/年税务补助。 II)在关爱老人和残疾人方面,解决在穷人医保中(Medicaid)排队等候家庭和社区服务的问题;建立长期和创新解决方案的专项基金;为全美最差地区提供15万社区健康工作人员(将超过现有的3倍之多);解决其它关爱基础设施问题:包括4年内尽快提供10亿美金,解决护士,师资短缺和种族差异问题, 扫除退伍军人医院现有的雇人和工资待遇问题,大幅增加对印地安土著医疗的投资,招募至少十万名熟悉各族裔文化的公共卫生员(Public Health Jobs Corps)参与对传染病(如新冠肺炎)管理工作,包括追踪传染病和接触人员。 III)将为所有3-4岁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高达每年$8000/个或$1600/两个以上子女(年龄在13岁以下)的税务补助;家庭收入在$125K/年以下的,享受50%的补贴,家庭收入在$125K-$400/年的,则享受部分补助。照顾0-5岁儿童方面,对不超过150%各州中位收入的家庭,补贴所有超过7%的费用;并投资扩展和保持目前早期儿童教育的师资力量,给他们时间,资源和有力的支持(如教育培训和待遇),让他们专注孩子们的教育。对建造单位附属儿童中心的企业,每个中心在一百万美金以内的新建费用,给予50%的税务补助。对青少年关爱产业人员,发放非普通工作时间津贴;并建立关爱青少年产业发展和创新基金;为中低收入家庭,扩大对学龄青少年在课外周末和暑期活动的支持,创办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补习机会。将为给各州,华盛顿市和各地区提供经费为社区学院(如黑人社区学院)的学生建立幼儿园(社区学院四分之一的学生是父母,一半以上是黑人女学生);通过国防部拨款,全面建立美军基地幼儿园以及支持军人配偶的职业教育和发展。 为接近80%的美国家庭免费提供两年社区或公立大学,加倍低收入大学生的补助费用(Pell Grant)。 为大家医保选择,提供政府选项。 参与上届政府的医保政策,使两百万亚太裔人获益,减少了60%亚裔65岁以下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 公开发表文章,反对川普就新冠病毒归罪华人的字眼。参与的上届政府,促使了25亚太裔联邦法官上任(3x于接任时的人数),超过历届亚太裔任命的总和。 二)振兴经济:以小家看大家 在上届政府里,拜登是一个在2008年大萧条后的经济复苏计划中,不显人为知的幕后功臣和总经理。他负责让当时不赞同复苏经济提案,但把持着国会的共和党,通过批准了8千亿的复苏计划。不但为稳定经济,免于贪污浪费(<0.5%),而且为如何坚持复苏汽车行业和使之从业人员损失近三分之一到最终恢复为近一百万个工作岗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拜登的“关爱计划” 将在10年内投资7千7百50亿,其中4千5百亿将用于关爱老人和残疾人。将在关爱和教育产业里,新创造3百万个工作岗位,激发2百万人参与就业,即促使总共5百万人就业:其中包括为全美最差地区提供15万社区健康工作人员;招募至少十万名熟悉各裔文化的公共卫生员(Public Health Jobs Corps);培训3万五千人协助治疗大麻和毒品危机中的病人;4年内投资10亿美金,解决护士,师资短缺和种族差异问题;创建全新1百五十万个早期教育的工作岗位。通过税务补助和直接投资,可以全新成千上万个儿童中心,包括帮助企业新建附属儿童中心和帮助社区新建和改建的儿童中心,使之更容易和更安全地为残疾人,智残青少年服务。投资关爱产业人员的教育和在职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文凭和建立职业引导和发展系统;特别是通过加大投资州政府对早期儿童教育者的培养,使他们和健康产业工作者一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建立一个产业人才体系。 上任后的五年内,拜登政府将增加现有联邦小企业贷款一倍(预计将推动3百亿私人投资),并向州政府提供50亿补助用于建立在特大城市(our biggest cities)以外的创新企业。 10年投资6千4百亿改善住房情况(新盖修缮改造等),另外投资1千亿新增和改建低收入住房。 拜登政府将取消川普政府企业税的优惠政策,在4年执政期间,计划投资3千亿研发经费用于领先世界科技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型材料,健康和医药,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汽车,航空,人工智能和通讯,等等行业。根据可靠估算,这可能产生3百万以上个工作岗位。同时投资2万亿用于建设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和未来的清洁能源。其中包括联邦政府将用4千亿购买关键的清洁能源设施,并用大大超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金,投资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工业流程和清洁材料;在汽车行业里,创造1百万个全新工作岗位;到2035年实现全美供电零碳污染;兴建和改造1百五十万家房屋和低收入单户住房(使之在每年能源消耗上节省500美元);改造4百万栋商业大楼和2百万家住房(至少创造1百万个就业机会);等等。 三) 国际事务:以小家看世界 坚持以家庭团聚为基本原则的移民政策,根据当时宏观经济的情况,增加临时和永久性的工作签证,免除刚刚毕业理工科(STEM)博士生的名额限制。 停止阿富汗和中东的战争。 拜登将重新修复与盟国的国际关系,让美国重返世界领导地位。他曾经参与上届政府领导的有效控制伊波拉病毒的抗疫斗争,并和跟中国一起推动和获得190个国家/地区签署的巴黎气候协议。 上任第一天就恢复巴黎气候协议成员国地位,执行施政百日计划。通过外交途径,积极推动提升各国的排放标准,并决心实现美国2050年零排放(二氧化碳)和100%清洁能源的目标。 在新形势下,拜登愿意采取行动,像他在2017年所说那样,再次向世界重申美国的诚意:核武器只是用于核威慑以及作为必要的核报复能力。这包括,(若伊朗恢复遵循)伊朗核武器条约,美方愿意重返该条约,并为其延长做出更大的努力;延长美苏削减和取消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New START);协同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友和其它国家一起,即刻启动北朝鲜无核化的谈判。 作者简介:求知,从事生物医药和仪器器械的技术评估和咨询服务。 资料来源: 美华之音(http://www.voac.net/)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美国总统大选倒计时,华人关心的拜登施政方针
华人关心的拜登政府施政方针 作者:求知 2020年7月23日 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拜登从本月起,每星期一场,发表一系列演讲,公布他重振美国经济和就业的竞选计划,命名为“重振并更好”(Build Back Better)。这与川普竞选团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任何今后4年的经济施政方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借此向大家就华人和亚裔关心的三个方面,简单描述拜登提出的具体政策和他一些过去的经验。如果拜登胜选,这些政策方针则很有可能主导拜登政府的施政,也将为今后4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华人和亚裔各自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变化。 一)切身利益:从疫情看小家 拜登自己以身作则,戴口罩,不搞竞选集会。尊重科学,号召全民戴口罩防疫, 并提出一揽子计划抗疫复工。拜登担任副总统的上届政府,对抑制过去伊波拉病毒的扩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拜登在2008年大萧条后,直接主持管理政府的8千亿美元(本文货币单位均为美元)的复苏计划。 拜登政府的“关爱计划”将在10年内投资7千7百50亿,其中4千5百亿将用于关爱老人和残疾人。这笔费用可以通过以下两部分渠道筹集:他将取消那些年收入在40万以上的房地产投资商,现在享有的不平等也不增值的税收待遇,和进一步管控高收入人遵循税务法规。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I)立刻拨款给州,地方和印地安土著政府,解决恢复基本公共职能所需的人员和他们的关爱问题。提案补助最多到12个星期的带薪家庭和医疗休假福利。为家人自己直接参与关爱服务的人们,或是需要关爱受伤,残疾,有病的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5000/年税务补助。 II)在关爱老人和残疾人方面,解决在穷人医保中(Medicaid)排队等候家庭和社区服务的问题;建立长期和创新解决方案的专项基金;为全美最差地区提供15万社区健康工作人员(将超过现有的3倍之多);解决其它关爱基础设施问题:包括4年内尽快提供10亿美金,解决护士,师资短缺和种族差异问题, 扫除退伍军人医院现有的雇人和工资待遇问题,大幅增加对印地安土著医疗的投资,招募至少十万名熟悉各族裔文化的公共卫生员(Public Health Jobs Corps)参与对传染病(如新冠肺炎)管理工作,包括追踪传染病和接触人员。 III)将为所有3-4岁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高达每年$8000/个或$1600/两个以上子女(年龄在13岁以下)的税务补助;家庭收入在$125K/年以下的,享受50%的补贴,家庭收入在$125K-$400/年的,则享受部分补助。照顾0-5岁儿童方面,对不超过150%各州中位收入的家庭,补贴所有超过7%的费用;并投资扩展和保持目前早期儿童教育的师资力量,给他们时间,资源和有力的支持(如教育培训和待遇),让他们专注孩子们的教育。对建造单位附属儿童中心的企业,每个中心在一百万美金以内的新建费用,给予50%的税务补助。对青少年关爱产业人员,发放非普通工作时间津贴;并建立关爱青少年产业发展和创新基金;为中低收入家庭,扩大对学龄青少年在课外周末和暑期活动的支持,创办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补习机会。将为给各州,华盛顿市和各地区提供经费为社区学院(如黑人社区学院)的学生建立幼儿园(社区学院四分之一的学生是父母,一半以上是黑人女学生);通过国防部拨款,全面建立美军基地幼儿园以及支持军人配偶的职业教育和发展。 为接近80%的美国家庭免费提供两年社区或公立大学,加倍低收入大学生的补助费用(Pell Grant)。 为大家医保选择,提供政府选项。 参与上届政府的医保政策,使两百万亚太裔人获益,减少了60%亚裔65岁以下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 公开发表文章,反对川普就新冠病毒归罪华人的字眼。参与的上届政府,促使了25亚太裔联邦法官上任(3x于接任时的人数),超过历届亚太裔任命的总和。 二)振兴经济:以小家看大家 在上届政府里,拜登是一个在2008年大萧条后的经济复苏计划中,不显人为知的幕后功臣和总经理。他负责让当时不赞同复苏经济提案,但把持着国会的共和党,通过批准了8千亿的复苏计划。不但为稳定经济,免于贪污浪费(<0.5%),而且为如何坚持复苏汽车行业和使之从业人员损失近三分之一到最终恢复为近一百万个工作岗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拜登的“关爱计划” 将在10年内投资7千7百50亿,其中4千5百亿将用于关爱老人和残疾人。将在关爱和教育产业里,新创造3百万个工作岗位,激发2百万人参与就业,即促使总共5百万人就业:其中包括为全美最差地区提供15万社区健康工作人员;招募至少十万名熟悉各裔文化的公共卫生员(Public Health Jobs Corps);培训3万五千人协助治疗大麻和毒品危机中的病人;4年内投资10亿美金,解决护士,师资短缺和种族差异问题;创建全新1百五十万个早期教育的工作岗位。通过税务补助和直接投资,可以全新成千上万个儿童中心,包括帮助企业新建附属儿童中心和帮助社区新建和改建的儿童中心,使之更容易和更安全地为残疾人,智残青少年服务。投资关爱产业人员的教育和在职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文凭和建立职业引导和发展系统;特别是通过加大投资州政府对早期儿童教育者的培养,使他们和健康产业工作者一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建立一个产业人才体系。 上任后的五年内,拜登政府将增加现有联邦小企业贷款一倍(预计将推动3百亿私人投资),并向州政府提供50亿补助用于建立在特大城市(our biggest cities)以外的创新企业。 10年投资6千4百亿改善住房情况(新盖修缮改造等),另外投资1千亿新增和改建低收入住房。 拜登政府将取消川普政府企业税的优惠政策,在4年执政期间,计划投资3千亿研发经费用于领先世界科技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型材料,健康和医药,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汽车,航空,人工智能和通讯,等等行业。根据可靠估算,这可能产生3百万以上个工作岗位。同时投资2万亿用于建设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和未来的清洁能源。其中包括联邦政府将用4千亿购买关键的清洁能源设施,并用大大超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金,投资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工业流程和清洁材料;在汽车行业里,创造1百万个全新工作岗位;到2035年实现全美供电零碳污染;兴建和改造1百五十万家房屋和低收入单户住房(使之在每年能源消耗上节省500美元);改造4百万栋商业大楼和2百万家住房(至少创造1百万个就业机会);等等。 三) 国际事务:以小家看世界 坚持以家庭团聚为基本原则的移民政策,根据当时宏观经济的情况,增加临时和永久性的工作签证,免除刚刚毕业理工科(STEM)博士生的名额限制。 停止阿富汗和中东的战争。 拜登将重新修复与盟国的国际关系,让美国重返世界领导地位。他曾经参与上届政府领导的有效控制伊波拉病毒的抗疫斗争,并和跟中国一起推动和获得190个国家/地区签署的巴黎气候协议。 上任第一天就恢复巴黎气候协议成员国地位,执行施政百日计划。通过外交途径,积极推动提升各国的排放标准,并决心实现美国2050年零排放(二氧化碳)和100%清洁能源的目标。 在新形势下,拜登愿意采取行动,像他在2017年所说那样,再次向世界重申美国的诚意:核武器只是用于核威慑以及作为必要的核报复能力。这包括,(若伊朗恢复遵循)伊朗核武器条约,美方愿意重返该条约,并为其延长做出更大的努力;延长美苏削减和取消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New START);协同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友和其它国家一起,即刻启动北朝鲜无核化的谈判。 作者简介:求知,从事生物医药和仪器器械的技术评估和咨询服务。 资料来源: 美华之音(http://www.voac.net/)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CDC公布最新开学指南,新冠患者发病10天退烧24小时可复工
新的CDC指南说,轻度至中度新冠的人可以在10天(原指南要求14天)后自由活动,无需重新检测即可恢复工作。症状(非检测)才是指标。如果患者曾经发烧,则必须退烧至少24小时。 CDC说,症状可以更好地衡量某人的传染性,因此可以“避免不必要地将其隔离起来,错过工作或其他职责”。 CDC主任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宣布指导方针的声明中说:“今年秋天开学对我们的公共健康至关重要。学校关闭扰乱了儿童和家长的正常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CDC准备与K-12学校合作,在保护最脆弱的人的同时,让学校安全开学。” 雷德菲尔德此前曾表示,他“绝对”会把孙子孙女送回学校。 CDC的建议包括通过分组或让同组学生在校时待在一起的“豆荚式”教学让在校儿童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其他一些限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措施。 指南写道:“学校应对其设施内的新冠病例和可能发生的接触做好准备。”并补充说,学校也应做好与当地卫生部门协调的准备。 CDC称,很少有报告表明儿童是家庭内部传播的驱动力。指南称,截至7月17日,儿童和青少年在新冠病例中所占比例不到7%,在新冠相关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不到0.1%。 指南写道:“现有的最佳证据表明, 新冠对学龄儿童的风险相对较低 。” 此外,CDC反对对所有学生进行新冠检测,理由是出现新冠症状的儿童可能患有其他疾病,如果他们出现症状,就不应该上学。 指南中写道:“应该大力鼓励父母或看护者每天监控孩子是否有传染病迹象,生病的学生不应该亲自上学。” 美国一些最大的学区已经表示,他们不会让学生在秋季学期回到教室,而是会继续远程教学。在宣布指导方针时,总统川普表示,各学区决定不恢复面对面授课是出于政治动机,他再次威胁要取消那些不敞开大门学校的联邦资金。 总统在周四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重新开放我们的学校对确保父母能够去工作养家至关重要。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学校必须安全开学。” 国会目前正在就新一轮新冠纾困方案进行讨论,其中可能包括为学校提供资金,以更好地实施社会隔离措施。 小调查: 相关阅读: 美国疫情居高不下,秋季我们如何开学? 美国全面复工在即,如何避免感染新冠的日常风险? 参考资料: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community/schools- childcare/index.html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health/2020/07/23/new- cdc-guidelines-mild-moderate-covid-19-cases-isolate-10-days/5495376002/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美国疫情居高不下,秋季我们如何开学?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北美抗疫随笔之一 7月9日 星期四 晴雨 时光穿梭到七月中旬,摆在各个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是:秋季,如何开学?三月份关闭的学校在暑假期间一直闭门,秋天会不会迎来重新开放的浪潮? 各大商场开始准备开学的学习用品了 7月6日,星期一,美国入境和海关执法局(ICE)发布一项新的举措,如果大学留学生今年秋天的课程全部在网上完成,那么他们将得不到美国签证。这一新规定使国际学生有可能无法继续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而且也打乱了许多大学在疫情爆发关闭校园后精心规划的秋季重启计划。 7月8日,星期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联邦法院起诉政府,马萨诸塞州司法部长表示,支持这两所高校为阻止这些残酷规定所做的努力。哈佛大学秋季开学方案是完全在线上授课,麻省理工大多数将在线授课。 一地鸡毛的感觉…… “嗖嗖嗖–”几天之内,电子邮箱里一下子被学校的、同事的邮件占满,林林总总的讨论会;出门,一看到熟人,就被追问:老师,我们怎么开学? 如何平衡学生和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与学生学业上的成功,是每一个学校正在考虑的首要问题。 很多人呼吁,现在是时候让孩子们回到学校了,原因如下: 远程教学无法替代现场授课。 如果父母双职工的话,长时间兼顾工作和育儿非常困难。 有迹象表明,依赖学校服务的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群体的境况变得糟糕,依赖学校餐食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时挨饿,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家遭受虐待,而学校工作人员无法发现和报告这种情况。 其他国家,如中国、丹麦、德国等重新开放学校,并没有引起新的病毒大爆发。 然而,中国、丹麦和德国将新感染的总体比例降低到较低水平,德国在过去一周中报告了每百万居民只有35例新病例,而美国有将近1100例。 有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儿童往往不会因Covid-19患重病。来自已经开学到一定程度的国家的早期的数据表明,它们还没有成为感染的热点;但是,现在还处于初期,并且该数据目前太少了,不能确切地保证儿童不会传播该病毒。 美国的中小学有很大的自由权,每个学校的决定都有所不同。 目前,美国最大的纽约市学校系统计划每周将学生带回一到三天; 辛村(辛辛那提)公立学校(CPS)是俄亥俄州第三大公立学校,学校董事会在六月底已经对即将到来的学年计划做出决定,它将结合面对面学习和远程学习。具体措施是:在第一周,A组参加为期两天的面对面课程,另三天将以远程方式参加;而B组将参加为期三天的现场授课,另两天将进行远程授课。在第二周,A组和B组将互换时间表; 私立学校因为生源原因,大多数选择返回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授课。 “我们校区怎么开学?”我知道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于是,今天一大早,列席了我们学区教育董事会(Board of Education) 的有关开学的会议,聆听了学监有关开学的提议,到会有273名教职工代表和家长代表。会议竟持续了三个小时。 除了学监,还有教学主管、技术主管、校医主管、运输主管、特殊教育主管等陈述了开学计划,由董事会成员提问,列席和未列席的社区成员若有问题,可以写电邮询问。 整个会议,参与者均彬彬有礼,可以看出为了制定这个计划,校方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与问卷调查,希望找到最好的途径来服务社区的家长和学生。 我们学区的方案是:家长们要为孩子们的秋季上学做选择题,是选上网课呢,还是选送孩子进学校面对面上课呢?这两种形式并存,二者选其一。网课与现场授课的进度保持一致。 另外,社区和学校都需要保持灵活性,并准备万一发现有疫情迅速转移到远程学习。 师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现场教学,一部分在网上授课。 不少临近退休的老师在夏天选择提前退休,年纪大了,易感人群,不想把病毒带回家,无心恋战。他们的选择也很有道理。 整个开学方案事无巨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时间表的调整,教室卫生如何管理,食堂用餐怎么安排,校车上学生怎么就坐,秋季运动队规则……一整套全新的措施,周到而详尽啊! 看到大家都在为开学积极准备,看到这种良好的民主氛围,很欣慰。 作为老师,我要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课程应对秋季开学;作为教师工会一员,我要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案;作为家长,我也要做这道极其难的选择题,送孩子们上学还是继续让孩子宅家上网课。7月15日晚上七点,董事会将组织公众继续对开学方案进行讨论,进行完善,让不同的声音被听到, 请继续关注吧。 北美抗疫随笔之二 7月24日 星期五 晴 在7月9日的随笔里, 我提到了秋季复课的种种考虑。孩子他爸起先是坚决要送孩子们进校园的,但听了我的分析后,他同意让孩子们秋季继续上网课,他说虽然他会辛苦一点,但这样可以减少学校的负担,让教职员可以集中精力对付那些家中有困难的(父母亲因工作不能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不能提供家中学业支持(比如特殊教育)的学生。 昨天晚上,学区董事会通过了秋季开学的方案,家长们可以在7月30日前决定是上网课还是回学校面对面授课,每一个决策都会让一些人欢喜让一些人忧愁。今天一早打开邮箱就是满满的家长邮件,对这些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非常欣赏;接着回复邮件、回复电话,从早忙到晚。 开学方案导致学生分流,一部分来校上课,一部分在家上网课,家长们种种担心,而自己的超负荷工作量已经不得不放弃了两个班的学生,不可能同时再兼顾课堂和网课教学。不少教AP的老师都会面临这种两难,我们称这样的老师为singleton, 因为全校往往只有一位老师教这种AP课程。 认认真真地阅读了教师们关于复课的讨论,整整28页,病毒让很多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们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秋季返校到底值不值得?…
14万注册疫苗志愿者,最快秋天就有疫苗上市
编者按: 本文发表于2016年2月,4年之后,重读此文,依然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近几年来,在美国的华人维权意识大大提升,掀起了好几场较大规模的反对歧视运动。其中有两次与黑人的权益有关。一次是关于大学录取中“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照顾黑人学生政策的争论,另一次就是关于华人警官梁彼得误杀黑人青年格里的案子。这两次情况都让华人陷入某种纠结的状况:一方面,同为美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华,黑两族族本该互助而不是互斗。黑人群体在社会和经济方面更加弱势,与他们斗实在不能理直气壮。而他们在政治和组织上又比华人强得多,与他们结盟比冲突更有利。另一方面,双方的利益确有冲突。那么为了社会公义,是否华人就应该单方面放弃,让步?这种纠结引发了华人内部的很大争论,显著影响了群体行动的有效性。所以,厘清华人,黑人两族的关系和我们的战略,对于华人维权的进一步推动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事先声明:本文中很多论点系基于作者有限的个人体验而不是统计数据,而且不一定“政治正确”。我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发起这个讨论。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立场和经验自行判断,各抒己见。 诚然,华人和黑人都是美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但两者的处境存在着巨大区别。华人往往对黑人受到的歧视了解不深。我们觉得,美国的法律保证了种族平等,而种种政府和机构的政策又明显照顾黑人。所以对他们“哀其不幸”少于“怒其不争”。问题是,咱们华人除了基于个人体验往往把黑人与贫穷和犯罪连在一起以外,并没有基于历史的歧视观念。但是白人就不一样。在白人圈里呆过就会知道,很多(不是全部)白人现在还是把黑人看成劣等民族,不愿与他们为伍。黑人在成长的每一步都面临着额外的障碍。这种处境,对于崇尚个人奋斗,相信“美国梦”的华人移民来说很难理解。 而华人所面对的歧视不是历史性的(一百多年前的排华历史与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以技术移民为主体的华人群体关系并不大),而是文化上的。作为新移民,华人携带着母国博大悠久的文化基因,大至社会观小至为人礼节都有自己一套。在白人圈子里就往往被“另眼相看”。在学术界,高科技行业等移民普遍的地方还好,但在传统中白人聚集的地方如军方,政界,高级生意场上,华人要“融入”就不那么容易,对于“玻璃天花板”的感受也就更深。而且,因为母国的联系,在敏感领域里华人也不被信任,甚至被冤枉。这些不光是新移民的一代的遭遇,我们的子女也面临同样的壁垒,尽管程度上也许好一点。 所以,华人与黑人都受到歧视,但这两种其实很不同,一个是历史和观念上的,一个是文化上的。而且这两种歧视虽然都是社会不公,但其意义不一样。黑人的弱势是绝对意义上的。黑人种群的贫穷,缺少教育,犯罪率高,是对于美国社会的安定繁荣和基本价值的威胁。而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比任何种群差。所谓的歧视是说华人的影响和成就与其努力和才能不相符,是相对意义上的。华人所受的歧视只有自己有深切感受,而在其它种群看来没有明显的表象,更谈不上威胁了。除了法律的要求之外,如果一个公司要增加照顾黑人员工的力度,那么其动机是社会责任感(或者是如此的形象),和对人权,公正等理念的认同。而如果它要更加关注华人员工(根本谈不到照顾),那其动机则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才能和潜力,改善公司的“底线”。 而另一方面,华人与黑人的关系也并非“同盟”或“敌人”那样简单。在华人聚堆的工作如高科技,华尔街等,同级别的黑人雇员很少(目前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博士中只有5%是黑人)。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对黑人的了解限于报刊和街头,而不是职场上或朋友间的。不管对黑人有没有歧视的心理,至少在华人谈到“融入主流”,“入乡随俗”等观念时,是不把黑人当成主流的一部分的,而只有在谈到贫困,社会公正等话题时才会涉及黑人。反过来,黑人对于华人和亚裔虽然不敌对,但也没什么重视。他们也许把我们看成和白人一样的“压迫者民族”,也许认为黄种人比他们还要“劣等”,但不会把我们看成他们一伙的。不少工作单位都有黑人联谊会和亚裔联谊会。据我所知,两者的关注和兴趣都很不一样,彼此合作和交流的意愿都不强。 既然华人和黑人的处境有很大不同,相互关系也很淡漠,那么在反歧视的努力中,双方的关系又如何呢?首先应该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黑人民权运动,给了在美国的华人巨大的益处。它不但树立了“不管肤色种族,人人平等”的理念,同时也建立了一套检测和维护种族平等的平台。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单位根据平权雇佣法(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建立的投诉机制。如果你感觉到种族,性别歧视,就有权向这个机构投诉。单位必须进行调查,告知你处理结果。而单位里的每个主管都有责任报告他所知道的歧视事件,不管是不是在他的部门。当然这个机制不能阻止形形色色的隐性歧视,但毕竟提供了一个last resort的渠道。另外,政府还要求各个机构公布有关的种族比例数据。咱们关于亚裔申请大学遭受歧视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的数据。对于这些得益,咱们应该心存感激,而且在反对歧视的同时不要挑战这些民权运动的成果。但另一方面,黑,华两族的诉求有很大不同。黑人要的是照顾,是对历史上歧视的补偿。华人要的是真正的种族平等,是每个人努力争取成功的机会。这两者往往造成不可调和的状况。如在大学录取问题上,虽然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平权法案”对黑人的照顾而是大学为了白人学生占多数而对亚裔学生设限,但是亚裔争取自己权益的努力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黑人学生的奶酪,引起两者间的利益冲突。在最近梁警官的案子中,两者间的冲突就更难避免了。 华人在维权努力中应该怎样处理与黑人族群的关系呢?其实,咱们不必太纠结。目前在别人看来,华人并不是一股值得重视的政治力量,还谈不上盟友还是对手的问题。虽然在历史上黑人华人曾经并肩作战,但过去一二十年里华人的种种维权活动,从未得到过黑人的集体支持。而很多华人积极参加的反对加州SCA5(允许在大学录取中考虑种族因素)的努力肯定是得罪了黑人和西裔,至今却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恶果。所以,我觉得咱们应该个案考虑。利益一致时就联合,冲突时就单干,是目前最好的做法。当务之急是壮大华裔的力量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否得罪别人在长远上不是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咱们应该多向黑人学习。他们毕竟有几十年反抗歧视的经验,而且这几十年成就巨大(从五十年代不能使用同样的饮水器和公车座位,到今天入主白宫),不能不服。我觉得该学习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警惕的心态。咱们华人一般碰到不顺的事情会先检讨自己:是不是有做得不对,或者努力得不够的地方,自己应该怎样改进。觉得有歧视了还要反复问证据够不够。证据够了也不是起来反抗而是用自己更多的努力去弥补歧视带来的不利。而黑人就不同。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发生,先假定是歧视的结果,斗起来再说。例如法律规定服刑的犯人不能投票。因为犯人中黑人比例很大,所以这就是剥夺黑人投票权的恶法。规定吸毒者要判刑,因为惩罚的大多数是黑人,所以也是歧视性法律。在工作单位也一样。黑人雇员有不满意,组织上一定会出来帮着说话,不管具体是谁有理。第二点是:他们从不求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frame到对他们最有利的语境,对于怎么用词,是否公允从来不纠结。例如这次梁彼得的事,街上黑人的标语就称梁为murderer,killer。纽约州的黑人议员Barron也公开宣称要给梁最严厉的惩罚,说“He took a life recklessly and senselessly”。据纽约时报报道,好几个黑人组织在梁被定罪后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于“对黑人施暴”的清算和正义伸张。没有人考虑华人的感受。而且,咱们华人在讨论梁的问题时,时刻不忘承认(或强调)梁也是有严重过失,甚至罪行的,只是定罪量刑是否过重的问题。对比一下黑人在弗格森事件示威时,有哪个黑人提到过被杀的布朗涉嫌抢劫杂货店,并与警察缠斗?在这两点上,这两个族群的行为反差是相当大的。当然,华人黑人的地位也不一样。华人大多数受过理工训练,“理性”爆表,“狼性”不足。另外黑人已经是社会底层了,不会失去更多。而华人则更加患得患失。但不管怎样,研究一下黑人的奋斗史,他们的策略和相关的后果,对于了解美国这个社会,了解我们的策略选择还是很有意义的。其实美国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各个利益方都有话语权。所以,谁都没有责任去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各方利益,体现全面的公义。从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角度发声就可以了。别人的利益他们自己会维护,而社会公义会在各方面的博弈中得到实现。所以我觉得黑人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 从几次华人维权的经验看,一事当前,华人内部的争论都很大。本文讨论的如何与黑人相处的问题也是争论的热点之一。这当然是好事;更好的见解和点子来自理智,尊重事实的争论。但是另一方面,不要让争论影响了行动。在我看来,目前美国华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方向,策略的错误,而是大众参与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如果对运动的不同意见成为了不加入行动的理由,那就是得不偿失了。所以在种种意见,分析,看法面前,咱们每一个人除了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之外,也该重视大方向。只要大方向对头,即使细节上有不同意的地方,也该积极参与进去,先建立起一个运动的平台和潮流。这样,咱们华人才能形成一股让人重视的力量,才有谈“同盟还是对手”的本钱。 资料来源: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MjQ5MzIy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华人和黑人:盟友还是对手?
编者按: 本文发表于2016年2月,4年之后,重读此文,依然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近几年来,在美国的华人维权意识大大提升,掀起了好几场较大规模的反对歧视运动。其中有两次与黑人的权益有关。一次是关于大学录取中“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照顾黑人学生政策的争论,另一次就是关于华人警官梁彼得误杀黑人青年格里的案子。这两次情况都让华人陷入某种纠结的状况:一方面,同为美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华,黑两族族本该互助而不是互斗。黑人群体在社会和经济方面更加弱势,与他们斗实在不能理直气壮。而他们在政治和组织上又比华人强得多,与他们结盟比冲突更有利。另一方面,双方的利益确有冲突。那么为了社会公义,是否华人就应该单方面放弃,让步?这种纠结引发了华人内部的很大争论,显著影响了群体行动的有效性。所以,厘清华人,黑人两族的关系和我们的战略,对于华人维权的进一步推动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事先声明:本文中很多论点系基于作者有限的个人体验而不是统计数据,而且不一定“政治正确”。我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发起这个讨论。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立场和经验自行判断,各抒己见。 诚然,华人和黑人都是美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但两者的处境存在着巨大区别。华人往往对黑人受到的歧视了解不深。我们觉得,美国的法律保证了种族平等,而种种政府和机构的政策又明显照顾黑人。所以对他们“哀其不幸”少于“怒其不争”。问题是,咱们华人除了基于个人体验往往把黑人与贫穷和犯罪连在一起以外,并没有基于历史的歧视观念。但是白人就不一样。在白人圈里呆过就会知道,很多(不是全部)白人现在还是把黑人看成劣等民族,不愿与他们为伍。黑人在成长的每一步都面临着额外的障碍。这种处境,对于崇尚个人奋斗,相信“美国梦”的华人移民来说很难理解。 而华人所面对的歧视不是历史性的(一百多年前的排华历史与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以技术移民为主体的华人群体关系并不大),而是文化上的。作为新移民,华人携带着母国博大悠久的文化基因,大至社会观小至为人礼节都有自己一套。在白人圈子里就往往被“另眼相看”。在学术界,高科技行业等移民普遍的地方还好,但在传统中白人聚集的地方如军方,政界,高级生意场上,华人要“融入”就不那么容易,对于“玻璃天花板”的感受也就更深。而且,因为母国的联系,在敏感领域里华人也不被信任,甚至被冤枉。这些不光是新移民的一代的遭遇,我们的子女也面临同样的壁垒,尽管程度上也许好一点。 所以,华人与黑人都受到歧视,但这两种其实很不同,一个是历史和观念上的,一个是文化上的。而且这两种歧视虽然都是社会不公,但其意义不一样。黑人的弱势是绝对意义上的。黑人种群的贫穷,缺少教育,犯罪率高,是对于美国社会的安定繁荣和基本价值的威胁。而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比任何种群差。所谓的歧视是说华人的影响和成就与其努力和才能不相符,是相对意义上的。华人所受的歧视只有自己有深切感受,而在其它种群看来没有明显的表象,更谈不上威胁了。除了法律的要求之外,如果一个公司要增加照顾黑人员工的力度,那么其动机是社会责任感(或者是如此的形象),和对人权,公正等理念的认同。而如果它要更加关注华人员工(根本谈不到照顾),那其动机则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才能和潜力,改善公司的“底线”。 而另一方面,华人与黑人的关系也并非“同盟”或“敌人”那样简单。在华人聚堆的工作如高科技,华尔街等,同级别的黑人雇员很少(目前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博士中只有5%是黑人)。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对黑人的了解限于报刊和街头,而不是职场上或朋友间的。不管对黑人有没有歧视的心理,至少在华人谈到“融入主流”,“入乡随俗”等观念时,是不把黑人当成主流的一部分的,而只有在谈到贫困,社会公正等话题时才会涉及黑人。反过来,黑人对于华人和亚裔虽然不敌对,但也没什么重视。他们也许把我们看成和白人一样的“压迫者民族”,也许认为黄种人比他们还要“劣等”,但不会把我们看成他们一伙的。不少工作单位都有黑人联谊会和亚裔联谊会。据我所知,两者的关注和兴趣都很不一样,彼此合作和交流的意愿都不强。 既然华人和黑人的处境有很大不同,相互关系也很淡漠,那么在反歧视的努力中,双方的关系又如何呢?首先应该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黑人民权运动,给了在美国的华人巨大的益处。它不但树立了“不管肤色种族,人人平等”的理念,同时也建立了一套检测和维护种族平等的平台。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单位根据平权雇佣法(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建立的投诉机制。如果你感觉到种族,性别歧视,就有权向这个机构投诉。单位必须进行调查,告知你处理结果。而单位里的每个主管都有责任报告他所知道的歧视事件,不管是不是在他的部门。当然这个机制不能阻止形形色色的隐性歧视,但毕竟提供了一个last resort的渠道。另外,政府还要求各个机构公布有关的种族比例数据。咱们关于亚裔申请大学遭受歧视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的数据。对于这些得益,咱们应该心存感激,而且在反对歧视的同时不要挑战这些民权运动的成果。但另一方面,黑,华两族的诉求有很大不同。黑人要的是照顾,是对历史上歧视的补偿。华人要的是真正的种族平等,是每个人努力争取成功的机会。这两者往往造成不可调和的状况。如在大学录取问题上,虽然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平权法案”对黑人的照顾而是大学为了白人学生占多数而对亚裔学生设限,但是亚裔争取自己权益的努力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黑人学生的奶酪,引起两者间的利益冲突。在最近梁警官的案子中,两者间的冲突就更难避免了。 华人在维权努力中应该怎样处理与黑人族群的关系呢?其实,咱们不必太纠结。目前在别人看来,华人并不是一股值得重视的政治力量,还谈不上盟友还是对手的问题。虽然在历史上黑人华人曾经并肩作战,但过去一二十年里华人的种种维权活动,从未得到过黑人的集体支持。而很多华人积极参加的反对加州SCA5(允许在大学录取中考虑种族因素)的努力肯定是得罪了黑人和西裔,至今却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恶果。所以,我觉得咱们应该个案考虑。利益一致时就联合,冲突时就单干,是目前最好的做法。当务之急是壮大华裔的力量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否得罪别人在长远上不是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咱们应该多向黑人学习。他们毕竟有几十年反抗歧视的经验,而且这几十年成就巨大(从五十年代不能使用同样的饮水器和公车座位,到今天入主白宫),不能不服。我觉得该学习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警惕的心态。咱们华人一般碰到不顺的事情会先检讨自己:是不是有做得不对,或者努力得不够的地方,自己应该怎样改进。觉得有歧视了还要反复问证据够不够。证据够了也不是起来反抗而是用自己更多的努力去弥补歧视带来的不利。而黑人就不同。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发生,先假定是歧视的结果,斗起来再说。例如法律规定服刑的犯人不能投票。因为犯人中黑人比例很大,所以这就是剥夺黑人投票权的恶法。规定吸毒者要判刑,因为惩罚的大多数是黑人,所以也是歧视性法律。在工作单位也一样。黑人雇员有不满意,组织上一定会出来帮着说话,不管具体是谁有理。第二点是:他们从不求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frame到对他们最有利的语境,对于怎么用词,是否公允从来不纠结。例如这次梁彼得的事,街上黑人的标语就称梁为murderer,killer。纽约州的黑人议员Barron也公开宣称要给梁最严厉的惩罚,说“He took a life recklessly and senselessly”。据纽约时报报道,好几个黑人组织在梁被定罪后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于“对黑人施暴”的清算和正义伸张。没有人考虑华人的感受。而且,咱们华人在讨论梁的问题时,时刻不忘承认(或强调)梁也是有严重过失,甚至罪行的,只是定罪量刑是否过重的问题。对比一下黑人在弗格森事件示威时,有哪个黑人提到过被杀的布朗涉嫌抢劫杂货店,并与警察缠斗?在这两点上,这两个族群的行为反差是相当大的。当然,华人黑人的地位也不一样。华人大多数受过理工训练,“理性”爆表,“狼性”不足。另外黑人已经是社会底层了,不会失去更多。而华人则更加患得患失。但不管怎样,研究一下黑人的奋斗史,他们的策略和相关的后果,对于了解美国这个社会,了解我们的策略选择还是很有意义的。其实美国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各个利益方都有话语权。所以,谁都没有责任去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各方利益,体现全面的公义。从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角度发声就可以了。别人的利益他们自己会维护,而社会公义会在各方面的博弈中得到实现。所以我觉得黑人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 从几次华人维权的经验看,一事当前,华人内部的争论都很大。本文讨论的如何与黑人相处的问题也是争论的热点之一。这当然是好事;更好的见解和点子来自理智,尊重事实的争论。但是另一方面,不要让争论影响了行动。在我看来,目前美国华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方向,策略的错误,而是大众参与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如果对运动的不同意见成为了不加入行动的理由,那就是得不偿失了。所以在种种意见,分析,看法面前,咱们每一个人除了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之外,也该重视大方向。只要大方向对头,即使细节上有不同意的地方,也该积极参与进去,先建立起一个运动的平台和潮流。这样,咱们华人才能形成一股让人重视的力量,才有谈“同盟还是对手”的本钱。 资料来源: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MjQ5MzIy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创建全美首个DUI法庭,推动纪念华工,华裔法官猝逝
北美新药科普历史网 留美博士,资深药工,专注新药研发,生命科学,大众科普,关键时刻还点会写点历史时政 这第一问题就是: 黑人,你们为什么总是不知足! 写下这句话,我心里感到很难受,因为这是一句很伤人的说法。但是,你如果对北美华人的民情稍有了解的话,就会知道,美国三百多万华人,有很多人的脑瓜儿里萦绕着这个疑问。 前几天我看到微信中有华人在质问:黑人大约占加州总人口的6%,而在加州大公司黑人员工的比例已经接近了10%,超过了人口比例,但是很多公司依然坚持不懈推行“多样化培训”,以增加非裔和西裔雇佣的比例,这个比例要增加到什么时候才够呢? 美国绝大部分州在高校录取中采用“Affirmative Action”,对非裔和西裔这样在大学中比例较低的种族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而加州这个左派掌权的州,反而在1999年举行了全州公决,禁止在大学录取中考虑人种和肤色的配比。不过,最近加州立法机构以压倒优势通过了法案,把这个升学政策再次付诸全民公决,以期望让种族因素成为综合入学标准评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提升非裔和西裔学生在加州大学的比例。 最近一个叫弗洛伊德的黑人惨死在警察的滥用警力之下,引发了全国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抗议警察系统内存在的系统性歧视倾向,却也引发了相当比例的华人的侧目和腹诽,他们的想法是,美国司法体系中真的存在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上一任总统是黑人,同时他任下连续两界的司法部长都是黑人呢? 这些都是好问题。俗话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如果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 “ 黑人为什么不知足 ”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很多21世纪的美国华人,早在60年前,其实也有一位美国总统在发出同样的仰天长叹。 他就是林登约翰逊总统。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作为副总统的他继承大统,同时也完成了先总统的遗愿,仅仅在一年之后参众两院合作,签字通过了划时代的《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彻底推翻了在美国南方实行了快一百年的种族隔离制度(Jim Crow law)。 但是,约翰逊总统和他所属的民主党,在走出这划时代的一步的时候,也并非没有代价。因为作为民主党票仓的美国南部,在历史上是和拥护奴隶制和种族隔离联系在一起的。约翰逊在违背基本盘的意志下签署《民权法案》后,据说曾经做出过这样无奈的表态:“We have lost the South for a generation”(民主党失去了整整一个世代的南方选民的支持)。 不过,约翰逊依然借了全国人民哀悼肯尼迪的东风而赢得了自己的任期。在新任期初始,他有一个的宏大施政纲领:一个全国性的就业和福利法案,旨在给美国创建一个伟大的民生社会(Great Society)。这样,集肯尼迪的民权遗产和属于他自己的民生政绩于一身,约翰逊可能再获连任,把民主党带入辉煌。 他急需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帮助,他需要这位具有全国全球声誉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为他鞍前马后地讲演造势。 但是,约翰逊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民权法案》上欠了自己人情的马丁路德金,竟然不懂感恩回报,拒绝了他的请求,反而是要求约翰逊继续强推《投票权法案》Voting Rights Act,为落实黑人在南方的投票权铺平道路。 美国50-60年代的民权运动大翻身,起点是1954年最高法院的判例,《布朗诉地方教育局》(Brown vs Board of Educatoin)。这个案例判决美国南方的白人黑人强制分校制度是违宪的,是美国历史上象征了公义战胜歧视的著名案例,但是也引发了南方白人的激烈反弹,他们的担心是,黑人是不会止步知足的,有了种族同校,下一步就是白人和黑人同住一间旅店,同在一个饭馆吃饭,同在一个游泳池游泳…,这样的连锁反应,如不制止,国将不国。他们的反抗之激烈,让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得不派出在诺曼底登陆成名的101空降师到南方去,护送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方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担心还真是有先见之明,他们的噩梦在十年后的《民权法案》中果然成真了,南方的汹涌民意要用手里的选票惩罚约翰逊和民主党。 从《布朗诉地方教育局》的高院判例,到1964年总统在《民权法案》笔走龙蛇签下自己的名字,历时10年,已让约翰逊心力交瘁,让民主党选票流失。而马丁路德金的居然要在短短一年之后就强推《投票权法》,这样一个在白人父母官太岁头上动土的激烈行为! 约翰逊对马丁路德金的失望和愤怒,史有明录,但是无人窥析他的内心深处。如果让我斗胆猜一猜的话,他也许感到朋友在自己背后插了一刀,他内心的呐喊也许和今天不少美国华人是一样的: 黑人!你们为什么永远也不知足? 马丁路德金艰难而痛苦地向左右夹击之下的约翰逊总统解释: 在种族主义阴魂不散的南方,经常发生白人暴民谋杀黑人的恶行案件,最臭名昭著的是1963年阿拉巴马的一个黑人教会遭到三K党恐怖袭击,四个黑人小女孩被炸死。但在这些案件中, 即便是疑犯遭到逮捕,也会毫无例外地被全部由当地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宣布无罪 (教会小女孩被炸死案,几个凶手是在1977年和2002年才得到惩罚)。 那么黑人为什么不参加陪审团呢? 因为根据当地法律,只有注册选民才有资格当陪审员。 当时美国南方有各种法律限制黑人的选举权,比如选民注册收费法,难得离奇的文化测试,等等。而白人呢,只要他们的父亲或祖父当过选民就行了。一个例子是,在乔治亚州的Terrel郡,超过八千贫穷的黑人居民,只有51人有资格注册成为选民,自然绝大部分进不了陪审团。 如果联邦能够废除这些地方上的歧视性法律,黑人就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陪审团,那么种族主义分子在执行种族仇杀的时候就会多一份顾忌。 这才是马丁路德金等对总统施压强推《投票权法》的最直接原因。是否能够真正投票,都是在次的考虑,因为黑人选民在投票站会遭到白人暴民的威胁,或者他们的投票站会被故意移走,在获得投票权和他们的选票真正发挥威力之间,还有漫长的距离。 由此可见,一个可能被白人视为“太过分”和“不知足”的要求,其实是黑人用以保命的最基本诉求。 立法的时间线正如马丁路德金所所希望的那样,在《民权法案》之后的仅仅一年,1965年8月,约翰逊总统在马丁路德金的陪伴之下,签署了《投票权法》Voting Rights Act。这个法律在参院通过的票数是77票赞成19票反对,在众议院是333票赞成85票反对,这是一个约翰逊总统在一年前想都不敢想的秋风扫落叶一般的胜利。 种族主义的反弹也正如约翰逊总统所担心的,仅仅三年后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全国陷入种族骚乱……
很多华人都想质问美国黑人的两个问题
北美新药科普历史网 留美博士,资深药工,专注新药研发,生命科学,大众科普,关键时刻还点会写点历史时政 这第一问题就是: 黑人,你们为什么总是不知足! 写下这句话,我心里感到很难受,因为这是一句很伤人的说法。但是,你如果对北美华人的民情稍有了解的话,就会知道,美国三百多万华人,有很多人的脑瓜儿里萦绕着这个疑问。 前几天我看到微信中有华人在质问:黑人大约占加州总人口的6%,而在加州大公司黑人员工的比例已经接近了10%,超过了人口比例,但是很多公司依然坚持不懈推行“多样化培训”,以增加非裔和西裔雇佣的比例,这个比例要增加到什么时候才够呢? 美国绝大部分州在高校录取中采用“Affirmative Action”,对非裔和西裔这样在大学中比例较低的种族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而加州这个左派掌权的州,反而在1999年举行了全州公决,禁止在大学录取中考虑人种和肤色的配比。不过,最近加州立法机构以压倒优势通过了法案,把这个升学政策再次付诸全民公决,以期望让种族因素成为综合入学标准评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提升非裔和西裔学生在加州大学的比例。 最近一个叫弗洛伊德的黑人惨死在警察的滥用警力之下,引发了全国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抗议警察系统内存在的系统性歧视倾向,却也引发了相当比例的华人的侧目和腹诽,他们的想法是,美国司法体系中真的存在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上一任总统是黑人,同时他任下连续两界的司法部长都是黑人呢? 这些都是好问题。俗话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如果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 “ 黑人为什么不知足 ”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很多21世纪的美国华人,早在60年前,其实也有一位美国总统在发出同样的仰天长叹。 他就是林登约翰逊总统。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作为副总统的他继承大统,同时也完成了先总统的遗愿,仅仅在一年之后参众两院合作,签字通过了划时代的《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彻底推翻了在美国南方实行了快一百年的种族隔离制度(Jim Crow law)。 但是,约翰逊总统和他所属的民主党,在走出这划时代的一步的时候,也并非没有代价。因为作为民主党票仓的美国南部,在历史上是和拥护奴隶制和种族隔离联系在一起的。约翰逊在违背基本盘的意志下签署《民权法案》后,据说曾经做出过这样无奈的表态:“We have lost the South for a generation”(民主党失去了整整一个世代的南方选民的支持)。 不过,约翰逊依然借了全国人民哀悼肯尼迪的东风而赢得了自己的任期。在新任期初始,他有一个的宏大施政纲领:一个全国性的就业和福利法案,旨在给美国创建一个伟大的民生社会(Great Society)。这样,集肯尼迪的民权遗产和属于他自己的民生政绩于一身,约翰逊可能再获连任,把民主党带入辉煌。 他急需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帮助,他需要这位具有全国全球声誉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为他鞍前马后地讲演造势。 但是,约翰逊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民权法案》上欠了自己人情的马丁路德金,竟然不懂感恩回报,拒绝了他的请求,反而是要求约翰逊继续强推《投票权法案》Voting Rights Act,为落实黑人在南方的投票权铺平道路。 美国50-60年代的民权运动大翻身,起点是1954年最高法院的判例,《布朗诉地方教育局》(Brown vs Board of Educatoin)。这个案例判决美国南方的白人黑人强制分校制度是违宪的,是美国历史上象征了公义战胜歧视的著名案例,但是也引发了南方白人的激烈反弹,他们的担心是,黑人是不会止步知足的,有了种族同校,下一步就是白人和黑人同住一间旅店,同在一个饭馆吃饭,同在一个游泳池游泳…,这样的连锁反应,如不制止,国将不国。他们的反抗之激烈,让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得不派出在诺曼底登陆成名的101空降师到南方去,护送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方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担心还真是有先见之明,他们的噩梦在十年后的《民权法案》中果然成真了,南方的汹涌民意要用手里的选票惩罚约翰逊和民主党。 从《布朗诉地方教育局》的高院判例,到1964年总统在《民权法案》笔走龙蛇签下自己的名字,历时10年,已让约翰逊心力交瘁,让民主党选票流失。而马丁路德金的居然要在短短一年之后就强推《投票权法》,这样一个在白人父母官太岁头上动土的激烈行为! 约翰逊对马丁路德金的失望和愤怒,史有明录,但是无人窥析他的内心深处。如果让我斗胆猜一猜的话,他也许感到朋友在自己背后插了一刀,他内心的呐喊也许和今天不少美国华人是一样的: 黑人!你们为什么永远也不知足? 马丁路德金艰难而痛苦地向左右夹击之下的约翰逊总统解释: 在种族主义阴魂不散的南方,经常发生白人暴民谋杀黑人的恶行案件,最臭名昭著的是1963年阿拉巴马的一个黑人教会遭到三K党恐怖袭击,四个黑人小女孩被炸死。但在这些案件中, 即便是疑犯遭到逮捕,也会毫无例外地被全部由当地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宣布无罪 (教会小女孩被炸死案,几个凶手是在1977年和2002年才得到惩罚)。 那么黑人为什么不参加陪审团呢? 因为根据当地法律,只有注册选民才有资格当陪审员。 当时美国南方有各种法律限制黑人的选举权,比如选民注册收费法,难得离奇的文化测试,等等。而白人呢,只要他们的父亲或祖父当过选民就行了。一个例子是,在乔治亚州的Terrel郡,超过八千贫穷的黑人居民,只有51人有资格注册成为选民,自然绝大部分进不了陪审团。 如果联邦能够废除这些地方上的歧视性法律,黑人就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陪审团,那么种族主义分子在执行种族仇杀的时候就会多一份顾忌。 这才是马丁路德金等对总统施压强推《投票权法》的最直接原因。是否能够真正投票,都是在次的考虑,因为黑人选民在投票站会遭到白人暴民的威胁,或者他们的投票站会被故意移走,在获得投票权和他们的选票真正发挥威力之间,还有漫长的距离。 由此可见,一个可能被白人视为“太过分”和“不知足”的要求,其实是黑人用以保命的最基本诉求。 立法的时间线正如马丁路德金所所希望的那样,在《民权法案》之后的仅仅一年,1965年8月,约翰逊总统在马丁路德金的陪伴之下,签署了《投票权法》Voting Rights Act。这个法律在参院通过的票数是77票赞成19票反对,在众议院是333票赞成85票反对,这是一个约翰逊总统在一年前想都不敢想的秋风扫落叶一般的胜利。 种族主义的反弹也正如约翰逊总统所担心的,仅仅三年后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全国陷入种族骚乱……
美国抗疫并未言败 – Dr. Fauci与医学专家们的对话
阿司匹林42195米 两个朋友MDPhD和JDPhD,美国执业医生和律师。医学法律科普,谣言粉碎机,美国生活。 2020年7月17日,美国的两位医学专家采访了白宫抗疫工作组的托尼医生(Dr. Anthony Fauci),内容刊登在临床医学网站MEDSCAPE上。 一位Eric Topol是心血管医生、美国医学院院士,他发表的论文在医学界文章引用率排名前十。 另一位Abraham Verghese是斯坦福大学的传染病医生,也是著名的作家。 这个采访是一个强强联手、非常专业的讨论。总结了新冠病毒在医学上的最新研究,听起来很过瘾,下面简单介绍几点。 1,新冠病毒的两个特殊之处。 一是有20%-40%的病人不出现症状,而且这些大多是年轻人。 二是新冠发病的情况千变万化,从无症状者,到轻度发病,到住院插管,到有人死亡。 目前,美国南方的几个州正在疫情爆发中,病人的平均年龄比前一阵东北纽约地区的要小15岁。正是因为不少年轻人没症状、或症状很轻,他们不够重视疫情,从而促进了病情的传播。 所以, 新冠病毒非常独特,而且防控上相当棘手 。 2,部分病人有“感染后症状”。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Topol医生提到中国的一个研究显示,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已经在CT上看出有轻微肺病变了,虽然研究的病人数目较少。 托尼医生说,我们应该让大众知道,目前尚不清楚这个病的长期后果是什么,所以宁可小心一点。 他谈到自己和很多病人有直接联系,其中 不少病人 在病愈后仍然有“病毒后症状”,他们不能恢复到正常的精力,和“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症状类似。 Topol医生问会不会是持续的免疫反应导致了病人一直有症状。托尼医生说研究正在进行,现在还不清楚。 3,疫苗正在快速研发之中。 V医生说,现在科研的速度真是惊人,当年HIV病毒出现时,他正在专修传染病,医学界为了给这个病毒命名就花了两年时间。而现在新冠才出现几个月,候选疫苗都已经出来了。 托尼医生说新冠研究的飞快发展也让他感到吃惊。中国科学家1月10号在世界上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第二天他们研究所就在他正坐着的房间里开了一个会,决定发展疫苗。六十几天之后,这个疫苗就进入了一期临床试验,而通常进入一期实验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他提到NIH(美国国家卫生院)直接参与开发的疫苗至少有五个。Moderna的RNA疫苗将于七月底第一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其他几个也会紧锣密鼓地依次开展3期试验。 NIH会协调这几个疫苗的临床试验,它们会使用相似的方案、同一个“数据安全和监察委员会”、同样的一级和二级试验终点,考察同样的免疫参数。所以如果前一个疫苗显示有效,那有类似免疫性的其他疫苗可能会有相似的效益。 托尼医生提醒说,发展疫苗永远无法保证成功,因为道路上总是有坑洼。好在有个好消息,几天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Moderna的一期疫苗试验结果,中等剂量的疫苗就能诱导出抗体,和康复病人血浆中的抗体水平相当甚至更好。众所周知,疫苗成功的金标准是诱导与自然感染一样好或更好的免疫反应。因此,这个结果让人对疫苗增添了信心。 托尼医生说,如果疫苗在三期临床中也显示类似功效,他 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很可能就有疫苗了 。 4,有研究发现新冠的抗体消失得挺快,这需要让人担心吗? 托尼医生说这方面现在还没有详细的数据,要等疫苗的二期试验结果出来。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研究来看,抗体会持续6个月到一年。 目前的看法是,新冠抗体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人体的“免疫战士”T细胞会产生持久的免疫反应来杀灭病毒,所以不用担心抗体的短暂, 抗体和T细胞会携手作战,对付病毒。 5,二次感染尚未被证实。 听到这里,Topol医生似乎舒了一口气。他又问了一个让人提心吊胆的事,有些报道说新冠病人二次感染是咋回事? 托尼医生分析了那些病人再次阳性有几个其他可能。他建议对那些报道要仔细分析一下,目前 并没有明确证据新冠会再次感染 ,而且即使有,也不是很多病人。 6,病毒有突变是不是意味疫苗很快会失效? 托尼医生说,新冠病毒是一个RNA病毒,这类病毒一直会产生各种变异。 科学家已经注意到,有个D614G突变会使病毒更容易和受体结合,因此可能加速传播,但这只是一个推断,需要在临床上证实。 好在研究人员发现,这个突变在病毒上的位点不会干扰疫苗产生的抗体和病毒的结合,因此,目前认为 这个突变并不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 7,抗体疗法。 托尼医生最近在一篇编者按中写到,对住院的新冠病人,前期主要是病毒复制,所以抑制病毒复制的瑞德西韦有效;后期主要是细胞因子风暴,所以抑制炎症的激素地塞米松有效。 但现在还没有对付早期病程的药物,要求价格低廉、适用面广,以减少病人住院。 托尼医生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埃博拉病毒爆发时,科学家研发了两种非常成功的单克隆抗体,可降低死亡率。 单克隆抗体(即中和抗体)类似于康复血浆中的抗体,只不过康复血浆需要从很多病人中收集,而科学家可以利用最新技术,体外大量克隆抗体。 托尼医生说,现在,针对新冠的单克隆抗体正在门诊和住院病人中进行临床试验, 单克隆抗体可能会填补新冠治疗上的一个空白…
美国新冠疫情的“正确对策”,从无症状感染者谈起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法医警告:新冠病毒对无症患者的肺部造成严重损害!》。这篇文章谈到了“这场新冠病毒大流行,因为他们最新研究发现:无症状者可能也会对肺部造成严重的损伤”。 但是,后面的读者跟贴,立刻指出了其文中的矛盾,乃至错误之处。因为文章引用的明明是因病死亡者的病例。确实,文章说,“Dr 乔恩.索格马丁/Jon Thogmartin的团队对那些感染新冠病毒导致死亡的人进行了尸检,并且发现了惊人的真相”。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对那些“感染新冠病毒导致死亡的人进行了尸检”。文章中引用的VR照片中的文字注释/文字说明如下: (图1 无症状与死亡病人的比较) 图中的文字说明:“Covid19 damages lungs of asymptomatic and most severe patients aike, medical examiner says”。翻译成中文就是,“医学检测者说,对无症状感染者和最严重的病人的肺的伤害是一样的”。 这样的陈述本身就是不对的!既然无症状感染者和最严重的病人的肺伤害都是一样的严重了,或者相似的(alike),怎么可能是无症状/asymptomatic呢?这确实是严重的文不对题,严重的歪曲事实!非常不严谨! 文章又说到,乔恩·索格马丁(Jon Thogmartin)博士对皮内拉斯委员会的委员们说,“新冠病毒不是流感,我们目前对它还是知之甚少“。确实如此。到现在为止,专家们都是这样说的。最近已经发现,病毒在很快地变异着,即使疫苗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研制出来了,还能多少作用?还在怀疑之中。对于无症状的感染者来说,即使是无症状,但是会不会仍然造成伤害?肺部会受到什么影响,还会有其它什么伤害,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但是,这是一个医学研究的课题。必须有严肃的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态度。 不可以这样危言耸听地散布不实之词,哗众取宠的!结果是制造恐惧和混乱,自己吓唬自己。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一场人类的疫情灾难,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既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也不能杯弓蛇影,虚张声势,过度反应。那么度是什么呢?我前面已经写过一系列文章(见《老钱:病毒的佛系对策图解》,《老钱:我赞成公投公决封还是开封》,和《老钱:再谈佛系对策》)。有些朋友对这个“佛系”的用词提出了批评说,这是对“佛教”的曲解,有误导的效果。我既不是医学专家,也不是佛学专家。所以去Google了,一个解释是,之所以借用“佛系”的名义,主要是借用了佛教的“随缘”的精神。 这里的“随缘”就是指人类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只有和自然界,包括与病毒正常共存的。其实,自人类存在以来就是这样的。病毒和细菌都是始终伴随着人类进化的。只是人类很迟,直到显微镜发明了之后,才认识到了细菌。又迟了一些,是在电子显微镜问世之后了,才认识了病毒。不管怎么样,人类是会生存/survive下去的,必须要和病毒长期共存下去。人类不要狂妄自大去战天斗地,也不要消极无为,不能吓得连门都不敢出了。 说来说去,还是回到我一再讨论过的,“不出去工作会饿死,出去工作会病死”的这句黑色幽默上来了吧。 这个短语的前一半是真理。绝对的真理!不工作,不仅仅要饿死人,最终还会饿死国家,饿死整个社会。现在全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陷于危机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把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长期停下来。经济活动长期地停下来,就会自取灭亡。高端管理和科技工作,可以在家里,在计算机上操作。基层的简单劳动型的工作,不到工作场所是不行的。在基层工作的人们,他们停止工作,就没有收入了。立刻就进入危机了!这个危机会往上扩散。没有了基础,高端也会萎缩,最终也会停顿下来。发补贴只是一个临时的对策。实际上还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坏策。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宁肯拿救济不工作。每个星期发九百多美金,比辛苦工作还挣得多。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就是道德败坏,社会腐败,掏空国家财政,最后还是勤劳工作的人买单。停学也不是好政策。绝大多数的孩子们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照顾,包括防疫和营养。。。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的社会问题丛生。。。 总而言之,关闭社会只能是短暂的。时间一长,无论如何都会是弊大于利。 后一半关于病死,不仅仅不是真理,而且完全错误的!我在《老钱:再谈佛系对策》讲得很清楚了,新冠病毒主要对那些患有基础病症的高龄老年人造成伤害,对年轻人的影响不大。那些数据都是欧洲的。我一直寻找美国相应的数据和讨论。这两天我在Google上搜索,虽然没有看到新闻报道,专栏作家,自媒体上的讨论,但是找到了CDC的数据: Weekly Updates by Select Demographic and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下图是从2/1到7/4,每周的死于Covid19(以下简称CV)的死亡年龄分布形成的曲线。每一条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年龄组。立刻一目了然,无论在哪一个时刻,都是年龄高人的死亡数量是占了绝大部分。而且,越是高龄,数量越高。 (图2 Covid19死亡与年龄的关系曲线,2/2/2020-7/4/2020) 下图是相应的每周的全美死亡人数按年龄的分布曲线。对应于上图就可以看到,无论在哪一个时刻,都是年龄高人的死亡数量是绝大部分。这就说明了,由于这场疫情引起的死亡与正常社会死亡一样都是与年龄高度相关一致的。本来大致持平的正常死亡曲线,在疫情严重的时候,上升了。这是由于疫情造成了额外死亡而抬高的。在4/19这个周末达到了最高点以后,不仅仅疫情死亡迅速下降,连正常死亡都下降了。这是因为全社会都高度警戒和防范措施,连带正常死亡都大幅度地减少了。 (图3 全部死亡与年龄的关系曲线,2/2/2020-7/4/2020) 从上面的曲线图示给出的是直观的表达,大家很容易得到一个定性的判断,也是我一再强调的:CV主要对那些患有基础病症的高龄老年人造成伤害,对年轻人的影响不大。 下面再用数据表格来给出定量的表达。数据仍然是来自CDC。原数据表格是13列,1416行。我这里只考虑年龄因素,把主要数据重组列表,给出一个简单明确的定量分析。(原数据可以看文末链接:Provisional COVID-19 Death Counts by Sex, Age, and State …)…
新冠疫情居高不下,美国德州老师回校前先立遗嘱
美国民权运动先驱、联邦资深众议员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星期五(17日)去世,享年80岁。刘易斯是代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民主党籍众议员。他与马丁·路德·金共同参加了美国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在首都华盛顿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时,刘易斯就站在他身边。刘易斯长期以来继续为美国民权和人权而努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颇受两党人士的尊敬。川普总统星期六(18日)发推文对刘易斯议员的逝世表示哀悼。他并颁发文告,下令全美各政府机构、海外使领事馆和军事基地7月18日全天下半旗为刘易斯致哀。 美国亚太联盟(APAPA)发表如下英文声明,悼念民权运动先驱刘易斯。 APAPA Mourns the Passing of A Civil Rights Giant (John Robert Lewis Feb 21, 1940 – July 17, 2020)APAPA joins our country in mourning the passing of John Robert Lewis, a Civil Rights Giant who was a contemporary and a follower of Martin Lurther King, Jr. John was born a son of…
美国亚太联盟发表声明悼念民权运动先驱刘易斯
美国民权运动先驱、联邦资深众议员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星期五(17日)去世,享年80岁。刘易斯是代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民主党籍众议员。他与马丁·路德·金共同参加了美国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在首都华盛顿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时,刘易斯就站在他身边。刘易斯长期以来继续为美国民权和人权而努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颇受两党人士的尊敬。川普总统星期六(18日)发推文对刘易斯议员的逝世表示哀悼。他并颁发文告,下令全美各政府机构、海外使领事馆和军事基地7月18日全天下半旗为刘易斯致哀。 美国亚太联盟(APAPA)发表如下英文声明,悼念民权运动先驱刘易斯。 APAPA Mourns the Passing of A Civil Rights Giant (John Robert Lewis Feb 21, 1940 – July 17, 2020)APAPA joins our country in mourning the passing of John Robert Lewis, a Civil Rights Giant who was a contemporary and a follower of Martin Lurther King, Jr. John was born a son of…
这些富豪们为何跪求川普给自己加税
英美故事 我们只提供有温度的故事。 美国每年的报税限期本来是4月15日。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报税日期往后整整推迟了三个月,改到7月15日。前几天为了报税,并且合理合法少给国税局交几刀,不少美国人操碎了心。 就在升斗小民的脑细胞成批成批阵亡的时候,有近百位富豪居然签署了一封联名公开信,跪求川普(捎带各国政府):“向我们加税吧!马上加,加重一点,加到永远!” 听起来有点像至尊宝对紫霞仙子那番深情的表白呢:“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 我希望是……一万年!” 钱多就是任性!这群富豪对川普表白也很干脆:“如果要给个时间,就是‘马上’。如果要给这个时间加个一个期限,那就是‘永远’!” 难道钱多把脑子烧坏了? 截至7月18日,已经签名的98个富豪(签名人数还在增加中)中有七成以上是美国人,也有来自德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的富豪。 先扒扒这些在公开信上签名的富豪都是啥人吧。 第一个带头的大姐是沃特‧迪士尼公司的女继承人阿比盖尔•迪士尼,身价约1.2亿美元。她的弟弟蒂姆•迪士尼紧随其后,身价约1亿美元。这姐弟俩是衔着金钥匙生的。他们的爷爷罗伊•迪士尼是沃特•迪士尼的哥哥,两兄弟合伙创办了迪士尼娱乐公司。1980年代,在阿比盖尔兄妹长大的时候,迪士尼公司的财富暴增了50倍之多。 沃特‧迪士尼公司的女继承人阿比盖尔•迪士尼 图片来源:Jemal Countess/Getty Images 财富之多,竟然让在钱堆里长大的阿比盖尔觉得“内心有一种羞愧”。她去年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到,本来和和美美的中上阶层生活已经很舒适了,但他父亲突然买了私人飞机,从此后父亲的生活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她像是在一个她根本不认识的家庭中长大。她是2019年6月向川普写信、要求向富人征税的美国18个超级富豪之一。作为慈善家,她已经捐出7000多万美元,并准备在自己去世之前捐出更多的钱。 她的弟弟蒂姆是个剧作家,喜欢到处买豪宅,他花520万美元买过喜剧明星Kristen Wiig在洛杉矶的房子。他也有多处地产业。随手卖掉洛杉矶的一个公园就进帐450多万美元。闲暇之余,他最喜欢的事是下厨做美食、开派对。他拥有一个地中海+加州式混合风格的厨房,装有巨大的落地窗。一边做饭一边可以看到草木葱笼的庭院。 卖冰淇淋发家的富豪格林•菲尔德 签名中的另一位富豪是格林•菲尔德。他和他的搭档本•科恩自从那年花五美元听了一堂关于冰淇淋的课后,两个人在1978年夏天开了第一家冰淇淋店。美国人对冰淇淋的“吃法”也从此改变。两人的家庭作坊也逐渐成为一家食品大厂。1980年代,哈根达斯两次试图阻拦Ben&Jerry生产的冰淇淋在波士顿的销售均未能成功。2000年4月,Ben&Jerry被一家跨国食品企业收购,从此联合创办人格林•菲尔德剩下的事情就只有花钱和随兴而至的演讲了。他的身价据估计达1.5亿美元。 英国著名的编剧、电影导演理查德•柯蒂斯 83名联署的富豪中也不乏来英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的富豪。英国著名的编剧、电影导演理查德•柯蒂斯就在其中。他的身价究竟多少没有一个准数,但他的名头足以令各路富豪刮目相看。他编剧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在1994年拍成同名电影后,把休•格兰特捧成了当红影星。在英国镜报评选出的一百名最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名人中,柯蒂斯排第12位。 电影海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签名中还有一位华裔富豪Wei-Hwa Huang。他在媒体上很少露脸。搜了一下,应该是开发益智游戏的行业大拿黄炜华,据估计身价约百万美元,也许估少了。 可能在一些中国富豪眼里,这些人还只能算富而不豪,但是这群人组成了一个名叫“人道百万富翁(Millionaires for Humanity)”的组织。他们签名的公开信是这样写的:(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英文网站) 地球公民们: 新冠疫情正在冲击这个世界,像我们这样的百万富豪在治愈世界的过程中本来应该充当重要的角色,可是我们没有。我们不是那个在病房里照顾病人的人,我们不是那个开着救护车往医院送病人的人,我们也不是往超市的货架上搬货物的那个人,或者是挨家挨户送货的那个人。我们是很有钱,很多钱。现在以及往后的日子里,人们都很需要钱,我们世界从危机中复苏也需要钱。 今天,我们这些发起联名信的百万富豪们要求我们的政府增加对我们的税收。我们要求立即增加,多多地增加,永久性地增加。 新冠疫情的影响将持续数十年。它可能将全球5亿多人推向贫困。成千上万的人失业,有的工作永久性地消失。还有5亿人离开了学校,很多人没有办法再继续接受教育。至于医院病床的缺乏、保护面罩和呼吸机的不足,每天都在提醒我们公共健康体系投资不足是全球性的问题。 不管慈善家们多么慷慨,由新冠疫情引发的这些难题无法通过慈善的方式来解决。政府领导人必须肩负筹措善款并合理利用的责任。我们确信,通过向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向我们一样的人永久性地增加税负,可以为全球的健康系统、学校以及公共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我们在这场全球战役中亏欠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人们。那些在重要且必需的行业里坚持工作的人们大多拿着低微的薪水,却担负着沉重的担子。那些一线的医护人员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女性。她们每天在工作中与死亡病毒面对面战斗的时候,还要负担的大部分家务,而家务是没有一分钱报酬的。她们每天为照顾其他人的生命安全甘愿冒着自己生命的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相互之间的承诺,让我们彼此的生命都变得重要。 我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我们必须在世界失去平衡之前努力让它恢复平衡,否则就太晚了。我们没有第二次改正的机会。 跟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不一样的是,我们不必担心失去工作、家园,我们不愁养家。我们也没有奋战在一线,因此成为新冠病毒牺牲品的机率很低。 所以,请向我们加税吧。加税。加税。加税。这是一项正确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人道远比金钱重要。 (以下为签名) Frank Arthur (US)Richard Boberg (US)Dr. Mariana Bozesan (Germany)Rainier Brunet-Guilly (France)Bob Burnett (US)Ronald Carter (US) Duncan Clark…
真让人着急!美国人还在争要不要戴口罩
Columbus Chinese Community COVID-19 Relief Effort, Final Report 2020 is forever tied to COVID-19. Back in March, at the onset of the outbreak, the Columbus Chinese Community started “Together we fight COVID19” Go Fund Me (GFM) campaign. As of July, over 400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d, where an amazing total of more than $55K donation…
牛津大学成功研发无需低温储存疫苗;哪家疫苗最好?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美国时评和生活资讯。 似乎最近有个“幸运星期一”的规律,连着三个礼拜的周一,科学家都会放出一道好消息。11月23日,周一,瑞典英国合资的阿斯利康公司和英国牛津大学(AstraZeneca- Oxford) 联合研发的一款传统型疫苗也放出好消息,临床三期试验数据显示,最高有效率达到90%。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连续公布了三款可供选择的疫苗,为战胜疫情提供了三道保险。他们是全球11种处于临床三期试验中的候选疫苗中的佼佼者。中国科学家在这次百年一遇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攻关中也贡献卓越,如果没有复旦大学的课题组在一月上旬就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提供出来Covid-19病毒的准确的全基因组序列,那么也没有新概念的mRNA新冠疫苗石破惊天的突破。虽然我们遇到了病毒界“智商140”的影子敌人,好在我们还有专业的科学人才们能逢凶化吉。这是一次全球最聪明的科研大脑,以争分夺秒的速度挽救人类生命的跨时代性的生物医学壮举。想起来,以上世纪90年代为盛,曾经忽悠了很多聪明的孩子包括各地高考状元们去学生物的那句话,“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可能还真有点准哎。毕竟一方面那一批学生物的不少已经用五花八门的奇门遁术转行到各行各业;另一方面,这场斗病毒的世纪大战还真的把生物科学家推到了拯救人类的历史性高度。实际上,因为科研医务人员的全力以赴,全球目前有多达48种的潜在候选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包括基于脂质纳米颗粒的mRNA疫苗,DNA疫苗,佐剂蛋白疫苗,灭活病毒颗粒疫苗和非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等。此外,还有164种针对新冠病毒的候选药物,正在临床测试中。这次的mRNA疫苗新技术如果最终顺利完成防疫使命,将是未来有望拿诺贝尔奖的科研突破。言归正传,从科学、研发和应用角度,这几款疫苗各有什么优缺点? 三款疫苗对比 研发团队: 1. 辉瑞-德生物技术公司 – 新概念疫苗,mRNA疫苗 – 30 µg,两针,间隔一个月 – 11月9日公布临床三期试验初步数据,43000多人参与(约一半为安慰剂组),第一针28天以后有效免疫保护达95%,不同年龄、性别、肤色差异人群效果一致,包括65岁以上老人也获得94%的免疫率 – 尚未公布受试人长期体内血液抗体的变化,不清楚疫苗产生的抗体对人体的保护性能延续多长时间 – 副作用比例低,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只有,3.8%的疲劳和2.0%的头痛;长期来说,是否对人体有未知的副作用尚待观察 – 需要-75摄氏度冷藏,常规冰箱只能保存3-4天 – 2020年年底前计划生产5000万剂量;2021年年底之前计划产量突破13亿剂量 – 已于上周申请FDA紧急批准,最早12月下旬开始面向上千万人供应 2. 默多纳公司 – 名为“mRNA-1273”的新概念疫苗,mRNA疫苗 – 100 µg,两针,间隔一个月 – 11月16日公布临床三期试验初步数据,试验了30000多人(约一半为安慰剂对照组),94.5%的有效性,包括老人和少数族裔在内的不同人群都受到有效保护 – 疫苗产生的抗体能持续多久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的数据跟踪发现 – 没有严重不良的副作用,约10%的人出现疲劳、头疼和肌肉痛的症状;长期而言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尚属于未知 – 可以-20摄氏度冷藏保存半年,或者常规冰箱保存30天 – 跟美国政府签了15.25亿美元的合同,将提供一亿剂量的疫苗,并且可以让美国政府后续再优先购买4亿剂量 – 正在准备尽快向FDA申请紧急使用权,最早12月下旬开始面向千万人供应 3. 阿斯利康公司和英国牛津大学 – 用减毒黑猩猩腺病毒研制的疫苗,名为“ChAdOx1 nCoV-19” – 11月23日公布临床三期试验初步数据,23000多人(约一半为安慰剂组)获得试验性注射,有效性在70-90%之间;科研人员发现,如果首针使用一半剂量,第二针用全剂量,有效性就能达到90%,比两针都用全剂量时的62%的有效性有明显提高 –…
保护我们的家园:来自美国心脏的抗疫报告(4)
Columbus Chinese Community COVID-19 Relief Effort, Final Report 2020 is forever tied to COVID-19. Back in March, at the onset of the outbreak, the Columbus Chinese Community started “Together we fight COVID19” Go Fund Me (GFM) campaign. As of July, over 400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d, where an amazing total of more than $55K donation…
Inclusive Leadership in the Midst of COVID-19
In the age of the coronavirus, people in leadership are being called to step up and navigate ou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rough uncertainty. In Arianna Huffington’s 2020 article “The Eye of the Hurricane: Leadership in the Age of COVID-19,” she cites survey results saying “people are craving strong leadership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Huffington). As we…
新冠疫苗研发重大突破,美首支疫苗进入最后临床测试
In the age of the coronavirus, people in leadership are being called to step up and navigate ou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rough uncertainty. In Arianna Huffington’s 2020 article “The Eye of the Hurricane: Leadership in the Age of COVID-19,” she cites survey results saying “people are craving strong leadership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Huffington). As 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