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病毒学家黄以静(Flossie Wong-Staal)因肺炎于7月8日在圣地亚哥拉荷亚(La Jolla)的雅各布斯医学中心(Jacobs Medical Center)去世,享年73岁。 黄以静是世界上第一位破解艾滋病HIV病毒DNA结构的科学家,通过帮助确定艾滋病的病因挽救了无数生命,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她创立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艾滋病研究中心,并成为世界领先的疾病研究中心之一。 她曾被美国科学资料中心评为“全美十大超级女科学家”之一,她在2007年《每日电讯报》的“全球100位杰出天才”中排名第32位,去年还入选了2019年美国国家女性名人堂(National Women’s Hall of Fame)。在黄以静之前,只有两位华裔女性进入名人堂。一位是设计了“越战纪念碑”华裔建筑师林璎,另一位是已故的华裔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2020年,Discover将她评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女性科学家之一。 世界首位破解艾滋病毒DNA结构的科学家 据简介记载,黄以静于1946年8月27日出生于广东中山。5岁时随父母移居香港,就读于圣玛利诺中学。在当地学校注册时必须要使用英文名字,父亲就以当时侵袭香港的台风Flossie为她命名。 1965年黄以静赴美,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1968年取得分子生物学学士学位,1972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1973年,她短暂地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当时UCSD刚建立了医学院才五年。之后,她前往马里兰州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任职,成为世界著名的美国生物医学家罗伯特•盖洛博士(Dr. Robert Charles Gallo)团队里的重要成员。 艾滋病于1981年在美国开始出现,并且传播迅速,并很快成为研究人员的关注点。 黄以静被认为是艾滋病病毒HIV的共同发现者。1989年,黄以静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破解艾滋病病毒DNA结构的科学家,为研制艾滋病疫苗开辟了新道路,即:运用基因疗法治疗艾滋病。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984年5月4日,黄以静所在的盖洛博士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引起艾滋病的病毒,并起名为T细胞白血病/淋巴结病3B型病毒(T-cell leukaemia/lymphoma virus type IIIB)。此后他们还发现了白细胞介素-2。 但是这事引起了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卢克·蒙塔格尼尔(Luc Montagnier)团队的抗议,他们在一年前分离出了一种叫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LAV)发表在1983年5月20日的《科学》杂志上 。 人们也发现这两种病毒其实就是一种,后来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从此也有了两家之争,到底谁第一个发现了爱滋病病毒。 争论在1987年达到高潮并上了法庭,很多科学家都卷入事件, 甚至惊动了当时的法国总理希拉克和美国总统里根出面调停,最后认为两个团队是共同发现者。 但遗憾的是,尽管盖洛博士团队在爱滋病毒研究方面的贡献更大,秉着奖励原创科学家的宗旨,20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仍然颁给了法国科学家蒙塔格尼尔。 106位科学家的联名信中指出法国科学家虽然分离了病毒,但他们并不确定这是否就是艾滋病病毒,实际确认是一年后由盖洛团队发现的。如果没有盖洛团队的工作,也许人们好多年都不会认识到这一病毒与艾滋病的关系,很多人将会因此失去生命。 创立UCSD艾滋病研究中心 1990年,黄以静离开了国家癌症研究所,来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开始创立艾滋病研究中心,1994年,她被任命为UCSD新成立的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带领该中心发展成为艾滋病领域的领导者。 黄以静的研究专注于基因治疗,使用核酶“分子刀”抑制干细胞中的艾滋病毒。该中心目前仍一直在努力开发抗艾滋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除了科学家身份,黄以静还身兼数职。她以美国国家艾滋病协会会员的身份,同时受聘为全世界24家科学杂志的编辑,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丹福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的顾问。 2002年黄以静从UCSD退休,但她并未从科学界退休。她创立Immusol公司,着力研发抗丙型肝炎的药物。该公司现称为iTherX。黄以静曾说,丙型肝炎与亚裔人口中广泛存在的乙型肝炎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全世界有3%的人患有丙型肝炎,也就是一亿人是丙型肝炎的带菌者。当该病毒在身体内超过40%,就会导致肝硬化、肝癌,而目前仍没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她在艾滋病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希望在新的领域取得成功,造福人类(备注:如今丙肝已经可以治疗)。 黄以静曾多次回国在各所大学举办讲座,介绍对抗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进程和挑战,并与国内的制药厂合作研发艾滋病等疾病的疫苗和药物。2013年还回到中山市的老家寻根探亲。 现在人类在防治艾滋病领域已取得不少突破,艾滋病已经不是不治之症。相信不久的将来,艾滋病一定可以完全被治愈和预防。 黄以静女士巨星陨落,千古流芳。 相关阅读:华裔科学家黄以静荣登美国国家女性名人堂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pioneering-molecular-virologist- flossie-wong-staal-dies-67737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文章列表
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美国大分裂》观后感
2020年1月,在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开始热身时,美国公共广播电台(PBS)推出了上下两集,共约四个小时的纪录片《美国大分裂》(America’s Great Divide)。这部纪录片的定位是关于美国近十年来政治分裂的历史纪录片,是对川普之兴起的一个解释和探讨。影片播出后,我的知识界朋友中很多人推崇。它的介绍在微信上也流传甚广。人们广泛认为对于美国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部纪录片提供了一个系统和理性的回顾。这个片子的制作者是PBS的“第一线”(Frontline)专栏,“第一线”的自我介绍是“质疑,解释和改变世界的调查新闻”。 基于制作者的性质和这部纪录片的目标,它应该是主流媒体的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作品了。所以,本文就分析一下这个纪录片,从中看看主流媒体的所作所为。 这部影片的主体是基于大量的客观资料。除了历史性镜头和以往的访谈视频外,影片制作人还进行了几十个新采访,受访者包括奥巴马幕僚,左,右阵营中的媒体人和作家,以及班农(SteveBannon)和其他几个川普的顾问。全部的访谈视频都另行公布: America’s Great Divide 影片从奥巴马2008年竞选开始到2020年弹劾川普案,按时间顺序回朔了美国的政治大事,探讨美国出现大分裂的原因。 这部影片总的叙事脉络是:奥巴马的当选引起了右派阵营的怨恨和反弹,所以右派处处与奥巴马对着干,从而把美国带上了分裂加剧的道路。在此同时,以川普和班农为代表的极右派占据了共和党的领导地位。而极右派煽动和利用美国白人中的种族主义情绪,是他们取得权力的主要原因。川普上任后,更是变本加厉煽动仇恨和对立。他攻击妇女,攻击移民,攻击媒体,支持白人至上主义者,把美国在分裂的道路上带得更远。 当然,作为一部“公正”的纪录片,也必须对左派打几板。根据影片的叙说,奥巴马对分裂也有责任,主要是:上任初期没有足够重视金融危机给民众带来的生存困难,对健保改革操之过急,从而招来重重反对。后来在种族等问题上过分软弱,助长了极右派的气焰。直到他第二任后期退无可退,才放弃与国会合作,运用行政权力推行移民,控枪等政见。 虽然双方对分裂都有责任,但其中道德高下是明白无误的,至少在影片看来。原因很简单:右派是分裂的煽动者,而且煽动的方式是助长和鼓吹种族主义(反黑人,反移民)。所以显然以川普为代表的右派是邪恶的一方。 以上是对这个影片的简单介绍。下面谈谈我的评论。 首先我要说的是:美国的分裂并不是从奥巴马当政开始。影片开宗明义就展示奥巴马关于“团结”的演讲:“没有自由派美国和保守派美国,只有美利坚合众国!”这是他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可见在当时,美国团结就已经是个重要问题了。更早,在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时,他就是以“团结者”的形象出现。但是也就是那次竞选,因佛罗里达数票的技术问题一直闹到最高法院,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布什不是合法的民选总统而是几个保守派法官推上宝座的。布什任内的减税和伊拉克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分裂效应。更早些,1998年,克林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被弹劾的总统,而上一位是一百三十年之前。所以说,美国的分裂有着几十年的轨迹,而不能归因为第一个黑人总统引起种族主义的反弹。 对于历史的解读可以多种多样,一个纪录片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角度。但是,《美国大分裂》既然是以“调查新闻”定位,那就应该遵循通常的新闻工作准则。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个影片在新闻准则方面有重要的欠缺。 首先是材料选择。《美国大分裂》从其叙事风格和模式来说,应该是对从奥巴马当政以来这段历史的完整总结,至少是在美国分裂这个方面。但是,这个影片试图把所有事情都“投影”到种族问题上,从而确立前面说到的道德评判。为此,它“忽略”了这段时间中美国发生的很多大事。 其中最重要的是白人劳工阶层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与东西沿岸高科技和金融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在2016年川普崛起时,“白人穷人”是公众讨论的中心之一。但是,这个问题在《美国大分裂》中却付之阙如。例如,影片对于2012年前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只字未提,而只是显示了2008年抗议救助银行的一些示威镜头。而“占领华尔街”运动可说是越战以后美国最大规模的民众抗议运动,而且波及世界很多国家。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滥用鸦片导致的乡村社区危机。这个问题因为不是种族问题,居然在影片中也丝毫没有提到。 另外,影片花了不少篇幅记叙川普的2016年竞选。其中主要提到的是川普攻击这个那个,煽动仇恨,以及俄国的信息战。给人的印象就是几个邪恶的策划者(班农和俄国)操纵了一个疯狂的煽动者(川普),而得到了一大群受蛊惑的傻瓜(选民)的支持。川普的竞争者是谁?他们为何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影片没有给出任何交代。甚至连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的名字,也只是在关于俄国“伪新闻”的话题中出现过。对于她的政见,竞选策略和有关争议,在影片中都“春梦了无痕”了。 被“删去”的另一组事件是由于国会不能通过预算法案而导致政府停摆。这个在奥巴马任内发生过一次(2013年,关于奥巴马健保和联邦参政政策),在川普任内至今发生过两次(2018年初和年底,都是关于移民问题)。政府停摆本应是国家分裂的重要症状,而且后两次还与种族问题有关。但不知为何影片都没有提及,也许是这些事涉及到国会民主党在国家分裂上的角色吧。 除了删减整个历史事件外,影片对于一些历史事件还采用“重新解释”的手法。例如,影片叙述2008年竞选时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John McCain)选择佩林(Sarah Palin)作为竞选搭档。因为佩林后来成为极右派的“茶党”(Tea Party)领导人,所以影片认为那个选择表明共和党在2008年就走向民粹的道路。我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描述。直到2008年,佩林还是个地方领导人的角色(曾任市长,当时任阿拉斯加州长)。她加入茶党运动是2010年的事。在2008年,佩林的确是以独立,好斗的面目出现(影片展示了她著名的“涂口红的斗犬”演讲)。但她的斗争对象不是民主党,而是共和党内的当权派。而且影片没有说的是:候选人麦凯恩虽然在华盛顿从政多年,但却是以温和,独立的形象而受民众尊重。所以麦凯恩和佩林的组合表明了共和党内中间力量对于僵硬的当权派的胜利,而不是如影片说的“走向民粹路线”。 类似地,在下一次(2012)年的竞选中,影片大肆渲染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Mitt Romney)得到川普背书的事件,并暗示这是罗姆尼竞选的转折点:他是一个不懂民间疾苦的人,所以试图从川普代表的民粹运动中得到帮助。而且这个背书表明共和党领导层与质疑奥巴马出生地的运动(所谓的birther运动)合流。而这就是影片叙述2012年罗姆尼竞选活动的全部内容了。我回过去查了2012年二月和三月关于川普宣布背书罗姆尼的新闻报道。所有主流媒体(CNN, Washington Post, New York Times, PBS, BBC)都只是就事论事报道,没有深入评论。这说明他们不认为这是重要事件。CNN和Washington Post都说,这个支持不会对选举结果产生大影响。New York Times的标题是“超热闹的排场,稀松平常的背书”(Over-the-Top Setting, Run-of-the Mill Endorsement)。而且这些报道都提到川普是一个潜在的独立候选人,但没有任何人提到birther运动,也没有人提到川普与极右派(如班农)的关系。所以基于这些当时的认知,我觉得没有理由说罗姆尼是“投奔”了川普阵营,更不能说共和党有如此行为(当时共和党初选还未结束,罗姆尼只是候选人之一)。事实上,罗姆尼与川普的关系在那之后一直是若即若离。而这些事影片都没有提及。 《美国大分裂》不仅对历史事件提供不符合当时语境的解释,而且对一些事件的记叙也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例如:影片叙述了奥巴马上台伊始遇到的哈佛黑人教授盖兹(Henry Gates)被警察拘留的事件。当时奥巴马发言指责警察“行为愚蠢”,结果遭到全国警察团体呛声,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治误判”道歉,并邀请盖兹与涉事警察到白宫举行“啤酒会议”。按照影片的说法,奥巴马支持黑人反抗警察种族歧视,但遭到反弹,因而让步。但影片没有告诉观众的是:对于当时的事件经过以及警察是否涉及种族歧视是有争议的。事实上,当时NPR采访了当事人,并且指出了那些事实争议。“省略”了这些事实,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印象。 更严重的歪曲和误导发生在卡瓦诺(Brett Kavanaugh)被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的听证过程。影片展示了国会民主党成员的强烈反对,包括哈里斯参议员(Kamala Harris)大闹听证会。但是,奇怪的逻辑是:影片认为民主党的这个反应表示川普选了个大有争议的人物,因此把分裂扩展到了最高法院这个传统上超越党派政治的机构。但影片没有告诉观众:民主党强烈反对川普的任何提名。事实上他们有“强烈反对”的标语牌,上面法官的名字还留着空白。而且在卡瓦诺听证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他是个政治上极具争议的法官。美国律师协会当时给予卡瓦诺“很合格”(well qualified)的评估。 然后,当然就是关于卡瓦诺几十年前性骚扰福特博士的指控。卡瓦诺在电视上的自我辩护和在参院听证会上情绪激动的发言,据影片说,又一次证明了川普利用高法争议煽动支持者的阴谋。而卡瓦诺不是在为自己的名声和职业生涯而战,而只是根据川普的脚本在前台表演而已。影片甚至借前司法部副次长(Solicitor General)奥尔森(Ted Olsen)的口说:这件事严重损害了司法独立和高法这个令人尊敬的机构。但是,影片又一次地没有告诉所有的真相。第一,卡瓦诺被控性骚扰的事,在参院听证前已经闹得非常大了。不光福特博士,其它还出来了好几个指控。而那次听证会就是因为舆论压力和民主党的要求而在本来听证程序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加出来的。所以根本不是卡瓦诺(被指责者)在煽风点火升级对抗。第二,听证会后两党同意让FBI再做一次调查,而其结果是“没有发现支持证据”(there is no corroboration of the allegations made…
华人组织力挺哈佛MIT起诉,移民局被迫撤回恶法
2020年1月,在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开始热身时,美国公共广播电台(PBS)推出了上下两集,共约四个小时的纪录片《美国大分裂》(America’s Great Divide)。这部纪录片的定位是关于美国近十年来政治分裂的历史纪录片,是对川普之兴起的一个解释和探讨。影片播出后,我的知识界朋友中很多人推崇。它的介绍在微信上也流传甚广。人们广泛认为对于美国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部纪录片提供了一个系统和理性的回顾。这个片子的制作者是PBS的“第一线”(Frontline)专栏,“第一线”的自我介绍是“质疑,解释和改变世界的调查新闻”。 基于制作者的性质和这部纪录片的目标,它应该是主流媒体的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作品了。所以,本文就分析一下这个纪录片,从中看看主流媒体的所作所为。 这部影片的主体是基于大量的客观资料。除了历史性镜头和以往的访谈视频外,影片制作人还进行了几十个新采访,受访者包括奥巴马幕僚,左,右阵营中的媒体人和作家,以及班农(SteveBannon)和其他几个川普的顾问。全部的访谈视频都另行公布: America’s Great Divide 影片从奥巴马2008年竞选开始到2020年弹劾川普案,按时间顺序回朔了美国的政治大事,探讨美国出现大分裂的原因。 这部影片总的叙事脉络是:奥巴马的当选引起了右派阵营的怨恨和反弹,所以右派处处与奥巴马对着干,从而把美国带上了分裂加剧的道路。在此同时,以川普和班农为代表的极右派占据了共和党的领导地位。而极右派煽动和利用美国白人中的种族主义情绪,是他们取得权力的主要原因。川普上任后,更是变本加厉煽动仇恨和对立。他攻击妇女,攻击移民,攻击媒体,支持白人至上主义者,把美国在分裂的道路上带得更远。 当然,作为一部“公正”的纪录片,也必须对左派打几板。根据影片的叙说,奥巴马对分裂也有责任,主要是:上任初期没有足够重视金融危机给民众带来的生存困难,对健保改革操之过急,从而招来重重反对。后来在种族等问题上过分软弱,助长了极右派的气焰。直到他第二任后期退无可退,才放弃与国会合作,运用行政权力推行移民,控枪等政见。 虽然双方对分裂都有责任,但其中道德高下是明白无误的,至少在影片看来。原因很简单:右派是分裂的煽动者,而且煽动的方式是助长和鼓吹种族主义(反黑人,反移民)。所以显然以川普为代表的右派是邪恶的一方。 以上是对这个影片的简单介绍。下面谈谈我的评论。 首先我要说的是:美国的分裂并不是从奥巴马当政开始。影片开宗明义就展示奥巴马关于“团结”的演讲:“没有自由派美国和保守派美国,只有美利坚合众国!”这是他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可见在当时,美国团结就已经是个重要问题了。更早,在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时,他就是以“团结者”的形象出现。但是也就是那次竞选,因佛罗里达数票的技术问题一直闹到最高法院,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布什不是合法的民选总统而是几个保守派法官推上宝座的。布什任内的减税和伊拉克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分裂效应。更早些,1998年,克林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被弹劾的总统,而上一位是一百三十年之前。所以说,美国的分裂有着几十年的轨迹,而不能归因为第一个黑人总统引起种族主义的反弹。 对于历史的解读可以多种多样,一个纪录片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角度。但是,《美国大分裂》既然是以“调查新闻”定位,那就应该遵循通常的新闻工作准则。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个影片在新闻准则方面有重要的欠缺。 首先是材料选择。《美国大分裂》从其叙事风格和模式来说,应该是对从奥巴马当政以来这段历史的完整总结,至少是在美国分裂这个方面。但是,这个影片试图把所有事情都“投影”到种族问题上,从而确立前面说到的道德评判。为此,它“忽略”了这段时间中美国发生的很多大事。 其中最重要的是白人劳工阶层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与东西沿岸高科技和金融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在2016年川普崛起时,“白人穷人”是公众讨论的中心之一。但是,这个问题在《美国大分裂》中却付之阙如。例如,影片对于2012年前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只字未提,而只是显示了2008年抗议救助银行的一些示威镜头。而“占领华尔街”运动可说是越战以后美国最大规模的民众抗议运动,而且波及世界很多国家。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滥用鸦片导致的乡村社区危机。这个问题因为不是种族问题,居然在影片中也丝毫没有提到。 另外,影片花了不少篇幅记叙川普的2016年竞选。其中主要提到的是川普攻击这个那个,煽动仇恨,以及俄国的信息战。给人的印象就是几个邪恶的策划者(班农和俄国)操纵了一个疯狂的煽动者(川普),而得到了一大群受蛊惑的傻瓜(选民)的支持。川普的竞争者是谁?他们为何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影片没有给出任何交代。甚至连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的名字,也只是在关于俄国“伪新闻”的话题中出现过。对于她的政见,竞选策略和有关争议,在影片中都“春梦了无痕”了。 被“删去”的另一组事件是由于国会不能通过预算法案而导致政府停摆。这个在奥巴马任内发生过一次(2013年,关于奥巴马健保和联邦参政政策),在川普任内至今发生过两次(2018年初和年底,都是关于移民问题)。政府停摆本应是国家分裂的重要症状,而且后两次还与种族问题有关。但不知为何影片都没有提及,也许是这些事涉及到国会民主党在国家分裂上的角色吧。 除了删减整个历史事件外,影片对于一些历史事件还采用“重新解释”的手法。例如,影片叙述2008年竞选时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John McCain)选择佩林(Sarah Palin)作为竞选搭档。因为佩林后来成为极右派的“茶党”(Tea Party)领导人,所以影片认为那个选择表明共和党在2008年就走向民粹的道路。我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描述。直到2008年,佩林还是个地方领导人的角色(曾任市长,当时任阿拉斯加州长)。她加入茶党运动是2010年的事。在2008年,佩林的确是以独立,好斗的面目出现(影片展示了她著名的“涂口红的斗犬”演讲)。但她的斗争对象不是民主党,而是共和党内的当权派。而且影片没有说的是:候选人麦凯恩虽然在华盛顿从政多年,但却是以温和,独立的形象而受民众尊重。所以麦凯恩和佩林的组合表明了共和党内中间力量对于僵硬的当权派的胜利,而不是如影片说的“走向民粹路线”。 类似地,在下一次(2012)年的竞选中,影片大肆渲染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Mitt Romney)得到川普背书的事件,并暗示这是罗姆尼竞选的转折点:他是一个不懂民间疾苦的人,所以试图从川普代表的民粹运动中得到帮助。而且这个背书表明共和党领导层与质疑奥巴马出生地的运动(所谓的birther运动)合流。而这就是影片叙述2012年罗姆尼竞选活动的全部内容了。我回过去查了2012年二月和三月关于川普宣布背书罗姆尼的新闻报道。所有主流媒体(CNN, Washington Post, New York Times, PBS, BBC)都只是就事论事报道,没有深入评论。这说明他们不认为这是重要事件。CNN和Washington Post都说,这个支持不会对选举结果产生大影响。New York Times的标题是“超热闹的排场,稀松平常的背书”(Over-the-Top Setting, Run-of-the Mill Endorsement)。而且这些报道都提到川普是一个潜在的独立候选人,但没有任何人提到birther运动,也没有人提到川普与极右派(如班农)的关系。所以基于这些当时的认知,我觉得没有理由说罗姆尼是“投奔”了川普阵营,更不能说共和党有如此行为(当时共和党初选还未结束,罗姆尼只是候选人之一)。事实上,罗姆尼与川普的关系在那之后一直是若即若离。而这些事影片都没有提及。 《美国大分裂》不仅对历史事件提供不符合当时语境的解释,而且对一些事件的记叙也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例如:影片叙述了奥巴马上台伊始遇到的哈佛黑人教授盖兹(Henry Gates)被警察拘留的事件。当时奥巴马发言指责警察“行为愚蠢”,结果遭到全国警察团体呛声,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治误判”道歉,并邀请盖兹与涉事警察到白宫举行“啤酒会议”。按照影片的说法,奥巴马支持黑人反抗警察种族歧视,但遭到反弹,因而让步。但影片没有告诉观众的是:对于当时的事件经过以及警察是否涉及种族歧视是有争议的。事实上,当时NPR采访了当事人,并且指出了那些事实争议。“省略”了这些事实,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印象。 更严重的歪曲和误导发生在卡瓦诺(Brett Kavanaugh)被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的听证过程。影片展示了国会民主党成员的强烈反对,包括哈里斯参议员(Kamala Harris)大闹听证会。但是,奇怪的逻辑是:影片认为民主党的这个反应表示川普选了个大有争议的人物,因此把分裂扩展到了最高法院这个传统上超越党派政治的机构。但影片没有告诉观众:民主党强烈反对川普的任何提名。事实上他们有“强烈反对”的标语牌,上面法官的名字还留着空白。而且在卡瓦诺听证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他是个政治上极具争议的法官。美国律师协会当时给予卡瓦诺“很合格”(well qualified)的评估。 然后,当然就是关于卡瓦诺几十年前性骚扰福特博士的指控。卡瓦诺在电视上的自我辩护和在参院听证会上情绪激动的发言,据影片说,又一次证明了川普利用高法争议煽动支持者的阴谋。而卡瓦诺不是在为自己的名声和职业生涯而战,而只是根据川普的脚本在前台表演而已。影片甚至借前司法部副次长(Solicitor General)奥尔森(Ted Olsen)的口说:这件事严重损害了司法独立和高法这个令人尊敬的机构。但是,影片又一次地没有告诉所有的真相。第一,卡瓦诺被控性骚扰的事,在参院听证前已经闹得非常大了。不光福特博士,其它还出来了好几个指控。而那次听证会就是因为舆论压力和民主党的要求而在本来听证程序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加出来的。所以根本不是卡瓦诺(被指责者)在煽风点火升级对抗。第二,听证会后两党同意让FBI再做一次调查,而其结果是“没有发现支持证据”(there is no corroboration of the allegations made…
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美国政府酝酿下一轮发钱方案
今天(7月14日),美国新冠病毒确诊逼近350万例,总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3万8千。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美国政府正在酝酿推出新一轮纾困方案。消息透露,白宫与国会共和党有意提高发放现金援助的门槛,只有年入4万美元以下的民众才可领取,以控制符合资格的人数。 综合《华盛顿邮报》与CNBC报道,继总统川普表明,希望再次向国民派发纾困金后,据悉国会已开始讨论方案内容,白宫与共和党议员正研究,是否调低收款人的收入上限,从7.5万美元降至4万美元(个人收入)。 国会3月通过2万亿美元的纾困法案(CARES Act),其中包括3000亿美元现金,向每名符合资格人士发放1200美元补贴,以个人年入7.5万美元(婚姻家庭15万美元)为界线,2019年度收入超过这个标准的话,所获的金额会递减,个人收入超过9.9万美元(婚姻家庭19.8万美元)就不能领取资助。截至6月4日,政府发放了约1.6亿笔纾困金,涉及金额2690亿美元。 对于第二轮纾困方案,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诺最近已两次表示,主要帮助收入低于4万元的基层民众,因为这类人士普遍从事酒店、餐厅等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外界相信,政府如果收紧纾困金的门槛,预料2000万名中产人士不能受惠,但政府可缩减不少开支。 据了解,共和党领袖面对疫情,固然需要处理民间的经济需求,但考虑到国会为了应对疫情,已经批准超过3万亿美元的款项,因此共和党内的保守派开始反弹,不愿第二轮纾困导致联邦赤字再次上升。 与此同时,总统特朗普也面对争取连任的政治压力,必须于大选前稳定经济。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曾透露,川普希望把下一轮救市方案的规模定在2万亿美元,不过副总统彭斯则向媒体透露,希望把金额控制在1万亿美元。 记者7月9日为此追问财政部长努钦(Steven Mnuchin)时,努钦拒绝回应领取资助的门槛会否降至年入4万元,也不愿透露行政部门与国会谈判的详情。他仅表示,共和党议员正讨论下一轮救市方案的内容。 参考资料: https://www.cnbc.com/2020/07/09/fewer-americans-may-be-eligible-for-second- stimulus-checks.html https://www.cnet.com/personal-finance/second-stimulus-check-could-you-qualify- for-another-irs-payment-heres-what-we-know/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被控欺诈,又一名华人科学家被捕
今天(7月14日),美国新冠病毒确诊逼近350万例,总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3万8千。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美国政府正在酝酿推出新一轮纾困方案。消息透露,白宫与国会共和党有意提高发放现金援助的门槛,只有年入4万美元以下的民众才可领取,以控制符合资格的人数。 综合《华盛顿邮报》与CNBC报道,继总统川普表明,希望再次向国民派发纾困金后,据悉国会已开始讨论方案内容,白宫与共和党议员正研究,是否调低收款人的收入上限,从7.5万美元降至4万美元(个人收入)。 国会3月通过2万亿美元的纾困法案(CARES Act),其中包括3000亿美元现金,向每名符合资格人士发放1200美元补贴,以个人年入7.5万美元(婚姻家庭15万美元)为界线,2019年度收入超过这个标准的话,所获的金额会递减,个人收入超过9.9万美元(婚姻家庭19.8万美元)就不能领取资助。截至6月4日,政府发放了约1.6亿笔纾困金,涉及金额2690亿美元。 对于第二轮纾困方案,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诺最近已两次表示,主要帮助收入低于4万元的基层民众,因为这类人士普遍从事酒店、餐厅等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外界相信,政府如果收紧纾困金的门槛,预料2000万名中产人士不能受惠,但政府可缩减不少开支。 据了解,共和党领袖面对疫情,固然需要处理民间的经济需求,但考虑到国会为了应对疫情,已经批准超过3万亿美元的款项,因此共和党内的保守派开始反弹,不愿第二轮纾困导致联邦赤字再次上升。 与此同时,总统特朗普也面对争取连任的政治压力,必须于大选前稳定经济。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曾透露,川普希望把下一轮救市方案的规模定在2万亿美元,不过副总统彭斯则向媒体透露,希望把金额控制在1万亿美元。 记者7月9日为此追问财政部长努钦(Steven Mnuchin)时,努钦拒绝回应领取资助的门槛会否降至年入4万元,也不愿透露行政部门与国会谈判的详情。他仅表示,共和党议员正讨论下一轮救市方案的内容。 参考资料: https://www.cnbc.com/2020/07/09/fewer-americans-may-be-eligible-for-second- stimulus-checks.html https://www.cnet.com/personal-finance/second-stimulus-check-could-you-qualify- for-another-irs-payment-heres-what-we-know/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美国总统的“黑历史”和印第安人的“血债”
英美故事 我们只提供有温度的故事。 南达科他州的拉什莫山又被叫做“总统山” 南达科他州的拉什莫山因雕刻了四位美国总统的头像而闻名,每年吸引200多万名游客慕名前来。这四尊头像从左到右依次是乔治•华盛顿(1732–1799)、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西奥多 •罗斯福(1858–1919)和亚伯拉罕•林肯 (1809–1865)。他们分别代表了美国从诞生、成长、发展到强盛的四个阶段。每个头像约18米高,历时14年才完成。作者是丹麦移民之后的Gutzon Borglum父子。 多年来,拉什莫山上的四位总统一直受人景仰。前不久,非裔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席卷全美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运动后,四位总统的“黑历史”一一被扒了出来。还有示威者表示”要炸掉这座’总统山’”……(文末有视频,不要错过) 一、总统们的“黑历史” CNN 的记者在川普去拉什莫山之前在发推文称:“川普将踩在从印第安人那里掠夺来的土地上,站在两个蓄奴者的面前(注:指国父华盛顿与杰斐逊曾经拥有黑奴)。” 图片来源:Twitter 印第安人是天生的“自然之子”。连同拉什莫山在内,他们把黑山的六座山峰叫做“六位爷爷”,那是Sioux部落的“神山”。当初的雕刻计划除了四位总统之外,还有开拓西部的刘易斯与克拉克探险队和他们的印第安女向导Sacagawea、印第安部落首领红云、疯马等人,但后来由于资金用尽,只刻成了四位总统的头像。于是他们在拉什莫山上面向东南方,一站就是79年。 拉什莫山东南方这个朝向承受着一年中最充沛的阳光普照,是印第安人的“神山”中的“圣地”。当年,雕塑家跟印第安部落代表谈判雕刻协议的时候,印第安人把这块“圣地”贡献了出来。 雕塑完成了,但是印第安部落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土地纠纷却一直没有下文。对于四尊白人的头像“霸踞”印第安人的“圣山”这事,印第安部落里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今年5月底,非裔弗洛伊德之死点燃了席卷全美的示威抗议运动,多个历史遗迹和人物雕像被示威者推倒,有人瞄上了拉什莫山,扒出了四位总统的“黑历史”。 乔治•华盛顿被尊为“国父”、“最伟大的总统”。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统。但是,乔治•华盛顿却拥有不少奴隶。作为总统,他也采取 了支持奴隶制度的政策。华盛顿卸任总统后回到弗农庄园,他和妻子名下还各自拥有上百名奴隶。但是,华盛顿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伟大的事就是他在1799年7月签署了一份遗嘱,表示在他妻子死后,自己名下拥有的奴隶全部释放。华盛顿去世一年后,他的妻子 Martha 签署了一份文件,让华盛顿生前拥有的120多名奴隶们成为了自由人。 乔治•华盛顿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但他也是一名大奴隶主。虽然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中宣称“所有的人生而平等”,其实他一直都对奴隶制度欲拒还迎。他名下最多时拥有超过650名奴隶。 托马斯•杰斐逊 亚伯拉罕•林肯一直被尊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连川普这样的狂人也只敢称自己是“除林肯以外最伟大的总统”。可是,签署了《黑奴解放宣言》的林肯总统虽然与蓄奴制切割干净,但却有另一桩“原罪”被扒出:根据国会图书馆的资料记载,林肯曾经一次性批准处决38名达科他的印第安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厉的一次政府制裁手段。 亚伯拉罕•林肯 西奥多 •罗斯福1883年到过达科他。他是冲着猎杀野牛去的。达科他的牛仔生活让罗斯福心生向往,他甚至在那里投资建了一个农场,常常往返于纽约与达科他之间。罗斯福极爱狩猎,他和手下曾经猎杀过11400头野生动物,其中包括上千只大型动物,例如6只珍贵的白犀牛。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还有个外号叫“泰迪”,人见人爱的绒毛玩具泰迪熊的创意就是从他的一次狩猎经历而来。那一次,他对一只绑在树上只等他开枪一射的熊动了恻隐之心,没有扣动板机,而是让手上将熊放生。可是,这样一位“爱心满满”的总统却有资料记载他对印第安人的仇恨。他曾经说过:“我不认为最好的印第安人是死去的印第安人,但是十个里面有九个死去才好。” 西奥多 •罗斯福 历史学家还发现,拉什莫山的这一组总统头像的作者Gutzon Borglum是 一 “白人至上”组织三 K 党的成员。虽然他与这个组织的关系比较松散,但他的作品也显示了他心中暗藏的对其他族裔的仇恨和不公。 …… 如果这样扒下去,让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总统山”实在让人汗颜。 从1776年7月4日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的统治算起,到今天,美国也才走过244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的历史经过这么一扒,恐怕只剩下拉什莫山上的石头才算得上是干净的。 二、印第安人的“血债” 鉴于总统山“污迹斑斑”,有示威者表示要炸掉这座“总统山”。 川普不干了。7月3日这天川普也携家带口来到了拉什莫山下。他称自己是来“捍卫拉什莫山”的。但是,当“空军一号”以超低空飞行越过拉什莫山顶的时候,通往总统山国家公园的公路上已经站满了抗议的印第安部落民众。 一位示威者举的标语牌上写着:“你站在偷来的土地上” 多个印第安部落的民众在通往总统山的路上示威抗议。图片来源:Andrew Caballero-reynolds/AFP via Getty Images 除了从非洲往北美殖民地贩卖黑奴、压迫黑奴这桩原罪之外,抢夺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也是殖民者们洗刷不掉的一桩“黑历史”。 拉什莫山是黑山的一部分,这里原是印第安部落Sioux的土地。1868年,当时的美国政府曾与Sioux部落签下协议,承认黑山地区属于印第安部落。然而不久,这里发现了黄金,美国政府反悔,逼迫印第安人出让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印第安人不从,于是美国政府派军队强抢,发生了著名的“Wounded Knee Massacre(“受伤之膝”大屠杀)”。1890年12月29日清晨,一支美国骑兵部队冲入印第安人的营地,杀害了超过250人,其中很多妇女和儿童。另外还有几十人受伤。外号“大脚”的Sioux部落酋长就在这次屠杀中死去。 外号“大脚”的Sioux部落酋长受伤后在雪地中死去。资料来源:wikepedia 这次屠杀之后,印第安部落一直向美国政府追讨赔偿,并不惜诉诸法庭。1980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印第安部落没有得到向美国政府被迫出让包括拉什莫山在内的黑山地区应得的赔偿。到今天为止,这笔赔偿金连本带利已超过10亿美元。就在川普来拉什莫山参加庆典活动之前,印第安联合部落的首领表示,绝不接受美国政府的调解,美国政府必须完全遵照1868年与他们的部落祖先签下的协议,全部归还属于他们的土地。 对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黑山地区的印第安人来说,拉什莫山上的四尊白人塑像不仅仅还代表了一份被背弃的协议,更代表着外族对神山的亵渎,以及对印第安部落150多年来的压迫。 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在拉什莫山附近的公路上示威,抗议川普的到来。图片来源:Andrew…
不信科学,轻视新冠?这些美国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英美故事 我们只提供有温度的故事。 南达科他州的拉什莫山又被叫做“总统山” 南达科他州的拉什莫山因雕刻了四位美国总统的头像而闻名,每年吸引200多万名游客慕名前来。这四尊头像从左到右依次是乔治•华盛顿(1732–1799)、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西奥多 •罗斯福(1858–1919)和亚伯拉罕•林肯 (1809–1865)。他们分别代表了美国从诞生、成长、发展到强盛的四个阶段。每个头像约18米高,历时14年才完成。作者是丹麦移民之后的Gutzon Borglum父子。 多年来,拉什莫山上的四位总统一直受人景仰。前不久,非裔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席卷全美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运动后,四位总统的“黑历史”一一被扒了出来。还有示威者表示”要炸掉这座’总统山’”……(文末有视频,不要错过) 一、总统们的“黑历史” CNN 的记者在川普去拉什莫山之前在发推文称:“川普将踩在从印第安人那里掠夺来的土地上,站在两个蓄奴者的面前(注:指国父华盛顿与杰斐逊曾经拥有黑奴)。” 图片来源:Twitter 印第安人是天生的“自然之子”。连同拉什莫山在内,他们把黑山的六座山峰叫做“六位爷爷”,那是Sioux部落的“神山”。当初的雕刻计划除了四位总统之外,还有开拓西部的刘易斯与克拉克探险队和他们的印第安女向导Sacagawea、印第安部落首领红云、疯马等人,但后来由于资金用尽,只刻成了四位总统的头像。于是他们在拉什莫山上面向东南方,一站就是79年。 拉什莫山东南方这个朝向承受着一年中最充沛的阳光普照,是印第安人的“神山”中的“圣地”。当年,雕塑家跟印第安部落代表谈判雕刻协议的时候,印第安人把这块“圣地”贡献了出来。 雕塑完成了,但是印第安部落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土地纠纷却一直没有下文。对于四尊白人的头像“霸踞”印第安人的“圣山”这事,印第安部落里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今年5月底,非裔弗洛伊德之死点燃了席卷全美的示威抗议运动,多个历史遗迹和人物雕像被示威者推倒,有人瞄上了拉什莫山,扒出了四位总统的“黑历史”。 乔治•华盛顿被尊为“国父”、“最伟大的总统”。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统。但是,乔治•华盛顿却拥有不少奴隶。作为总统,他也采取 了支持奴隶制度的政策。华盛顿卸任总统后回到弗农庄园,他和妻子名下还各自拥有上百名奴隶。但是,华盛顿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伟大的事就是他在1799年7月签署了一份遗嘱,表示在他妻子死后,自己名下拥有的奴隶全部释放。华盛顿去世一年后,他的妻子 Martha 签署了一份文件,让华盛顿生前拥有的120多名奴隶们成为了自由人。 乔治•华盛顿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但他也是一名大奴隶主。虽然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中宣称“所有的人生而平等”,其实他一直都对奴隶制度欲拒还迎。他名下最多时拥有超过650名奴隶。 托马斯•杰斐逊 亚伯拉罕•林肯一直被尊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连川普这样的狂人也只敢称自己是“除林肯以外最伟大的总统”。可是,签署了《黑奴解放宣言》的林肯总统虽然与蓄奴制切割干净,但却有另一桩“原罪”被扒出:根据国会图书馆的资料记载,林肯曾经一次性批准处决38名达科他的印第安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厉的一次政府制裁手段。 亚伯拉罕•林肯 西奥多 •罗斯福1883年到过达科他。他是冲着猎杀野牛去的。达科他的牛仔生活让罗斯福心生向往,他甚至在那里投资建了一个农场,常常往返于纽约与达科他之间。罗斯福极爱狩猎,他和手下曾经猎杀过11400头野生动物,其中包括上千只大型动物,例如6只珍贵的白犀牛。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还有个外号叫“泰迪”,人见人爱的绒毛玩具泰迪熊的创意就是从他的一次狩猎经历而来。那一次,他对一只绑在树上只等他开枪一射的熊动了恻隐之心,没有扣动板机,而是让手上将熊放生。可是,这样一位“爱心满满”的总统却有资料记载他对印第安人的仇恨。他曾经说过:“我不认为最好的印第安人是死去的印第安人,但是十个里面有九个死去才好。” 西奥多 •罗斯福 历史学家还发现,拉什莫山的这一组总统头像的作者Gutzon Borglum是 一 “白人至上”组织三 K 党的成员。虽然他与这个组织的关系比较松散,但他的作品也显示了他心中暗藏的对其他族裔的仇恨和不公。 …… 如果这样扒下去,让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总统山”实在让人汗颜。 从1776年7月4日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的统治算起,到今天,美国也才走过244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的历史经过这么一扒,恐怕只剩下拉什莫山上的石头才算得上是干净的。 二、印第安人的“血债” 鉴于总统山“污迹斑斑”,有示威者表示要炸掉这座“总统山”。 川普不干了。7月3日这天川普也携家带口来到了拉什莫山下。他称自己是来“捍卫拉什莫山”的。但是,当“空军一号”以超低空飞行越过拉什莫山顶的时候,通往总统山国家公园的公路上已经站满了抗议的印第安部落民众。 一位示威者举的标语牌上写着:“你站在偷来的土地上” 多个印第安部落的民众在通往总统山的路上示威抗议。图片来源:Andrew Caballero-reynolds/AFP via Getty Images 除了从非洲往北美殖民地贩卖黑奴、压迫黑奴这桩原罪之外,抢夺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也是殖民者们洗刷不掉的一桩“黑历史”。 拉什莫山是黑山的一部分,这里原是印第安部落Sioux的土地。1868年,当时的美国政府曾与Sioux部落签下协议,承认黑山地区属于印第安部落。然而不久,这里发现了黄金,美国政府反悔,逼迫印第安人出让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印第安人不从,于是美国政府派军队强抢,发生了著名的“Wounded Knee Massacre(“受伤之膝”大屠杀)”。1890年12月29日清晨,一支美国骑兵部队冲入印第安人的营地,杀害了超过250人,其中很多妇女和儿童。另外还有几十人受伤。外号“大脚”的Sioux部落酋长就在这次屠杀中死去。 外号“大脚”的Sioux部落酋长受伤后在雪地中死去。资料来源:wikepedia 这次屠杀之后,印第安部落一直向美国政府追讨赔偿,并不惜诉诸法庭。1980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印第安部落没有得到向美国政府被迫出让包括拉什莫山在内的黑山地区应得的赔偿。到今天为止,这笔赔偿金连本带利已超过10亿美元。就在川普来拉什莫山参加庆典活动之前,印第安联合部落的首领表示,绝不接受美国政府的调解,美国政府必须完全遵照1868年与他们的部落祖先签下的协议,全部归还属于他们的土地。 对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黑山地区的印第安人来说,拉什莫山上的四尊白人塑像不仅仅还代表了一份被背弃的协议,更代表着外族对神山的亵渎,以及对印第安部落150多年来的压迫。 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在拉什莫山附近的公路上示威,抗议川普的到来。图片来源:Andrew…
一个改写人类外科历史的黑人木匠
同语轩 美国医生的原创公号。 有科普、有点评、也有感悟。 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关于黑人技术员、白人医生和蓝婴综合症的故事。 2016年11月18日上午,举世闻名的心脏外科医生Dr. Denton Cooley在休斯敦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随即,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等各大媒体都在头条发布了这一消息。下午,当时还健在的美国前总统乔治HW布什发表特别声明深表哀悼。 Dr. Cooley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心脏外科医生。他和他的团队共完成11.8万例开胸手术,超过世界上任何手术团队。 1968年,他完成了美国首例人类心脏移植手术。1969年,他完成了首例人造心脏的移植。他改进的人工瓣膜技术,使心脏瓣膜疾病的死亡率从70%下降到8%。1998年,他被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授予国家勋章。他与另一位心血管外科巨擘Michael DeBakey的世纪恩怨则多次登上各种杂志包括时代周刊的封面。 Denton Cooley教授 Dr. Cooley的时间是以秒为单位来安排的,他的时间已经预约到了几年之后。但是当The Washingtonian的专栏作家问他是如何将心外科手术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的,他说你随时可以过来聊聊,不需要预约。Dr. Cooley说:“我要和你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提起他的名字,世界上最忙的心外科医生都会停下来聊几个小时。他就是Vivien Thomas。我之所以可以达到今天的高度,完全得益于Vivien。他是如此聪明,他的手术技艺如此精湛,他化繁为简,他设定了心外科的金标准。遗憾的是,Vivien从来没有给病人做过手术,因为他不是一名医生。” 1941年,Denton Cooley和Vivien Thomas几乎同时来到位于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Cooley开始攻读医学学位,而Vivien Thomas则是外科医生Alfred Blalock的实验室技术员。 当时,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黑人职工全都是清洁工。穿着白大褂在医院走廊穿行的黑人Vivien,赢得了百分百的回头率。他确实长得又高又帅,但是,人们回头的原因却是他的肤色。 黑人技术员Vivien Thomas与白人医生Alfred Blalock一起改写了心脏外科,甚至是医学的历史。 左:Alfred Blalock;右:Vivien Thomas 法乐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蓝婴综合症的一种。因为心脏缺陷而不能把血输送到肺里,导致动脉血含氧量低,患儿皮肤常呈蓝紫色。严重的患儿极为羸弱,通常早年就夭折。 Cooley当时是实习医生,他一直清楚地记得,那是1944年11月的一个早晨, Blalock医生在为一个叫艾琳(Eileen)的蓝婴综合症患儿做心脏手术。手术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当血管夹松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的肤色逐渐由蓝变粉,手术成功了!Vivien从始至终站在Blalock右面的小凳上,指导了手术的每一步。 “Vivien Thomas在狗的身上做了无数次实验,摸索出手术的每一个步骤,然后Blalock医生才得以能成功完成第一例蓝婴手术。从那时起,心脏外科开始了全新的篇章。” 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像Denton Cooley这样的白人成为医生是正常的,但是黑人却极难进入医学领域,不管有没有学历。Vivien Thomas以其卓越的才能,改写了心脏外科的历史。虽然他没有成为医生,但是他改写了心脏外科的历史、培养了整整一代美国心脏外科专家,使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引领全美心脏外科数十年。 01 1930年,19岁的Vivien Thomas是个木匠学徒。他的人生目标很明确,就是先考入田纳西州立大学,然后上医学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经济大萧条中他不但失去了木匠工作,银行存款也归零,他不得不推迟上大学的计划。 通过一位在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工作的朋友,Vivien得知一名年轻医生Alfred Blalock正在招一个实验室技术员,不过他的朋友警告说,你要考虑清楚,这个老板很严厉的。对Vivien来说,严厉不严厉已经无所谓了,有工资就可以。 1930年2月10日,Vivien走进了Blalock医生的实验室。不久,Blalock医生出现了,一只手拿着可乐,另一只手拿着乌木烟嘴。Blalcok医生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分裂出去的美利坚联盟国唯一的总统Jefferson Davis的远亲,可想而知他的南方白人贵族血统。当年的Blalock 刚三十岁,风华正茂、事业有成。按照Vivien 的说法“这个人非常清楚他的一生要干什么”。 | —|— 年轻时的Alfred Blalock教授和Vivien…
救民于水火!发明N95口罩的华裔科学家重出江湖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N95口罩保护了全球无数前线医护与民众,发明这款技术的华裔科学家蔡秉燚(Peter Tsai)老骥伏枥,毅然告别退休生活,再次研发出安全消毒口罩的方法,协助解决口罩荒。 68岁的蔡秉燚1981年从台湾来到美国,主攻纺织製造和工程学,在堪萨斯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经任教田纳西大学,至今拥有12项过滤技术专利。 蔡秉燚在台中市的农家长大,中学时期就读于台湾省立清水高级中学(现台中市立清水高级中等学校),后进入省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现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学习化学纤维工程。 大学毕业后,起初进入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后在一家染整厂工作。后又前往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在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取得超过500个学分,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田纳西大学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曾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直至2019年退休。 1992年在田纳西大学工作时,蔡秉燚带领一个团队尝试开发静电过滤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成功,并发明了N95口罩。N95首先被用于工业用途,后来才被发现可用于医疗领域。 1995年他发明N95口罩使用的静电熔喷布,让布料带上静电后,大大提升了口罩过滤细菌与病毒的能力,这项技术也因此得到专利。蔡秉燚之后继续从事口罩技术方面的工作,2018年他开发了一项新技术,使医用口罩的过滤能力翻了一番。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N95口罩虽有良效,但供应极其短缺,本来已经退休的蔡秉燚,3月起收到国家实验室、民间企业和医疗界的大量电话,请求他重出江湖,设法提高N95口罩的生产速度,或者找出消毒方法,让医护人员能够重复使用口罩。 与家人居住在田纳西州诺克斯威尔(Knoxville)的蔡秉燚临危受命,在田州成立临时实验室,为了测试不同的消毒方法,几乎每日工作接近20小时。 而且这一次任务没有任何报酬,自己也毫不介意。 为了保持口罩的过滤功能,同时控制消毒成本,蔡秉燚尝试了煮沸、热蒸、烘烤、阳光下长时间暴晒等各种方法,最后在4月发表研究报告,证实乾热消毒法效果最好,使用者可用158度的高温,把N95口罩消毒60分钟。 该研究结果获得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支持。 蔡秉燚再接再励,研究以其他物质替代静电熔喷布,以便民众能自製口罩,经过连串尝试后发现,汽车去油污纸巾(car shop towels)可以发挥作用。 而在加快口罩生产速度方面,能源部旗下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曾联络蔡秉燚,他参与研究后,实验室在短短数周内就达到目标,新技术每小时可生产9000个口罩所需的物料。 现在有关技术已分享给相关厂商。 橡树岭实验室的负责人西奥多(Merlin Theodore)盛讚,蔡秉燚无私地分享知识,而且随时提供帮忙,但一直拒收报酬。 对于自己能在疫情出一分力,他表示这是他人生中的美好回忆。 而这样无私的科学家是华人的骄傲,更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资料来源: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lifestyle/2020/07/07/peter- tsai-n95-mask-covid/ https://www.knoxnews.com/story/news/2020/06/19/n-95-filter-inventor-who- became-hero-coronavirus-pandemic-peter-tsai/5310257002/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随笔:《汉密尔顿》,何罪之有?
图源:CNBC.com 呼吁公正和公平辩论的公开信 2020年7月7日 我们的文化机构正面临审判的时刻。强力的种族和社会正义抗议活动,带来对警察系统改革的更多要求,以及对整个社会更大程度的平等和包容的广泛呼吁,这些呼声尤其出现在高等教育,新闻业,慈善事业和艺术领域。 但是,这类重要的行动也同时加剧了一套新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承诺的出现,这些倾向和态度在削弱我们对公开辩论和对分歧的容忍尺度,表现为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整合。 当我们为前者的现象喝彩时,我们也同时反对第二种情况的发展。反自由主义的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并在川普集团中拥有强大的盟友,这对民主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但是,决不能允许抵抗力量把教条或强制性变成自己的品牌——而右翼煽动者已经在利用这些。我们必须通过反对任何一方出现的不宽容的现象,才能维护民主的包容。 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交换,本是自由社会的命脉,而现在每天都变得越来越受限。虽然我们早已知道极端的权利喜欢这些,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审查做派也越来越广泛地传播起来:不宽容反对的声音,将公开羞辱和排斥作为一种新时尚,以及试图用盲目的道德确定性去解决复杂的政策问题。 我们曾经坚持维护来自各个角度的声音,包括那些大声的甚至是苛刻的反对。但是现在,那些呼吁针对不同言语和思想做出迅速而严厉的报复的声音,开始变得很普遍。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机构的领导们,以弥补损害为出发,采取草率而过度的方式施行惩罚,而不是进行深思熟虑的改革。 编辑因发表有争议的文章而被解雇;书籍因所谓的不真实信息而遭到撤回;记者被禁止发表某些话题;教授因为课堂上引用某些文学作品而被调查;研究员因传播一个被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而被解雇;组织负责人因偶然的笨拙错误而被赶下台。 无论围绕每个特定事件的争论如何,其结果都是进一步缩小言论自由的范围,且不用担心被惩罚的后果。我们已经为规避风险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在作家、艺术家和新闻记者圈子里,他们担心如果自己偏离共识,甚至如果没有对共识表现出来足够的热情,就无法维持生计。 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最终将损害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不宽容的社会,限制辩论总是首先会伤害到那些缺乏权力的人,并使每个人都减少民主参与的能动性。挫败坏主意的方法是通过曝光,争论和说服,而不是通过沉默或希望他们消失。我们拒绝在正义与自由之间进行任何错误的选择,而这些离不开彼此。 作为作家,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让我们有进行实践、冒险甚至犯错误的空间。我们需要保留真诚分歧的可能性,且不会由此产生影响工作的严重后果。如果我们不捍卫我们的职业所依赖的这种生命线,那么我们就不要指望公众或国家替我们去捍卫。 图源:Sohu.com 中文翻译:再路上公众号 点击左下角阅读英文原文 Our cultural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a moment of trial. Powerful protests for racial and social justice are leading to overdue demands for police reform, along with wider calls for greater equality and inclusion across our society, not least in higher…
福山罗琳等超百位知识分子联名呼吁保护言论自由
图源:CNBC.com 呼吁公正和公平辩论的公开信 2020年7月7日 我们的文化机构正面临审判的时刻。强力的种族和社会正义抗议活动,带来对警察系统改革的更多要求,以及对整个社会更大程度的平等和包容的广泛呼吁,这些呼声尤其出现在高等教育,新闻业,慈善事业和艺术领域。 但是,这类重要的行动也同时加剧了一套新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承诺的出现,这些倾向和态度在削弱我们对公开辩论和对分歧的容忍尺度,表现为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整合。 当我们为前者的现象喝彩时,我们也同时反对第二种情况的发展。反自由主义的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并在川普集团中拥有强大的盟友,这对民主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但是,决不能允许抵抗力量把教条或强制性变成自己的品牌——而右翼煽动者已经在利用这些。我们必须通过反对任何一方出现的不宽容的现象,才能维护民主的包容。 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交换,本是自由社会的命脉,而现在每天都变得越来越受限。虽然我们早已知道极端的权利喜欢这些,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审查做派也越来越广泛地传播起来:不宽容反对的声音,将公开羞辱和排斥作为一种新时尚,以及试图用盲目的道德确定性去解决复杂的政策问题。 我们曾经坚持维护来自各个角度的声音,包括那些大声的甚至是苛刻的反对。但是现在,那些呼吁针对不同言语和思想做出迅速而严厉的报复的声音,开始变得很普遍。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机构的领导们,以弥补损害为出发,采取草率而过度的方式施行惩罚,而不是进行深思熟虑的改革。 编辑因发表有争议的文章而被解雇;书籍因所谓的不真实信息而遭到撤回;记者被禁止发表某些话题;教授因为课堂上引用某些文学作品而被调查;研究员因传播一个被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而被解雇;组织负责人因偶然的笨拙错误而被赶下台。 无论围绕每个特定事件的争论如何,其结果都是进一步缩小言论自由的范围,且不用担心被惩罚的后果。我们已经为规避风险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在作家、艺术家和新闻记者圈子里,他们担心如果自己偏离共识,甚至如果没有对共识表现出来足够的热情,就无法维持生计。 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最终将损害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不宽容的社会,限制辩论总是首先会伤害到那些缺乏权力的人,并使每个人都减少民主参与的能动性。挫败坏主意的方法是通过曝光,争论和说服,而不是通过沉默或希望他们消失。我们拒绝在正义与自由之间进行任何错误的选择,而这些离不开彼此。 作为作家,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让我们有进行实践、冒险甚至犯错误的空间。我们需要保留真诚分歧的可能性,且不会由此产生影响工作的严重后果。如果我们不捍卫我们的职业所依赖的这种生命线,那么我们就不要指望公众或国家替我们去捍卫。 图源:Sohu.com 中文翻译:再路上公众号 点击左下角阅读英文原文 Our cultural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a moment of trial. Powerful protests for racial and social justice are leading to overdue demands for police reform, along with wider calls for greater equality and inclusion across our society, not least in higher…
这届留学生太难了,我们怎么帮他们?
2020年7月6日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发布一条惊人的消息,对学生和交流访问者计划进行临时重大调整,如果国际学生在2020年秋季只上网课,那么他们将失去签证并被驱逐。(具体情况请查看:哈佛国际学生也中招!美国将驱赶秋季只上网课的国际学生) 截至2018年3月,美国发放的非移民类学生签证以F-1为主,再加上部分M-1签证的学生,一起约有120万国际学生,在全美8700多所学校学习。占据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5.5%。 不少国际学生缴纳比本土学生高昂数倍的学费,为美国经济和人才库都贡献着财力和智力,本来与美国高等教育是双赢的局面,现在却成为疫情下的替罪羊。 网络上流传一个对中国国际学生的打击分析图,看上去苦不堪言。即使作为绿卡持有者或者美国公民,我们很多人也是从留学生一路走过来,看到后来人这样的遭遇,感同身受。 秋季留学生可能被驱逐, 我们学长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最糟就是:躺着什么也不干,回去。中间结果就是:学生继续F1上远程课。最好的结果是:组织起来,把留学生工作(没有签证)和移民困难的问题都解决掉。要哭惨,要有诉求,要推着母校去保护学生的利益。就看华人校友的组织能力如何了。 孩子们,即使不上学一年半载,人生轨迹没有大变化。这些学生被驱逐,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都会reset,因为很大部分,再也不会回美国来了。 几十万华人留学生的人生轨迹会完全被疫情改变。中美历史要改写的。 我们微信群里的学长律师们建议: 1)华人留学生应该学法律和移民法。很多学校可能要诉讼移民局,我们支持校方告政府。 2)学长们还要帮留学生待下来。 3)华人学生校友都要开始组织,找导师教授校方帮助。 4)华人各校友会,都要动员起来帮助学弟学妹。 华人学生要稳住,要争取因祸得福。最好想办法把学生工作和移民的问题都解决掉。要哭惨,要有诉求,要推着母校去保护学生的利益。就看华人校友的组织能力如何了。 有人说,ICE这种搞法会使不少美国大学破产,教职工失业。附近的商家倒闭。 我们为了母校,为了校友,为了美华社区的两百年美国梦,也要为留学生们奔走呼吁。 这届留学生太难了,我们怎么帮他们?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下面这个匿名问卷給留学生们一个发声的渠道(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进入问卷填写):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mTIOPibet3frf36wjfBLRb3Qxe8bi7tDkOpp0GlBG5HBDDA/viewform 以下是调查表截图: 相关阅读:移民新规下,在美留学生如何避免强制离境?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我们在美国还有言论自由吗?
2020年7月6日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发布一条惊人的消息,对学生和交流访问者计划进行临时重大调整,如果国际学生在2020年秋季只上网课,那么他们将失去签证并被驱逐。(具体情况请查看:哈佛国际学生也中招!美国将驱赶秋季只上网课的国际学生) 截至2018年3月,美国发放的非移民类学生签证以F-1为主,再加上部分M-1签证的学生,一起约有120万国际学生,在全美8700多所学校学习。占据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5.5%。 不少国际学生缴纳比本土学生高昂数倍的学费,为美国经济和人才库都贡献着财力和智力,本来与美国高等教育是双赢的局面,现在却成为疫情下的替罪羊。 网络上流传一个对中国国际学生的打击分析图,看上去苦不堪言。即使作为绿卡持有者或者美国公民,我们很多人也是从留学生一路走过来,看到后来人这样的遭遇,感同身受。 秋季留学生可能被驱逐, 我们学长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最糟就是:躺着什么也不干,回去。中间结果就是:学生继续F1上远程课。最好的结果是:组织起来,把留学生工作(没有签证)和移民困难的问题都解决掉。要哭惨,要有诉求,要推着母校去保护学生的利益。就看华人校友的组织能力如何了。 孩子们,即使不上学一年半载,人生轨迹没有大变化。这些学生被驱逐,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都会reset,因为很大部分,再也不会回美国来了。 几十万华人留学生的人生轨迹会完全被疫情改变。中美历史要改写的。 我们微信群里的学长律师们建议: 1)华人留学生应该学法律和移民法。很多学校可能要诉讼移民局,我们支持校方告政府。 2)学长们还要帮留学生待下来。 3)华人学生校友都要开始组织,找导师教授校方帮助。 4)华人各校友会,都要动员起来帮助学弟学妹。 华人学生要稳住,要争取因祸得福。最好想办法把学生工作和移民的问题都解决掉。要哭惨,要有诉求,要推着母校去保护学生的利益。就看华人校友的组织能力如何了。 有人说,ICE这种搞法会使不少美国大学破产,教职工失业。附近的商家倒闭。 我们为了母校,为了校友,为了美华社区的两百年美国梦,也要为留学生们奔走呼吁。 这届留学生太难了,我们怎么帮他们?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下面这个匿名问卷給留学生们一个发声的渠道(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进入问卷填写):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mTIOPibet3frf36wjfBLRb3Qxe8bi7tDkOpp0GlBG5HBDDA/viewform 以下是调查表截图: 相关阅读:移民新规下,在美留学生如何避免强制离境?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弗里德曼关于自由与平等、贫困以及遗产税的精彩回答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7.31 – 2006.11.16)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著作《资本主义与自由》于1962年出版,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 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他的理论对1980年代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弗里德曼曾经到访过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制订的中国货币制度被认为深受弗里德曼学说影响,并较美国更优胜。 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等方面的贡献。 以下分享的是弗里德曼关于自由与平等、贫困以及遗产税三个问题的精彩回答。 在观看上面的视频之前我并不了解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但在观看视频之后,我深深地为其思想的穿透力及其语言的精准所折服。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位经济学家的思辨逻辑,我把视频里的文字一字不拉地记录下来。 从视频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深思熟虑的学者是怎样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回答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真是令人惊叹! 或许,只有思考得足够深入才能够回答得如此通透。 01 关于自由和平等 【提问者】 你说过有很多美国人赞同并相信你对自由的定义——“免于强制的自由”,这点我可能也赞同。 但同时,我认为很多美国人相信另一种自由,那就是“获得幸福的自由”。 比如,有一定品质且价格公道的房屋、教育等等。 另外,我想说的一点是这个体制已经形成:穷人继续穷,富人继续富,阶级已然固化。。。 【弗里德曼】 你说的这种体制从未形成,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这说法是一派胡言。 若你看下证据,就能发现阶级之间有大量的流动性。 事实上,还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这所反映的与你说的正好相反,所以,你说的情况并不存在。 恰恰相反,收入流动性大量地存在于每代人之间和代与代之间。 我们不该讨论连前提都是错的问题。 【提问者】 (尴尬中。。。) 呃。。。好吧。。。让我继续,因为我不确定你对我这个前提的反驳是否对我接下来的问题有影响。 由于成为富裕阶级并非那么简单直接,我们某部分体制令人们几乎不可能办到这种事。 我认为还有种自由象征着对平等的追求,而这与自由选择相悖。 那么我的问题是:是否能以平等为目标来建设我们的体制? 我相信很多人同意这么做,但又不愿牺牲“免受强制的自由”。 【弗里德曼】 我现在不会给你一个完整的答案,因为你问得太复杂了,所以,如果我回答得有点教条的话,请你原谅。 但我想声明的是我以下的陈述并非没有思考和理智的支持。 在我看来, 一个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的社会,最终将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 (极其热烈的掌声) 而 一个把自由放在平等之上的社会,虽然得不到平等,但会比其它任何存在过的体制都更能接近于平等。 这个结论,不仅是以整个历史为依据的,并且是以推理为依据的。 如果你对优先追求平等的结果进行推理你就能想清楚,你要想达到平等,就必须给予一些人掏别人腰包的权利。 那么追求平等的最终结果就是甲和乙决定丙该为丁做什么?而且甲和乙还必须从中拿走一点佣金。 (极其热烈的掌声) 02 关于贫困 【提问者】 我觉得你避而不谈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贫困”。 在我提问之前,我想引用肯尼迪总统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自由社会不能帮助占多数的穷人,那它也不能保护占少数的富人。”…
移民新规下,在美留学生如何避免强制离境?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7.31 – 2006.11.16)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著作《资本主义与自由》于1962年出版,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 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他的理论对1980年代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弗里德曼曾经到访过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制订的中国货币制度被认为深受弗里德曼学说影响,并较美国更优胜。 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等方面的贡献。 以下分享的是弗里德曼关于自由与平等、贫困以及遗产税三个问题的精彩回答。 在观看上面的视频之前我并不了解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但在观看视频之后,我深深地为其思想的穿透力及其语言的精准所折服。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位经济学家的思辨逻辑,我把视频里的文字一字不拉地记录下来。 从视频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深思熟虑的学者是怎样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回答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真是令人惊叹! 或许,只有思考得足够深入才能够回答得如此通透。 01 关于自由和平等 【提问者】 你说过有很多美国人赞同并相信你对自由的定义——“免于强制的自由”,这点我可能也赞同。 但同时,我认为很多美国人相信另一种自由,那就是“获得幸福的自由”。 比如,有一定品质且价格公道的房屋、教育等等。 另外,我想说的一点是这个体制已经形成:穷人继续穷,富人继续富,阶级已然固化。。。 【弗里德曼】 你说的这种体制从未形成,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这说法是一派胡言。 若你看下证据,就能发现阶级之间有大量的流动性。 事实上,还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这所反映的与你说的正好相反,所以,你说的情况并不存在。 恰恰相反,收入流动性大量地存在于每代人之间和代与代之间。 我们不该讨论连前提都是错的问题。 【提问者】 (尴尬中。。。) 呃。。。好吧。。。让我继续,因为我不确定你对我这个前提的反驳是否对我接下来的问题有影响。 由于成为富裕阶级并非那么简单直接,我们某部分体制令人们几乎不可能办到这种事。 我认为还有种自由象征着对平等的追求,而这与自由选择相悖。 那么我的问题是:是否能以平等为目标来建设我们的体制? 我相信很多人同意这么做,但又不愿牺牲“免受强制的自由”。 【弗里德曼】 我现在不会给你一个完整的答案,因为你问得太复杂了,所以,如果我回答得有点教条的话,请你原谅。 但我想声明的是我以下的陈述并非没有思考和理智的支持。 在我看来, 一个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的社会,最终将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 (极其热烈的掌声) 而 一个把自由放在平等之上的社会,虽然得不到平等,但会比其它任何存在过的体制都更能接近于平等。 这个结论,不仅是以整个历史为依据的,并且是以推理为依据的。 如果你对优先追求平等的结果进行推理你就能想清楚,你要想达到平等,就必须给予一些人掏别人腰包的权利。 那么追求平等的最终结果就是甲和乙决定丙该为丁做什么?而且甲和乙还必须从中拿走一点佣金。 (极其热烈的掌声) 02 关于贫困 【提问者】 我觉得你避而不谈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贫困”。 在我提问之前,我想引用肯尼迪总统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自由社会不能帮助占多数的穷人,那它也不能保护占少数的富人。”…
美国高中生的心声:我们盼望回到学校!
七彩娘娘 生活不易,要活出点色彩 写在前面: 我的女儿璐璐,在我们镇的公立高中读书,刚刚完成十年级的学习。由于疫情影响,从3月中旬开始,学校就关闭了校园,所有的课程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目前整个学年已经结束。几天前我问她对于三个多月的“居家学习”感想如何,她写了一篇文章交给我,详细谈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就是她的文章,文章是用英文写的(见文章后半部分),我翻译成中文。 图源:NBCNEWS 家长们,请读一下我的这篇文章:疫情隔离期间的学校教学,显示出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 学生的视角。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无意中听到一些家长和一些朋友说,这个全球大瘟疫下发生的一切,会永远地改变我们的社会。我同意,像此次瘟疫这样的事件非常少见,一旦发生,会持续地改变地球上人类的生活。 但是,据我所知,有一个说法是,这次疫情结束后,即使隔离的限制令取消了,更多的孩子还是会选择在家里接受教育,而不是回到学校中。我甚至听到这样的说法:在这次大流行病之后,公共学校教育有可能彻底消失。 我知道这种想法从何而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已经证明了它的能力,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为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提供教育。然而,作为一个从小到大一直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学生,由于新冠疫情被迫“在家上学”了三个月,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并不是完全不同意有人认为学生们会选择家庭教学而不是和其他孩子一起上学。我毫不怀疑,有些孩子发现自己更适合那些更个性化,更孤立的环境。他们发现与和其他孩子一起上学相比,这种新的氛围让他们能提高自己,让学业进步。我相信这次疫情的结果之一就是:一些孩子会完全放弃公共教育,而选择在家学习。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这次疫情证明了,公共教育比以前大多数人认为的更为重要。 做为父母,您可能不会一直盯着孩子的社交媒体看。我做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我自己的私人信息,到INS和抖音的帖子,到处可见的都是: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喜欢远程教学。真的,我们痛恨它! 想想看,从我们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是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老师让学生们一个挨着一个坐着。我们一起上体育课,一起做项目,等等。因此,我们的一部分学习体验就是通过“他人”学习。公共教育系统建立了一个类似于竞争的环境,以此创造了“普通学生”。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分数和行为。您如果把您的孩子叫过来,给他们看一张他们所在的某个班级的“全家福”照片,他们就能够指出照片上每一个孩子在班上的表现,是“平均水平”,还是高于或者低于平均水平。当然,您的孩子的判断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就证明了公共教育的环境必然会在学生群体之间产生竞争。 假设有三个孩子:孩子A,孩子B和孩子C。孩子B,总的说来,在各项测验和考试中得分完美,而孩子C的成绩则是不及格。由于三个孩子都处于公共学习环境,并且他们在一起上课,因此,孩子A能够观察到其他两个孩子的行为。孩子A注意到孩子B一直在认真听讲并做笔记,而孩子C则吊儿郎当,没有这样做。那么,孩子A就会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是孩子B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努力的精神,使得他在课堂上取得了成功。所以,如果孩子A也想成为一名好学生,他们就会复制孩子B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 那么,我是说这种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完全是一件好事吗?当然不是。这种竞争往往会导致孩子们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它造成了孩子们之间的敌对情绪,还使许多孩子相信自己是“优于他人”的。我的意思是说,这种竞争氛围就是公共教育系统与居家教育系统之间的差异。 做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我们不断地在环境中寻求“倾向”或“模式”。正如公共教育可以使孩子们相互敌对一样,它也可以建立友谊和伙伴群体。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为什么在学业上成功的学生彼此容易结伴,为什么喜欢运动的学生彼此容易成为朋友,为什么在学校戏剧俱乐部的学生相处也很容易。(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在这个公立学校的“野生丛林”中,我们必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种类”,我们的“物种”才能生存。例如,如果一个小团体是由从事艺术的学生组成的,那么每个成员都可以相互培养彼此的艺术能力并相互启发。我们会这样想:“如果他们能做到,我也可以!” 因此,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公共学习环境中的敌对情绪会引起学生之间的嫉妒,但也会引起学生之间的钦佩。因此,这就是公立学校优于家庭学校的地方。你如果只是呆在舒适的卧室里,而不是不断地获得其他学生的反馈,你无法得到必要的社交互动。 “同伴压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什么是社会上可以接受的,什么是这个社会上不能接受的。当你在家上学时,你可能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上芭蕾舞或钢琴之类的课程,或者你可能和他人去露营,或者可能会参加某项运动,但可以说这种体验与一直在公立学校学习是截然不同的。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在5月份和6月份,远程学习成了令学生们非常头疼的事。我记得在同学的社交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帖子:“你们大家还有动力去学习吗?” “由于某种原因,我失去了做功课的全部动力。”那些逼着学生们在学业上表现出色的紧张感、义务、“同伴压力”都已被消除。不再需要与老师面对面,不再需要与其他二十个孩子一起坐在在封闭的房间里,而是呆在舒适的,孤立的卧室里,学生们明显失去了争取成功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知道以前那种感觉:在上学的早晨醒来,在去学校之前,戴上“面罩”,然后当他们回到家中时,脱下“面罩”,轻轻松了一口气。我们不仅身体准备好了上学,而且在心理上也为进入公共的竞争环境做好了准备。可是对于远程学习,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我的老师从没注意到我在所有的视频通话中都穿着睡衣,或者几乎所有时间我的麦克风都在静音状态。你可以在上课时完全不说话或不露面,然后以“音频和视频故障”为借口而蒙混过关。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是这样想的:“我在卧室里,而不是化学教室里;我是坐在电脑前,不是在老师面前;我不应该学习,我应该放松。” 难怪我们的学习变得那么困难! 我们不仅仅在与同学的竞争中不断努力,还不断寻求老师们的确认和认可。当然,一个编好的学习网站可以告诉我输入到计算机中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但这与老师当面教我不一样。老师可以陪我一起一步步地学习,检查整个步骤以确保我每个过程都明白了。老师,至少是优秀的老师,能够看到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无法理解某个概念。他们的责任是确保我们越过这个障碍来达到对问题的完全理解。技术(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像它只是试图模仿老师的帮助一样。 我的化学课使用一个名为“ CK-12”的网站向我们教授化学课程。尽管我一直按时完成网站提供的每项任务,但机器与人之间巨大的空挡却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现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但它目前还无法能够与一个人的复杂、曲折的思想进行竞争。我们自然的本能是人与人的互动。当我们在一台计算机前在家上学时,我们被剥夺了使我们蓬勃发展的动力。 好吧,听起来有些戏剧性,不是吗?但真相的确如此。你如果上网,就会发现互联网上有很多专门为正在从家庭学校中“康复”的人们而设立的群体。我要明确一下,有一些专门针对家庭学校教育的小组,其中大多数由选择在家为其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组成,目的是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故事。但是,“家庭学校康复”论坛则不一样,这些论坛是由正在,或者曾经,在家上学的儿童组成。 在这些群体中,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他们在家上学的经历(或曾经)有多悲惨。他们感到孤独,与众不同,无聊并且与社会的其他部分脱节。许多人感觉好像他们错过了所有其他学生所拥有的“青少年共同经历”。如果您的孩子是高中毕业生,他们可能会非常非常沮丧,因为他们放弃了青少年经历的一些重要里程碑:毕业舞会和毕业典礼。众所周知,至少在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最后几个月会创造一些永远伴随一生的回忆。 一些家长会争辩说,他们通过为他们的孩子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将孩子变成一个特殊的孩子,但事实是:大多数孩子并不想要“特殊”。他们想要朋友,他们想要社交和娱乐,他们想要与其他人一起学习和成长。 请您想想您的童年,以及学校的经历如何构成了您大部分的记忆。从小学毕业并在初中获得一些特权,然后在高中获得更多自由,这一切都非常令人兴奋。 刚上初中时,我记得我和朋友们对拥有自己的私人储物柜来存放我们的东西感到欣喜若狂。我们终于获得了特权,可以将自己的私人物品存储在自己的专用空间中,这不同于小学的那些开放式的小储物柜。进入高中后,我们再次喜出望外地获得了更多特权,例如能够在我们的空闲时间离开学校去镇上。当然,只有当你在高中时才能获得此特权,因为很明显,你现在已经长大,可以独自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独处了。 但是,当你在家上学时,这些特权何时被“解锁”?尽管你的家庭学校课程为你提供越来越难的教材,但是你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变化?是什么表明你正在成长,即将成年? 变化虽然令人恐惧,但却是孩子成长的机会。因此,如果您给孩子的生活方式在一生中都是单调且重复的,那么您就是在阻碍孩子成长。 我的意思是,我一直对接受家庭教育的学生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由于这次疫情,我不得不体验了一下这种情况。我讨厌它。我想念我的朋友和同学,甚至想念我的老师们。至少,我能够通过电话或计算机与老师和同学们交谈,这些是我上学以来就建立的联系。那些一生都在自学的孩子甚至没有机会建立这种联系。公共教育不仅教你学习学术知识,而且还为你进入社会做准备。这些社交技能可以说是和课堂学习有同等的价值,甚至更有价值。在历史和英语课堂上,我们几乎每周都进行小组讨论,因为能够倾听别人说话,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是成年时在工作会议上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在科学课上,我们有伙伴来一起做实验,以此来学习如何与其他人合作并共同完成任务。 总体而言,远程学习是否提高了我的学术成绩?实际上是的。不要误解我的意思,远程学习有很多优点。例如,在数学课上,我现在可以倒放youtube视频,以查看我可能不明白的地方,这在教室环境中是无法做到的,而课堂提问往往会扰乱课程。但是从长远来看,远程学习对儿童而言是否是一种可持续的教学方法?我不这么认为。您的孩子和他们的朋友为学校计划在夏季结束后重新开学而欢呼是有原因的。 我很感激,三个月以来,我能很晚起床,能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做功课,能穿着睡衣上课。我很高兴能在早上就完成一切任务,在一天剩下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重返校园,我们想再次成为儿童和少年。 下面是英文全文: Parents, Read this: Learning under Quarantine Only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chooling — told through…
哥大非裔毕业生对种族、暴动和警察的反思
再路上 一个跨太平洋的创意旅程。。 图片来自CNN 明尼阿波利斯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当地警察手中惨死,在美国各地引发了抗议和骚乱。我们目睹了人类的最美好和最丑陋的一面: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表达了对非裔美国人的声援,警察与抗议者并肩游行,示威者保护沿路的商家免受掠夺和破坏。同时,骚乱者烧毁了建筑物并洗劫了生意,抗议者被喷辣椒水被殴打,有的警察被杀和被车撞。 目前人们的强烈反弹是“黑人的命也是命“ 简称BLM运动的历史积淀。该运动始于2013年警察George Zimmerman的无罪释放,并在2014年Michael Brown去世后上升为全国性的运动。 1. 我对BLM的看法是复杂的 一方面,我同意警察部门经常容忍甚至助长腐败,通常不依靠公正第三方决定是否对警员进行纪律处分;合理豁免权为平民起诉警察设置了不合理的高标准。体视摄像头可以提高透明度,使受到错误对待的嫌疑人和被错误指控的警察都受益, 但它还没有被普及。面对反对合理改革的警察工会,BLM似乎是积极变革的力量。 另一方面,BLM的基本前提是反种族主义,是警察正在杀死手无寸铁的黑人。有一段时间我很相信这个说法。 我比Trayvon Martin在2012年被杀时小一岁,我和Michael Brown在2014年被杀时的年龄相同,他们的遭遇有可能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像许多人一样,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BLM标签以表达声援。到2015年,Tamir Rice,Laquan McDonald,Sandra Bland,Freddie Gray,Walter Scott 等名字不断被添加在黑人受害者名单上。我开始穿上列有他们名字的T恤,它成了我最喜欢的T恤。在我看来,这些不仅是悲剧,而且是种族主义悲剧。与此相反的任何观点对我来说,说好听是无知,说难听点就是偏执。 现如今,我的看法已经慢慢改变。我仍然认为种族主义存在,必须以最强烈的手段予以谴责;我仍然认为,一般而言,警察会对黑人或西裔嫌疑犯进行更不假思索的粗暴对待;我仍然认为,警察的不当行为经常发生,并且没有受到惩罚,但是我不再相信警察会不成比例地杀死手无寸铁的黑人。 2. 改变了我的想法的是:事件和数据 先讲事件。下面列出的每个案例都涉及一名警官杀死一名手无寸铁的白人。为了演示这种情况的发生频率,样本是我从2015年的一年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的。 Timothy Smith被一名警官杀死,警察误以为他正要掏出枪。枪击事件被裁定为正当。 William Lemmon因涉嫌未能按要求举手而被杀;枪击事件被裁定为正当。 Ryan Bolinger 被一名警察枪杀,警察说嫌疑犯奇怪地走近她。枪击事件被裁定为正当。 Derek Cruice在为稽查毒品的警务人员打开门时,被直接击中面部。因为警察从房间里查到大麻,枪击事件被裁定为正当。 Daniel Elrod 抢劫了一家一美元商店,据称在面对警察时未能应要求举手,尽管目击此事的遗孀坚持不是这样,他被枪杀了。警察没有被提起刑事诉讼。 Ralph Willis被警官误认为他要开枪而被枪杀。 David Cassick面朝下躺在地上,被一名警官从后面开了两枪。 六岁的Jeremy Mardis被一名警官杀死。该军官的预定目标是杰里米的父亲,而Jeremy 正坐在司机座位上把双手伸出天窗。 一名警察被 Autum Steelede 的牧羊犬惊吓,向牧羊犬开枪时走火杀死了Autum. 事出后,监控录像显示了这位警察的绝望:“我一定会进监狱.” 结果他没有受到纪律处分。 名单还很长, 就此先打住。。。 对于每一个被警察杀死的黑人,通常是许多白人,至少有一个白人以类似的方式被杀。就在前几天,路易斯维尔的警察闯入了Breanna…
美国独立日、独立宣言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今年的独立日与往年会有很大不同。 往年这个时候是夏季旅行的黄金季,受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美国汽车协会AAA预计,今年这个时期的出行次数是11年以来的最低潮。在美国,人们对旅行的需求大大减少了。 我的一位爱好旅游的朋友对我说:“自3月宅家以来,我都快疯了!本来随着经济重启,有一种外出旅行的冲动,想趁着独立日开车出行;可是,一看到最近新增病例数疯狂上升,心凉了半截,想想还是呆在家里吧,谁晓得外面的世界会怎么样?” 这是今天外面的世界: 据《纽约时报》的数据库显示,周四(7月2日)全美报道了超过53,000例新冠病毒感染,这是连续9天第6次创下单日新增病例纪录。 至少有8个州在7月2日报告了单日病例新增纪录:阿拉斯加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蒙大拿州,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 6月1日,佛罗里达州官员宣布单日667例新病例。在7月1日,他们增加了6,500多例。在星期四,他们报告了超过10,100例的纪录! 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些最近重启的店铺再次被关闭,周四新增病例报告从6月初的大约2,500例增加到8,200多例,是该州单日新增之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心吊胆地安排旅行线路;担心病毒的传播,大多数人选择开车旅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汽车协会 AAA的预订趋势表明测,今年夏天7月-9月美国人将进行7亿次旅行,与去年相比下降了近15%。7亿次旅行中,大多数人将自驾旅行,占97%,即6.83亿,与去年相比只下降了3%。 飞机旅行将达到1,510万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74%。铁路和邮轮旅行预计将减少超过85%。 往年,小镇上都有游行、集会和焰火表演。小区人民年年自发组织小规模游行和野餐会庆祝,任何持不同政见者在这一天都会握手言欢。今年的集会和焰火表演都被取消。 不过,在每年集会的公园,镇里将举办一个惊喜活动,社区居民们可以开车经过公园,镇里将为每一个家庭准备一份礼物,为社区带来更多的乐趣,并为每家每户的庆祝活动增添些爱国情调。 独立日游行则将如期在独立日早上10点到中午举行,尽管有一些不同的风格。通知里说明将进行 “反向游行(Reverse Parade)!” 所谓反向,就是游行的参与者在原地,而观众们走动。游行参与者将被安排在我们镇高中停车场的游行路线上,市民们开车穿过停车场以观看游行。 尽管会有一个与以往很不同的独立日,普通的民众的爱国之情并不减。邻居一对黑人老夫妇早早送来了独立日贺卡, 祝我们有一个平安健康的独立日 。老先生是越战老兵,总是彬彬有礼,看过电影《绿书》(Green Book)吗?我的这位黑人邻居就像是那位黑人钢琴师,很有风度。他的太太也是爱心满满,我们家孩子非常喜欢他们。 刘家大哥曾说:美国是由千千万万不爱自己的祖国的人组成的国家,但他们都很爱美国。想想也是蛮有道理的,多少移民背井离乡地来到这块新大陆,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此爱上这块土地。 看着那些浩浩荡荡的 “让美国重新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口号,我真的很想说,请先 “让美国重新平安( Make America Safe Again )” 吧。 上帝保佑美利坚!生日快乐!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让美国重新平安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今年的独立日与往年会有很大不同。 往年这个时候是夏季旅行的黄金季,受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美国汽车协会AAA预计,今年这个时期的出行次数是11年以来的最低潮。在美国,人们对旅行的需求大大减少了。 我的一位爱好旅游的朋友对我说:“自3月宅家以来,我都快疯了!本来随着经济重启,有一种外出旅行的冲动,想趁着独立日开车出行;可是,一看到最近新增病例数疯狂上升,心凉了半截,想想还是呆在家里吧,谁晓得外面的世界会怎么样?” 这是今天外面的世界: 据《纽约时报》的数据库显示,周四(7月2日)全美报道了超过53,000例新冠病毒感染,这是连续9天第6次创下单日新增病例纪录。 至少有8个州在7月2日报告了单日病例新增纪录:阿拉斯加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蒙大拿州,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 6月1日,佛罗里达州官员宣布单日667例新病例。在7月1日,他们增加了6,500多例。在星期四,他们报告了超过10,100例的纪录! 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些最近重启的店铺再次被关闭,周四新增病例报告从6月初的大约2,500例增加到8,200多例,是该州单日新增之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心吊胆地安排旅行线路;担心病毒的传播,大多数人选择开车旅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汽车协会 AAA的预订趋势表明测,今年夏天7月-9月美国人将进行7亿次旅行,与去年相比下降了近15%。7亿次旅行中,大多数人将自驾旅行,占97%,即6.83亿,与去年相比只下降了3%。 飞机旅行将达到1,510万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74%。铁路和邮轮旅行预计将减少超过85%。 往年,小镇上都有游行、集会和焰火表演。小区人民年年自发组织小规模游行和野餐会庆祝,任何持不同政见者在这一天都会握手言欢。今年的集会和焰火表演都被取消。 不过,在每年集会的公园,镇里将举办一个惊喜活动,社区居民们可以开车经过公园,镇里将为每一个家庭准备一份礼物,为社区带来更多的乐趣,并为每家每户的庆祝活动增添些爱国情调。 独立日游行则将如期在独立日早上10点到中午举行,尽管有一些不同的风格。通知里说明将进行 “反向游行(Reverse Parade)!” 所谓反向,就是游行的参与者在原地,而观众们走动。游行参与者将被安排在我们镇高中停车场的游行路线上,市民们开车穿过停车场以观看游行。 尽管会有一个与以往很不同的独立日,普通的民众的爱国之情并不减。邻居一对黑人老夫妇早早送来了独立日贺卡, 祝我们有一个平安健康的独立日 。老先生是越战老兵,总是彬彬有礼,看过电影《绿书》(Green Book)吗?我的这位黑人邻居就像是那位黑人钢琴师,很有风度。他的太太也是爱心满满,我们家孩子非常喜欢他们。 刘家大哥曾说:美国是由千千万万不爱自己的祖国的人组成的国家,但他们都很爱美国。想想也是蛮有道理的,多少移民背井离乡地来到这块新大陆,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此爱上这块土地。 看着那些浩浩荡荡的 “让美国重新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口号,我真的很想说,请先 “让美国重新平安( Make America Safe Again )” 吧。 上帝保佑美利坚!生日快乐!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美国的新冠防疫为啥做得这么差劲?
不无聊工作室 旅行|摄影|探索 从美国出现0号病例至今已经过去了160天。目前累积确诊病例为280万,现存病例170万,死亡超过13万人,死亡率约5%。 这个仅占全球4%人口的世界头号强国,硬是输出了全球38%的确诊病例。或许除了川普总统和他的忠实粉丝之外,没人会觉得美国在面对疫情这件事上处理得当。 如今疫情又出现了二次爆发的迹象,全国将近1%的人口被感染。更可怕的是美国CDC主任Robert Redfield几天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美国可能仅确诊了感染新冠病毒人口的10%。如果这个预测成立,那意味着全美有超过 2400万人被感染 。 所以美国的防疫措施到底错在哪儿了?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后在美人士该怎么办?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从 数据走势 、 新闻舆论 、 国情政策 和 个人措施 等角度出发,逐一盘点和分析,或许可以对我们今后的在美生活提供一些帮助。 美国防疫错哪儿了 01 大意轻敌 这是美国在疫情爆发的 最初阶段 ,犯下的第一个错误。这也是许多国家在最刚开始的时候犯过的错误。 从数据角度出发,任何一个传染病在最刚开始扩散的时候,都是呈指数形增长的。这是自然界中最恐怖的函数。 初期阶段的缓慢增长极易让人 忽略 或是 低估 它的影响,直到人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往往已经 为时过晚 。 从1月22日美国本土的0号病例的出现,到3月底各州逐渐采取措施。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没有对新冠肺炎给予 足够的重视 ,这样漫长的反应时间,直接让确诊病例从1,增长到27000。 但如果只有这一个错误,也不会让3月底的2万多人感染,扩散了整整 100倍 ,到6月底的250多万人感染。 02 没管明白 面对这次“大流行”,美国本应有着充分的准备时间。早在1月6日,CDC就已发布了一个警报( Watch Level 1 Alert ),敦促在中国武汉旅行的公民采取预防措施。 1月17日CDC(美国疾控中心)于旧金山机场、纽约机场和洛杉矶机场搭建排查机制。1月29日白宫宣布对国际航班实行航空管制随后第二日,美国境内即出现了首例新冠病毒“ 人传人 ”病例。 此后联邦政府宣布了“ 公共卫生危机 ”,并采取限制旅行等防控措施。然后,联邦政府的防疫工作却陷入滞怠。 0号病例在1月13日入境,22日确诊,随后又有多名旅客在境内确诊。另外一面,对于境内的管制,出现了更大的问题。 这段时间内,境外旅客…
新冠病毒推出了升级换代版
不无聊工作室 旅行|摄影|探索 从美国出现0号病例至今已经过去了160天。目前累积确诊病例为280万,现存病例170万,死亡超过13万人,死亡率约5%。 这个仅占全球4%人口的世界头号强国,硬是输出了全球38%的确诊病例。或许除了川普总统和他的忠实粉丝之外,没人会觉得美国在面对疫情这件事上处理得当。 如今疫情又出现了二次爆发的迹象,全国将近1%的人口被感染。更可怕的是美国CDC主任Robert Redfield几天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美国可能仅确诊了感染新冠病毒人口的10%。如果这个预测成立,那意味着全美有超过 2400万人被感染 。 所以美国的防疫措施到底错在哪儿了?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后在美人士该怎么办?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尝试从 数据走势 、 新闻舆论 、 国情政策 和 个人措施 等角度出发,逐一盘点和分析,或许可以对我们今后的在美生活提供一些帮助。 美国防疫错哪儿了 01 大意轻敌 这是美国在疫情爆发的 最初阶段 ,犯下的第一个错误。这也是许多国家在最刚开始的时候犯过的错误。 从数据角度出发,任何一个传染病在最刚开始扩散的时候,都是呈指数形增长的。这是自然界中最恐怖的函数。 初期阶段的缓慢增长极易让人 忽略 或是 低估 它的影响,直到人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往往已经 为时过晚 。 从1月22日美国本土的0号病例的出现,到3月底各州逐渐采取措施。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没有对新冠肺炎给予 足够的重视 ,这样漫长的反应时间,直接让确诊病例从1,增长到27000。 但如果只有这一个错误,也不会让3月底的2万多人感染,扩散了整整 100倍 ,到6月底的250多万人感染。 02 没管明白 面对这次“大流行”,美国本应有着充分的准备时间。早在1月6日,CDC就已发布了一个警报( Watch Level 1 Alert ),敦促在中国武汉旅行的公民采取预防措施。 1月17日CDC(美国疾控中心)于旧金山机场、纽约机场和洛杉矶机场搭建排查机制。1月29日白宫宣布对国际航班实行航空管制随后第二日,美国境内即出现了首例新冠病毒“ 人传人 ”病例。 此后联邦政府宣布了“ 公共卫生危机 ”,并采取限制旅行等防控措施。然后,联邦政府的防疫工作却陷入滞怠。 0号病例在1月13日入境,22日确诊,随后又有多名旅客在境内确诊。另外一面,对于境内的管制,出现了更大的问题。 这段时间内,境外旅客…
但得平安已为幸 | 写在2020庚子年父亲节
奥斯汀华裔联盟 传承文化,服务社区 作者:一修,现任奥斯汀华盟联合会长,三个孩子的父亲。 麦迪逊的六月,虽已近了夏至,早晨还是一丝透心的凉意。小丹和我走出联邦快递(Fedex)打印店的大门。 “我真的要成威州居民了吗?” 他很认真地问我。我瞥了他一眼,再看看手里刚刚打印出来的两份居民身份证明,打了个寒颤, “恭喜你回到原点。” 小丹两星期前开始上班了,在威州的麦迪逊,离德州奥斯汀的家足足一千两百迈。因为疫情,没有航班,我俩开了两天的车。也因为疫情,他无法提早来物色住处,置办家居,或者买车。来了麦迪逊,先住旅馆,其他所有一切都要临时筹办。 小丹一个月前刚从德州大学数学系毕业。网上的毕业典礼,没有上台领学位的庄重,没有毕业帽抛向天空的喜悦,没有家人、祖辈自豪的掌声 — 四年的大学就在电视机前结束了。其实,他的大学生活在3月13号就结束了。那天,疫情已经是山雨欲来之势,学校开始放春假,他回了家。从此,他就没有再回过校园,没有再回过教室,没有再吃过食堂,没有再亲身见过同学和教授,什么都没有。 来麦迪逊的路很长,很辛苦。小丹走了整整22年。 小丹和麦迪逊真的有缘分: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小丹就在麦迪逊了。那时候,小丹妈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读研,但他出生却是在加州。也不知道是因为麦迪逊的水,还是加州的阳光,小丹的数学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两岁可以做加减乘除,可以倒背π小数点后一百位;三岁可以算出任何人出生日是周几;7年级两个月就学完了微积分;8年级获MathCounts 马里兰州第一名;高中三次获得USAMO(美国奥数)资格, 每次都是一两分与MOSP(美国奥数夏令营)失之交臂;高四获德州UIL 6A学校数学组冠军;大一获德大数学系Albert Bennett微积分竞赛第一名;大四Putnam数学竞赛全国前100名。 小丹也很喜欢下国际象棋,水平不高也不低,2000分左右(USCF 积分)。小学4年级就开始了,一直乐此不疲。初中、高中几乎每个周末我或他妈妈都会带他去周边下棋。高中搬到德州后,休斯顿、达拉斯和圣安东尼奥都常见他的足迹。高二那年,他和另外三个高中同学组队,竟然得了德州高中象棋比赛团体冠军,拿回来一个很大的奖杯。他们高中从立校开始,这还是第一次获得任何体育项目的州际团体冠军。但你在他们高中的Walk of Fame长廊里是找不到这个奖杯的,因为他们的两个队友认为国际象棋是很呆的游戏,不够酷,自己喜欢但不想让全校人都知道。其实小丹一点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 数学和象棋,两个孤独的爱好,却都是小丹的挚爱,小丹的伊甸园,小丹的标签。 小丹还有另外一个标签:自闭症患者(准确地说,是Asperger Syndrome)。四岁那年春天搬到马里兰州不久,他就得到了这个标签。 6月13号,他搬进了公寓。从公寓去公司的路上,只有一个红绿灯。红绿灯边上,有一个全国连锁的托儿所,叫La Petite Academy。周一我陪他开车上班就注意到了。我告诉他:你四岁上马里兰的La Petite的时候,还不到一个月他们就把你赶出来了。 “为什么?” “他们说你不正常,不听话,还会抢其他孩子的玩具,害他们哭。” 小丹没说话。我稍微迟疑了一下, “不久之后你妈妈和我就带你去看心理医生。他们诊断说…… 你有自闭症。” “然后呢?” 我打量了他一眼,想找找那个愚顽、自闭孩子的踪影。 “然后是18年的故事。18年过后我在那个曾经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去第一份工作上班的路上,又看到了La Petite。” “我的故事很多。” 小丹稍想了一下,“我觉得你可以写一本书。” 他很认真地说。 得到诊断的那天,我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回的家,只记得一回到家就上网,查询所有关于Asperger Syndrome的资料,想否定,想哭,想逃避,可还是逃避不了诊断医生给我们的冰冷的预后:Asperger会陪伴患者终身。严重的话,会无法自食其力,独立生活。 那年,我34岁,大女儿才出生不久,生活才刚刚开始。 知道这个世界惩罚人类最残酷的手段是什么吗?不是洪水,也不是瘟疫,而是抹去你生活的希望之光,留你在黑暗中苦苦挣扎。 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去过无数的医院,看过无数的医生,相信过免疫针是造成自闭的一个原因,尝试过Biomedical Therapy(生物医学疗程),也全身心用过ABA Therapy(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那几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带小丹去看各种治疗师的路上奔波。在学校,小丹进了特殊教育(Special Ed),有自己的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个人教育计划。除了每周一次的语言(Language)、言语(Speech)、行为(Behavior)、理疗(Physical)治疗外,学校还给他配备了影子员工(shadow…
当新冠疫情遭遇美国文化
奥斯汀华裔联盟 传承文化,服务社区 作者:一修,现任奥斯汀华盟联合会长,三个孩子的父亲。 麦迪逊的六月,虽已近了夏至,早晨还是一丝透心的凉意。小丹和我走出联邦快递(Fedex)打印店的大门。 “我真的要成威州居民了吗?” 他很认真地问我。我瞥了他一眼,再看看手里刚刚打印出来的两份居民身份证明,打了个寒颤, “恭喜你回到原点。” 小丹两星期前开始上班了,在威州的麦迪逊,离德州奥斯汀的家足足一千两百迈。因为疫情,没有航班,我俩开了两天的车。也因为疫情,他无法提早来物色住处,置办家居,或者买车。来了麦迪逊,先住旅馆,其他所有一切都要临时筹办。 小丹一个月前刚从德州大学数学系毕业。网上的毕业典礼,没有上台领学位的庄重,没有毕业帽抛向天空的喜悦,没有家人、祖辈自豪的掌声 — 四年的大学就在电视机前结束了。其实,他的大学生活在3月13号就结束了。那天,疫情已经是山雨欲来之势,学校开始放春假,他回了家。从此,他就没有再回过校园,没有再回过教室,没有再吃过食堂,没有再亲身见过同学和教授,什么都没有。 来麦迪逊的路很长,很辛苦。小丹走了整整22年。 小丹和麦迪逊真的有缘分: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小丹就在麦迪逊了。那时候,小丹妈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读研,但他出生却是在加州。也不知道是因为麦迪逊的水,还是加州的阳光,小丹的数学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两岁可以做加减乘除,可以倒背π小数点后一百位;三岁可以算出任何人出生日是周几;7年级两个月就学完了微积分;8年级获MathCounts 马里兰州第一名;高中三次获得USAMO(美国奥数)资格, 每次都是一两分与MOSP(美国奥数夏令营)失之交臂;高四获德州UIL 6A学校数学组冠军;大一获德大数学系Albert Bennett微积分竞赛第一名;大四Putnam数学竞赛全国前100名。 小丹也很喜欢下国际象棋,水平不高也不低,2000分左右(USCF 积分)。小学4年级就开始了,一直乐此不疲。初中、高中几乎每个周末我或他妈妈都会带他去周边下棋。高中搬到德州后,休斯顿、达拉斯和圣安东尼奥都常见他的足迹。高二那年,他和另外三个高中同学组队,竟然得了德州高中象棋比赛团体冠军,拿回来一个很大的奖杯。他们高中从立校开始,这还是第一次获得任何体育项目的州际团体冠军。但你在他们高中的Walk of Fame长廊里是找不到这个奖杯的,因为他们的两个队友认为国际象棋是很呆的游戏,不够酷,自己喜欢但不想让全校人都知道。其实小丹一点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 数学和象棋,两个孤独的爱好,却都是小丹的挚爱,小丹的伊甸园,小丹的标签。 小丹还有另外一个标签:自闭症患者(准确地说,是Asperger Syndrome)。四岁那年春天搬到马里兰州不久,他就得到了这个标签。 6月13号,他搬进了公寓。从公寓去公司的路上,只有一个红绿灯。红绿灯边上,有一个全国连锁的托儿所,叫La Petite Academy。周一我陪他开车上班就注意到了。我告诉他:你四岁上马里兰的La Petite的时候,还不到一个月他们就把你赶出来了。 “为什么?” “他们说你不正常,不听话,还会抢其他孩子的玩具,害他们哭。” 小丹没说话。我稍微迟疑了一下, “不久之后你妈妈和我就带你去看心理医生。他们诊断说…… 你有自闭症。” “然后呢?” 我打量了他一眼,想找找那个愚顽、自闭孩子的踪影。 “然后是18年的故事。18年过后我在那个曾经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去第一份工作上班的路上,又看到了La Petite。” “我的故事很多。” 小丹稍想了一下,“我觉得你可以写一本书。” 他很认真地说。 得到诊断的那天,我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回的家,只记得一回到家就上网,查询所有关于Asperger Syndrome的资料,想否定,想哭,想逃避,可还是逃避不了诊断医生给我们的冰冷的预后:Asperger会陪伴患者终身。严重的话,会无法自食其力,独立生活。 那年,我34岁,大女儿才出生不久,生活才刚刚开始。 知道这个世界惩罚人类最残酷的手段是什么吗?不是洪水,也不是瘟疫,而是抹去你生活的希望之光,留你在黑暗中苦苦挣扎。 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去过无数的医院,看过无数的医生,相信过免疫针是造成自闭的一个原因,尝试过Biomedical Therapy(生物医学疗程),也全身心用过ABA Therapy(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那几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带小丹去看各种治疗师的路上奔波。在学校,小丹进了特殊教育(Special Ed),有自己的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个人教育计划。除了每周一次的语言(Language)、言语(Speech)、行为(Behavior)、理疗(Physical)治疗外,学校还给他配备了影子员工(shadow…
完整版高清纪录片《美国大分裂:从奥巴马到特朗普》
2020年PBS最新高清纪录片《美国大分裂》深度分析美国社会! FRONTLINE begins its 2020 election year coverage with a two-part, four-hour documentary series investigating America’s increasingly bitter, divided and toxic politics. From veteran FRONTLINE filmmaker Michael Kirk and his team, America’s Great Divide: From Obama to Trump draws on revelatory new interviews with ke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igures, as well as an unparalleled archive…
疫情反弹,美国人民何去何从?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2020年6月11日,俄亥俄州的卫生总监阿克顿医生(Dr. Amy Acton)请辞,令人十分震惊。作为一个人口大州,俄亥俄州能在全美各州中保持相对不错的抗疫的成绩,阿克顿医生功不可没。疫情在全美爆发之际,我们州的州长73岁的德旺先生(Mike DeWine)在全美抗疫中领跑,其果断的执行力成了各州效仿的榜样,在他身旁陪跑的就是54岁的阿克顿医生。她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小时候遭受虐待,在生命最初的12年里曾经住过18个不同的地方,包括住在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帐篷里;克服重重困难,历经磨难后,成为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之翘楚。也许这样的经历让她更具同情心,她常常说:我不是政客,我为全州人民的健康负责!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短短几天里,阿克顿医生在这场战役中脱颖而出,值得人民信赖。看着她在新闻发布会上,怀抱着一块白板,不急不躁仔仔细细地解释各种数据和图表的含义;看着她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地引导民众戴起口罩,听者心服口服。她那舒缓平静的声音,的确是一种慰籍,同时也让人为生活在俄亥俄州而感到骄傲。四月份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俄亥俄州近64%的登记选民对阿克顿医生持赞成态度,而近84%的人表示,他们信任她所提供的新冠病毒疫情信息。 在经济重启之际,阿克顿医生所遭遇到的压力非常人所能忍受,有抗议者扛着抢跑到她家门口示威,还有来自共和党议员们的挑战,要求削弱她的权力。尽管州长再三挽留,阿克顿医生选择急流勇退,退为州长首席卫生健康顾问。她提到,过去两个月中,每天凌晨4点起床,很晚才睡,这样的生活是“不可持续的事情”。我很痛惜她从这个职位上退下来,但是尊重她的选择,希望她能够继续地帮助我们的州长。她的替补虽然有公共卫生方面的经历,但是作为一名律师,外行领导内行总有些别扭,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呢。 美国新冠病例走势图(一亩三分地网站) 虽然纽约在内的一些最初热点地区的病例疫情开始稳定,但从6月初开始,美国新冠疫情出现强劲反弹,人口最多的加州更是在昨天(6月29日)创下了新高,单日8,229例新增病例。另外两个人口众多的州德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都在近日报告了其新冠病毒感染的最高单日总数,分别是6,555例(6月29日)和9,542例(6月27日)。 加州,佛罗里达、俄亥俄和德州新冠病例走势图(一亩三分地网站) 其中,德克萨斯州避免了早春病毒爆发,并且是率先重启经济开放的首批州之一。5月底重启之后,疫情一路上扬,昨天更是发现高达6,555新病例,这是该州迄今最高的单日总数;包括休斯顿和达拉斯在内都报告了全美单日最大涨幅。甚至一直表现良好的俄亥俄州最近也开始出现疫情反弹。这些州的有些官员认为增加的原因是测试增加和经济重启,但一些卫生健康专家却看到令人担忧的迹象,病毒还在继续流行,希望民众加强防护,防止疫情失控。 家里蹲了几天后,骑车外出兜兜风,发现平权活动的熊熊烈火也溅了几点到我们所居住的平静的小镇上。一位社会活动家在镇中心广场上组织了和平集会,大约有500人参加,所以,在小区,看到零星的车子上写着抗议的口号,有的庭院前看到“仇恨在此无立足之地”的标识。 商店里物品琳琅满目的,所有当初的紧俏商品都堆满了货架。继厕纸、洗手液、消毒液、口罩、肉类等之后,最近,听说自行车缺货了,自行车行前所未有的繁忙。 公园的活动设施、健身房都开放了, 游泳池也蓄满了水,工作人员正忙着准备工作。自疫情爆发后,我第一次进健身房,蹑手蹑脚地跟随地面上的标识,抬头看到前台有“Welcome Back(欢迎归来)”的横幅,暖暖的感觉;里面极其安静,感觉职员比顾客要多;地面墙面都清洁得焕然一新。我的健身会员卡每年春天到期,所以前往办理续约;被告知,因为疫情,所有会员都自动得到延期,所以我的会员卡可以一直用到秋天。挺意外,挺开心的。于是和经理聊了一聊,询问一下情况,得知客流量非常少,感觉大家都很谨慎。 偌大的健身房只有一两个人在运动,各台机械都保持6英尺距离,有消毒喷雾器和毛巾供使用。当我轻轻飘过时,突然听到,有人喊“张老师”,我转头看到一个以前的学生正在挥汗如雨地运动着,于是,我们隔着空旷的大厅喊话:你放假了吗?学校何时开学?当听说他所上的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秋季准备恢复传统的面对面上课方式时,我没有意外的感觉。 美国各个学区都有一定的自主性来决定秋季开学的情况,大学也是如此。我们附近的迈阿密大学准备秋季正常开学,但是感恩节就放寒假,这样避免了学生在两个主要节日感恩节和圣诞节的流动。一些中国留学生的家长现在也很纠结,今年秋天到底送不送孩子来美国上学。我觉得,如果卫生防疫做得好,学生的身体素质抵抗力强,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大学象牙塔中,安全系数也比较大。但愿经过一个暑假的准备,各个学校都能找到一个最好的最安全的方案来恢复面对面的传统授课方式。病毒尚未走远,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与之共存。作为一名老师,我渴望回到真正的教室中,与学生进行现实世界的互动才是最美妙的,累并快乐着。 参考资料: https://www.dispatch.com/news/20200611/dr-amy-acton-resigns-as- state-health-director-democrats-cite-criticism-from-gop-lawmakers https://coronavirus.1point3acres.com/en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