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周六,前副总统拜登(民主党2020总统候选人)和前关岛总督卡尔沃(代表共和党2020总统候选人川普)参加了由亚裔组织APIAVote举办的在线美国总统大选论坛,重点讨论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AAPI)关心的问题。 拜登和卡尔沃对美国AAPI社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两个选举阵营都针对AAPI选民关心的重要的议题,包括系统种族主义、移民和经济复苏发表政见。NBC News的Vicky Nguyen和PBS的Amna Nawaz主持了由非营利组织APIAVote举办的这个论坛,活动由NBC在亚洲和美国同步直播。 这次论坛的议题,美国的种族关系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拜登抨击川普总统最近的种族主义言论(川普称新冠病毒为“功夫流感”和“中国流感”),并说川普“只知道制造人们的恐惧,而不是跟人民好好说话。” 拜登说:“亚裔美国人正遭受暴力袭击,受到川普总统本人口中仇外言论的打击。” “这位总统没有把我们的国家团结在一起,而是竭尽所能煽动这个国家的仇恨与分裂。” 卡尔沃回避了对川普关于新冠病毒的种族主义言论的批评,而是指出在全国各地举行的“Black Lives Matter”抗议活动的同时发生的暴力事件,并暗示拜登负有责任。 卡尔沃说:“我看到了对韩裔美国人商店、越南裔理发美甲店、菲律宾裔餐馆的冲击,它们在暴乱中被洗劫一空,人们被抢劫。” “我可以告诉您,您看到的破坏、抢劫、焚毁旗帜和拆除雕像的大多数人(即使不是所有人),这些人不会投票支持川普总统。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拜登的支持者。” 拜登还谈到了亚裔美国人的模范少数民族神话,称他将使用数据来突出其中需要帮助的人群。 他说:“ AAPI总体取得了巨大成就,比美国其他任何族群都高,但是这扭曲了亚裔各族的全貌,事实上,其中数十个种族受到了伤害并被抛在后面。” 卡尔沃和拜登还讨论了两个阵营对移民政策的不同立场。卡尔沃赞扬了川普政府在移民方面的立场,并表示总统的“第一目标是转向择优移民”。 川普本月早些时候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今年年底之前暂停对外籍工人的新签证,宣称外籍工人“在新冠病毒爆发后对美国劳动力市场构成风险”。卡尔沃表示,该命令将优先考虑“引进高技能的工人来发展我们的国家”。 卡尔沃说:“这与移民无关,他们很重要。” “但是总统的首要任务是让美国人重返工作岗位。” 拜登誓言要在他执政的第一天向国会提交一份移民改革法案,该法案将为“ 1100万为该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无证移民(包括170万AAPI)提供公民身份路线图。”拜登还批评川普暂停外籍工人签证的做法,称这种情况不会在他的政府中发生。 PBS的Nawaz在论坛上敦促拜登发布其员工的多样性数据,他答应当晚晚些时候发布。拜登重申了他的承诺,即确保他的内阁当选后将“看起来像美国”,“从副总统到内阁成员,再到白宫内的主要参与者和法院将反映出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种族构成。” 在NBC新闻获得的员工数据摘要中,拜登竞选团队表示,其35%的全职员工和36%的高级员工是有色人种。此外,多样性备忘录还说,几名高级职员是AAPI的后裔,包括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等。 在拜登公布数据后,川普竞选团队也发布了一些多样性统计数据,宣布其25%的高级职员是有色人种。川普阵营拒绝提供所有全职员工的多样性数据。 拜登亲自出席这次论坛令人关注。这是亚裔组织举办的首次有主要政党总统提名人参加的美国大选论坛,美国亚裔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2016年APIAVote论坛上,当时的两党候选人希拉里和川普都是派代表,而不是亲自出席。川普没有参加今年的论坛,而是选择在弗吉尼亚的川普国家高尔夫俱乐部打高尔夫球,派出卡尔沃代表自己参加论坛。 卡尔沃表示,他代表了“川普竞选团队的缩影”,重要的是由AAPI社区的一名成员代表川普总统出席论坛。 资料来源: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论坛录像) **** https://www.apiavote.org/townhall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文章列表
美国亚裔举办首次有主要总统提名人参加的大选论坛
2020年6月27日,周六,前副总统拜登(民主党2020总统候选人)和前关岛总督卡尔沃(代表共和党2020总统候选人川普)参加了由亚裔组织APIAVote举办的在线美国总统大选论坛,重点讨论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AAPI)关心的问题。 拜登和卡尔沃对美国AAPI社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两个选举阵营都针对AAPI选民关心的重要的议题,包括系统种族主义、移民和经济复苏发表政见。NBC News的Vicky Nguyen和PBS的Amna Nawaz主持了由非营利组织APIAVote举办的这个论坛,活动由NBC在亚洲和美国同步直播。 这次论坛的议题,美国的种族关系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拜登抨击川普总统最近的种族主义言论(川普称新冠病毒为“功夫流感”和“中国流感”),并说川普“只知道制造人们的恐惧,而不是跟人民好好说话。” 拜登说:“亚裔美国人正遭受暴力袭击,受到川普总统本人口中仇外言论的打击。” “这位总统没有把我们的国家团结在一起,而是竭尽所能煽动这个国家的仇恨与分裂。” 卡尔沃回避了对川普关于新冠病毒的种族主义言论的批评,而是指出在全国各地举行的“Black Lives Matter”抗议活动的同时发生的暴力事件,并暗示拜登负有责任。 卡尔沃说:“我看到了对韩裔美国人商店、越南裔理发美甲店、菲律宾裔餐馆的冲击,它们在暴乱中被洗劫一空,人们被抢劫。” “我可以告诉您,您看到的破坏、抢劫、焚毁旗帜和拆除雕像的大多数人(即使不是所有人),这些人不会投票支持川普总统。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拜登的支持者。” 拜登还谈到了亚裔美国人的模范少数民族神话,称他将使用数据来突出其中需要帮助的人群。 他说:“ AAPI总体取得了巨大成就,比美国其他任何族群都高,但是这扭曲了亚裔各族的全貌,事实上,其中数十个种族受到了伤害并被抛在后面。” 卡尔沃和拜登还讨论了两个阵营对移民政策的不同立场。卡尔沃赞扬了川普政府在移民方面的立场,并表示总统的“第一目标是转向择优移民”。 川普本月早些时候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今年年底之前暂停对外籍工人的新签证,宣称外籍工人“在新冠病毒爆发后对美国劳动力市场构成风险”。卡尔沃表示,该命令将优先考虑“引进高技能的工人来发展我们的国家”。 卡尔沃说:“这与移民无关,他们很重要。” “但是总统的首要任务是让美国人重返工作岗位。” 拜登誓言要在他执政的第一天向国会提交一份移民改革法案,该法案将为“ 1100万为该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无证移民(包括170万AAPI)提供公民身份路线图。”拜登还批评川普暂停外籍工人签证的做法,称这种情况不会在他的政府中发生。 PBS的Nawaz在论坛上敦促拜登发布其员工的多样性数据,他答应当晚晚些时候发布。拜登重申了他的承诺,即确保他的内阁当选后将“看起来像美国”,“从副总统到内阁成员,再到白宫内的主要参与者和法院将反映出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种族构成。” 在NBC新闻获得的员工数据摘要中,拜登竞选团队表示,其35%的全职员工和36%的高级员工是有色人种。此外,多样性备忘录还说,几名高级职员是AAPI的后裔,包括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等。 在拜登公布数据后,川普竞选团队也发布了一些多样性统计数据,宣布其25%的高级职员是有色人种。川普阵营拒绝提供所有全职员工的多样性数据。 拜登亲自出席这次论坛令人关注。这是亚裔组织举办的首次有主要政党总统提名人参加的美国大选论坛,美国亚裔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2016年APIAVote论坛上,当时的两党候选人希拉里和川普都是派代表,而不是亲自出席。川普没有参加今年的论坛,而是选择在弗吉尼亚的川普国家高尔夫俱乐部打高尔夫球,派出卡尔沃代表自己参加论坛。 卡尔沃表示,他代表了“川普竞选团队的缩影”,重要的是由AAPI社区的一名成员代表川普总统出席论坛。 资料来源: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论坛录像) **** https://www.apiavote.org/townhall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模范少数民族”的帽子,亚裔要不要戴下去?
硅谷生活家 硅谷企业家你知道几个,硅谷生活家是什么样子呢? 亚裔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我认为总体来说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勤劳肯干,独立自强,遵纪守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移民来到的这个新国家一砖一石地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很多人都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也能为孩子提供比较富足的生活和比较充裕的机会。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成就自豪,称我们为“模范少数民族”,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 但最近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跪颈致死事件及其引发的抗议,让种族歧视成为很多对话的中心议题,我在这个过程中对亚裔的模范少数民族身份有了更多了解,也生出更复杂的感受。 1. “模范少数民族”的起源**** “模范少数民族”的说法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1966年1月,社会学家威廉·彼得森(William Petersen)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成功故事:日裔美国人的风格”(Success Story: Japanese American Style)的文章,第一次称日裔美国人为模范少数民族,同年晚些时候《美国新闻和世界导报》上也有一篇关于华裔美国人的类似文章。彼得森开篇就说: 如果被问到我们国家的哪个少数民族遭受了最大的歧视和最不公正的待遇,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回答:“日裔美国人”。但如果这个问题是指今天还活着的人,这很可能是正确的答案。 接下来彼得森简略地描述了日裔美国人的窘境: 像黑人一样,日本人一直是肤色偏见的对象。像犹太人一样,他们作为高效率的竞争对手被恐惧和憎恨。他们比其他任何群体都更被视为海外敌人的代理。保守派、自由派、激进派、当地警察、联邦政府、最高法院都携起手来剥夺他们的基本权利,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被撤离到拘留营地。 一般来说,彼得森指出,这样的对待都会制造出所谓“问题少数民族”,但日本人没有成为“问题少数民族”;恰恰相反,他们成了“模范少数民族”。 彼得森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日裔美国人的勤恳,努力,在社会留给他们的狭小空间中的隐忍,奋斗,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他们的青少年犯罪率低,他们的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他们受教育的年份在美国各民族中最高,他们有比较长的平均寿命。 最后,彼得森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把日裔美国人的成功归功于重视家庭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日本文化。 彼得森这篇文章的主角是日裔而不是华裔,阅读时我可以假装这篇文章与我无关,但读完还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我知道很多亚裔反感“模范少数民族”的提法,但这篇文章第一次让我对这种反感有了发自肺腑的感同身受。 其实彼得森的语调很平和,阐述的也是事实;当他把日裔美国人的“模范”归功于日本文化时,他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但他对日裔美国人的优秀啧啧称奇的时候,我一眼看到的却是日裔美国人的“模范”背后的无奈和辛酸,和他对此的忽视和淡漠。 为什么日裔和华裔美国人是模范少数民族?不是因为他们在收入、教育、健康、犯罪率各方面表现和白人差不多,而是因为这些成就是在不公平待遇中取得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歧视和不公面前,高风亮节地展现了一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给社会添乱的感人态度。 亚裔美国人自律到什么程度呢?在七十年代的纽约市,有15%的华裔收入在贫困线之下,但只有3.4%领取社会福利。 这样的行为,当然要积极鼓励,发扬光大,最好号召其他少数民族向他们学习,好像在小学里给乖孩子戴小红花。事实上,这正是当时把亚裔树立为模范少数民族的用意之一,即向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体传递一个信息:人家受的歧视不比你们少,吃的苦比你们还多,可是人家不游行暴乱,不怨天尤人,而是咬紧牙关,埋头苦干,实现了美国梦。他们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但如果这是为非裔美国人树榜样,这个榜样显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大部分非裔没注意到我们的小红花,注意到也嗤之以鼻。撇开各种族的独特历史不谈,你愿意含辛茹苦忍气吞声是你的自由;别人没义务学你的样,外人也不能要求别人学你的样。 2. 印第安人不必走上“血泪之路”* 五十年后,美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族歧视的法律被推翻,社会对种族问题更敏感,至少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我们的“模范少数民族”的帽子还是稳稳地戴着。这可能表明我们保持了勤勤恳恳、刻苦努力的优良传统,但也表明我们在社会上仍然处于戴小红花的小学生的位置。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我们不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而是社会的中坚和主流,什么行为更模范?是循规蹈矩,遵纪守法,还是保证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当然是后者。这几天正好在读一篇关于“血泪之路”(Trail of Tears)的文章,对这一点有了更深的体会。“血泪之路”的故事本身非常悲惨,印第安人被迫从美国东南部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不但放弃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而且在路上挨饿受冻,死伤无数。 更让我感慨的, 是这种强制性人口迁移是完全合法的,而它的合法性是完全可能被制止的。 自从欧洲殖民者来到新大陆,就一直强迫印第安人接受自己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印第安人虽不情愿,权衡利弊后勉强答应了。因此他们与殖民者和平共存,政客们也一直吹嘘这是自己的政绩和成就。 但印第安人控制着密西西比河以东数百万英亩土地,其中有些是美洲大陆最肥沃的,有些富裕的印第安人拥有数千名黑人奴隶。这让一些殖民者眼红。他们觉得这些财富本该属于自己。但印第安人目前的处境是殖民者强加给他们的,再把他们赶走,还要有新的借口。 殖民者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编了个故事:印第安人口这些年减少了,只有向西迁移,和殖民者完全切割,才能免于逐渐消亡的命运。以这个与现实相反的“另类事实”为基础,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后,几个月内就提出了印第安人驱逐法案。 法案引起了哗然,国家支持的对土著的大规模驱逐是与美国标榜的文明背道而驰的。印第安人出版小册子,派外交官到华盛顿斡旋,白人传教士撰写激昂慷慨的社论,很多妇女挨家挨户请愿。但从驱逐印第安人中获利的人占了上风,最后众议院以102对97的微弱多数通过了驱逐法案。 驱逐印第安人的序幕被拉开。下面发生的事情每个美国小学生都从历史课上读到了:印第安人被送上了悲惨的“血泪之路”。 美国国父当年深谋远虑,建立起一套比较合理的制度,但它的历史上也有过很多黑暗的时刻。奴隶制,对印第安人的杀戮和驱赶,对亚裔的压迫和歧视,都是美国历史上的污点。是那些看到社会不公的人,以发声、抗议、参政、立法的方式,阻止恶行(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推动社会的改变和进步,让美国变成了一个比两百年前更好的国家。连美国宪法都有27条修正案,其他法律上的改变更是不计其数。 3. 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 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当然也是一种为社会作贡献的方式,好过浪费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的负担。不是每个人都有改变社会的能力和野心。但满足于遵守规则,却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和责任制定规则的心态,不光导致我们对社会无法做出更大贡献,对个人生活也有影响。 比如为什么我们在职场会遇到玻璃天花板?或许职场确实存在歧视,但是不是我们自己也从来就没有升到上层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习惯和勇气? 比如为什么我们热衷于爬藤,把上好大学当成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不是我们脑子里只能想象出年轻一代在美丽的校园、整洁的课堂学习的情景,却不能想象他们在社会上叱诧风云的画面,不敢对他们有更大抱负? 当然这些年我们有一些进步。我们有时候会采取行动为自己争权益,比如反对亚裔细分,状告哈佛;有一些华裔会站出来竞选公职,比如前不久竞选总统的杨安泽。这些人和事,只要不是跟自己的理念太相左,哪怕仅仅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我都支持拥护。 一个人如何在社会上发展,有两种不同的哲学。一种是看重自我提升,着眼于在现有体制下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另一种是注重于修正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认为这才是阻碍个人充分发展的关键。 *前者注重的是内因,后者注重的是外因。 《纽约时报》中文网上一篇题为《你和非裔站在一起?两代华人的种族歧视大辩论》的文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对这两种模式做了很好的总结: 这两种模式走到极致都将遭遇无法突破的瓶颈——太过遵守游戏规则最终总会面对游戏中预先设计好的玻璃天花板,告诉你在这个层面之后的成功,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属于你。而一味强调体制的不公,就容易让人忘记即使在这个错漏百出的体制里也仍然存在的个人发展空间,容易让人把体制的彻底改善当成实现自己价值的唯一途径,继而在社会进步太过缓慢时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如今美国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了这两种模式各自的死角。 在讨论非裔美国人受到的种族歧视时,有些华裔有一种看法,就是非裔固然受到了系统性的歧视,但如果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努力,也有助于他们的境况得到改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见仁见智,但也正好为上文提到的两种模式提供了一条旁注。 人家的事情暂不管它,在这两种模式中,模范少数民族属于前者,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一个“度”的问题,最难做到的就是拿捏分寸,掌握平衡。但在个人努力和制定规则的角力中,我们华人并没有处在一个很难掌握平衡的位置,我们完全走了极端:逆来顺受、致力于自我提升一直是我们的主打理念。 因为这个原因,如果我们华一代和华二代之间的冲突,确如《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文章所说,是这两种态度的交锋,我以为是好消息,因为这表明 我们的下一代已经跃跃欲试地想摘下“模范少数民族”的帽子,我们这个社区的心态,正在向一个更平衡、更健康的中心点移动。…
反种族歧视浪潮下华人父母与子女该如何交流?
原标题: 反种族歧视浪潮下华人的立场,美移民子女与父母能否统一认识? 就读于耶鲁大学英文专业的黄艾琳成长于新泽西州一个小镇上。今年20岁的她从小到大很少和来自中国的移民父母讨论美国的种族问题。日前黄艾琳为非裔美国人弗洛伊德之死发表一封题为“我们和非裔站在一起,耶鲁华裔学生写给爸妈和华人社区的公开信”(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掀起了一场美国华人社区的辩论。 一名手持中文牌子的抗议者参加6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反警暴游行 艾琳的父母在90年代初以学生身份来到美国,分别读取博士和硕士学位。那时,作为外国人的夫妻俩不时会遭遇来自本地人的歧视言行,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得太在意。努力为自己和艾琳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他们心头的首要任务。 艾琳的妈妈说:“我知道我是第一代移民,我知道我会在一个理念、行为、习惯很多都不同的国家…我觉得(歧视)不合理,但是我没有太想到说一定要置身于追求平等,一定要积极反抗这些东西。我们的工作啊生活啊都是相对安定的。它不影响我们继续努力,继续给孩子打造环境,不影响这些主要的工作,那我们就选择没有真正地去参与(反对歧视的行动)。” 由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全美反警暴和种族歧视的抗议已经超过了三个星期。尽管抗议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但抗议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社会多个层面。美国高具影响力的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显示,近70%的美国人现在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这一曾经充满争议的社会运动。69%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就种族问题与他人展开过对话。社会各界的名人、品牌、机构纷纷发声支持。曾在相关问题上争执不下的国会两党也各自推出警察系统改革法案。就连一些抗议的对象 —警察—也对示威者的担忧表达了理解和共情。 在许多美国华裔乃至亚裔的初代移民家庭里,种族歧视这样的社会问题并不是两代人常常讨论的话题。如今,这一点也在发生改变。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二代们开始积极地和他们的家长们展开沟通,希望帮助他们了解作为移民的他们可能忽视了或是不熟悉的有关美国种族问题和民权运动的概念和历史。 1. 历史知识的不对等 微信上的不实信息无处不在,也难以辨别,但它依然是许多美国华人移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一些华人二代孩子们看到了这一点,决定在微信上发表公开信,和他们的长辈展开交流。 黄艾琳就是最先站出来的一员。在她的题为“我们和非裔站在一起,耶鲁华裔学生写给爸妈和华人社区的公开信”中,她对华裔社区在弗洛伊德之死后表现的冷漠表示失望,并鼓励大家积极了解少数族裔在美国的历史。这封信得到了超过二十名华裔和亚裔学生的联名签署。 公开信的作者黄艾琳(照片由本人提供) 艾琳对美国之音表示:“我真的无法将(弗洛伊德之死)的画面清除出大脑,所以我写了这封信。我真的无法对这些抗议保持沉默。” “乔治·弗洛伊德的遭遇曾经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劳工和陈果仁身上,并将继续发生在我们和所有少数族裔身上,除非我们不再保持沉默。沉默从未保护过、也永远不会保护我们,”艾琳在信中写道。 陈果仁(Vincent Chin)是80年代一次种族仇恨犯罪中的受害者。当时,因为来自日本的竞争,曾经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汽车工业状况每况愈下。1982年6月19日,一对白人父子在一个停车场将华裔的陈果仁用棒球棍杀害,并称是他这样的人导致了这对父子的失业。最后,这对父子被罚款3000美元,没有坐牢。 艾琳说,父母辈的移民家长们对60年代民权运动的历史和意义缺乏了解。 “他们是在民权运动后才来的美国,”她说,“他们不了解美国黑人是如果通过一系列抗争才让他们自己能正当地存在于社会中,茁壮成长并维持这一点。他们的抗争也让其他所有少数族裔能茁壮成长。(家长们)并不知道黑人运动人士为去除种族隔离做的贡献,为废除种族歧视性的国籍和入籍法所做的贡献。” 艾琳指的是1965年的《移民和国籍法案》(Immigrations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这一法案禁止了在接收新移民中以种族和国籍为基础的歧视。 艾琳的妈妈也表示,自己的确缺乏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她说:“其实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知识不对等还是挺大的,对美国的华裔历史,美国的黑人历史,我们知道的和关注的比较少。很多家长,真的是要看看自己移民来的国家的历史性的东西,一些社会性的东西。” 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艾伦·吴(Ellen Wu)认为,不仅是移民,许多美国本地人也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 “许多美国人没有接受对美国历史提供深入理解的教育,不了解种族主义的历史,特别是反黑人(Anti- blackness)的种族歧视,”她说。“从奴隶制到种族隔离,到现在的大规模监禁和警察暴力。我想许多美国人,无论他们是不是来自移民家庭,我们都不具有对这段历史的深刻了解,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甚至大学也没有。” 1921年的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Tulsa)种族暴乱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当年,白人暴徒攻击并洗劫了有着“黑人华尔街”(BlackWall Street)之称的全美最富有的格林伍德黑人社区,造成上百人受伤、数十人死亡和百万美元的财产损失。没有黑人居民在事后得到补偿。这场暴乱不常在学校的历史课程中被提起。2019年,一部以此为背景的电视剧《守望者》(Watchmen)热播后,许多观众惊讶地表示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说这件事。 2. 模范少数族裔 艾琳的公开信发表后,仅在发表的媒介—微信公众号“美国华人”—上就吸引了超过10万的阅读量,反响超乎想象的热烈,支持与反对并存。 在文章的评论里,一位网名为JC的读者认为,陈果仁案只是个案,30年里才发生了一起,而华人常常被黑人抢劫、殴打和谋杀。此外,他还谴责抗议中的打砸抢行为。 “黑人被歧视不是他们的肤色,是他们的行为,不要本末倒置,”他写道。他的评论收获了超过1600人的点赞。 另一位叫做书玉的读者表示,华裔并非像艾琳所说的那样对种族问题冷漠,民权运动时也有华裔的参与,与其他族裔一起争取平等权利。 她写道:“你们同样站在华裔前辈的肩上,走在他们开辟的路上。” 在反对的声音中,最常见的论点是非裔美国人的现状,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是他们不努力的结果。而华人如今在美国的高收入状况,是华人努力的结果。 在艾琳文章的英文版下,一位名为Jackei的读者写道:“亚裔并不欠非裔美国人什么。亚裔今天拥有的从来不是别人施舍来的。亚裔拥有的是他们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下来的。” 另一位读者Razos写道:“黑人就是懒。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玩上,而不是做作业。然后说是系统性的歧视让他们没能获得教育。” 专家们表示,这样看似有理的论点,忽视了历史因素。 1965年的《移民和国籍法案》除了扫除制度中的歧视,同时也鼓励职业从事者和有特别技能的个人移民来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来到美国的移民本身的经济水平和教育背景都不会差。 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亚裔美国人和外海亚裔研究教授伊琏·金(Elaine Kim)对美国之音表示:“许多亚洲移民都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来自城市而不是乡村。他们通常至少有高中学历,一些人从事过技术性和职业性的工作。” 1998年,金教授在聚焦社会问题的季刊《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 Journal)上发表文章《“至少你不是黑人”—美国种族关系中的亚裔美国人》(“At…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续)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前言: 6月初发表了《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反馈。不少读者鼓励我就这个主题再多写一些。于是,翻看了十多年前的教学笔记,于是,就有了这篇续集。“每天与调皮的学生作斗争,筋疲力尽;不过,继续向优秀的老师看齐,不要太偷懒。”这是笔记里的一句话。 “米粒儿,请安静。”我示意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高高大大正在吵吵闹闹的女生。 “F***!”她掀翻了桌子,抄起厚重的课本朝我扔来! “啊—”我一声尖叫,梦醒了。 咬了一块面包,喝了一口热茶,开着车在高速公路快道上往学校飞奔,天还是黑黢黢的,一边超车一边忿忿不平:都跑到我的梦里来了,这还了得! 米粒儿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家中五个孩子的老大,脾气好似火药桶,一言不合就炸裂。刚开学,就和她过招了好几回。 有一次,她在教室中谩骂另一位同学,我请她离开教室冷静一下,结果她迈出教室不到15秒,就听得“轰—”的一声,我们跑出教室一看:米粒儿一拳将走廊的墙壁打出一个窟窿。幸好,校舍由历史悠久的马厩改装而来,若是新建筑,非得伤筋动骨不可。 每次上课,她的话最多,问题也最多,总觉得她在偷偷地注视着我,不过,一旦与她对视时,她就斜着眼看你,流露出蔑视的挑战眼神。如果提醒一下她说话的语气或举止有失尊敬,她必定像只刺猬一样的顶撞。她很聪明,也在乎她的成绩,但是身上好像被一个魔鬼所摆布,无法控制她的情绪,校长室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 非得好好地和她谈一谈了。课后,我让米粒儿留下,我想听听她的想法。 “米粒儿,你知道吗?你很聪明,成绩也不错,老师很想帮你,可是,你觉得老师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一向蛮横的她,少了观众,竟像褪了盔甲一般,虽然还是没有正视我,但语气柔软了起来:“对不起,给我一点时间,老师。” 我忽然意识到米粒儿平时的无礼粗鲁竟是演戏,为了掩饰她内心的恐惧,如果她在同伴面前示弱的话,她就不能保护她的弟弟妹妹们。她也不能显得太有礼貌,否则,要被同伴孤立。在家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她渴望在学校里被重视,所以她骂人、砸东西。 “可怜的孩子!”我心里想。 “米粒儿,老师有个办法,我们可不可以达成一个协议:下次,如果老师觉得你快要触及底线的时候,就给你一个卡,让你送给隔壁的H老师,然后,你到他教室里坐一会儿,等到你平静下来,再回来,好吗?” 没想到,身材比我高大两倍的米粒儿突然哭得像个泪人儿,点了点头。 就在这极具历史韵味的马厩的二楼,我坐在我的教室里,幻想着自己从小梦寐 以求的工作:弼马温 季风的衣着在班上永远是最光鲜的,脚上的篮球鞋永远是最新潮的,可是成绩永远是垫底的。他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好与坏,来学校的目的就是社交,与其他好斗的孩子不同,他总是嬉皮笑脸的。第一天上课,我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学习中文有什么好处吗?季风抢着回答:以后纹身时,可以多纹几个中国字,超酷!想想也是蛮有道理的。后来,他经常拿一些汉字给我看,说是朋友托他问的,当我说出这些字的意思时,他总是做恍然大悟状:啊,是真的呀!因为不做作业,考试不及格,联系了他妈妈好几次,他妈妈总是说:我儿子就是一个social butterfly(“花蝴蝶”),没办法管教啊。 有一次在课上,季风报告说去上厕所,离开教室时,我看到他给另一个男同学使了一个眼色。等我在黑板上演示完毕,转过身时,发现那位男生不见了。我立刻起了疑心,跑到男厕所,推门发现门被反锁,我拍门要求开门,季风和另一男生在里面慌里慌张地说:等一等。当时,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我飞起一脚,把门直接揣开来,只见男厕里烟雾缭绕,两个男生鬼鬼祟祟地往马桶里扔东西,然后听到“哗–”的冲水声。这时,隔壁教室的男老师及时赶到,押着他们进了校长室。 等我上完课,去校长那里汇报,我说我看见他们在抽烟,校长白了我一眼:“你连那味儿都闻不出吗?那个是大麻。”我心里想:谁也没有给我培训过这方面的知识呀。 季风被停学10天后,又笑眯眯地来上课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不过,学校给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犯,就是开除了。所以,他虽然还是不爱学习,但是勉勉强强遵守着校规。 学生们最爱中国龙,于是我们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学生们可喜欢舞龙了 开学没到一个月,一次去上厕所,看见教英文的K老师站在凳子上,一格一格地去捅白色的天花板,我很好奇:“你在干什么?” K老师一脸哭丧:“我的手机被偷了,听说,学生偷了后,会先藏在天花板上,过几天,等风声平静后,再去取。” 我很诧异:“学生还会偷老师的东西?” K转过身,冷笑道:“你以为呢,小心一点吧。” K终究没能寻回她的手机。 尽管小心翼翼,但该来的还是会来。一天放学后,开车到研究生院上晚课,一到教室,打开书包,傻眼了,钱包不翼而飞。我立刻折返教室,将抽屉寻遍,还是没有钱包的影子。我向还在学校的校长报告,校长马上调出走廊的视频,查看进出我教室的学生,很快就锁定了一个男生,一个沉默寡语的高年级学生。校长马上打通了他的电话,问他进我的教室做什么? 他回答:“忘了拿伞,回教室拿伞。” 校长追问:“还拿了什么?赶紧说实话,没有证据我不会操这份心跟你罗嗦!” 学生在校长的强大攻势下,很快承认了他进我的教室拿了他的伞后,见没有人,就到我的抽屉里翻了翻,顺手牵走了我的钱包。 校长吼道:“现在钱包在哪里?” “扔垃圾桶了。”他说。 此时所有教室的垃圾都已清理到室外的大垃圾箱里,校长叫了一个体育老师直奔室外垃圾箱,我要求一起去,被校长阻止。于是,我就站在我教室的窗前,看他们将一个个黑色的垃圾袋从大垃圾箱中拿出,打开将垃圾倒出,一个个看过来,一直到天黑,两个人找得满身臭汗,还没找到我的钱包。 我损失了几十块现金,之后补办了信用卡和驾照,除了麻烦一点,倒也无所谓,可惜的是钱包是我的一位好友送的,还有里面的照片再也寻不回来了。 学校征询我的意见,是报案还是学校内部处理。当时想到,这位学生已经年满十八,如果报案,会对他将来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决定让学校去处理。第二天,这位学生来向我表示道歉,希望原谅他一时鬼迷心窍。学校给出停学10天的处理,并将他调出我的班。后来,每每在走廊里碰见他,他总是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希望他知耻而改过自新。 入职后,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像走马灯似的。面试我的校长不到一年被炒鱿鱼,原因是学生的州统考成绩太差;换了一个有“博士”称号的校长,想着应该在学术方面有所提升,结果,没干两个月,因为与学监意见分歧,又被赶走;换了一个耐心十足的校长,却被家长和学生整得够呛,提前退休了;外来的和尚难念经,最后,从教师队伍里选拨出年轻有为的老师兼干校长的活。 高中部的校长由历史老师C来担当。C老师是一个白人小姑娘,娇小美丽,刚从大学毕业,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和我同时间进学校入职。开学第一个月,每天一下课,她就给每一个家长打电话,介绍她自己,以及她对学生的美好期望。她上课从不露笑容, 每次学生调皮捣蛋时,都会听得她大喊一声“KNOCK IT OFF!(马上给我停下来)”当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觉得从她那小小的身躯里突然传出这么大的音量,震耳欲聋,的确蛮振奋人心的,也足以吓吓学生。她看起来非常非常的mean,不过,真的很为学生们着想,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欢。 当校长们一个个更替后,第二年十月,C老师稀里糊涂地被推上了代理校长的位置,一次召集教员们开会时,谈到工作的艰难,她一没忍住,眼泪哗哗地下来了。不过,很快,她进入了角色,当一个人全身心地奉献时,估计没有谁能阻挡得了。放学后,她的校长室成了学生们的聊天室,学生们都将她当作了“知心姐姐”。在那里,她和学生顾问W,一个刚从研究生院毕业的白人小伙子,每天加班加点帮助毕业生们申请大学、申请学生贷款等等。 想起小说《麦田的守望者》里的一段话: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成千上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 – 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
亚裔身份的认同与挣扎:哈佛才女作家成长中的故事
编者按: 本文作者Abigail Hing Wen(邢立美)在高中时代就荣获总统学者奖,拥有哈佛大学的政府和国际关系文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她还获得了佛蒙特美术学院的美术硕士学位。她是一个律师,也是一个作家,《台北爱之船》是她的第一本小说。她沉迷于音乐剧,就像她的小说的女主角Ever一样。除了写故事或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她还忙着在硅谷的风险投资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她与丈夫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 6月27日(周六),俄州亚太联盟(APAPA Ohio)有幸邀请到她通过Zoom视频与我们的青年和家长们见面互动,具体活动安排,请查看文末。 Photo credit: Olga Pichkova 我从小在俄亥俄长大,从中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是在那里上学。一直梦想加入高中剧团,参加每年的精彩表演。我担心自己的亚裔身份会阻碍这个梦想。毕竟,《俄克拉荷马》或《男人与娇娃》里都没有亚裔美国人角色!让我来演会不会损害故事的真实性?导演会不会忽略我的亚裔身份,不因我的亚裔面孔而拒绝我,就像我还可以参加合唱团那样呢? 邢立美(Abigail)在舞蹈队 刚进高一的时候,我参加了秋季演出的试镜。发布演员表时,我的名字不在上面。不过新生除了参加合唱团外,几乎没有人能在剧团担任角色。随着冬天的到来,有一些由高四学长指导的特殊的独幕剧。它们规模较小,名气不大;这给高一新生们带来一线希望,尽管希望仍然渺茫。 在试镜期间,高四学长们坐在礼堂的前排,而我们则挤在他们面前的地板上。他们向我们挑战:为了胜出你能付出多少?你会在舞台上裸奔吗? 我不记得我的回答,但我记得那个房间的所有人的态度:无论他们扔给我们的是什么要求 — 疯狂的舞蹈套路,热情的舞台之吻 — 我们都跃跃欲试。 我和其他数十位渴望被选中的同学们一起试镜。 发布演员表后,我使劲挤过去,焦急地查看名单,终于找到了,我的名字就在那里! 在一部名为《四个小台词》的独幕剧中,我被选为七个女演员里的第六位女演员。 当我去排练时,我几乎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两个四年级学长担任导演,大约有十二位演员 — 我进入了一个很特别的小圈子。 我兴奋地翻阅给我们的那本薄薄的蓝色小册子,寻找我的角色。这是一个导演为一个女仆角色选演员的故事,她在整个剧中只有四个台词:“您的出租车到了(Your taxicab is waiting)。” 导演开始让一个又一个骄傲的的女演员上台试镜,她们的台词充满了自负,根本就不符合剧中人物性格,这些喋喋不休的女演员们让他变得越来越绝望。 这时候时,排名第六的女演员 – 我 – 被安排在最后一个,等着上台。终于,第七位女主角闪亮登场了。 就在导演绝望得快要揪头发的时候,我的角色讲话了。 “ Vosh naya. Skoogoo. Urr-urr. Saltzey. Kcki-icki skaya. Woozey.” 那个导演的跟班马上转过身对导演说:“老板,她不会说英语!” 那个可怜的精疲力尽的导演满血复活了。 “就用她!”他叫起来。“我再也不想听到英语了!” 我突然意识到我是那个表演厅里唯一的少数民族。这些台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外语,而是一种编造的语言,就像在街上有时会遇到路人冲我发出的那种莫名其妙的声音。 尽管我是亚裔,但我之所以被选中,并不是因为我的亚裔美国人身份,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对亚裔的成见。 邢立美(Abigail)在表演合唱团 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从未向父母或朋友吐露过有关这部戏的内容的任何信息。我告诉父母他们不需要参加,但由于我错过了校车时间,妈妈每天下课后都会按时来接我。 每次彩排,我们女演员都排成一排。我默默地坐着,按我的角色要求低下头,直到导演提示我说那四个台词。每次讲这些台词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羞辱。但是我被选上了,在很多其他人都没有能够被选上的时候,我得到了这个角色。我和其他候选演员一样,是不惜一切代价想得到这个角色的。我现在得到了,怎么能又反悔而不知感恩呢? 一个下午,排在第五位的女演员问我,“你是中国人吗?” 我出生在美国,英语是我在家讲的唯一语言。我学了两年法语,那是我的第二语言。当人们表扬我的英语很好时,我心里会酸痛,又有点莫名的骄傲。…
哥伦布塑像该不该推倒?
英美故事 我们只提供有温度的故事。 旧金山城曾经的地标之一,科伊特塔与哥伦布塑像 旧金山城里有44座山峰,电报山(Telegraph Hill)不是其中最高的一座,但历史颇为悠久。山顶上曾有一座建于1850年的电报站,那里也是瞭望太平洋的最佳位置,每逢有船只驶近旧金山,电报山上便会挂出旗帜昭示全城。山顶有一座先驱者公园建于1876年。1933年山上又建起了一座科伊特塔(Coit Tower)。 电报山顶的科伊特塔是旧金山的地标之一 2020年6月18日,星期四。这天清晨,天气微明之际,一辆大货车就轰隆隆开上了旧金山城内的地标——电报山顶。在那里,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塑像生生被从座基上敲掉,装上这辆大货车,运到旧金山某处鲜为人知的仓库去了。这尊12英尺高的塑像重4000磅(约1800公斤),在电报山顶站立了将近70年,它跟旁边的科伊特塔一起,成为旧金山这处著名的”先驱者公园”的一景。它的退场透着几分无奈,夹杂着一缕仓皇。 好在,这次哥伦布的雕像获得了”全身而退”。几天前,在波士顿,一尊哥伦布的雕塑被砍头,身体被送到一处仓库。在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人们把哥伦布雕像套上绳索,从纪念碑基座上拉倒,吐口水、踩它、烧它,然后又把它丢进湖里。不仅在美国,在欧洲一些国家,也兴起了对哥伦布的”清算”。 自从5月25日非裔人士弗洛伊德死在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膝下以来,美国的种族矛盾冲突如火山一样喷发。几个星期以来,各美原本自发性的示威与抗议活动渐渐汇聚成”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示威运动,许多示威者视跟奴隶制、压迫有色人种的各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塑像为眼中钉。全美各地已经有不少哥伦布的雕塑和与种族歧视有关的历史人物塑像被拆除了。在旧金山湾区、硅谷地区最大的城市圣荷西,哥伦布雕像已经拆了,自从1883年就安放在加州首府萨加缅度州政府大厦里的哥伦布和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的雕塑也将被移除。 哥伦布,这个500多年来被世人敬仰的”航海家”和”新大陆的发现者”如今成了美国最不受欢迎的人之一。仅仅上个星期,旧金山电报山顶的这尊雕塑已经被袭击了三次,哥伦布的脸上、手上已经被喷了红漆,座基上也被乱涂乱画。几天前已经有示威者到处发帖,呼吁在星期五”黑奴解放日”这天,一起上电报山推倒”哥伦布”,并把它扔到附近31码头的海里去。如果不是市长伦敦布里德下令,将”哥伦布”雕塑赶紧搬走,星期五这天,这尊”哥伦布”很可能在劫难逃。 在示威者眼中,哥伦布是一个被”错误地”纪念了500多年的人。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而是给美洲大陆带来巨大灾难的人,是对北美洲土著进行残暴种族杀戮的刽子手。 电报山顶的哥伦布塑像被移走了,只剩下空空的基座 在美国山崩海啸般兴起的”推倒奴隶主与种族歧视者”的大潮中,哥伦布作为全球奴隶贸易的推手和殖民者暴君的”黑历史”被一一扒了出来,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哥伦布航海——被求财心驱动的探险 哥伦布大约于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他是一个羊毛纺织工的儿子。哥伦布从小就帮家里摆过小摊,经营过客栈。出生的卑微让他很忌讳人们提起他的家族起源。后来在他成为西印度群岛的统治者以后,那些胆敢议论他出生低微的人,比如他的一个女奴,不仅被裸身游行示众,还被割掉了舌头。 哥伦布画像 1453年5月29日,罗马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对于葡萄牙这样的欧洲国家而言,它们失去了陆上通往印度、中国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对于香料和丝绸的向往促使他们不得不从海上探索能够到达东方的航路。 哥伦布曾经自述10岁那年就开始在海船上混生活了。这话是否可信,已经很难考证。但是哥伦布年轻时已经跟随商业船只远赴西非从事贸易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家境寒微,哥伦布没受过正统的教育,他关于航海的种种构想多半从自学前人著作而来,其中《马可波罗游记》大概是他的主要”教科书”。哥伦布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很多读书笔记。 他相信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与中国。1492年4月,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和王后伊莎贝拉一世对哥伦布的航海计划动了心。当时,西班牙刚刚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格拉纳达,国家财政吃紧。哥伦布兜售的航海计划让西班牙王室依稀看到了海外财富的影子,但是到这个时候,哥伦布多次游说各国,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 国王和王后同意赞助哥伦布的航海计划。他们之间达成了一份看上去很诱人的《圣达菲协议》。王室答应哥伦布,如果他在航海中为西班牙发现了新的海外领地,他将被授予”世界海洋将军”的头衔,被任命为新领地的总督。他不仅有权对新领地拥有重要的人事任免权,而且新领地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可以归哥伦布所有。此外,他还有权利购买在新领地上的任何商业的1/8的股份以及享受1/8的利润。 即使是与哥伦布同时代的人也难免会猜测,王室与他签下这等”慷慨”协议的初衷,是不是赌哥伦布根本就不可能活着回来? 哥伦布可管不了这么多。1492年8月3日,他带着这样的致富美梦,雄心勃勃地率领三只帆船,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航海。 对美洲,哥伦布是”到达”而不是”发现”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航行了大约两个月后,到达了一处他们从来不知道的陆地。哥伦布把这处岛屿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大约在今天的巴哈马境内)。在那里,哥伦布第一次遇到土著居民。他的当天的航海日记中处处透露着强烈的控制欲:”……他们可以成为很好用的仆人,因为他们能够迅速重复我们说的话……他们对打仗没有什么概念,给我50个人我就可以征服他们,并且按照我的意愿来统治……” 哥伦布塑像曾经在电报山上矗立了60多年 在这一次航海中,哥伦布到达了今天的古巴所在的地区,最远到达了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哥伦布把它命名为”西班牙岛”。返回西班牙的时候,哥伦布就挟持了几名土著印第安人。起初,他只是想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看看这些土著人长什么样。随着他开始筹划建立殖民点,他开始意识到将需要大量的劳力。哥伦布的私欲不断膨胀。他觉得这些土著印第安人可以被用作苦力,”他们对所有要求做的事都毫不反抗”。 他还没有回到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消息就已经不胫而走。 暴君总督哥伦布沦为阶下囚 哥伦布第一次航海成功后回到西班牙后被视为英雄。但是,他没能带回王室期待的真金白银。哥伦布向国王承诺,将尽可能多地带回奴隶。 初次航海成功后,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受到国王与王后接见(画像) 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在1493年9月25日启动,这时他的船队已经有17艘,是第一次航海时的5倍还多。他又回到了第一次航海时建立殖民地的海地,在那里建起西班牙第一块殖民地,并命名为”伊莎贝拉堡”,开始了他对印第安人灭绝人性的盘剥和奴役。 第二次航海后回到西班牙时,哥伦布捉拿了将近1600名印第安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被戴上镣铐,随船卖到西班牙做奴隶。他希望奴隶交易能换回新殖民地需要的牲畜与供给。 哥伦布一直梦想能找到黄金。他在海地开设了金矿,一方面把印第安人变成金矿上的奴隶,一方面向印第安人大征黄金税。根据资料记载,当地每个14岁以上的人必须每三个月上缴一定数量的金沙,缴不上的人会被砍去双手,任他们流血至死。在海地,这样死去的人多达上万人。 2006年,人们在西班牙城市Simancas发现一份48页的报告,其中有23个人的证词,他们中既有哥伦布的支持者也有他的反对者。这份报告记录了哥伦布和他的兄弟们统治西印度群岛 7年间的暴政和独裁:偷盗玉米的人被割掉耳朵和鼻子,又被当成奴隶一样卖掉;发动暴动反抗的土著印第安人的命运更为凄惨。哥伦布每次镇压暴动之后,还把叛乱者的残肢断体陈列在大街上,以儆效尤。还有资料记载,哥伦布把不到10岁的土著印第安女孩卖给手下的水手为奴。 西班牙国王对于奴隶制的态度一直是犹豫而矛盾的。在1502年,国王宣布以印第安人为奴是非法的。但是在1503年,又宣布奴隶制在新大陆殖民地是合法的。又过了两年,西班牙的新世界殖民地开始使用非洲奴隶。它为后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残暴、野蛮的奴隶制度打下了基础。 哥伦布雕塑曾经与科伊特塔一起,成为旧金山的地标之一 哥伦布兄弟几人在新大陆的残暴逐渐为西班牙王室知晓。在哥伦布第三次航海途中,哥伦布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也正在这个时候,西班牙国王派出特使前往哥伦布任总督的西班牙岛进行调查。1500年8月下旬,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岛后,发生了叛乱。他昔日的手下纷纷向西班牙法庭告状,称哥伦布误导他们在新大陆求取财富而不得。哥伦布绞死了一些不服从的手下,仍无济于事。他不得不向败军让步。国王特使解除了哥伦布的职务、没收了他的财产,将他连同他的两个弟弟套上枷锁、铁链,押回西班牙。 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六个星期后,国王赦免了哥伦布兄弟的罪名,恢复他们的自由,但也从此剥夺了他在海外殖民地担任总督资格。哥伦布竟然又奇迹般地说服国王和王后赞助他进行第四次航海。那一次,他最远去到了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由于途中遇到前所未遇的风暴,船队在牙买加停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当地的总督讨厌哥伦布,拒绝提供援助。哥伦布只好转而向当地的土著印第安人求援。长年航海的哥伦布对星象、气象、地理颇为精通。他成功地预言了1504年2月29日这天将发生一次月全食,从而得到了印第安人的信任。他们划着独木舟,给哥伦布和他的船队运送救济物资。哥伦布再次脱险回到西班牙时,已经是1504年11月。 晚年的哥伦布一直向西班牙王室讨要当年《圣达菲协议》中承诺的他可以从新大陆获得的十分之一的”当得利益”,可是王室认为自从他的总督一职被免后,双方协议不再有效。哥伦布于1506年5月20日去世。他的后人继续向西班牙王室追讨西班牙与北美贸易获得的十分之一的利益,诉讼多年未决。 哥伦布雕塑被吊上卡车,仓促运走 1972,美国历史学家Alfred W. Crosby写了一本书来探讨哥伦布1492年10月12日登陆北美洲后,对新旧世界造成生物性影响,书名叫《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的生物与文化后果》,证实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的同时也带去了致命的疾病——天花。 公平地讲,在哥伦布到达美洲新大陆之前,奴隶制度其实早已存在。在印第安部落之间,战败部落的成员,无论老弱妇幼,常常成为得胜者的奴隶。然而,正是哥伦布登陆美洲新大陆以后,和西班牙王室对海外财富的贪婪把奴隶变成了全球性的交易,并发展成为新世界的经济基础。 哥伦布这样的“离场”也算是全身而退吧 历史无法被修改,也无法被删除,但是可以被人们重新认知。 旧金山电报山顶的哥伦布雕像被拆除后,负责管理全城雕塑的旧金山艺术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声明,其中一段非常耐人寻味: “此时此刻,我们正在检讨机构或系统性种族歧视是否正在向社会渗透。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在美国许多城市,很多历史性的纪念碑正在被推倒,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想法不再值得被尊重。我们希望能够并将继续创作反映社会价值、体现社区多样化的艺术作品。” 如果哥伦布的雕塑要被推倒的话,美国很多以哥伦布名字命名的街道、城市甚至著名的大学是不是也要全部改名或者干脆推倒呢? 美国参加示威抗议行动的民众 参考链接: https://www.nps.gov/arho/learn/historyculture/gray.htm https://www.nps.gov/arho/learn/historyculture/rare-photograph-of-selina-…
纽约,走出“地狱”;佛罗里达,下一个纽约?
迈阿密市长的新冠新闻发布会 6月19号,纽约州长安德鲁·库莫在电视上做了最后一次自2月底抗疫以来每天一次的新冠病毒(COVID-19)简报,他不无感慨地说,纽约州终于结束了111天的“地狱般”的生活。 是啊,在三月以来,纽约州,特别是纽约市生活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地狱里:COVID-19大爆发,医疗挤兑,PPE紧缺,永远热闹非凡的纽约市好几个月安静得像地狱,40多万人从纽约市大逃亡,奔向东海岸的四面八方。六月初,又来了一轮丧心病狂的打、砸、抢。作为州长,可以想象每天都生活在刀尖上。 从纽约垂直向下,向南,就是美丽的逃离严冬的天堂佛罗里达。纽约、佛罗里达都在美国的东海岸,乘飞机两个小时就到。开车也不过十几个小时,年轻人一口气就开车到了。纽约市的房子是天价,在纽约卖掉一个小公寓的钱,在佛罗里达乡下,可以用来买一个庄园。所以纽约人退休来佛州养老,顺理成章。佛罗里达中部的奥兰多有举世闻名的迪斯尼乐园,纽约人拖儿带女到佛州旅游也是首选。有一个说法,说迈阿密地区,就是纽约市的第六个区(纽约市有曼哈顿区、布朗尼克区、布鲁克林区、皇后区和司坦登区)。 三月份,纽约春寒料峭,疫情严重,几十万人开车、乘飞机大逃亡,逃出纽约市。很多人跑向春暖花开的佛罗里达州成了必然。一位朋友告诉我,二月份时她还有多栋出租房卡在手上租不出去,到了三月底,所有的房子一抢而空。其中就有纽约客。 洪水来了,快堵啊! 3月23日,佛洛里达州长迪桑蒂斯下达了令纽约人心寒的行政命令。该命令要求来自纽约、新泽西或康涅狄格州的任何人到了佛洛里达州以后都要进行14天的自我隔离。其实这个行政命令很有必要,因为佛洛里达州住着很多高龄退休居民,他们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这个行政命令降低了佛洛里达州的感染率,也降低了美国全国的感染率。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只是要求14天的自我隔离,没有听说强迫命令,也没听说不遵守的极端事例。但是这个行政命令极大地伤害了纽约人的玻璃心。好啊,平常你们树在路边的“佛州欢迎您”,原来都是欢迎我们的钱包啊!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跑到你们门上来的时候,要关我们14天!这当然都是气话。 搞笑的是最近纽约防控得很好,阳性病例和死亡人数直线下降,而佛州自从6月5号二期复工以来,阳性病例和住院病例直线上升。6月19号,佛罗里达州破纪录地出现了一天3,822例新冠病毒阳性病例。 费城儿童医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不无忧虑地预测,在本周新出现的创纪录的COVID-19病例的10个州中,佛罗里达州被选为可能成为“下一个新冠病毒传播大震中”的州。 6月19号,纽约州长安德鲁·库莫在他的最后一次新冠病毒简报会上,不太厚道的幽了佛州一默,说他准备好了把佛州州长的“蛋糕卷儿”,也就是14天禁足令,扔回去,送给从佛州到纽约旅行的人。纽约人听到这个说法哈哈大笑,说这些政治家真像小孩儿。 是啊,三月四月时,纽约州纽约市是疫情的震中地段。迄今为止(到6月20日),纽约市因为COVID-19死亡人数达22,652人。其中,75岁以上的占48.8%,几乎是两个死亡的人中就有一个是75岁以上;65岁到74岁的占25.7%,超过四分之一;45岁到64岁的人有21.7%,差不多是四分之一,这个年龄群可都是工作人群啊;18岁到44岁的有828人,他们都很年轻啊。这个群体的死亡造成了有的家庭白发人送黑发人,有的家庭,年幼子女丧失了父母。 6月5号,佛州进入复工二期,佛洛里达州长迪桑蒂斯下达了长达20页的行政命令。纸上的命令应该把所有可能造成感染的漏洞都堵上了。可惜广大没读过法学院的老百姓读不懂这些条文啊。于是乎,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离像一阵台风一样,像赶时髦一样,刮遍了佛州。这下子,COVID-19阳性的案例蹭蹭地上攀。希望佛州政府和人民赶快行动起来,加强防控,不要让发生在纽约的悲剧重演。 那么如何加强疫情防控呢?请阅读前文美国全面复工在即,如何避免感染新冠的日常风险? 观察各家商店,Costco防疫做得最好,他们要求员工和顾客都戴口罩,那里的员工看上去素质也高,没有假模假样地把口罩挂到下巴上的。顾客如果不戴口罩,他们就会奉上一只。不过他们的做法听说还是惹了一位石头脑壳的顾客不高兴,这位顾客被当班经理请出了商店。还好这位顾客只有石头脑壳,没有开枪。Walmart员工也不错,都戴口罩。但是那里的顾客就不敢恭维了。许多年轻的顾客拖家带口地不戴口罩。他们真该仔细看看纽约的疫情通报。 总之,只要是在屋檐下,在封闭的环境中,又不是仅有你的家人在这个大屋子之下,现在都应该戴口罩。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一位退休的护理学院教授传来了一则英文戴口罩劝慰信,语气就像这位令人尊敬的教授一样,温和又坚定,我放在这里作为结尾。 When I wear a mask in public: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am educated enough to know that I could be asymptomatic and still give you the virus.No, I don’t “live in fear” of the virus; I just…
为了加速新冠疫苗,3万名平凡的逆行者以身试”毒“
上周五(6月19日),美国顶尖抗疫专家安东尼·福奇医生表示,他对世界很快就会问世结束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疫苗持乐观态度,称临床试验初期结果“令人鼓舞”。 他认为,尽管美国全国日感染率居高不下,但不需要通过更大范围的封锁来控制疫情! **** 由于康复者会产生抗病毒的抗体,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抗体也可以被人造抗原激发出来。 福奇表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研发的一种疫苗产生“令人鼓舞的”中和抗体,他对初期结果持“谨慎乐观”态度。 美国莫德纳公司(Moderna)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mRNA-1273是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属于RNA疫苗,它是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mRNA导入人体细胞内。 莫德纳在第一阶段临床试验大幅领先当初仍在临床前模组的对手,并可望据此速率让疫苗在明年获准使用。 * mRNA-1273疫苗是美国首个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的疫苗,初期数据显示“疫苗安全”,并且 所有受试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 其中8名参与者的反应分析显示,分别接受100微克剂量和25微克剂量的人保护性抗体水平超过了新冠病毒康复者血液中发现的水平。而高剂量比低剂量产生了更多的抗体。 该试验疫苗预计7月将进入最后的三期阶段,即验证疫苗效力的最大规模、也是最重要的试验阶段。 莫德纳近期获准启动第二阶段临床试验,第三阶段预计初夏进行,将与瑞士Lonza集团合作制造疫苗,盼年产10亿剂疫苗。 * 接下来,希望莫德纳在联邦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协助下如虎添翼,期盼后续研究顺利,最快今秋让疫苗出炉应急。 30,000名志愿者以身试“毒” 新冠病毒正在全世界多个国家肆虐,正如半年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疫情之下没有孤岛。 而疫苗研发更是汇集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努力,疫苗已经是我们人类最后的一道防护。 美国正在全世界范围预计进行一个近30,000志愿者的测试,要求志愿者把自己暴露在新冠状病毒之下,以测试潜在疫苗的有效性。 **** 这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实验,众所周知,新冠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人类对其未知,它可以在你身上毫无痕迹的发生并结束,但同样也可以轻易要了你的性命。 但即便如此,这3万志愿者已经集结。他们来自全球各地。 其中一位来自巴西的志愿者,终于说服了自己的太太。他们的一位好友近日在英国因为新冠病毒去世,看着好友留下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这对夫妻毅然报名。 “为了我们逝去的朋友,也为了全世界其他家庭不再发生同样的悲剧,我们愿意做出牺牲。” **** “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当23岁的Gavriel Kleinwaks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被乔纳斯·索尔克的故事所吸引。 美国毒理学家索尔克在脊髓灰质炎最猖狂的1952年,就研制出了第一支能有效预防脊灰的疫苗。成千上万儿童得以从病魔的手中逃脱,索尔克也被喻为一个时代的“救世主”。 然而,从索尔克开始研究,再到推广疫苗的这一路上都可谓布满荆棘。为了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他狠下心来,用自己的妻儿做人体实验。他的妻子没有怨他心狠,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要疫苗迟推广一天,就会有无数儿童失去天真的笑容。 当索尔克在台上宣布疫苗临床实验成功的时候,台下的妈妈们更是哭成一片,有人是因为感动,有人则是因为为自己孩子没有等到这一天而无奈。 这个故事就像黑暗中的朝阳,在Kleinwaks的心中照亮,几十年后,当她毅然决定参与到对抗COVID-19的试验时,她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那些台下妈妈的眼睛。 面对抉择时,她也有过犹豫。她说一开始在疑虑中挣扎,但在评估了风险后,她逐渐对这个想法感到欣然接受。 她说,促使她决定做志愿者的原因是一句话 – 拯救一条生命就等于拯救整个世界。 就像索尔克医生一样,面对未知,这个世界总有人要站出来,而我为自己能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感到自豪。 现在我们每次走出自己的家都有暴露的风险,没有人能够保证安全。于是我想:“我为什么不为了自己, 更是为了全世界等待的人试一试呢?” 生命和人性作赌注 通常来说,疫苗的测试方式是通过接种大量的人,并将他们的感染率与未接种疫苗的志愿者人群的感染率进行比较。 但要等这两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疾病,才能得出疫苗是否有效的结论,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但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等的更久。于是这些大胆的的想法在科学界开始讨论。 通过将志愿者置于高浓度病毒之下,而不是等待意外暴露,可以加快研究进度。 从新冠病毒在全球各地爆发以来,50万人已经失去了生命。如果我们能早一天验证疫苗有效,就可以一天减少7000人的死亡。 但是同样的,志愿者被暴露在危险的病毒之下,而且已经知道没有任何特效药的情况之下,这样的牺牲是否必要? 目前该实验已经有了足够的志愿者,”1 Day Sooner”组织还在等待最后的批准。 我终于理解了爸爸的选择 一位来自纽约的匿名的志愿者,在采访时谈到了一个故事。 “19年前,我的爸爸作为一名消防员冲进了马上就要倒塌的世贸大楼。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目睹了一切的发生。以后的很多年,我变得很压抑,我不断的想在梦里问问老爸,你是不是后悔选了消防员的职业?” “直到几年前,我毕业后也当上了消防员,当我入职时郑重填写了器官捐赠时候,我才明白了爸爸当年冲进去时的想法,老爸没有后悔,他选择了牺牲自己是为了让更多人在黑暗中看到希望。COVID-19肆虐的时候,我常常想起爸爸,今天我选择做志愿者,我知道老爸一定为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也选择为黑暗中前行的人们照亮他们。我知道我的儿子将来也一定会理解我的。” 以身试毒,为的是缩短疫苗的时间,尽可能快的出结果来挽救生命。 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今年父亲节,美国国父们会怎么说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编者按: 2020是魔幻的一年,在已经过去的半年中,先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让12万美国人为之丧生,百万人染毒,千万人失业。5月底,一个黑人被警察跪死,导致全美抗议游行,并引发暴乱。下半年,随着逼近11月份的总统大选,党派之争会持续升温,各种极端势力登台表演,将导致美国社会撕裂加剧,动荡不安。今年父亲节(6月21日),美国国父们纷纷爬出坟墓,看到如今的乱世景象,他们会怎么说?(中英文) 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在波特兰市的雕像在6月18日夜间被推倒了。我的猜测是,善良的老乔治不会觉得此事可乐。华盛顿将军是一个相信举止端庄的人。在16岁之前,乔治·华盛顿已抄下含有110条文明行为规则的清单。这些规则表明,尊重同胞以确保和谐社会,他赞赏这一手段的重要性。那些加入污损或推倒雕像的不计后果的人们最好考虑一下乔治·华盛顿的两个明智的建议: “如果你珍视自己的名声,就应与贤良交往;因为自处下流还不如离群索居。” “在争端中,不要总想占上风,要给每个人发表意见的自由。” 如果有机会“致敬”那些销毁古迹的人,华盛顿将军可能会努力传达与他1783年在纽约州纽堡的会议上向军官们传达的相似信息。由于没有领到薪水,之前承诺的退休金也没有发放,军官们对国会愤愤不平,并在考虑叛乱。华盛顿向他们保证,他了解他们的抱怨。华盛顿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一封信,在阅读之前停了一下,他接着说:“先生们,请允许我戴上眼镜,因为在为国家的效力中,我不仅头发变白了,而且几乎失明了。” 华盛顿将军知道如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的美国公民应该理解他和他同时代的其他爱国者在共和政体的伟大实践中所遭受的痛苦。如今,我们所有人也可以借鉴华盛顿的勇气和智慧。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了解暴民行动的力量和危险: “人民动荡不安,变化万端;他们很少判断正确或做出正确的决定。” 对目前的境况,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可能不会感到惊讶,因为人们不断被社交媒体激发,从而对国父们充满愤怒,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压制有色人种的“死去的白人”。 纵观汉密尔顿的一生,他本人正是他的政治敌人散布众多谣言的靶子。他承认“没有一个人物,无论品行多么端庄正直,能够抵挡的了反复不断的、哪怕是虚假的攻击。” 汉密尔顿时代的报纸比今天的报纸,党派相争更为露骨。所以,在汉密尔顿看来,像《纽约时报》这样的知名媒体推动对美国历史的不准确的历史性改写以符合其世界观,这是很自然的。如果人们经常听到,国父们是为了保留奴隶制而在美洲煽动并发起针对英国革命的,那么他们可能真的会开始相信它。 托马斯·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曾有过几段名言: “时不时地叛乱是一件好事,在政治世界中的风暴,就像现实世界中风暴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维持政府健全健康的必要药物。” “自由之花需要经常用爱国者和暴君的鲜血来浇灌。” 在法国大革命演变成极端暴力之前,托马斯·杰斐逊是早期法国大革命的坚定支持者。杰斐逊可能比其他的国父们更愿意相信暴民的行动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 当看到当代美国人为如何建立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公正的社会而苦苦挣扎,当看到自己的雕像被推倒时,他可能会露出困惑的微笑。但是,一旦了解了法国大革命的暴力路线,他就不会那么乐观了。 英文版: On Father’s Day of 2020, our founding fathers crawled out of their tombs, bewildered by the chaos of the country. What would they say? We found out…
兼听则明:一个黑人作家眼里的美国社会
硅谷生活家 硅谷企业家你知道几个,硅谷生活家是什么样子呢? 写在前面: 非裔美国人弗洛伊德被警察跪颈九分钟致死事件以及社会对该事件的反应,引发了又一波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讨论,我也想起了几年前写的这篇文章。找出来一读,发现除了今天的我绝不会表扬朱利安尼之外,观点并没过时,甚至很有预见性。 塔-奈赫西·寇茨(Ta-Nehisi Coates)是著名的非裔美国作家、记者。他在巴尔的摩出生长大,曾就读于历史悠久的黑人大学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是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的获得者,现在是《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的记者。几年前,我开始在《大西洋月刊》上零星地看到他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与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面临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他们的窘境有关。因为这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我一般没有细读,对他也没有进一步关注。去年十月, 寇茨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题为《大规模监禁时代的黑人家庭》(The Black Family in the Age of Mass Incarceration)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该期《大西洋月刊》的封面文章,占据了25页也就是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我也第一次认真拜读了寇茨。在文章中,寇茨从前纽约参议员Daniel Patrick Moynihan五十年前执笔的一份引发了“对犯罪宣战”(War on Crime)的题为《黑人家庭》(The Negro Family)的报告谈起,回顾了近几十年美国日趋严厉的打击犯罪的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源,批评了它们的错误和不公,并指出了它们对非裔社区的破坏性影响。这最后一点是文章的重点,也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近几十年的“对犯罪宣战”把数量前所未有的美国人关到了铁窗之后。今天的美国拥有全球5%的人口,却有全球25%的监狱人口,而非裔社区受到的影响尤其之大。非裔占全国人口的12–13% ,但在监狱人口中却占将近40%。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寇茨自己就是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之后出生的非裔男性中,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曾在监狱呆过。在有些非裔社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直系或旁系亲属关在监牢之中。很多孩子没有父亲陪他们长大。青壮年男性的缺席让很多非裔家庭陷入贫困,这类家庭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很多都有行为方面的问题甚至犯罪行为。被监禁者本人受到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即使从监狱出来之后,犯罪记录也让他们难以为社会所包容,更不用说找到像样的工作。大部分人的余生都挣扎在社会边缘,很多人重新回到监狱之中,对他们自身以及家庭继续造成伤害。寇茨在文章中讲了好几个受大规模监禁影响的非裔家庭的故事,并配上摄影家Greg Kahn的饱含感情张力的照片,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非裔家庭和社区在这一政策下举步维艰、苦难深重、在贫穷和绝望中挣扎的画面。我不是一个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特别关心的人,但平时读书看报听广播还是会让我对社会情绪发展的大致方向有些模糊的感觉。寇茨这篇文章,连同从别的渠道得来的信息,让我看到了社会舆论正在发生的一种变化。我来美国已经有二十余年。直到不久前,“严厉打击犯罪”都还是政客们的口头禅。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都爱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共和党对犯罪行为铁面无情,民主党也不甘落后,人人都要显示自己对罪犯的拳头更硬。确实,罪犯是违反了法律、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困扰的人。严厉打击罪犯,把他们绳之以法,让我们的街道更加安全,绝对是一件让广大公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别的竞选口号都只能取悦一部分人;但“严厉打击犯罪”这一口号除了一小撮罪犯不喜欢之外,其他人都会赞成,绝对是赢得选票的捷径。一个有名的“严厉打击犯罪”的政客是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朱利安尼采取严厉打击罪犯的措施,硬是将乱七八糟的纽约市整顿成一个更安全、更干净、因此也对居民以及游客都更有吸引力的城市。他因此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纽约市长之一。他的政绩被很多人所称道,成为他金光闪闪的政治资本。他在2008年敢于雄心勃勃地问鼎总统宝座,他担任纽约市长期间治理犯罪的成果绝对功不可没。但从寇茨的文章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中,我意识到正如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一样,“严厉打击犯罪”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包治百病的完美无瑕的灵丹妙药。严打让纽约的街道变安全,但它背后是有代价的。政府抓捕、起诉、监禁大量罪犯花费的人力物力暂且不说,被这些政策关到铁窗后面的人以及他的家庭所蒙受的屈辱和损失更是我从没想到过的事。寇茨在《大西洋月刊》文章中说,很多政客都开始认识到严打犯罪的政策是错误的。克林顿担任总统期间曾签署法令建更多监狱,减少保释,极大地增加了监狱人口。但他现在也很后悔自己在美国监禁率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社会现象中扮演的角色。当然,寇茨的文章还给了我另一点感想。寇茨是一个非裔作家,而他在写作时从来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这个身份。他的所有文章都是为自己的族裔摇旗呐喊,他把为非裔社区代言当成了写作的主要目的。寇茨是个很有才华的作者,也在主流媒体上有很大的影响力。非裔社区不管怎么说还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能有这么一个人在社会的舞台上为他们说话,确实是他们的幸运。 * 下一次认真读寇茨的作品是今年春末夏初,这一次读的是他的获得2015年国家图书奖的书,《在世界与我之间》(Between the World and Me)。寇茨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在巴尔的摩街道上永远提心吊胆地为自己的肉体安全担忧的成长经历。他认为美国历史就是一部白人对黑人施暴的历史,从奴隶制,三K党,到今天在城市街头轻率地向黑人青年开枪的警察,都没能跳出这个窠臼。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检视美国非裔的感情世界和生活现实,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白人至上主义是不可能改变的。那些住在郊区的花园洋房的白人不可能真正面对他们从奴隶制和种族分离得到的好处和因此享有的特权,也不可能真正反思自己对非裔的压迫。他尤其花了很长篇幅讲述自己在霍华德大学的朋友Prince Carmen Jones Jr.的故事。Prince的母亲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了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她自己是一名医生,她的家庭享有优渥的生活,她的孩子都能就读昂贵的私立学校。但高尚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改变他们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在警察眼里,她儿子仍然是个黑人青年;他在风华正茂的年龄被警察误杀,就像很多居住在城市贫民区的黑人青年一样。寇茨认为,Prince的遭遇再次证明,发生在非裔美国人身上的与种族有关的悲剧是一种社会的不公,这种悲剧并不能通过黑人的自律和努力来规避。在这本书中,寇茨还是一如既往地雄辩滔滔,感情饱满,驾驭文字熟练而灵巧,但与《大西洋月刊》的封面文章相对理性冷静的语调相比,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愤怒——为非裔在美国历史上以及今天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为非裔孩子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面临的恐惧,为他们希望的凋零和未来的黯淡。平时我们很少跟非裔美国人接触,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贫民区的在社会下层挣扎的非裔美国人。虽然寇茨自己是一个衣食无忧的成功的作家和记者,但他对不如自己幸运的非裔美国人的困境不但有深深的同情,也有深切的体会。他的愤怒是触手可及的,他让我意识到了非裔美国人心中翻滚沸腾的对社会巨大的不满和怨恨。但寇茨的愤怒让我有些不安。愤怒是一种危险的情绪。愤怒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会导致过激的行动。我们循规蹈矩的性格,我们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也让我们对愤怒有一种陌生和排斥。每当我们听到黑人社区的抱怨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把自己和他们做比较。我们华裔向来被认为是模范少数民族。即使是生活拮据、以开洗衣店勉强维生的华裔家庭,也重视教育,鼓励孩子努力上进,而且确实也能在两、三代之内极大地改善家族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非裔家庭一代又一代在贫困和犯罪的边缘挣扎的窘境,我们虽然不无同情,但也不免会想,如果他们有我们华裔重视教育的文化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在美国这个社会里也会有翻身的机会。自己没有修好身,齐好家,如果换了我们,羞愧还来不及,怎么还敢愤怒?由此也想到上次寇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封面文章,并意识到了这篇文章和这本书的一脉相承之处,即把黑人社区的苦难更多地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却避免谈论社区自己的责任。美国的司法系统是有它的问题,他们对非裔是更加严苛,他们的很多做法或许有不公正之处,里面肯定也有潜在的歧视。但执法过程中的种族偏见并不是贴上一枚歧视的标签这么简单。来自外部的歧视通常和内部的行为问题交缠在一起,两者很难区分和梳理得一清二楚,至少有些做法也是根据经验和历史数据总结出来的事半功倍的办事方式。比如抱怨警察对非裔不公的一个例子是被警察拦截下来质询的黑人人数远高于白人。但如果统计数据表明某一个群体犯罪率比较高,那么把有限的警力多用于这个群体似乎也无不可,就像反恐部门在机场安检口必定是更注意穆斯林男子而不是亚洲老妇。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因为电视上的犯罪分子常常是某些族裔的人,在城市的街道上遇到这些人也会掉过头,宁愿多绕几个街口。至于抱怨监狱里的非裔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全国人口中的非裔比例更是没有道理。谁应该进监狱,唯一的标准应该是他是否犯了法。难道进监狱还要平权,还要每个族裔都规定一个恰当的比例?而且,声称近几十年的严厉打击犯罪是个错误肯定也不是每个人都同意的。很多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的犯罪率在近二十年来有大幅下降,很多大都市的治安都有明显改善,从时间上的巧合来看,这或许正是严打的功劳。把罪犯关在监牢里,街上的罪犯就会少一些,这是很明显的事。近两年旧金山的破坏个人财物案比之前有很大增加,很多人都认为这是2014年通过将六项非暴力重罪改为轻罪的Proposition 47的结果。如果确实如此,这也可以作为对罪犯从轻处罚威胁城市安全的一个最新案例。不是所有非裔都同意寇茨的观点。也有成功的非裔美国人,对那些没有自己幸运的非裔同胞的窘境,更持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他们认为,努力工作,完善自身,剔除黑人文化中的糟粕,是比上街游行、呼吁政府干预更有效的改善黑人境遇的方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著名喜剧演员科斯比(Bill Cosby)。这些年科斯比经常在各种场合训斥和鞭策自己的同胞,要他们自强自立,自律自靠,不要总是试图通过治愈美国奴役非裔的原罪来得到自己的成功和救赎。但寇茨是不同意科斯比的观点的。事实上,寇茨为《大西洋月刊》写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我们就是这样输给白人的》(This Is How We Lost to the White Man),针对的就是科斯比的保守主义。现在科斯比丑闻缠身(注:科斯比于2018年因性侵罪入狱),估计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谆谆教导自己的非裔兄弟了,但寇茨还是跟以前一样活跃着。尤其是近年来美国日趋激烈的种族矛盾,肯定也让寇茨有了更多发出自己声音的理由和机会。我仍然认为非裔美国人中出现寇茨这样的意见领袖,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为他们代言,而且拥有巨大的听众和舞台,是非常难得的。但另一方面,寇茨这样的意见领袖到底对非裔未来的命运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我觉得也很难说。公共知识分子凭自己的良知说话,他们说什么都是允许的。但一个人不管学识多么渊博,多么聪明过人,又有多么良好的愿望,都有他的局限,他的意见都是一己之见,都很可能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我们很多华人会比较容易倾向于科斯比的观点。在我们看来,非裔社区如果多听科斯比的苦口良言,从改善自己入手,他们未来的命运一定可以大不一样。但由于人性的弱点,寇茨的愤怒的、抨击社会不公的意见,与科斯比的让黑人自省的意见相比,非裔社区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更顺耳,他开的这方药,他们会觉得更容易服下去。或许他们的赌博会赢。在他们的努力下,社会的天平会慢慢倾斜,到了一定地步,或许真的会将非裔从贫困和犯罪的陷阱中解救出来。但我没有那么乐观。最后到底寇茨是否会站在历史的正确的一边,大概只有时间才能做出结论。 资料来源: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5/10/the-black-family-in-the- age-of-mass-incarceration/403246/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新冠疫情居高不下,要靠神药来救我们吗?
截止美国中部时间6月18日下午5点,全美新冠确诊病例已经达到惊人的223万,总死亡人数达到悲伤的12万。其中南方的佛罗里达和德州的感染病例暴增,成为新的疫情中心。 数据来源:一亩三分地网站 美国多州数据狂升 随着大多数州推动经济复苏,美国六个州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本周创下新高,标志着连续第二周病例持续上升。在阿拉巴马与南卡新冠病例增加接近一倍,而迈阿密因感染病例大幅飙升而暂停重开后,一个预测疫情的主要模型6月16日做出修改,把10月前全美死于新冠病毒的预测人数调升到20万,比10天前作出的预测大增3万人。 目前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新冠数据:1. 美国如下21个州的新报告病例呈上升趋势阿拉巴马州、阿拉斯加、亚利桑那、阿肯色、加利福尼亚、特拉华州、佛罗里达、乔治亚州、夏威夷、堪萨斯、俄勒冈州、路易斯安那州、蒙大拿、内华达、北卡罗来纳、俄克拉荷马州、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德克萨斯州、西弗吉尼亚州和怀俄明州2. 美国如下8个州的新报告病例数量稳定康涅狄格州、印第安纳州、缅因州、密西西比州、俄亥俄州、南达科他州、犹他州和华盛顿州3. 美国如下21个州呈现下降趋势 科罗拉多州、爱达荷州、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肯塔基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新罕布什尔州、新墨西哥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北达科他州、宾夕法尼亚州、罗德岛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 社区传播速度惊人 美国副总统彭斯周二(6月16日)刊文淡化美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局势,遭到许多卫生专家的批评。其中,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契称,目前有关第二波感染的讨论是多余的,因为美国仍在应对第一波感染。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伦理和卫生政策系主任伊泽基尔·伊曼纽尔说,尽管一些政界人士将病例数量的增加归因于更多的检测,但最近的激增速度超过了检测的增长速度。 他说:“就病例数量而言,你可以有一个小百分比的增长。但是当你看到病例数量增加了50%或150%(美国南部地区),这不是检测,这是新病例,这是社区传播。” 神药再现? 据路透社6月16日报道(文末阅读原文链接),在英国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发现,一种便宜的、可广泛获得的药物可使呼吸机上的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一,研究人员称这是一项重大突破。 这种药物是一种名为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的类固醇,6000名新冠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表明,此药可将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仅接受氧气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降低五分之一。 但此药对不使用呼吸机或接受氧气治疗的轻症患者没有任何益处。 看到这里了很多人肯定很高兴,但是等一下,地塞米松的名字是不是很熟悉? 如果了解17年前那场SARS病毒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药,它曾经治愈了很多非典病人,但同时,它的副作用也让很多人留下了严重后遗症,这其中包括太多的医护工作者。 看过美国大片《垂直极限》的观众对“地塞米松”充满了某种程度上的惊叹 — 冰原、严寒、雪崩、攀岩都是噱头,整部影片争夺与悬疑的焦点就是一盒小小的强心剂。 事实上地塞米松没有那么神秘,它不过是一种常见的糖皮质激素,但它确实有将人们从休克、心力衰竭、中毒等生死边缘拉回来的奇效。 但大剂量使用该激素会导致股骨头坏死瘫痪在床。 目前英国的这份试验报告并没有给出太多数据,我们不知道临床上使用量的剂量,但是从专家的说法来看,“地塞米松”确实对新冠重症病人有药效。相信科学家能够把握好治病和后遗症之间的关系。 牛津大学教授、该试验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霍比说:“地塞米松是第一种被证明能改善新冠生存率的药物。这是非常可喜的结果。” 他说:“地塞米松在货架上价格便宜,可立即用于挽救全世界的生命。”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瓦伦斯爵士在声明中补充说:“这是我们在抗击该疾病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速度确实令人注目。” 卫生大臣汉考克表示,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生将立刻开始使用此药治疗患者。 汉考克说,政府几个月前开始储备地塞米松,因为对这种药物的潜力充满希望,目前手头有20万剂。 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主任贾哈发推写道,这些结果似乎是“非常好的消息”,不过他提醒说,研究人员尚未公布他们的全部数据。 他补充说:“新冠的一个特点是,有些人病得很轻,但有些人会病得非常非常重。我们认为免疫反应是一些人患病的主要原因。地塞米松是一种阻止/介导免疫反应的类固醇。它很便宜,而且随处可见。” 预防为主 现在美国和全世界新冠疫情居高不下,从正在进入冬季的南美国家(如巴西)的情况看,9月份以后欧美主要国家疫情可能还会大幅飙升。目前新冠疫苗遥遥无期,难道要靠神药来拯救我们吗? 各国新冠死亡人数预测对比,黄线是巴西,紫线是美国(数据来源:IHME) 编者认为,我们还是要预防为主,最好不要感染上新冠病毒,更不想成为重症病人。这方面,我们已经说得太多了,请参考前文《美国全面复工在即,如何避免感染新冠的日常风险?》及下面的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担心第二波疫情来临?美国医生提醒家中需备妥这些美国全面复工在即,如何避免感染新冠的日常风险?纽约一线医生对新冠的看法纽约华人家庭:原来我们全家早就得了新冠 我84岁的老母亲是如何在美国战胜新冠病毒的?我在美国感染新冠病毒隔离的日子 因为新冠,我的妈妈和整个世界都不正常了美国妈妈自述:我们全家感染了新冠病毒我家的新冠疫情(美东华人) 一个感染新冠病毒的西雅图姑娘的亲身经历 资料来源: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steroid/steroid-drug- hailed-as-breakthrough-for-seriously-ill-covid-19-patients-idUSKBN23N1VP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新冠疫情下如何管教我们的孩子?
上个星期,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一家养老院沦陷了。我就去找华邮的这篇报道(文末参考资料及原文链接)看。结果发现一些问题,读了几篇文章,想了几天,写下这篇小文,和朋友们分享。 Source: CTPost 2020年6月8日,华盛顿邮报发出了一篇由四名记者撰写的报道,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病患死者家属认为州政府给养老院在COVID-19流行期间发出的免受诉讼的豁免令,会掩盖事实的真相。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得知位于美国东北康涅狄格州温萨小城的北肯伯利豪养老院在今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三、四月份的时候,有47名老人死于新冠肺炎,而这家老人院总共只有138名居民。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住在这家养老院的人由于染上新冠病毒而死去,成为美国养老院中感染COVID-19死亡率最高的养老院之一。从这篇报道中我们还知道这家养老院共有120名居民新冠测试阳性。在它157名的工作人员中有43名测试阳性。 在这里,我来解释一下与美国养老院相关的一点儿背景知识,也许有些年轻人不太了解。美国总体文化崇尚健康,厌恶生病。早年,人们把住进养老院的人称作病人。大约三、四十年前,美国流行一阵风,把养老院叫做“家 —home”,把住在那里的人叫做“居民— resident”,而不是病人。理由是这些人常年住在那里,那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病呀,我们应该把这里按照家的理念来建设经营。于是乎,很快这阵风儿刮遍美国,现在美国所有的养老院都叫home—“家”,而所有住在那里的人,都叫resident—“居民”。尽管称呼改变了,但是事实和文化无法改变。老人们的子女对养老院的深刻不信任似乎永远存在,以至于细致入微地谴责养老院种种不是,成为美国人茶余饭后的公共闲聊话题,谈论这个话题,就像谈论天气,谈论体育,发泄子女对有控制狂的父母的微词,自炫宠物狂一样,在美国文化里,似乎永远不会有错。而另外一边,养老院的经营者以至工作人员,对老人子女的深刻防备似乎也永远存在,养老院防备老人子女随时会用诉讼来对付他们,以至于经营养老院的资金,大量地倾斜到防止诉讼那块儿,反而照护老人的人事护理花费被压缩到可能性的最低。那里的护士大多是LPN,而不是RN,那里的护理员相对于在医院、诊所做同类工作,工资最低。总体说来,养老院护理员的工资大约比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略高一些。当然,所有大一些的养老院的经营公司都给他们的员工提供医疗保险,这也是尽管工资不高,却吸引许多员工留职的原因。 布伦达·阿纳格诺斯81岁的妈妈生前就住在康涅狄格州温萨小城的北肯伯利豪养老院。3月底、4月初,老妈妈染上了COVID-19,4月6日早上去世。布伦达非常伤心、生气,她认为妈妈不应该这么快死去,她要求知道妈妈临死前几天的真相。布伦达说她不是为了通过诉讼取得金钱赔偿,她只是为了知道真相。但是康涅狄格州州长内德·拉蒙特(Ned Lamont)在疫情紧急时刻发布的一项紧急行政命令,豁免了养老院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被诉讼。布伦达感到她现在是告状无门。家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布伦达一月份时把妈妈送到这家养老院,她和妈妈说,她很快就会和丈夫一起退休,住到康州养老院附近来。布伦达送妈妈进来时,她觉得这家养老院完美无缺,很适合妈妈的需要。没想到,几个月后,这里成了她的伤心断肠之地。 北肯伯利豪养老院属于创世纪健康公司。公司的发言人说,可能是三月中旬,两位无症状感染的工作人员,造成了该家养老院的超级感染。他说事实是三月份时,养老院希望给所有的居民做核酸检查,可是,第一个星期,州里只能让6个居民做检查,第二个星期,州里又是只能允许6个居民做检查。养老院公司的意思是,因为没有检查,所有就没有有效的隔离,疾病传播不可避免。公司发言人说,这家养老院的沦陷式的传播远在CDC警告公众之前。到后来,疫病流行呈现烈火燎原之势时,CDC才告诫公众新冠病毒可以从无症状者那里传出。 迄今为止,据保守的统计,在美国2020年至少有两万五千多名养老院的居民死于COVID-19,仅康州就有两千五百名死于COVID-19的病人是养老院的居民。与此同时,全美有四百多名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死于COVID-19。众所周知,医护工作人员之所以死于COVID-19,绝大多数是因为防护设备不够。2020年三、四月份时,美国医疗系统缺少PPE,好像过了好一阵子,才有人想起来用美国多的不得了的棉布缝制布口罩,以救急需。而那时医院、急诊室排在供应最急需的PPE的名单首页 。于是处在医疗系统最低端的养老院,PPE的缺乏更加突出,人员缺乏更加突出,而住在那里的病人,基本上都是有基础病的老人。这个情况大家有目共睹。那时的医院,住满了COVID-19的患者,轻症COVID-19的患者往往住不进医院,在急诊室做完了核酸检测,不等结果出来,就哪里来送回到哪里去的现象比比皆是。那时,核酸检测的结果最快也要三天后得知,慢的时候需要10天得到结果。有很多养老院不敢让COVID-19的病人回来,因为担心人员不够,防护不够,条件不够,感染爆发。在三月底时,有些州为了减轻医院拥堵,下行政命令,要求养老院接受从医院返回的病人。 4月5日康涅狄格州州长内德·拉蒙特发布了一项紧急行政命令,准许该州的养老院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免于大多数诉讼。康涅狄格州的行政命令具有广泛的含义,不仅剥夺了潜在原告的财务追索权,而且屏蔽了他们了解亲人在养老院最后日子的细节。自3月以来,为了减少社会交叉感染,许多州政府和联邦官员减少了对养老院的例行检查并限制了到养老院的亲友探访,让家人透过窗户探望或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有些养老院通过视频让老人和家人沟通。 全美大约有20个州有类似于康涅狄格州的行政法令,我们知道的有马里兰州,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和新泽西州。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cConnell, R-KY)5月份在参议院发言时发誓要将与治疗COVID-19的新的保护措施扩大到包括医疗保健行业在内的多个团体。麦康奈尔(McConnell)和其他倡导诉讼豁免的倡导者一样,说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保护“医疗保健英雄们”(医生、护士、研究人员)免受无辜的恶讼。因为他们每天都在超时工作,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拯救陌生人。麦康奈尔说,我们不会让医疗保健英雄们在与公共医疗危机奋战的时候,还要面对医疗事故诉讼的浪潮,与此同时,让诉讼律师们赚的个盆满钵满。 宾夕法尼亚州州长汤姆·沃尔夫(Tom Wolf)说治疗COVID-19流行病要求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他们的职责范围。像其他州长一样,沃尔夫在其行政命令中并不保护因故意不当行为或极端疏忽而导致的严重护理失误的例外情况。 大纽约医院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拉斯克说,当您要求护士超时工作时,当ICU的病人数目超过其容量的2.5倍时,如果还用正常情况下的标准去苛求他们,那么,我的天哪,您还有基本常识吗?大纽约医院协会代表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和罗德岛州的160多家医院和卫生系统。大纽约医院协会帮助起草了纽约的COVID-19医疗豁免令。支持豁免令的组织还包括美国医学协会(AMA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该协会敦促美国州长协会将纽约州法律作为其他州起草类似法律的样本蓝图。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教授詹姆斯·霍奇说,在COVID-19疫情流行的紧急情况下,对医护人员和医疗单位的豁免令其实是“对患者有益”,因为它鼓励医护人员和医疗单位者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种豁免令实质上是对“好撒玛利亚人 —Good Samantha”法律的延伸,它保护好心人在紧急情况下施援而避免恶讼,例如,遇到车祸并停下来帮助受伤者的医生或护士应不被追究某个动作规范不规范这种负面现象,或者病人因伤势过重能不能存活这种负面结果。同样,在治疗COVID-19病人时,医护人员没有章程可循,没有充足的自我防护,病人大量涌现,出现了医疗挤兑等等,如果病人的病情进展完全不如人意,也许是不可避免的。 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法学院教授巴里·弗罗又说,随着感染率的缓慢下降,医务人员应遵循常规的护理标准,豁免令有可能持续时间过长,而将使医护行业不受监控。 有些死亡病人家属和律师们并不满意养老院公司的解释。他们说尽管养老院是疫情的重灾区,但是为什么有的养老院的老人成批成批地死亡,而另外一些养老院却只有几个居民死亡?如果给了所有的从业者免责的尚方宝剑,那不就是好坏不分了吗?那些坏人坏事不就永远不得揭发了吗?但是,现在有家属愿意起诉养老院,却没有律师愿意受理。因为律师都知道,既然州政府发出了豁免令,那么这种官司就打不出油水来。 美国的养老院行业在这次疫情过后,一定会有一次深刻的反省。是进一步加强司法管理,还是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是把钱用在对付管理上,还是把钱用在照顾老人身上?或者干脆来一个养老院行业大萎缩,大家跑到居家养老,人工智能辅助养老的新路上去?要不干脆大家回到养儿防老的老路上去?不管怎样改变,束手无策地交出天价费用,遇到紧急情况只能听天由命,一定不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答案。 作者简介: 宵枚,美国全国注册Nurse Practitioner,亚特兰大笔会会员,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78级)。 参考资料: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0/06/08/nursing-home-immunity- laws/https://www.ctpost.com/local/article/43-percent-of-CT-s-coronavirus- related-deaths-15224759.php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免责还是追责?新冠疫情下美国养老院何去何从
上个星期,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一家养老院沦陷了。我就去找华邮的这篇报道(文末参考资料及原文链接)看。结果发现一些问题,读了几篇文章,想了几天,写下这篇小文,和朋友们分享。 Source: CTPost 2020年6月8日,华盛顿邮报发出了一篇由四名记者撰写的报道,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病患死者家属认为州政府给养老院在COVID-19流行期间发出的免受诉讼的豁免令,会掩盖事实的真相。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得知位于美国东北康涅狄格州温萨小城的北肯伯利豪养老院在今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三、四月份的时候,有47名老人死于新冠肺炎,而这家老人院总共只有138名居民。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一的住在这家养老院的人由于染上新冠病毒而死去,成为美国养老院中感染COVID-19死亡率最高的养老院之一。从这篇报道中我们还知道这家养老院共有120名居民新冠测试阳性。在它157名的工作人员中有43名测试阳性。 在这里,我来解释一下与美国养老院相关的一点儿背景知识,也许有些年轻人不太了解。美国总体文化崇尚健康,厌恶生病。早年,人们把住进养老院的人称作病人。大约三、四十年前,美国流行一阵风,把养老院叫做“家 —home”,把住在那里的人叫做“居民— resident”,而不是病人。理由是这些人常年住在那里,那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病呀,我们应该把这里按照家的理念来建设经营。于是乎,很快这阵风儿刮遍美国,现在美国所有的养老院都叫home—“家”,而所有住在那里的人,都叫resident—“居民”。尽管称呼改变了,但是事实和文化无法改变。老人们的子女对养老院的深刻不信任似乎永远存在,以至于细致入微地谴责养老院种种不是,成为美国人茶余饭后的公共闲聊话题,谈论这个话题,就像谈论天气,谈论体育,发泄子女对有控制狂的父母的微词,自炫宠物狂一样,在美国文化里,似乎永远不会有错。而另外一边,养老院的经营者以至工作人员,对老人子女的深刻防备似乎也永远存在,养老院防备老人子女随时会用诉讼来对付他们,以至于经营养老院的资金,大量地倾斜到防止诉讼那块儿,反而照护老人的人事护理花费被压缩到可能性的最低。那里的护士大多是LPN,而不是RN,那里的护理员相对于在医院、诊所做同类工作,工资最低。总体说来,养老院护理员的工资大约比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略高一些。当然,所有大一些的养老院的经营公司都给他们的员工提供医疗保险,这也是尽管工资不高,却吸引许多员工留职的原因。 布伦达·阿纳格诺斯81岁的妈妈生前就住在康涅狄格州温萨小城的北肯伯利豪养老院。3月底、4月初,老妈妈染上了COVID-19,4月6日早上去世。布伦达非常伤心、生气,她认为妈妈不应该这么快死去,她要求知道妈妈临死前几天的真相。布伦达说她不是为了通过诉讼取得金钱赔偿,她只是为了知道真相。但是康涅狄格州州长内德·拉蒙特(Ned Lamont)在疫情紧急时刻发布的一项紧急行政命令,豁免了养老院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被诉讼。布伦达感到她现在是告状无门。家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布伦达一月份时把妈妈送到这家养老院,她和妈妈说,她很快就会和丈夫一起退休,住到康州养老院附近来。布伦达送妈妈进来时,她觉得这家养老院完美无缺,很适合妈妈的需要。没想到,几个月后,这里成了她的伤心断肠之地。 北肯伯利豪养老院属于创世纪健康公司。公司的发言人说,可能是三月中旬,两位无症状感染的工作人员,造成了该家养老院的超级感染。他说事实是三月份时,养老院希望给所有的居民做核酸检查,可是,第一个星期,州里只能让6个居民做检查,第二个星期,州里又是只能允许6个居民做检查。养老院公司的意思是,因为没有检查,所有就没有有效的隔离,疾病传播不可避免。公司发言人说,这家养老院的沦陷式的传播远在CDC警告公众之前。到后来,疫病流行呈现烈火燎原之势时,CDC才告诫公众新冠病毒可以从无症状者那里传出。 迄今为止,据保守的统计,在美国2020年至少有两万五千多名养老院的居民死于COVID-19,仅康州就有两千五百名死于COVID-19的病人是养老院的居民。与此同时,全美有四百多名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死于COVID-19。众所周知,医护工作人员之所以死于COVID-19,绝大多数是因为防护设备不够。2020年三、四月份时,美国医疗系统缺少PPE,好像过了好一阵子,才有人想起来用美国多的不得了的棉布缝制布口罩,以救急需。而那时医院、急诊室排在供应最急需的PPE的名单首页 。于是处在医疗系统最低端的养老院,PPE的缺乏更加突出,人员缺乏更加突出,而住在那里的病人,基本上都是有基础病的老人。这个情况大家有目共睹。那时的医院,住满了COVID-19的患者,轻症COVID-19的患者往往住不进医院,在急诊室做完了核酸检测,不等结果出来,就哪里来送回到哪里去的现象比比皆是。那时,核酸检测的结果最快也要三天后得知,慢的时候需要10天得到结果。有很多养老院不敢让COVID-19的病人回来,因为担心人员不够,防护不够,条件不够,感染爆发。在三月底时,有些州为了减轻医院拥堵,下行政命令,要求养老院接受从医院返回的病人。 4月5日康涅狄格州州长内德·拉蒙特发布了一项紧急行政命令,准许该州的养老院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免于大多数诉讼。康涅狄格州的行政命令具有广泛的含义,不仅剥夺了潜在原告的财务追索权,而且屏蔽了他们了解亲人在养老院最后日子的细节。自3月以来,为了减少社会交叉感染,许多州政府和联邦官员减少了对养老院的例行检查并限制了到养老院的亲友探访,让家人透过窗户探望或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有些养老院通过视频让老人和家人沟通。 全美大约有20个州有类似于康涅狄格州的行政法令,我们知道的有马里兰州,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和新泽西州。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cConnell, R-KY)5月份在参议院发言时发誓要将与治疗COVID-19的新的保护措施扩大到包括医疗保健行业在内的多个团体。麦康奈尔(McConnell)和其他倡导诉讼豁免的倡导者一样,说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保护“医疗保健英雄们”(医生、护士、研究人员)免受无辜的恶讼。因为他们每天都在超时工作,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拯救陌生人。麦康奈尔说,我们不会让医疗保健英雄们在与公共医疗危机奋战的时候,还要面对医疗事故诉讼的浪潮,与此同时,让诉讼律师们赚的个盆满钵满。 宾夕法尼亚州州长汤姆·沃尔夫(Tom Wolf)说治疗COVID-19流行病要求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他们的职责范围。像其他州长一样,沃尔夫在其行政命令中并不保护因故意不当行为或极端疏忽而导致的严重护理失误的例外情况。 大纽约医院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拉斯克说,当您要求护士超时工作时,当ICU的病人数目超过其容量的2.5倍时,如果还用正常情况下的标准去苛求他们,那么,我的天哪,您还有基本常识吗?大纽约医院协会代表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和罗德岛州的160多家医院和卫生系统。大纽约医院协会帮助起草了纽约的COVID-19医疗豁免令。支持豁免令的组织还包括美国医学协会(AMA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该协会敦促美国州长协会将纽约州法律作为其他州起草类似法律的样本蓝图。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教授詹姆斯·霍奇说,在COVID-19疫情流行的紧急情况下,对医护人员和医疗单位的豁免令其实是“对患者有益”,因为它鼓励医护人员和医疗单位者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种豁免令实质上是对“好撒玛利亚人 —Good Samantha”法律的延伸,它保护好心人在紧急情况下施援而避免恶讼,例如,遇到车祸并停下来帮助受伤者的医生或护士应不被追究某个动作规范不规范这种负面现象,或者病人因伤势过重能不能存活这种负面结果。同样,在治疗COVID-19病人时,医护人员没有章程可循,没有充足的自我防护,病人大量涌现,出现了医疗挤兑等等,如果病人的病情进展完全不如人意,也许是不可避免的。 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法学院教授巴里·弗罗又说,随着感染率的缓慢下降,医务人员应遵循常规的护理标准,豁免令有可能持续时间过长,而将使医护行业不受监控。 有些死亡病人家属和律师们并不满意养老院公司的解释。他们说尽管养老院是疫情的重灾区,但是为什么有的养老院的老人成批成批地死亡,而另外一些养老院却只有几个居民死亡?如果给了所有的从业者免责的尚方宝剑,那不就是好坏不分了吗?那些坏人坏事不就永远不得揭发了吗?但是,现在有家属愿意起诉养老院,却没有律师愿意受理。因为律师都知道,既然州政府发出了豁免令,那么这种官司就打不出油水来。 美国的养老院行业在这次疫情过后,一定会有一次深刻的反省。是进一步加强司法管理,还是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是把钱用在对付管理上,还是把钱用在照顾老人身上?或者干脆来一个养老院行业大萎缩,大家跑到居家养老,人工智能辅助养老的新路上去?要不干脆大家回到养儿防老的老路上去?不管怎样改变,束手无策地交出天价费用,遇到紧急情况只能听天由命,一定不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答案。 作者简介: 宵枚,美国全国注册Nurse Practitioner,亚特兰大笔会会员,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78级)。 参考资料: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0/06/08/nursing-home-immunity- laws/https://www.ctpost.com/local/article/43-percent-of-CT-s-coronavirus- related-deaths-15224759.php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2020,魔幻的访美回家之路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前言: 前几天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位美国高中小留学生坎坷的归国路。据官方报道,疫情暴发时约有160万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其中140万人目前仍在国外,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在美国,总计约40万人。除了一票难求外,还有的留学生正在权衡回国还是留守。除了留学生,还有几十万因私因公滞留在美国的同胞,他们的际遇又是一番什么光景?坦诚的A女士目前还滞留在美国,她和我详细讲述了她的故事,在此做一记录。 正文: 女儿小时候,带她出去玩时,没过多久她总是嚷嚷: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在美国也有此肺腑之声。 时光穿梭到2019年四月底的上海浦东机场,三月初来机场迎接父母从美国返乡的欢乐时光恍如昨日,今日却是一次机场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看着年迈的父母亲握着我的手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心底里,就涌出一个念头:等我有假期去美国;对,等我春节假期就过去,陪父母一起过春节。说起来,我是有多久没和父母一起过年了呀。 转眼到了年底,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病假,住在旧金山的姐姐知道我有春节过来的打算,就给我定好了春节前的机票,直飞旧金山,父母随后也从辛辛那提飞过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我也是尽情地享受着承欢父母膝下的快乐时光。 原本的计划是先生和女儿在临近春节假期的时候,分别从杭州、上海飞往旧金山大家一起团圆。但是,计划总没变化快,一道指令,由于新冠疫情,先生所在的医院主任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春节期间一律不得离杭。女儿也是,春节期间还得留守繁忙的工作。于是,只好我一个人继续留在美国陪着家人。 这期间,国内疫情越来越严重,女儿已经开始回家上班,做大夫的先生因为非紧急的手术都暂停了,反而比平时空闲了一些,正好可以每天做点好吃的给女儿,父女俩相依为命,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国内的疫情,希望他们父女平平安安的。 那时候,我们在旧金山慢慢地开始不再外出购物,不再外出吃饭,不再外出游玩了。连排练了很久的社区春晚节目、聚餐活动也取消了。之前观摩社区春晚节目排练的时候,觉得很好玩。作为曾经带队夺得过大运会健美操比赛冠军的教练,实在看不下去演出人员的姿态,上前指点了一两招,弄得导演如获珍宝地想邀请我加入。 其实那时候美国也还是远远的在华盛顿州有那么一例。邻居们朋友们碰面的时候还说起武汉封城的事,一致认为在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可以做得到这样的防疫,在美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原本是过完春节二月初回国的,家人担心我的身体状况,(悄悄地说一句:我也是那种易感人群)纷纷劝阻暂时不要回去,经过几天无比痛苦的考虑,还没来得及下定决心留下,川建国同志已然地先我一步,停止了航班,我回国的航班取消了。 感谢川建国同志帮助了我这种选择恐惧症患者,于是,我心安理得地留了下来,继续在父母这边做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米虫,决定过一个月后再回去,好好地享受一下川建国同志为我偷来的与家人相聚的时光。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我一个多月的快乐米虫生活就要结束了,于是买好了三月初的回程机票,旧金山-东京-上海。 这时,国内又传来把日本确定为疫情严重国家,回国后都得自行居家隔离。那就意味着这趟行程又得改改。因为先生将到上海来接我,这样我和先生都得居家隔离。我回家闭门不出自我隔离是没问题的,先生的工作就要耽误了,他还有很多病人等着他呢。于是,行程改买旧金山- 台北-上海。 谁曾想,这个期间,大量的国外华侨一窝蜂地涌回国。完全傻眼了,听到看到的都是隐瞒病情、吃退烧药的上飞机。天呐天呐,这个实在是太恐怖,不能想象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身边,我该怎么办,于是打电话求助先生,得到先生果断的回答:退票,慢点回来!因为他刚刚接到消息,有医院的同仁在机场做检测检查的医护人员以及一名机场保安被感染了…… 好,那就继续退票。提一句话外音,可恶的美联航,至今未退钱给我,昨天还收到一条短信……我已经是麻木了~ 接着,策划把回来时间定在半个月后,不曾想到,这阶段,COVID-19却是肆意蔓延开来了,看着全世界天天增长的数字,也是犹如二月份看国内的数字一样的揪心。直接影响到我的是,辛辛那提回旧金山的航班有变。 只好再次延迟一周后,哪里会知道之后的情形急转直下,所有的航班都没有了。辗转了很多网站,最后登陆到全日空航空一看机票,只有5月4日的,马上下单。 4月14日,离回程时间还有二十天的时候,收到通知航班被取消后,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寻找,这时候的机票已经是6月1日的了,虽然心里还是很虚,想着别到时候又被取消,但口里还是在打趣,回去过不成青年节就过儿童节了吧。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临近,我却是一天比一天的心虚,其实,可能已经是意识到这趟肯定是飞不了的吧,虽然那时候不知道、不明白究竟。这期间看到有旅行社等机构陆续发出回国的机票信息,我欣然上前询问,呵呵,也只能呵呵了。 果然如我所担心的,离飞行还有十五天再次收到停飞的消息,这次问了原因,原来根源在五个一。“五个一”是指3月29日起实施的一航空公司、一个国家、一条航线、一周、一个航班的规定。 好,好,好,当初这个规定刚出台的时候,国内刚刚控制好了病毒,刚开始了百废待兴,全面复工,如果这期间有大量的国外留学生、访问学者、探亲旅游的回国,势必要加重国内医疗等各个方面的负担,我们且在国外保护好自己,安心等待。那时候每每好友问起何时回国,我还能调侃着说:不回,在这种关键时刻,我就不回去给祖国人民添乱了!我坚持在抗疫第一线嚯嚯美帝,请祖国放心! 可是现在呢,两个月过去了,国内航空还不开放,而且外籍人士已经规定不能入境,那回来的可都是自己的同胞,自己中国人啊,看到有人说什么“千里送毒” “买高价票、包机吧,这么有钱你怕什么?”“没钱你出什么国”之类的,实在是哭笑不得,但也确实是有好大一批人这么想。 无奈,上官网继续碰运气吧,终于有一天,发来了预约成功的短息,我抱着无比雀跃的心情颤颤巍巍地点击链接进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非常漂亮的价格;我还在犹豫,这趟可是洛杉矶到广州的,我身在旧金山,回到国内落脚也要是上海的,价格这么美丽是不是算了,先别买了吧。再拉下来一看 — 售罄!实在忍不住地脱口而出:流氓! 5月19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民航局要求航司和管理局管控好国际客运航班的计划编排和机票预售工作,避免出现已销售航班量远超过实际执行的航班量造成的服务纠纷。通知内容显示,至少在十月份之前,“五个一”政策仍将继续执行。几个群里都炸开了,有人问延长签证怎么申请,有人研究中转国回国的航班怎么买,提出的无数方案感觉只要能进国门就行,全然不谈Covid-19,好像这个可怕的病毒已经不存在了。突然想到,之所以滞留至今,不就是之前嫌弃中转时间,觉得在中转国停留比较危险,没有直飞引起的么。 中国民航局的官微中国民航网曾一度被骂得关闭了评论。骂人是不对的,我们毕竟是拥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呐。但是我有一点小生气,上去很有礼貌地且很绅士地回复了一下:请让滞留在境外的中国人回家!!!瞬间得到很多点赞。 5月底又传来新的消息,即还是前几天的这个《21世纪经济报道》传的6月1日开放香港转机回大陆的消息之后,新加坡也开放转机。可是,有点儿不明白,这香港回大陆么,还算是自己地方不同地区而已,这新加坡转机回国,跟美国直接进,有何区别?谁能出来解释一下呀~ 这些天一个消息就能让人心情像过山车一般。我觉得这段时间已经把下三辈子的无奈都用尽了。当今世界,这人类上天入地都可以无所不能,可是现在却是连在地球上都行走不了,这种百年不遇的事情怎么的就被我等给摊上了呢。望着地图,嘿嘿嘿嘿,我且游回去? 好吧,我已经对所有的这些消息脱敏了,我不过是假期过来过个年而已啊,弄成这样,我,我,我大不了在这边再过一个年!!! 后记: 听完A女士的描述,我是笑中带着泪花,同情之余也为她真诚祈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回家的路怎么这么艰难?听说,已经有几趟包机接小留学生们回家了,真心希望有人能考虑到这些同胞的回家心情,毕竟很多人还有工作和家庭在那里,快点接他们回家吧!6月份开始美中通航又是一波三折,对大多数人来说回国之路依然艰难昂贵,估计要到7月份情况才会好转,详情见下面的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通航了!美复航美中航线,中美每周将各飞四班,机票要大降价了! 新冠疫情下,如何回国:中美直飞航班及转机方案总结 中方提出新方案,中美继续通航有望吗? 最新消息:美国6月16日起对中国禁航空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担心第二波疫情来临?美国医生提醒家中需备妥这些
新冠病毒突变,美国多州爆发,加之昨天(6月15日)FDA宣布(羟)氯喹无效,不少朋友担心第二波疫情来了该如何是好。 为了预防疫情出现第二波,美国医生建议大家开始准备疫情家庭常备药品,如果不足最好趁现在补足。 病毒变异,传染性强 前几日,佛罗里达州研究人员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已产生基因突变。 他们的实验能够证明,新冠肺炎病毒已产生基因突变,现在的病毒使人体细胞更容易受到感染。 病毒突变主要是对棘状蛋白(Spike Protein)产生影响。 这种蛋白是病毒外部的一种结构,病毒借以侵入人体细胞,这个结构会使病毒的棘状蛋白增加,并使这些蛋白更稳定、进而使病毒更容易侵入人体细胞。 美国科学家海瑟廷(William Haseltine)表示:病毒在一月中旬的某个时候出现了突变,使得病毒传染力增加了10倍。 疫情出现反弹 美国近来多个州的疫情出现反弹迹象,联邦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前局长戈特利布6月15日警告表示:若正在经历疫情爆发的州无法採取必要措施来阻止病毒传播,地区性传播恐很快失控。 他指出,各地开始解封,经济重启仅数周,就有包括亚利桑纳、犹他、德州、佛罗里达等至少六州的新冠病毒确诊感染个案数量回升。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州应追踪患者接触史,并称美国若不想今年夏天与秋天再次封锁,我们必须努力隔离这些疫情的源头,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否则就会失去控制。 氯喹无效,FDA撤销紧急授权 6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表示,将撤销两种抗疟疾药物治疗新冠的紧急授权,称它们“不太可能有效”。 这些药物名为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以及与之相关的氯喹(Chloroquine)。 在几项小型、控制不力的研究表明它们可以用于治疗这种疾病后,川普总统大力推广了这些药物。 在与两名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手下接触后,川普甚至亲自服用羟氯喹预防新冠。 FDA最新表示,在审查了一些数据后,已经确定,这些药物——尤其是羟氯喹,并没有显示出其疗效大于副作用。 今年早些时候,FDA也曾发出警告,称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FDA于3月授权储备这些药物,用于医院治疗新冠患者。 但该机构周一在撤销授权的一封信中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不太可能对阻止病毒有效,目前的全国治疗指南也不建议在临床试验之外使用它们。 这封落款是FDA首席科学家辛顿(Denise M. Hinton)的信表明,撤销授权的要求由美国卫生部下属的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开发局提出,该部门负责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提供治疗建议。 美国医生提醒储备好这些物品 全美各地纷纷重启经济之际,不少民众担心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反弹。 疫情蔓延之际,如果出现身体不适,某些民众闪过第一个念头都是“我该不会感染病毒了吧。” 美国家庭医生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会长李洛伊(Gary LeRoy)指出,如果感染新冠病毒,某些症状可以让人判断得知。 美国医生提醒民众储备如下物品。家用医药柜准备齐全,有助于大家做出第一步的自我研判,使用所有药品时都要注意遵照剂量标准。 1. 温度计:判断染疫症状,首先则要准备温度计。根据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发烧是新冠病毒的重要指标,如果发烧超过华氏100.4度以上,就要特别注意。 2. 喉糖或咳嗽糖浆: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经常出现咳嗽。状况轻微的咳嗽,喉糖或咳嗽糖浆能减轻不舒服。 3. 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与新冠病毒或其他病毒有关,状况轻微的肌肉痠痛或发烧,都能靠乙醯氨酚降低不适。 4. Advil布洛芬(Ibuprofen)或泰诺:Advil主要含量布洛芬与乙醯氨酚一样,可以用来退烧、解痛。不过,雷洛伊指出,如果有胃酸或其他肠胃方面问题,使用布洛芬要特别小心。 5. 止泻药(Antidiarrheals):腹泻也是感染新冠病毒症状之一。医师建议,如果出现腹泻,要注意补充大量水份。 6. 口罩:家里最好多准备一些口罩,提供给没有口罩的访客或亲友。 7. 酒精免洗洗手液:手部酒精消毒凝胶与消毒湿巾;购买时应先检查标示,选择含至少60%酒精的产品。 8. 乳胶手套(Latex Gloves):出门购物记得戴手套,特别是去超市等公共场所,脱除手套时要小心不要碰触到手套外层。 相关阅读: 纽约一线医生对新冠的看法美国全面复工在即,如何避免感染新冠的日常风险?…
涉嫌新冠疫苗误导,华人生物制药公司遭起诉
相约晓霜 你来过,我走过,我们是否相遇过? 也许是某一个场景,也许是某一个人,也许是某一首歌,也许是某一段文字, 曾经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动,记录下这些生命的痕迹,在岁月静静流逝的长河里,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这样活过。—晓霜 【作者简介】 阮老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毕业,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教育硕士,在美国大学做招生和校务工作20余年,US Academic Connections (USAC) 创办人。现在曼哈顿从事升学和教育咨询。 在北京的父母,多年前先后过世,我感觉自己像个孤儿,无根无源的。他们的离去对我最大的影响和决定就是终于把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曼哈顿当作了自己的“家”。随着时间的飞逝,亲朋好友们陆续地搬出了“大苹果”,分散在美国各地,或世界不同的角落。有些难过,有时还会觉得孤单,但我还是留在了纽约市,留在了曼哈顿。 开玩笑时我常说,我会坚守阵地,直到终老。其实,这是真意。纽约市,特别是曼哈顿,赋予给我的太多太多了,不管是从文化上、职业上、还是生活上。纽约惹人爱,她太与众不同,她不代表美国,而是世界,也超越于世界。她的丰富与内涵,不知哪个大都市可以与她相比美。 晃眼间在美国的日子比在国内的还长,30年的纽约市,20多年的曼哈顿。很多国内外来的客人不能理解曼哈顿有什么好,陈旧落后的基建,脏乱不规的交通,匆忙过走的行人,拥挤窄小的公寓,高额的物价. . . 没质量的生活。住久了,这些都不是问题,也自然而然地知道怎么应付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 记得1995年,第一次去东南亚的城市之国,回来后,美国朋友问我有何感想。“没什么。只是太整齐漂亮了,太人工人为了。” 他们幽默地说,我在那儿一定会想念曼哈顿的脏乱差。是的,我想念纽约市的一切,她一点儿都不做作,真实自然,好坏都不需要装饰,充满了激情活力。对我来说,生活在曼哈顿是一种骄傲和荣誉。 COVID-19 让不夜城的纽约市变成了美国疫情的重灾区。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3月至5月间,至少有42万多人逃离了这个城市。30年的纽约生活,经历了至少八、九次大灾大难,包括对身心影响最严重的9/11和飓风桑迪。这些事件教会了我如何应付紧急状态。 二、三月以来,我们直接或间接认识的人或过去的同事都有被确诊的,也有更不幸的事情发生。疫情影响到我们每个人,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我和先生对付危机的策略是,要清醒理智,在小心谨慎地遵循防御措施的同时,尽量保持疫情前的生活方式。我们决定工作日仍然留在曼哈顿,周末出城。宅家令期间,街上寥寥无几的行人,开车从来没有这么畅通过。从联合广场到荷兰隧道不到五英里,疫情前堵车时要开30-50分钟,现在不用10分钟。连续近三个月,一切顺利,心里还有些沾沾自喜,直到5月31日晚上。 美国明州非裔男子佛洛伊德丧命警察之手,导致了全美各地的和平抗议游行,为黑人争取种族平等和平权呼声呐喊。高涨的激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少数人利用,把诚意的和平示威引向为武力的打砸抢,暴动愈演愈烈,纽约市也不例外。 5月31日,午夜前,我们开车进入曼哈顿,看到不少示威者戴着面具,在街上跑来跑去。“还是没躲过”,先生叹了口气。 我们记得,纽约规定游行在晚上9点结束,所以决定在晚上11点后回城,可避开示威者。车子进入Soho时,遇到更多的游行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往东部跑,又喊又叫,有的不停地拍照。 在车里,从我的乘客座位,可以看到一伙人在砸一层门面,那是一座二战前的楼房,有人在里面不断往外面扔物品,路过的人立刻上去争抢,难怪大家都朝这个方向跑。抢劫之处正好是Soho的中心,几乎所有在曼哈顿的高档品牌都在这儿有零售店,如Alexander Wang、Céline、Channel、Chloé、Dior、Miu Miu、Prada、Ralph Lauren、Saint Laurent,等等。 Soho不到30条街,被列在“国家历史名胜古迹编目”上,也被宣布为“国家历史标志”。任何有趣、有艺术味、美食、好玩儿的精品点都可以在这儿找到。 我们的车是唯一在移动的,先生谨慎地调转方向,避免了开进闹事中心。刚松口气,一辆黑色奔驰车突然拐弯儿,拐到了我们的路上,在老式狭窄的鹅卵石街上,那车逆袭与我们擦车而过。“错道儿!” 我高喊。他们当然听不见。 “他们和咱们一样在躲示威者” 先生解释地说,只希望他们在逆行道上驾驶安全。 几条街过后,看到一辆越野车斜倾着,开近后看见车头全砸扁了,一位瘦小的白女人恍惚地靠在司机位子上,被砸扁的铁质垃圾桶倒在车前,如果没有电线杆的话,车肯定会倒在地上。也许她为躲避示威人群自己撞到了垃圾桶,也许示威者把垃圾桶扔向她的车头. . . 谢天谢地,两位附近大学的保安在安慰、帮助她。 我们的车开到第4大道和第12街,在等绿灯时,斜对面的街角上有一群示威者叫喊,一人点燃了路边的垃圾桶后马上逃跑,火焰立即跳起, 我也几乎跟着跳起来。 “快报警!” 先生大声喊。我手忙脚乱地找手机,其实它就在我手里,赶紧拨打了911。 那一瞬间,无数的杂念涌上来:如果他们来打我们该怎么办?把车推翻了,我们困在汽车里怎么办?会不会. . . . 吓得出了一手的冷汗。 一人在外独闯多年,不能说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可称是见了些世面,平日里是不怵畏惧的。可这次不同,还真是胆颤心惊。幸运的是,离家不远,剩下的8 – 9分钟的路,还算顺利。 回家后,我跟先生说,刚刚经历的一切似曾相识,太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了!做梦也不会梦到在我出生地的运动在美国重现,更没想到是在我的家门口,曼哈顿。 先生也说,刚才开车导航、绕来绕去时,他也有一丝的恐慌感。 一整夜,警察的直升飞机在低空盘旋,马达的轰轰声与叫个不停的急救车、救火车和警车的汽笛声争先恐后地鸣吼,这样的情形持续一周多,现在有时还会如此。 自从3月宅家令开始,每天晚上7点准时,大家都会站在窗口旁鼓掌、敲锅打盆,向那些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这已成为市民们不可变动的惯例。可5月31号后,连一次敬礼之声都没听到,取代它的是那些游行示威者的吼叫和击打。这是让人更伤心的。…
经历疫情与骚乱,曼哈顿还是我的家
相约晓霜 你来过,我走过,我们是否相遇过? 也许是某一个场景,也许是某一个人,也许是某一首歌,也许是某一段文字, 曾经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动,记录下这些生命的痕迹,在岁月静静流逝的长河里,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这样活过。—晓霜 【作者简介】 阮老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毕业,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教育硕士,在美国大学做招生和校务工作20余年,US Academic Connections (USAC) 创办人。现在曼哈顿从事升学和教育咨询。 在北京的父母,多年前先后过世,我感觉自己像个孤儿,无根无源的。他们的离去对我最大的影响和决定就是终于把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曼哈顿当作了自己的“家”。随着时间的飞逝,亲朋好友们陆续地搬出了“大苹果”,分散在美国各地,或世界不同的角落。有些难过,有时还会觉得孤单,但我还是留在了纽约市,留在了曼哈顿。 开玩笑时我常说,我会坚守阵地,直到终老。其实,这是真意。纽约市,特别是曼哈顿,赋予给我的太多太多了,不管是从文化上、职业上、还是生活上。纽约惹人爱,她太与众不同,她不代表美国,而是世界,也超越于世界。她的丰富与内涵,不知哪个大都市可以与她相比美。 晃眼间在美国的日子比在国内的还长,30年的纽约市,20多年的曼哈顿。很多国内外来的客人不能理解曼哈顿有什么好,陈旧落后的基建,脏乱不规的交通,匆忙过走的行人,拥挤窄小的公寓,高额的物价. . . 没质量的生活。住久了,这些都不是问题,也自然而然地知道怎么应付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 记得1995年,第一次去东南亚的城市之国,回来后,美国朋友问我有何感想。“没什么。只是太整齐漂亮了,太人工人为了。” 他们幽默地说,我在那儿一定会想念曼哈顿的脏乱差。是的,我想念纽约市的一切,她一点儿都不做作,真实自然,好坏都不需要装饰,充满了激情活力。对我来说,生活在曼哈顿是一种骄傲和荣誉。 COVID-19 让不夜城的纽约市变成了美国疫情的重灾区。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3月至5月间,至少有42万多人逃离了这个城市。30年的纽约生活,经历了至少八、九次大灾大难,包括对身心影响最严重的9/11和飓风桑迪。这些事件教会了我如何应付紧急状态。 二、三月以来,我们直接或间接认识的人或过去的同事都有被确诊的,也有更不幸的事情发生。疫情影响到我们每个人,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我和先生对付危机的策略是,要清醒理智,在小心谨慎地遵循防御措施的同时,尽量保持疫情前的生活方式。我们决定工作日仍然留在曼哈顿,周末出城。宅家令期间,街上寥寥无几的行人,开车从来没有这么畅通过。从联合广场到荷兰隧道不到五英里,疫情前堵车时要开30-50分钟,现在不用10分钟。连续近三个月,一切顺利,心里还有些沾沾自喜,直到5月31日晚上。 美国明州非裔男子佛洛伊德丧命警察之手,导致了全美各地的和平抗议游行,为黑人争取种族平等和平权呼声呐喊。高涨的激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少数人利用,把诚意的和平示威引向为武力的打砸抢,暴动愈演愈烈,纽约市也不例外。 5月31日,午夜前,我们开车进入曼哈顿,看到不少示威者戴着面具,在街上跑来跑去。“还是没躲过”,先生叹了口气。 我们记得,纽约规定游行在晚上9点结束,所以决定在晚上11点后回城,可避开示威者。车子进入Soho时,遇到更多的游行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往东部跑,又喊又叫,有的不停地拍照。 在车里,从我的乘客座位,可以看到一伙人在砸一层门面,那是一座二战前的楼房,有人在里面不断往外面扔物品,路过的人立刻上去争抢,难怪大家都朝这个方向跑。抢劫之处正好是Soho的中心,几乎所有在曼哈顿的高档品牌都在这儿有零售店,如Alexander Wang、Céline、Channel、Chloé、Dior、Miu Miu、Prada、Ralph Lauren、Saint Laurent,等等。 Soho不到30条街,被列在“国家历史名胜古迹编目”上,也被宣布为“国家历史标志”。任何有趣、有艺术味、美食、好玩儿的精品点都可以在这儿找到。 我们的车是唯一在移动的,先生谨慎地调转方向,避免了开进闹事中心。刚松口气,一辆黑色奔驰车突然拐弯儿,拐到了我们的路上,在老式狭窄的鹅卵石街上,那车逆袭与我们擦车而过。“错道儿!” 我高喊。他们当然听不见。 “他们和咱们一样在躲示威者” 先生解释地说,只希望他们在逆行道上驾驶安全。 几条街过后,看到一辆越野车斜倾着,开近后看见车头全砸扁了,一位瘦小的白女人恍惚地靠在司机位子上,被砸扁的铁质垃圾桶倒在车前,如果没有电线杆的话,车肯定会倒在地上。也许她为躲避示威人群自己撞到了垃圾桶,也许示威者把垃圾桶扔向她的车头. . . 谢天谢地,两位附近大学的保安在安慰、帮助她。 我们的车开到第4大道和第12街,在等绿灯时,斜对面的街角上有一群示威者叫喊,一人点燃了路边的垃圾桶后马上逃跑,火焰立即跳起, 我也几乎跟着跳起来。 “快报警!” 先生大声喊。我手忙脚乱地找手机,其实它就在我手里,赶紧拨打了911。 那一瞬间,无数的杂念涌上来:如果他们来打我们该怎么办?把车推翻了,我们困在汽车里怎么办?会不会. . . . 吓得出了一手的冷汗。 一人在外独闯多年,不能说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可称是见了些世面,平日里是不怵畏惧的。可这次不同,还真是胆颤心惊。幸运的是,离家不远,剩下的8 – 9分钟的路,还算顺利。 回家后,我跟先生说,刚刚经历的一切似曾相识,太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了!做梦也不会梦到在我出生地的运动在美国重现,更没想到是在我的家门口,曼哈顿。 先生也说,刚才开车导航、绕来绕去时,他也有一丝的恐慌感。 一整夜,警察的直升飞机在低空盘旋,马达的轰轰声与叫个不停的急救车、救火车和警车的汽笛声争先恐后地鸣吼,这样的情形持续一周多,现在有时还会如此。 自从3月宅家令开始,每天晚上7点准时,大家都会站在窗口旁鼓掌、敲锅打盆,向那些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这已成为市民们不可变动的惯例。可5月31号后,连一次敬礼之声都没听到,取代它的是那些游行示威者的吼叫和击打。这是让人更伤心的。…
从东到西,七个市长助你看清美国目前的危机真相
英美故事 我们只提供有温度的故事。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至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霍尔,法国历史学家 注:此话曾被假托为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所言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 Evelyn Beatrice Hall,French Historian 世上最难求的,不是黄金、钻石,而是真相。 自从2020年5月25日非裔美国人弗洛伊德在明尼纳波利斯市白人警察的暴力执法下死亡以来,抗议的浪潮席卷全美,数十个城市爆发了大规模游行示威。在新疫情与示威大潮的双重夹击下,美国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从东岸到西岸,我们抽取了七个重要城市来近距离观察美国,希望能助你看清危机的真相。 – 1 – 首都华盛顿市长 Muriel Bowser 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市长Muriel Bowser被川普直斥“无能,跟明尼纳波利斯的市长一样没用,完全不适合管理华盛顿特区这样重要的城市”。女市长连日来一直反对川普不断向首都增派援军。她在周五(6月5日)这天致信川普,表示更多的军队进入首都只会在示威者的怒火上浇油,并且她已经终止了华盛顿特区的紧急状态。她今天(6月6日)已经加入了示威者的队伍,跟他们一起走过全城。她说:“让我们等着看华盛顿特区会发生什么吧。我们不允许他们对任何一个美国人做那种事。”今天聚集在白宫附近的示威者是近来最多的,名为“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机构组织了这些天的大游行和示威。在黑人女市长的支持下,示威者们在华盛顿特区的第16街上喷上黄漆大字“Defund the Police”(别给警察拨款)。那里离白宫很近。 图片来源:CNN 电视报道截图 图片来源:川普推特截图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喷上了白宫附近的第16街 -2 – 纽约市长 白思豪 作为纽约市长,白思豪可能陷入了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危机。闹心的女儿参加游行示威被自己的手下逮捕,让他在替纽约警察说话的同时,又要腾出手来救女儿。白思豪一直表示要保护示威者,但被指说一套做一套。纽约时报评论专栏以“白思豪,睁开你的眼睛看一看,警察失控了”为题,反驳他此前的表态太虚伪。星期三晚上宵禁时间一到,纽约的警察就开始抓捕示威者。许多录像显示,警察对示威者动辄使用警棍、手铐,推搡、放倒更是寻常。在布鲁克林区,示威者与警察之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冲突。纽约市在新冠疫情下死亡了两万多人,白思豪在周三(6月3日)晚上电视采访中说:“这些示威就像紧接疫情风暴而到来的又一场风暴”。但他表示纽约警察很克制。在靠近川普大厦的第五大道和麦迪逊大道上,几十家高档名品店遭到洗劫。抢劫的人拿着装有赃物的洗衣袋或者抱着好几盒耐克运动鞋张扬过市。白思豪在布鲁克林的一个示威活动上表示,在这样的关键时候,必须维护秩序,被示威者嘘声。到周六(6月6日)早上,警方已经抓捕了1046人,其中70%都是在曼哈顿抓捕的,示威者不仅在市长官邸前静坐示威,还表示他们选错了总统,选错了州长,也选错了市长,现在正是纠错的时候。 纽约市长白思豪与夫人一起参加示威活动…
新冠疫情中,美高小留学生的坎坷归国路
张宁 ning zhang 北美小张老师的生活随笔 煮酒对诗谈吐春秋 烹雪饮茶琴棋书画 携幼扶老精耕细作 前言: 美国疫情爆发后,留学生归国问题引发了外界极大关注。龚妈妈是一位对孩子寄予极高期望的有着教育情怀的母亲,终日为事业打拼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送孩子来辛城美高留学并短暂陪伴期间,有幸认识了她。感谢她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跟我详细描述了她17岁的儿子坎坷归国路,在此记录下一位母亲的心声。 1. 启动篇(3月13日-4月10日) 美国在3月13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眼看着美国疫情开始有1月底中国疫情发展的趋势了,我开始紧张并揪心。儿子的高中刚刚放春假,他本打算去芝加哥旅游,酒店机票都预定好了,芝加哥的朋友也准备好接待工作,转眼间,为了安全起见,一切都泡汤了,暂时安心留在辛辛那提。而我,就是那个操心中国上半场,再操心美国下半场,全场都在的那个老母亲。那时候,看不清情况的儿子,不愿意回来,也觉得妈妈大惊小怪了,没必要这么紧张,而我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仿佛预计到不可遏制的后果,深信后期难以控制的局面会造成回国困难,所以马上给儿子办理了回国机票。那时候,一家三口,对于是否近期抓紧回国的决定是三种状态:A. 妈妈:回!理由:不顾一切,先回到父母身边,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B. 爸爸:不回!理由:学业为重,相信孩子,不建议马上回,暑假再说;C. 儿子:坚决不回!理由:你们太紧张了,我这边啥事木有,不回,免谈。3月初,假装漫不经心地给儿子寄出去了一批物资,还是寄到了朋友家,顺带送一点点给他而已的安排。快递也是非常之迅速,5天就到了,感慨顺丰真的是“疯”了。可是眼见美国的疫情每天增加上万病例,心里慌慌的,赶紧在3月中旬又分别寄出去两批,这次比较慢,但2周时间,月底左右也分别收到了,这下心里稍微有点安耽。儿子那时不想回国,觉得路途太折腾,也担心学校这边不同意,毕竟是12年级毕业班,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高中毕业典礼,怎么能轻易放弃?事情的转折,儿子的思想转变得“益”于一场俄亥俄州的龙卷风。在北京长大的孩子,哪里见识过龙卷风的厉害。晚上10点半,龙卷风不期而至,警报拉响时,人们都躲到地下室去了,他和室友两个人正骑着自行车从朋友家返回。暴雨夹杂着冰雹,狂风在电闪雷鸣中呼号,他们赶紧躲避到了一家快餐店,但是对方并不友好,软磨硬泡算是有了一个暂时栖身之地。在快餐店的一个犄角,焦急不安中等待着寄宿家庭前来救援,此时此刻,孤独无助的他倍加想念在中国的父母家人。 2. 转机回国篇(4月10日-4月26日) 经过4月8号的暴风雨夹龙卷风的洗礼,以及得知学校今年无法正常开学的消息后,儿子开始动摇不回国的心了,于是开始考虑回国的机票。当时,美国已经突破40万确诊人数,虽然这个数字不会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压力,但联想到湖北才8万人确诊就已经让大家风声鹤唳的。再加上,担心美国因疫情导致经济下滑,大量失业势必带来社会不安,尤其是听到针对华人的骚扰威胁的消息,忧愁加倍。还有儿子出国留学的第一年,刚换了一个新的寄宿家庭才5周时间,怎么想都觉得天大地大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尤其这么一个非常时刻,即使路上有感染的风险,也觉得在国内治疗,有家人在身边帮忙,应该好过美国的。等到想确定航班,已经发现3月中旬还能订到的直飞航班,十几天光景情形大变,只能买到中转,看着身边许多人无数次取消航班的消息,格外揪心,赶紧确定了4月24日的机票。4月8号又出了新规定,回中国的人,必须连续14天打健康码,申报体温,万一有落下的,听说有不让上飞机的。吓得我,每天提醒一次儿子打卡打卡打卡,好在这件事儿子很稳妥地处理了。除了准备回家的行李,他还将明年大学所需物品寄存到一位朋友家,等待大学开学的时候再去取,有朋友照顾和关爱,在疫情期间格外珍贵。为儿子回国路程还准备了各种防疫物资。一共给他寄出了4批物资,他自己留下路途所需的,其余都留给了当地的朋友和同学。我寄去的物资被儿子拿来取笑,哈哈,他不知道背后为了凑齐这些,在3月和4月初物资并不丰富的北京, 我也是跑了好几家超市才采购到的,而且是用了不同的快递,分别走了5天-25天不等的时间漂洋过海送到的。最后,儿子回中国的线路是这样的: 上面是总的行程,但每一段,每一天都是令人焦虑的。同样航班的前一周行程,也就是4月17号,我就在航旅纵横上关注,看有没有取消,有没有延误,提前一周演练一遍,还好一切顺利,于是静待4月24号的儿子的归程!4月24日,美国CVG辛辛那提机场,空空荡荡,告别送行的美国朋友,儿子独自踏上归途。第一段CVG到芝加哥的航班取消了,为了保险起见,换到了一个更早的航班,儿子早上5点就起床准备出发。到了机场,他开始穿上防护服,旁人都用怪异眼光看着他,他特意打电话给我们,自己给自己做了心理疏导工作,我们也给他加油打气!当你周围连口罩都罕见,你这样穿,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好在理智的人,会选择保护自己保护旁人的行为。最揪心的是第二段,飞到墨西哥,也就是第二个国家,最担心出现意外被滞留第三国的风险,但怕什么就来什么。我度过了担惊受怕的两个小时,那两个小时,心几乎都是悬着的,感觉魂魄都快要飞出去了。起因是当天,2020年4月25日,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发布留学生被滞留在机场,无法回国,而我儿子刚刚落地墨西哥,因为网络原因,暂时还没联系上。 儿子能不能顺利衔接全日空,只有拿到登机牌才知道。因为中间有空档,最快需要2小时才知道,我不想给孩子添压力,所以只能静等,但这个过程,我联系朋友,做了三套预案:1.如果滞留,美国也回不去,能否联系到墨西哥使馆朋友,以免孩子流浪街头?2.如果遣返美国,预案是什么?马上飞回洛杉矶,等两天再拿到厦航机票回中国。3.孩子如果愿意退回到辛辛那提也是一个选择,原地呆着不动了。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一直试着和儿子保持沟通,看到他吃了个汉堡包,也算是欣慰,毕竟保持体力最重要,这也是抵抗力之根本。毕竟后面,还有15小时飞行时间,才能到东京,接近中国!终于,好消息来了,已经排队登机啦!我们虚惊一场!登机后,一路安稳,后来据他自己说,飞机上几乎没怎么睡着,戴着口罩憋得慌,耳朵勒着疼,但又不敢摘,这一路十几个小时,没有毅力真的难以坚持!这种人生历练,既难得又令人心酸。悬着的心,随着接近中国,也慢慢放下来一些。26号清晨,到达东京机场,那里也是空荡荡的,没有地方吃东西,还好待机时间短,忍着饿,继续飞。离中国越来越近了,忐忑不安继续等待。飞机提早抵达上海浦东机场,经过44个小时艰辛的旅途,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接着就是入关、防疫检查,原来准备10小时的等候、排队、检查、分配酒店、再入住的时间,但是,那天秩序井然,在严峻的入境检查形势下,从落地到入住酒店,总共才花了4小时,我备感欣慰,也为当地的高效率点赞!出机场后,登上去酒店大巴的汽车,无法选择酒店,随机安排。我们激动万分,终于等到了孩子平安归国。 3. 隔离篇(4月26日-5月10日) 亚朵,属于经济型酒店,正常标准间,费用200元一天,一个人一个房间。刚入住的头两天,绷紧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了,儿子几乎昏睡过去的,为此还错过一节美国的课程。美国老师以为中国网络不好,结果儿子实话实说:定了闹钟,可是没把自己叫醒,完美错过,特别抱歉。酒店三餐均送入房间,在上海的朋友买了些可以送进去的食物,必须有严密包装的,酒店进行严格消毒后再送到房间,第一周吃吃睡睡安然度过。隔离到第十天,儿子终日不见阳光,出不了房间的门,估计开始有些憋屈郁闷了,每天保持跟我们两个小时的视频通话,开始我还不理解,后来反思,换做自己根本坚持不了,孩子太不容易了。好在平时还有几节课程要上,分散注意力。隔离结束是5月10号,家人计划去上海接应下,毕竟行李也很多,而且结束隔离出来,那刻的意义和仪式感都很重要。走出酒店大门,儿子笑容绽放,迫不及待地去吃日思夜想的中华烧烤, 开心得合不拢嘴,虽然已是凌晨1点!第二天一早乘火车回北京,上海到北京的复兴号只需4个半小时,从南站回到家15分钟。路上,儿子仍在用功写作业,他也需要适应下回国的新环境了。4月30日后北京的防疫等级下降了,除了几个重点地区来的人需要严格隔离。儿子已经在上海隔离过14天了,只需要居家隔离,报备下居委会,然后预约7天后再做一次免费的核酸检测,之前在机场和酒店已经分别做过了两次,都是阴性,我开玩笑说,目前最安全的人是从美国回来的儿子,我们家还没有人做过检测呢~~~母亲节,家门前的槐树上挂满了花,儿子平安归来,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后记: 龚妈妈感激很多在美国热情帮助过她儿子的朋友,儿子平安返家了,终于放心了,我们也为她高兴,为她儿子骄傲!与她聊天时,她又开始担心,秋季开学时,儿子能否正常入学的问题了,她儿子已被一所美国名校录取。总之,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希望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关阅读: 新冠疫情下,如何回国:中美直飞航班及转机方案总结 中方提出新方案,中美继续通航有望吗? 最新消息:美国6月16日起对中国禁航空 一个被新冠病毒追赶的姑娘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美国明尼苏达黑人少年的热狗摊
哥伦布华人社区(CCC)几个月以来一直积极出力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在筹集了$48,000捐款购买并捐赠了七万多的医用口罩给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同时,华人社区又响应州长建议公众佩戴防护口罩的号召,开始组织义工们制作布口罩。 3月24日俄州疫情恶化,州长颁布居家令。最令人揪心的是敬老院,警察局和康复医院,和社区工作人员都没有口罩,缺乏最基本的保护措施。Sunny是在都柏林拥有自己小店的的职业裁缝。她以自己专业的技能首先做出来了漂亮舒适双面夹层口罩。免费发给社区的居民。在Next- door上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等在她店停车场的居民排的大队绕着停车场好几圈,都希望能拿到一个她做的口罩。人们称她为天使,感恩社区有这么善良热心的都柏林人!一人的力量有限。即使是职业裁缝,Sunny一天最多能做50 个布口罩。社区需求却是成百上千的,更不用说还有一线工作人员的需求。 哥伦布华人社区的张晓艳在Next- door上看到Sunny在为社区做口罩,知道她一人的力量有限,而居家令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是不是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做?说干就干,张晓艳立刻拉了个做口罩的缝纫群。呼啦啦一下子就吸引了近50人响应! 有缝纫小白,从来不会用缝纫机,也有针线活熟手。大家在群里讨论热烈—做什么式样?用什么布?纯棉还是化纤?薄布还是绒布?中间夹层熔喷布是什么东西?买的到吗?鼻梁条又是什么材质?如果买不到有什么替代品?无数问号,无数选择题,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热烈但也有些茫然。对做口罩的材料,价格,步骤一无所知。 Sunny及时给予专业技术指导。余明和Helen主动承担起采买布料的活。第一次买布没有概念。不知道一yard 布能做几个口罩。也不知道什么颜色,花型更适合。没有样板,余明凭借艺术细胞和采买经验选择了细碎几何图形或小花的纯棉布布料。有些适合老人院女护士们,有些男女都可以用。给警察做口罩选用了国旗深蓝色五角星图案的面布。咨询了JoAnn店员买回做200个口罩的布料。 做口罩的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在组建口罩缝制群一周之后,口罩群在几位热心义工的组织下建立了良好的分工合作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何彩菊负责采购,余明负责义工内部协调,张晓艳负责外部联络(捐献对象和宣传),大鲲负责口罩收集,包装和捐献,丘红负责筹集资金到位。 缝纫群兵分两队。缝纫熟手给警察叔叔做N95式样。100个口罩目标。Sunny带领如乔,朱勤,蒲虹,维德,朱一梅等缝纫高手迅速投入缝纫。殷艳玲负责协调警察口罩组。 与此同时,另一组为老人院医护人员缝制三折外科口罩型。目标是每周100个。这一组里有十几个义工。有从来没碰过缝纫机的生手,也有缝纫熟手。有居家妈妈,也有在家工作的职业女性,还有爱心母女,母子团队:Nini 和 Catherine,陈小娟和Rachel,赖文敏和Lucas,杨晓青和Erica,蒲虹和Rebecca ,丘红和Norah。不仅有高中生,初中生,还有老人也加入了缝纫义工。安娜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向老人致敬! 为了大家能缝制出统一式样和标准的外科口罩,余明和Sunny一起录制了详细的9步教学视频。Sunny特意为大家设计了简单好做又好看的口罩做法。 所有人一看就明白。非常容易学会。 | —|— 因为是纯棉布,买回来要先下水,防止口罩做好后再缩水。Sunny统一预处理布料,洗,烘,熨,裁剪…从4月9号到5月29 号CCC做了2,300 多口罩,大约用了220多yard的布。工作量很大。Sunny在疫情严重的3-5月间自己的店铺不得不关门。但她每天到自己小店做口罩。不仅自己做,还指导哥伦布华人社区的30多义工做口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回馈社区,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何彩菊(Helen He)每周要去JoAnn或 Walmart买布。根据不同捐献对象选择不同花色的布料。JoAnn是疫情期间少有的几个生意兴隆一直营业的商店。太多人在居家令期间做口罩,做手工以至于松紧带,纯棉布,白色棉线都紧张缺货。每次去JoAnn都要用去1-2小时排三次队。为了保障店里顾客能保持6 英尺社交距离。店里限制顾客数量。有时进店也要排队,选好布料裁剪要排队,付账再排队。谢谢Helen不辞辛苦在4/9-5/29期间几乎每周跑JoAnn添布料。 做口罩的人太多,松紧带很紧俏,没有松紧带沈朝晖就动员国内朋友从国内淘宝买了松紧带快递过来。没有松紧带期间,Sunny和朱勤用剪裁的剩余布料做细带子。布细条很细家用缝纫机没有配做边条的附件。都得手工一点点按着轧。 朱勤的手指还被针扎透过。Sunny和朱勤为大家做了布带子,得以在缺乏松紧带的情况下义工们还能做出1000 个口罩。 口罩群里的姐妹很多是第一次用缝纫机。为了参加做口罩赶紧去买了缝纫机。包胜英,林小权,张晓艳,殷艳玲,Nini ,颖,朱梅,赖文敏等都是第一次用缝纫机。经过几周的口罩义工,又熟练掌握了一项技能。也算抗疫期间一个意外的收获。 除了从JoAnn买布料,维德,朱勤,经心还用自己家的布料做了大量口罩。棉布一时洛阳纸贵,林小权,张晓艳等义工们找出家里的存货纯棉床单布拿来做口罩。 协调30 多人散落在哥伦布各小镇的义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有居家令期间。为了避免大家因为取送材料外出跑路,减低交叉传染的危险,余明,何彩菊,大鲲,晓艳,殷艳玲负责分发口罩材料,口罩做好后再挨家挨户收上来。 人靠衣服马靠鞍,口罩的包装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姐妹们做的口罩是这么精致,包装这个环节就更显得重要。朋友易小兵,沈朝辉,张晓艳热心为负责包装的大鲲提供大小合适样子规整的箱子,上面再整齐地贴上Misha Lee精心设计的CCC-平安和手工布口罩的图标。呵!真漂亮!大鲲和两个孩子Aiden Li,Brenna Li收到姐妹们做的口罩之后,小心地戴上手套清点和记录数目,然后再包装到规格一致的ziplock袋子里,按照需要的数目放进准备好的箱子里,再配上AYLUS- Columbus的小义工们设计的感谢以及鼓励人们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的图样,让捐赠更多了一份人文气息。 义工们还认真为每份捐助准备了详细的说明。在说明中解释了口罩制作和消毒的过程,使用的面料,以及推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义工们也确保每一位接受捐助的单位的负责人在接受捐助的时候签署免责声明。这样即保证了受捐人能够有效和安全地使用这些口罩,也保证了咱们捐助人的合法权益。真是不得不感叹CCC组织者的用心和细心! 我们的义工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联系了各种可能需要布口罩的地方,包括警察局,敬老院,公交公司,食品捐助站,无家者收容所等。在6周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做完并捐赠了2,300多个布口罩给14个地方,接收捐赠单位名单如下: Twin Valley Behavioral Healthcare Hospital,120 Brookdale Muirfield Senior House,100 National Church Residence-Stoneridge Court,120 Seton…
华人抗疫故事:2020 ,何以解忧,唯有口罩之二
哥伦布华人社区(CCC)几个月以来一直积极出力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在筹集了$48,000捐款购买并捐赠了七万多的医用口罩给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同时,华人社区又响应州长建议公众佩戴防护口罩的号召,开始组织义工们制作布口罩。 3月24日俄州疫情恶化,州长颁布居家令。最令人揪心的是敬老院,警察局和康复医院,和社区工作人员都没有口罩,缺乏最基本的保护措施。Sunny是在都柏林拥有自己小店的的职业裁缝。她以自己专业的技能首先做出来了漂亮舒适双面夹层口罩。免费发给社区的居民。在Next- door上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等在她店停车场的居民排的大队绕着停车场好几圈,都希望能拿到一个她做的口罩。人们称她为天使,感恩社区有这么善良热心的都柏林人!一人的力量有限。即使是职业裁缝,Sunny一天最多能做50 个布口罩。社区需求却是成百上千的,更不用说还有一线工作人员的需求。 哥伦布华人社区的张晓艳在Next- door上看到Sunny在为社区做口罩,知道她一人的力量有限,而居家令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是不是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做?说干就干,张晓艳立刻拉了个做口罩的缝纫群。呼啦啦一下子就吸引了近50人响应! 有缝纫小白,从来不会用缝纫机,也有针线活熟手。大家在群里讨论热烈—做什么式样?用什么布?纯棉还是化纤?薄布还是绒布?中间夹层熔喷布是什么东西?买的到吗?鼻梁条又是什么材质?如果买不到有什么替代品?无数问号,无数选择题,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热烈但也有些茫然。对做口罩的材料,价格,步骤一无所知。 Sunny及时给予专业技术指导。余明和Helen主动承担起采买布料的活。第一次买布没有概念。不知道一yard 布能做几个口罩。也不知道什么颜色,花型更适合。没有样板,余明凭借艺术细胞和采买经验选择了细碎几何图形或小花的纯棉布布料。有些适合老人院女护士们,有些男女都可以用。给警察做口罩选用了国旗深蓝色五角星图案的面布。咨询了JoAnn店员买回做200个口罩的布料。 做口罩的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在组建口罩缝制群一周之后,口罩群在几位热心义工的组织下建立了良好的分工合作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何彩菊负责采购,余明负责义工内部协调,张晓艳负责外部联络(捐献对象和宣传),大鲲负责口罩收集,包装和捐献,丘红负责筹集资金到位。 缝纫群兵分两队。缝纫熟手给警察叔叔做N95式样。100个口罩目标。Sunny带领如乔,朱勤,蒲虹,维德,朱一梅等缝纫高手迅速投入缝纫。殷艳玲负责协调警察口罩组。 与此同时,另一组为老人院医护人员缝制三折外科口罩型。目标是每周100个。这一组里有十几个义工。有从来没碰过缝纫机的生手,也有缝纫熟手。有居家妈妈,也有在家工作的职业女性,还有爱心母女,母子团队:Nini 和 Catherine,陈小娟和Rachel,赖文敏和Lucas,杨晓青和Erica,蒲虹和Rebecca ,丘红和Norah。不仅有高中生,初中生,还有老人也加入了缝纫义工。安娜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向老人致敬! 为了大家能缝制出统一式样和标准的外科口罩,余明和Sunny一起录制了详细的9步教学视频。Sunny特意为大家设计了简单好做又好看的口罩做法。 所有人一看就明白。非常容易学会。 | —|— 因为是纯棉布,买回来要先下水,防止口罩做好后再缩水。Sunny统一预处理布料,洗,烘,熨,裁剪…从4月9号到5月29 号CCC做了2,300 多口罩,大约用了220多yard的布。工作量很大。Sunny在疫情严重的3-5月间自己的店铺不得不关门。但她每天到自己小店做口罩。不仅自己做,还指导哥伦布华人社区的30多义工做口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回馈社区,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何彩菊(Helen He)每周要去JoAnn或 Walmart买布。根据不同捐献对象选择不同花色的布料。JoAnn是疫情期间少有的几个生意兴隆一直营业的商店。太多人在居家令期间做口罩,做手工以至于松紧带,纯棉布,白色棉线都紧张缺货。每次去JoAnn都要用去1-2小时排三次队。为了保障店里顾客能保持6 英尺社交距离。店里限制顾客数量。有时进店也要排队,选好布料裁剪要排队,付账再排队。谢谢Helen不辞辛苦在4/9-5/29期间几乎每周跑JoAnn添布料。 做口罩的人太多,松紧带很紧俏,没有松紧带沈朝晖就动员国内朋友从国内淘宝买了松紧带快递过来。没有松紧带期间,Sunny和朱勤用剪裁的剩余布料做细带子。布细条很细家用缝纫机没有配做边条的附件。都得手工一点点按着轧。 朱勤的手指还被针扎透过。Sunny和朱勤为大家做了布带子,得以在缺乏松紧带的情况下义工们还能做出1000 个口罩。 口罩群里的姐妹很多是第一次用缝纫机。为了参加做口罩赶紧去买了缝纫机。包胜英,林小权,张晓艳,殷艳玲,Nini ,颖,朱梅,赖文敏等都是第一次用缝纫机。经过几周的口罩义工,又熟练掌握了一项技能。也算抗疫期间一个意外的收获。 除了从JoAnn买布料,维德,朱勤,经心还用自己家的布料做了大量口罩。棉布一时洛阳纸贵,林小权,张晓艳等义工们找出家里的存货纯棉床单布拿来做口罩。 协调30 多人散落在哥伦布各小镇的义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有居家令期间。为了避免大家因为取送材料外出跑路,减低交叉传染的危险,余明,何彩菊,大鲲,晓艳,殷艳玲负责分发口罩材料,口罩做好后再挨家挨户收上来。 人靠衣服马靠鞍,口罩的包装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姐妹们做的口罩是这么精致,包装这个环节就更显得重要。朋友易小兵,沈朝辉,张晓艳热心为负责包装的大鲲提供大小合适样子规整的箱子,上面再整齐地贴上Misha Lee精心设计的CCC-平安和手工布口罩的图标。呵!真漂亮!大鲲和两个孩子Aiden Li,Brenna Li收到姐妹们做的口罩之后,小心地戴上手套清点和记录数目,然后再包装到规格一致的ziplock袋子里,按照需要的数目放进准备好的箱子里,再配上AYLUS- Columbus的小义工们设计的感谢以及鼓励人们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的图样,让捐赠更多了一份人文气息。 义工们还认真为每份捐助准备了详细的说明。在说明中解释了口罩制作和消毒的过程,使用的面料,以及推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义工们也确保每一位接受捐助的单位的负责人在接受捐助的时候签署免责声明。这样即保证了受捐人能够有效和安全地使用这些口罩,也保证了咱们捐助人的合法权益。真是不得不感叹CCC组织者的用心和细心! 我们的义工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联系了各种可能需要布口罩的地方,包括警察局,敬老院,公交公司,食品捐助站,无家者收容所等。在6周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做完并捐赠了2,300多个布口罩给14个地方,接收捐赠单位名单如下: Twin Valley Behavioral Healthcare Hospital,120 Brookdale Muirfield Senior House,100 National Church Residence-Stoneridge Court,120 Seton…
美国这次病得不轻
北美新视界 United Chinese Americans (美国华人联合会) 旗下新媒体平台,以北美华人的视角看世界,向世界讲述北美华人的故事 编者按: 本文首发于 再路上 公众号,作者是毕业于美国名校的公共政策博士,在一线专业杂志发表过多篇政策性论文,出版过多部书籍。这是作者对美国目前形势的全面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一部分,供大家参考。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 图片来源:Reddit 新冠不是昨天的故事,仍在杀戮着美国人。然而更致命的是,美国社会正在通往非理性和民粹主义的路上越走越远。过去几周,在George Floyd被警察暴力致死以后,美国各地的抢劫盗窃犯和恐怖分子利用游行示威中的混乱场面到处抢劫杀人放火;而且破坏的社区除了第五大道上的几十家高档名品店这样的区域以后,还有政府投入高昂成本建设的穷区,黑人聚居区,如纽约的Bronx和Harlem。示威者们要求一些警察跪下,也要求一些政要跪下。加州Fremont市的华裔市长Lily Mei坚决不跪,受到多方指责和谩骂,抗议者发誓不再投她的票,要把她从市长位置上赶下来。这种极端不尊重个人选择的行为在今天的美国已经司空见惯。 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局已经被示威者烧毁,毫无关系的雨果叔叔科幻书店、和埃家德推理书店 — 该市地标毁于一旦。 图片来源:Science Times 6月7日,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局解散似乎已成定数。虽然该市市长坚决不同意,这位“支持非裔命也珍贵”的市长,去跟抗议者交涉,却因此被轰走,“回家去!”、“羞耻!”。但市议会已经站在了示威者一边,要开始拆了。该警察局看来很快要被以一个社区领导的新安全系统取代,是福是祸难料。 电影《飘》已经被美国的高端剧目频道HBO电视台停播,因为其讲述的美国南方奴隶主时代的故事,不符合今天的政治正确。任何人都有书写历史的权利,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一个良性社会容纳各种声音,而不是一个声音压倒另一个声音。 图片来源:theguardian.com 我理解抗议者的愤怒,支持为弗洛伊德的不幸死亡发起的和平抗议。但是我的专业背景训练让我清楚看到,针对警察执法中系统性歧视的讨论,明显存在一些被忽略的信息。希望各方媒体能有更多平衡的分析,唯有尊重完备的事实,才是解决问题的踏实态度。 只有真相才有用,但真相却是最不可得的。 警察杀嫌犯中的系统歧视 全方位了解真相的第一步,不能光看被警察杀死的数据,也要看看警察被杀的基本数据。2018年,全国警察因公而死的数量是153个(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Officer Memorial Fund, 2019;FBI, 2019), 而2015年警察杀死没有武装的嫌疑犯的数量是200左右(AJPM, 2019;Washington Post, 2020)。 在殉职的153个警察中,53个死于“枪击”,20个左右死于“被打死”、“被溺死”,以及“被车撞死”。31个死于在车里执行公务中发生撞击、车毁人亡。还有没有立即被杀死,因工伤导致的死亡占48人。在153人死于公务的同时,163个警察死于自杀 (WSHU, 2019) 。警察社区的压力问题巨大,警察自杀率是被重罪嫌犯杀死的两倍(FBI, 2015)。在美国做警察也是个高危职业,下面这个视频记录了因公殉职的两位警察的经历,凶险程度可见一斑。 主流媒体报道了无数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关于警察杀死黑人嫌疑犯的概率更大。但是警察面对一个嫌犯,在以秒计的时间内,要做出危险判断,恐怕很大部分需要借助于对这个社区的杀人概率的理解。如果一个地方的嫌犯杀人的概率是别的社区的十倍二十倍,那么警察当然会更有可能用致命手段来执法。 事实上,典型的低收入社区中的的谋杀率数倍于平均值。 要看是否有系统性种族歧视,最为直观的数据应该是“特定族裔被警察杀死的嫌疑犯总数/该族裔嫌犯与警察遭遇的次数”。由于分母难以测量,可以用社区的犯罪率或犯罪量作为相近变量(Close Proxy)。有多个研究发现,在同样的社区犯罪指标基础上对比,警察杀死非裔的机率跟白人并无二致,有的研究甚至发现一些歧视白人的证据(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
庚子离乱录 第十一部 5月23日 飞离洛杉矶 到了五月中,多州等不及疫情减缓,早早解封了。根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美国目前半数州的传播率R0依旧在1.0以上,提前解封将导致疫情更趋严重。只要R0是1.0以上,疫情就会指数级增长,像先前的纽约那样。 公司的确诊案例,三三两两,也时有耳闻,但终究难以一窥全豹。日前公司电话会议中,我单刀直入,质问总裁目前公司有多少人感染了新冠,他迟疑了一下,倒也如实回答:原来也有多达三十人确诊了,而且多为纽约附近的员工。 以我个人的判断,这疫情将愈演愈烈。解封之后,还有一年的大幅震荡。正好公司有一件拖宕日久的案子,在中西部需要跑一趟。晚去不如早去,我就订票上路了。 这条线过去每天还有三班直达班机,如今都取消了。剩下的航线,都要在中途转机。我便挑了一条只需转一次机的航线,每天只有几个班次可供选择。 我们家所在的圣盖博谷,是通往的洛杉矶的东西通道。所有由美东飞来的航班,都会沿山脊间的谷地滑行降落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平时每日有两千架班次起落,日日夜夜,几乎每分钟都抬头可见飞机在天上缓缓滑行。近来,航空业下降了95%,天上的飞机也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 其实,哪怕即刻解除居家令,旅客对于飞机旅行也望而却步了。各个航空公司的因应措施不同,但有效的措施相当有限,密闭空间的空气循环是一个死结。有的公司开始建议乘客戴上口罩。我所搭乘的美国航空公司终于在五月十一日正式要求全部乘客戴口罩,但只是让空务人员好言「相劝」,而不是强行规定。登机后,依旧有几位乘客没戴口罩,乘务人员给他们拿来了口罩,目测所及,大家全程都戴著口罩,虽然戴法千奇百怪,很多人把鼻孔留在外面。而我,是少数戴著N95口罩的乘客。 虽然选择了周末,从一个小机场出发,但机舱的满座率还是在95%左右。电视上报道,有的公司准备把中间的位置留空,有的准备在飞机中线挂上帘子,但美航目前都没有做到。我稍微幸运的是,出发前几天刚订票,所以订票时看到的空位,到登机时依旧空着,邻座一直没有乘客。 抵达俄亥俄州之后,食宿在外,发现服务人员都齐刷刷戴上了口罩。然而,顾客的口罩普及率粗估不及一半。路经一些乡下一些商场的时候,发现一些乡人五五六六,聚集在门外,侃著大山,延续著他们古老的习惯,却没有一人戴上口罩。与加州的中低层社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两天成为新闻的是,川普终于戴上了口罩。他在参观福特汽车工厂的时候,戴上了公司为他特制的口罩,当时陪同的福特高管们无一不戴著口罩,形成了相当的同侪压力。但参观完毕,出门面对记者团的时候,他立即摘下口罩,放在手心摆弄,声称「就是不要让你们看到我戴口罩」。可见,口罩的实际防疫效果已没有疑问,唯独价值判断有所不同。作为一个草根精神领袖,显然很忌讳口罩下的形象和疫情判断。 一个现代国家,领袖的力量还是巨大的。无论多少防疫专家,多少医学数据,多少新闻报导,很难抵消台面人物的一个小小动作和心理暗示。 五月廿一日,正好赶上俄亥俄州的餐饮业首日容许正常营业。沿途大部分店家依旧观望中。少数开门迎客的店家,便是车水马龙,高朋满座了。等待日久的饕客们,迫不及待,蜂拥而至。生活似乎回归了正轨,除了空气中依旧弥漫著的不安,看不见,摸不著,渗透彻骨。 庚子离乱录 第十二部 5月30日 回到俄亥俄 国殇日,在美国是夏季的起点。连北方的俄亥俄也热了起来,五大湖周边可达摄氏三十度。三十度的天气,戴上口罩,自是闷热非常。 这时节,公司行号若能开业,自然不敢怠慢。对于口罩的功用,无论信或不信,无不要求员工随时戴上,好对顾客和其他员工都有所交代。 俄州的超市,饭店都允许开业了。但可能顾及市面清淡,除了快餐店,外卖店,大多数邻里餐馆还是大门紧闭,最多开个小窗,专营外卖。 久负盛名的几个餐饮业龙头老大,大致都开门了。入内,不难发现座椅撤去了一半,有的将特定座椅贴上封条,以限制就餐人数,保持彼此距离。我们每天在外就餐,就服务生而言,口罩率一定是100%,但顾客的口罩率,则不过百分之二十。这时节还敢出外就餐的人们,对于疫情多半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罢! 超市的人群结构,我想与饭店是有所不同的。那天到超市,发现购物的顾客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口罩普及率超出百分之九十。这时节出门买菜的人,多半是生活所需,对于疫情自然是严阵以待。 周六到久负盛名的克里夫兰西菜市一游。虽说是菜市,其实是各国风情的美食街,猎奇尝新的雅痞游客多于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口罩的普及率低于超市,大抵是一半左右。而且无论花色,还是戴法,都是千奇百怪。 四通八达的西市场,只开了两个门,纠察们看著门,外面排著队,控制人流数量。不远的地方,宣教士不厌其烦,拿著扩音器在发聋振聩:「美国的疫情越来越严重,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国家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人们是否背离了神?是否不再去事奉神?我们终将都离开这个世界,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去面觐神?」 在俄州东部的乡间,住著几十万阿米什人,他们可以说是事奉上帝最勤的人。几百年前,他们的先祖从德意志南方迁居北美,他们谨守神的旨意,抱璞守真,摒弃电力,汽车,自动化,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原始农耕生活。周日,到阿米什人的集居地一行,丘陵田间的小路,蜿蜒延伸,如诗如画,不时可见阿米什人乘坐的黑色马车,沿著路边悠然而过。擦肩而过那一霎那,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阿米什男人的胡须,女人的长裙,和孩童们那清澈见底的眼神。然而,从来不曾看到的是,任何一个戴著口罩的阿米什人。 在这史无前例的全球瘟疫中,上天的旨意究竟是什么呢?祂的子民又听懂了多少? 国殇日,是大多数学校开始放假的日子。今年由于学校都早已网上授课,这个日子对于大多数学子已经不具意义。然而,对于毕业班而言,一个无声无息的告别可能是个终生缺憾。于是,各校花样百出,出现了各色各样的网上毕业典礼,甚至还请到各界名人,发表网上演讲。 这一天,我回到了过去住过的哈德逊小镇,来到了将近有两百年历史的西储学校,一所远近闻名的贵族学校。临近校园,不意发现,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三三两两,散落在大礼堂前的草坪上,为毕业生举办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没有校长,也没有贵宾致词,大家自由自在,就是为了铭记这一刻,让人生没有白走一遭。整个大草坪上,基本没有任何家长,任何学生戴口罩。 这就是美国的新常态: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以他们自己的形式,和独到的行为,去适应那挥之不去的新冠病毒,希望能安全抵达彼岸,那新新常态的出现。 前文:庚子离乱录 第一部庚子离乱录 第二部 庚子离乱录 之三四 庚子离乱录之五六 愚人节和“地狱”第一周 庚子离乱录第七部 人性的光辉 疫情下的洛杉矶之八九:凝视死亡的深渊 疫情下的洛杉矶之十:解封与口罩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疫情下的洛杉矶:解封之后的新常态
庚子离乱录 第十一部 5月23日 飞离洛杉矶 到了五月中,多州等不及疫情减缓,早早解封了。根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美国目前半数州的传播率R0依旧在1.0以上,提前解封将导致疫情更趋严重。只要R0是1.0以上,疫情就会指数级增长,像先前的纽约那样。 公司的确诊案例,三三两两,也时有耳闻,但终究难以一窥全豹。日前公司电话会议中,我单刀直入,质问总裁目前公司有多少人感染了新冠,他迟疑了一下,倒也如实回答:原来也有多达三十人确诊了,而且多为纽约附近的员工。 以我个人的判断,这疫情将愈演愈烈。解封之后,还有一年的大幅震荡。正好公司有一件拖宕日久的案子,在中西部需要跑一趟。晚去不如早去,我就订票上路了。 这条线过去每天还有三班直达班机,如今都取消了。剩下的航线,都要在中途转机。我便挑了一条只需转一次机的航线,每天只有几个班次可供选择。 我们家所在的圣盖博谷,是通往的洛杉矶的东西通道。所有由美东飞来的航班,都会沿山脊间的谷地滑行降落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平时每日有两千架班次起落,日日夜夜,几乎每分钟都抬头可见飞机在天上缓缓滑行。近来,航空业下降了95%,天上的飞机也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 其实,哪怕即刻解除居家令,旅客对于飞机旅行也望而却步了。各个航空公司的因应措施不同,但有效的措施相当有限,密闭空间的空气循环是一个死结。有的公司开始建议乘客戴上口罩。我所搭乘的美国航空公司终于在五月十一日正式要求全部乘客戴口罩,但只是让空务人员好言「相劝」,而不是强行规定。登机后,依旧有几位乘客没戴口罩,乘务人员给他们拿来了口罩,目测所及,大家全程都戴著口罩,虽然戴法千奇百怪,很多人把鼻孔留在外面。而我,是少数戴著N95口罩的乘客。 虽然选择了周末,从一个小机场出发,但机舱的满座率还是在95%左右。电视上报道,有的公司准备把中间的位置留空,有的准备在飞机中线挂上帘子,但美航目前都没有做到。我稍微幸运的是,出发前几天刚订票,所以订票时看到的空位,到登机时依旧空着,邻座一直没有乘客。 抵达俄亥俄州之后,食宿在外,发现服务人员都齐刷刷戴上了口罩。然而,顾客的口罩普及率粗估不及一半。路经一些乡下一些商场的时候,发现一些乡人五五六六,聚集在门外,侃著大山,延续著他们古老的习惯,却没有一人戴上口罩。与加州的中低层社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两天成为新闻的是,川普终于戴上了口罩。他在参观福特汽车工厂的时候,戴上了公司为他特制的口罩,当时陪同的福特高管们无一不戴著口罩,形成了相当的同侪压力。但参观完毕,出门面对记者团的时候,他立即摘下口罩,放在手心摆弄,声称「就是不要让你们看到我戴口罩」。可见,口罩的实际防疫效果已没有疑问,唯独价值判断有所不同。作为一个草根精神领袖,显然很忌讳口罩下的形象和疫情判断。 一个现代国家,领袖的力量还是巨大的。无论多少防疫专家,多少医学数据,多少新闻报导,很难抵消台面人物的一个小小动作和心理暗示。 五月廿一日,正好赶上俄亥俄州的餐饮业首日容许正常营业。沿途大部分店家依旧观望中。少数开门迎客的店家,便是车水马龙,高朋满座了。等待日久的饕客们,迫不及待,蜂拥而至。生活似乎回归了正轨,除了空气中依旧弥漫著的不安,看不见,摸不著,渗透彻骨。 庚子离乱录 第十二部 5月30日 回到俄亥俄 国殇日,在美国是夏季的起点。连北方的俄亥俄也热了起来,五大湖周边可达摄氏三十度。三十度的天气,戴上口罩,自是闷热非常。 这时节,公司行号若能开业,自然不敢怠慢。对于口罩的功用,无论信或不信,无不要求员工随时戴上,好对顾客和其他员工都有所交代。 俄州的超市,饭店都允许开业了。但可能顾及市面清淡,除了快餐店,外卖店,大多数邻里餐馆还是大门紧闭,最多开个小窗,专营外卖。 久负盛名的几个餐饮业龙头老大,大致都开门了。入内,不难发现座椅撤去了一半,有的将特定座椅贴上封条,以限制就餐人数,保持彼此距离。我们每天在外就餐,就服务生而言,口罩率一定是100%,但顾客的口罩率,则不过百分之二十。这时节还敢出外就餐的人们,对于疫情多半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罢! 超市的人群结构,我想与饭店是有所不同的。那天到超市,发现购物的顾客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口罩普及率超出百分之九十。这时节出门买菜的人,多半是生活所需,对于疫情自然是严阵以待。 周六到久负盛名的克里夫兰西菜市一游。虽说是菜市,其实是各国风情的美食街,猎奇尝新的雅痞游客多于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口罩的普及率低于超市,大抵是一半左右。而且无论花色,还是戴法,都是千奇百怪。 四通八达的西市场,只开了两个门,纠察们看著门,外面排著队,控制人流数量。不远的地方,宣教士不厌其烦,拿著扩音器在发聋振聩:「美国的疫情越来越严重,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国家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人们是否背离了神?是否不再去事奉神?我们终将都离开这个世界,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去面觐神?」 在俄州东部的乡间,住著几十万阿米什人,他们可以说是事奉上帝最勤的人。几百年前,他们的先祖从德意志南方迁居北美,他们谨守神的旨意,抱璞守真,摒弃电力,汽车,自动化,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原始农耕生活。周日,到阿米什人的集居地一行,丘陵田间的小路,蜿蜒延伸,如诗如画,不时可见阿米什人乘坐的黑色马车,沿著路边悠然而过。擦肩而过那一霎那,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阿米什男人的胡须,女人的长裙,和孩童们那清澈见底的眼神。然而,从来不曾看到的是,任何一个戴著口罩的阿米什人。 在这史无前例的全球瘟疫中,上天的旨意究竟是什么呢?祂的子民又听懂了多少? 国殇日,是大多数学校开始放假的日子。今年由于学校都早已网上授课,这个日子对于大多数学子已经不具意义。然而,对于毕业班而言,一个无声无息的告别可能是个终生缺憾。于是,各校花样百出,出现了各色各样的网上毕业典礼,甚至还请到各界名人,发表网上演讲。 这一天,我回到了过去住过的哈德逊小镇,来到了将近有两百年历史的西储学校,一所远近闻名的贵族学校。临近校园,不意发现,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三三两两,散落在大礼堂前的草坪上,为毕业生举办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没有校长,也没有贵宾致词,大家自由自在,就是为了铭记这一刻,让人生没有白走一遭。整个大草坪上,基本没有任何家长,任何学生戴口罩。 这就是美国的新常态: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以他们自己的形式,和独到的行为,去适应那挥之不去的新冠病毒,希望能安全抵达彼岸,那新新常态的出现。 前文:庚子离乱录 第一部庚子离乱录 第二部 庚子离乱录 之三四 庚子离乱录之五六 愚人节和“地狱”第一周 庚子离乱录第七部 人性的光辉 疫情下的洛杉矶之八九:凝视死亡的深渊 疫情下的洛杉矶之十:解封与口罩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