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一周 美华一周与印刷版《美华商报》周报同时发布。公众号主要内容包括每周独家报道原创文章,最新一期周报电子报和超市特价等。《美华商报》( A&C Business News )以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华人社区,促进经贸交流,繁荣华人经济为宗旨。 (美华传媒周航报道、华府童心摄影) 马州众议员齐丽丽在上任一周年之际,迎来她的生日。为了感谢大家对她的支持,11月2日她邀请同僚、朋友们在洛城“老地方”中餐厅欢聚一堂。 马州众议院多数党党魁Eric Luedtke 介绍了参加聚会的其他政界嘉宾,包括新上任的马州众议院议长Adrienne Jones女士、蒙郡第15选区众议员Kathleen M. Dumais、蒙郡第15选区参议员Brian J. Feldman、蒙郡第16选区众议员Sara Love、蒙郡郡委员Sidney Katz等。 议长Adrienne Jones 强调,作为第一位大陆出生的马州议员,齐丽丽创造了马州历史,而且她在蒙郡经济发展部的丰富经验为马州议院的工作带来了不可多得的资源。 齐丽丽与大家分享了作为州议员第一年工作的心得。她很骄傲可以成为马州议院有史以来女性议员人数最多一届中的一员。目前马州188名参众议员里一共有75名女性议员。 齐议员感性地回忆道,“1989年在乔治华盛顿生日那天我来到美国留学,2009年成为美国公民,2019年又迎来我人生一个新的里程碑。有时候我坐在议会大厅里,听着同事的辩论、看着身边的大理石大厅和雕像,我会惊讶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感觉自己仿佛在梦里。我要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使我的现实超越了我最疯狂的梦想。我竞选获得成功不仅是我个人的,更是新移民积极参政的胜利,因为有更多的新移民第一次成为投票者、志愿者、捐赠者,为自己发声。” 她表示,“希望有更多新移民加入到马州立法机构里,因为新移民可以带来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和文化,让马州立法者更了解新移民社区的关注点,用更全球化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在第一年任期内,多年从事经济发展工作的齐议员发起了名为“马里兰州小企业创新研究和技术转让激励计划”的HB1161提案。该提案旨在创建州拨款计划,为已经从联邦小型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获得资助的公司提供更多资助。尽管立法服务部推荐将该政策作为更好地替代当前R&T税收抵免计划的方案, 但该提案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修改,并要求马州商务部在下年度就该提案提交评估报告。 齐议员表示,“目前已经有20多个州有类似鼓励计划。为了吸引更多创新型公司落户,希望马州能更快地实施这些增加竞争力的政策 。” 另外,齐议员今年共同发起了多项选举提案,并与参议员谢丽尔·卡根(Cheryl Kagan)一起提出了一项名为“ 选票权益-党派隶属关系”的HB 530提案。提案旨在使投票者的党派登记截止日期与选民登记的截止日期一致,以允许独立党派人士可以在投票同一天重新登记党派并投票。目前,投票者必须在选举日前三周登记党派。由于许多新移民和年轻选民都是无党派人士,该提案将鼓励更多新移民和年轻选民参加只对党派内选民开放的初选投票。在许多地区,这实际上是选举最重要的环节。虽然今年这个提案没有通过, 但是齐议员表示明年会重新介绍这个提案,并继续进行有关选举机制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对话。 在现场很多社区华裔都对齐丽丽代表新移民发声表示感谢。C&T青年科技学院院长藤如燕表示,“齐丽丽是华人的骄傲,我认为她对华裔下一代年轻人有深远的影响,为他们树立了好的榜样。”美中实验学校理事长王耀辉表示,“我们支持齐丽丽,希望她为华人社区发声、争取权益。” 在接受美华传媒采访时,齐丽丽表示,上任第一年最大的挑战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立法工作,有很多新事物需要从头学习。而最让她惊讶和感动的是许多居民为了关心的公共事务会跑到很远的州政府去和她沟通。也希望自己可以抛砖引玉,在未来有更多的优秀亚裔可以加入进来。另外齐丽丽表示,明年会继续关注教育,民生,经济和交通方面的事务。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文章列表
大爆发!亚裔冲击美国好莱坞
好莱坞制片人杨燕子 2019年11月5日,一年一度的美国亚洲文娱产业峰会(U.S.-Asia Entertainment Summit)在洛杉矶再次召开,这位监制过《喜福会》(Joy Luck Club)的文化先驱是该峰会的主办者之一。这“应有的地位”,或许首先是主导角色塑造和内容主题的设定权,“越来越多的流媒体,意味着 您可以制作出真正属于您的东西,而不必设法取悦所有人 ”,杨燕子表示,流媒体平台的无国界全球覆盖,意味着创作者可以与观众建立直接联系,有利于多样性,和突破电影发行渠道的局限。 2018年大热的全亚裔班底《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被认为是新时代的《喜福会》,而这中间的跨度长达25年。该片受到市场和影评的肯定,北美华社感到扬眉吐气,主演吴恬敏(Constance Wu)和奥卡菲娜(Awkwafina)等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近几年来,亚裔在好莱坞影视界的成就喜人,影视作品中的亚裔形象也日益丰富,较之从前的刻板印象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作品本身的号召力,加上内容和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多样性,使得亚裔面孔越来越多地成为常态,也成为千千万万华二代三代们可以视为榜样的人。尤其重要的是,这样的 曝光度是克服“永远的外来者”形象的利器 。 让孩子们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个能够效仿的积极形象,示范意义和心理暗示的价值不可小觑,对于身份认同和身心健康极其有利。曾经激励华裔少女的迪斯尼动画片《木兰(Mulan)》,如今又以真人重拍;漫画电影即将迎来第一个亚裔超级英雄形象“尚气(Chang- Chi)”,由加拿大籍的华裔青年刘思慕(Simu Liu)主演。这些都一改过去长期以来以《傅满洲(Fu Manchu)》为代表的成见刻画。 Chelsea Zhang参与主演美剧《泰坦》 DC世界也在Netflix美剧《泰坦(Titans)》新一季中由华二代张乔星(Chelsea Zhang)主演一位有超能力的英雄“劫掠者(Ravager)”,另外她最近出演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片《珍惜(Relish)》,可在Amazon Prime上看到。 张乔星只有22岁,但是已经有相当丰富的影视经历,她在另一部Netflix剧集《破晓(Daybreak)》中有才华横溢的表现。她16岁进入南加州大学学习工商管理,还是奥林匹克花样滑冰预选赛选手,然而她放弃了这些在华裔父母心目中通常最看重的稳妥项目,去追寻心中的激情所在,勇闯好莱坞。 如杨安泽所说,机会是等不来的。这位总统参选人也曾经放下报酬丰厚的律师事业,转而创业并进而试图改变整个社会。他在UCA举办的美国华人大会上曾这样说:“ 如果我们只是等待机会轮到我们,我们将永远也等不到。 ”亚裔掌握主动权,不仅在政治参与方面,在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重要。他的竞选活动获得跨族裔、跨阶层的认同,也算得上亚裔形象革命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而当别人来主导诠释时,会是什么结果呢?今年暴力美学电影《好莱坞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可见一斑:华人素以为傲的功夫大师李小龙,在该片中被描写成了一个虚伪自负、名不副实的二流混混。不久前,一部讲述1920年华人开黑店、贩卖白人性奴的舞台剧《摩登茉莉(Thoroughly Modern Millie)》在长岛的几所高中上演,剧中的华人头插筷子、讲着蹩脚的英文,从事着非法而下作的生意。这都是不靠谱的例子。所以 从创作、诠释到发行,亚裔都应该尽力主导发言权 。 摩登茉莉里的”黄脸”丑化形象 今年艾美奖颁奖,亚裔演员吴珊卓(Sandra Oh)凭借美剧《杀死伊芙(Killing Eve)》再次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不过这部剧有两位女主角、两人也都获得了提名,该奖项最后颁给了她的搭档。鉴于吴已经在今年因为同一部作品拿走了金球奖,这样的安排也顺理成章。 《杀死伊芙》的两位女主角分别获大奖 不久前,《人物(People)》周刊还列举了下面这些当红的亚裔影视界新星,提名当中有演员、有编剧、有导演,值得我们骄傲。 奥卡菲娜(本名林家珍,英文名Nora Lum)是一个表演天赋和说唱天赋都杰出的双栖明星。在《摘金奇缘》之后,她参与主演的又一部全亚裔面孔新片《别告诉她(The Farewell)》也是好评如潮,这部片子把华人传统价值观里家庭观、生死观等内容以感人的方式呈现给了西方观众。这位在纽约皇后区长大、祖父母开餐馆的华三代,下一步的动作是以真名实姓出演幽默剧《皇后区的Nora(Nora from Queens)》,内容也跟她自己的家庭背景有关。 奥卡菲娜 90后的杨伯文(Bowen Yang)出生在科罗拉州的一个华人移民家庭,脱口秀创作和表演者。从2013年出道至今,他先加入《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SNL)的写作团队,然后在今年正式成为此节目45季以来的首位华裔常驻演员。他在推特上的模仿秀,以及与好友Matt Rogers合作的Las…
迈克儿•波伦:探寻治疗抑郁症的灵丹妙药
硅谷生活家 硅谷企业家你知道几个,硅谷生活家是什么样子呢? 1. 精神疾病,现代社会的诅咒 现代社会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很多。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七十亿人中约有三亿抑郁症患者。在美国,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20%。也就是说,五分之一的人会在一生的某个时候患上抑郁症。 但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个难题。自从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创立精神病学,对精神疾病的研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取得的进步却非常有限。时至今日,我们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具体原理几乎还是一无所知;学界对精神疾病有一些理论,但都存在严重缺陷。 有些曾经以为正确的对精神疾病的解释和疗法,后来都被历史否认;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药物可以对症状有所控制,却不能将疾病治愈。 甚至到底有多少种精神疾病,精神病学家也张口结舌答不上来。抑郁症、焦虑症、成瘾的分类多半是为了给医疗保险界提供方便,背后并没有多少科学根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种药物有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潜力,能让我们对精神疾病形成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却是臭名昭著、令人谈虎色变的毒品,是不是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呢? 迈克儿 •波伦(Michael Pollan)认为应该。探索这种潜力,也是他的新书《如何改变你的头脑:关于意识、死亡、成瘾、抑郁和超越的迷幻新科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2. 波伦其人 * * 波伦是著名作家。他的书写得好,但我之所以爱读他的书,也要归功于它们的题材。下面是他写的几本书的名字: -《植物的欲望》 -《杂食动物的困境》 -《保卫食物:食者的宣言》 -《煮熟:一部转化的自然历史》 请细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见几行之后)。 为了写书,波伦也是蛮拼的。他采过蘑菇,制作过食盐,亲手猎杀过野猪。这一次他的新书还是关于吃,但吃的东西却不算食物,而是让人产生幻觉和意识扩张的迷幻药。而且他再次超越自己,亲自尝试了属于毒品的的违禁药。 不出所料,读者对他这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颇为赞赏。《如何改变你的头脑》一出版又成为超级畅销书,人人都想一睹为快。 3. 迷幻药的极简黑历史 用平和的口吻谈论迷幻药,有些惊世骇俗。《如何改变你的头脑》中主要提到两种迷幻药,一种是大名鼎鼎的LSD,另一种是迷幻蘑菇。LSD是瑞士制药科学家霍夫曼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现的,至于迷幻蘑菇,历史上早有古人在野外采摘和尝试的记载。 因为迷幻药改变意识的奇特功效,情报机构和科学家都对它进行过研究。到了六十年代,因为英国作家赫胥黎等名人的推崇,因为一些相信它能造福人类的好事者过于热心的推广,也因为当时独特的社会环境,迷幻药走出科学家的实验室,以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之势落入一帮叛逆的年轻人手中,成了以嬉皮士、爱之夏、反战游行为标志的反传统运动的一部分。 但这些无所事事、披头散发的年轻人闹得太凶了,迷幻药成了道德沦丧的代名词。管理这个国家的成年人忍无可忍,一纸法令,迷幻药被宣布为一无是处的违禁药。 迷幻药物有创造宗教体验的功效,也可能有医学用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则主要用它来娱乐。迷幻药物肯定是有争议的。任何为迷幻药翻案的企图,都有可能是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造成某些人眼里不可逆转的堕落。 但现代社会有太多人承受精神疾病带来的痛苦。如果有一种方法可能为他们减轻痛苦,不去探讨也是一种浪费。 **** 4. 迷幻药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那么,致幻药物到底对我们的头脑干了些什么呢?它为什么有上面提到的功效呢?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它的潜力来自于它可以突破自我意识的边界。 人是一种有自我意识的动物,也就是说我们能把自己和环境以及其他个体区分开来。比如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想过这些问题:我是什么?我为什么不是别人? 自我意识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使人形成了丰富的感情世界,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也是道德形成的必要条件。 但自我意识也让人付出了代价。而最大的代价,就是永远无法摆脱的孤独感。 **** 人类一直在试图摆脱孤独感。宗教,冥想,修行,目的都是打破自我边界,让自己与一个更大的存在合二为一。 一个人与周围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幸福。感觉自己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 * 但苦修、冥想都费时费力。相比之下,服用迷幻药是一条捷径。躺在沙发上吞云吐雾,自我边界就渐渐消融,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很多古老的宗教中,吸食迷幻药都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信众们感受到的心醉神迷、失魂落魄的经历,其实很可能是一种药物体验。 5. 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跟六十年代的科学家相比,今天的科学家在研究迷幻药上更有优势,因为现在有了MRI等脑成像技术,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有长足进步。 脑神经科学家曾经以为,只有当人集中注意力从事某项活动时,脑子才活跃起来。但1990年代以后,科学家意识到,人脑的有些部位,在人看起来无所事事、徘徊漫游、白日做梦的时候反而更活跃,比如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是“元认知”(metacognitive,即对认知过程的认知),比如自我反思、想象别人的心理状态、回顾过去或担心未来等。默认模式网络将接受到的新信息与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编织成一个连贯的、前后一致的关于自我的故事。 默认模式网络,可能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自我”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在头脑中的物质体现。 ****…
登上洛奇台阶:美国总统候选人杨安泽在费城
2019年9月17日是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一个百年不遇,让华人华侨杨(扬)眉吐气的日子。 这一天,费城艺术博物馆门前宽广的洛奇台阶(Rocky Steps)上,迎来了历史性的人物, 202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杨安泽! 原本于7月20日到访费城(前文:登上美国梦的台阶:从洛奇、史泰龙,到杨安泽),由于记录性高温天气的原因, 杨安泽团队基于对杨帮们身心健康的考虑(人性者,乃安泽), 推迟到今天, 华人华侨杨帮和大费城地区的“杨群”们一样, 对他的费城之行是早已期待已久, 迫不及待。 我们费城“杨帮”微信群, 也不失时机的呼吁当地华人华侨,社区民众积极参加这次集会, 为杨安泽竞选总统助威、呐喊、造势。 我到现场第一眼看到就是杨安泽团队最得力的竞选集资捐款大师 — 孙晓光先生。这是我第二次有幸见到他。精明, 麻利, 忙个不停, 集会活动准备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早早为杨安泽出场,演讲做好了准备,让人佩服! 参加这次集会是我第一次非常近距离接触杨安泽,这种体验与脸书,微信,油管以及网络上面的视听接触截然不同。 看上去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亚裔美国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一下座驾,跑步上前, 好像见到分别已久的老朋友,和等待已久的杨帮们握手, High Five,不间断的和大家自拍留念。 傍晚6点多钟集会的人数达到了顶峰, 挤满了台阶和马路之间的全部空间。数十名年轻的志愿者们手拿各种竞选标语牌, 歇斯底里般的欢呼着, 跳跃着。 杨帮的欢呼声把集会推向了高潮:杨安泽精神抖擞, 敏捷的跑上讲台, 滔滔不绝的和杨帮们分享着他的执政纲领,从UBI到全民医疗, 从自动化到第四次工业革命, 亚马逊到脸书的逃税漏税。 杨安泽的竞选纲领是所有候选人当中最为全面,详细, 而且已经在他的网站公布于众。 杨安泽纲领与其他参选人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以UBI为核心的人性化的资本主义, 他对普通公民的关注具有普世价值 ,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觉醒,特别是他提出的第4次工业革命的的原动力,即各行各业的自动化进程不可阻挡,是美国人民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当老牌民主党和共和党人还在花时间纠结自己的再次当选的时候,他们想到的都是自己,不是普通民众。老牌民主党, 共和党已经不具备这种事业胸怀, 失去了方向。 而杨安泽看到的却是这个国家正在面临的严峻的挑战, 以及对国民生活,经济的重大影响。他对于工业自动化对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将要造成的严重的挫折瞭如指掌。从密苏里到宾州,从密西根到加州, 自动化引发的工人失业大潮已经来临。 正是他的充满人性的UBI作为一种基本国策,为应对这种冲击做好了准备。 杨安泽的每一次演讲, 每一句话,正感动和转化每一个听到他的名字的人 。 费城杨帮和全美各地的杨帮一样, 是美国社会的缩影,就是在这个杨(羊)群里,不管是亚裔、华裔、西裔, 还是白人、黑人,大家都非常的友好,见面相互击掌、问候。 也可能因为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 支持的是同一个候选人,也有同样的对国家的担忧和责任感,所以杨安泽正能量的人格、人性自然而然的感染了这个“杨群”的每一个人,…
美国的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编者按: 本文写于2016年初,同年11月,川普以反对“政治正确”为主要政治理念之一,登上美国总统宝座。在过去的三年里,关于“言论自由”和“政治正确”的讨论,更胜当初。回头读一读欧阳峰的这篇文章,很有道理,值得深思。 如果说美国人民有一个最神圣的理念的话,那就是“言论自由”了。正因为其重要性,美国社会常常会围绕言论自由爆发激烈争论。最近,发生了一系列在高校里关于言论自由的争议性事件( 详见篇末所引昭君的博文)。同时,共和党的几位候选人高举反对“政治正确”的旗号,获得较高的民意支持和媒体及党内精英的强烈反对。所以,看来又到了“争论期”了。(“言论自由”涉及的议题很多,包括色情,暴力文艺,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等。本文只涉及政治方面的言论问题。) 正因为“言论自由”对于美国的立国和治国如此重要,如何认识言论自由也涉及到如何认识美国和西方民主制度。有人基于言论自由的非绝对性而认为不同国家制度之间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进而认为整个民主制度是虚伪的。也有人认为在任何场合,任何形式对言论的限制都是违背了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从而是对于美国政治体制的威胁和否定。特别是最近伴随着种族冲突的公开化,对于保护弱势种群的“政治正确”机制的质疑和挑战也经常成为争论焦点。我认为,要了解这些涉及民主体制根本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言论自由”问题的多层次性。它不光是一个理念和法律,而是随着社会的运作和社会的共识不断成长,变化的一种社会机制。只有把“言论自由”放在社会的框架中,才能有合适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言论自由是由宪法第一修正案提供法律保护的。有关条文是:“国会不得制定任何法律……以限制言论自由”。当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如此绝对。在宪法制定后的近两个半世纪中,最高法院通过很多案例建立了言论自由的一些界限。例如:煽动推翻政府或公众起义的,煽动群体仇恨或侮辱性的言论,不受“言论自由”的保护。但总的说来,法院试图建立“明确定义的,极其有限的不受保护的言论种类(well- defined,narrow classes of unprotected speech)”,将其排除在言论自由之外。其余的所有言论都受到宪法保护。这其中界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最高法院判例的积累而逐步明晰,同时也慢慢漂移。一般来说,在国家面临威胁时,限制就会高一点,反之就宽松一些。不管怎样,在建立对于言论的法律限制方面,美国的立法和执法还是非常,非常谨慎的。可以说,在法律层面上,我们享受了“几乎绝对”的言论自由。 但是,第一修正案只是限制了政府的立法行为。它的法律效力从字面上看是非常有限的。事实上,除了“国会制定法律”,还有其它很多方式可以限制言论自由。机构,群体都可以有自己的言论准则。例如,公开展示,悬挂邦联旗(美国内战时期南方邦联的国旗或军旗,常被看作是黑奴制度的象征)是合法的,但在绝大多数中小学里不允许(见篇末引用博文)。最近更有些州迫于民众压力取消了在政府地域上的公开展示。另外,只要不煽动仇恨和暴力,种族歧视的言论也是合法的,但绝大多数公立大学和工作单位禁止此类言论。地方政府,公立学校等机构的这类言论限制(speech code)经过很多法律挑战,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执行标准。但私人团体和公司企业则更多地受到社会共识的左右。所以,从实践上说,我们享受的言论自由既受宪法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基于社会的传统与共识之上。所以,其标准并非如法律那样一清二楚,一成不变。 在社会和机构的限制言论的“工具箱”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很多时候,我们把几乎所有法律之外的言论限制都称之为“政治正确”机制。根据维基,政治正确的定义是“用意在于避免触犯或损害任何社会特定团体或群体的语言,政策或措施”。其实“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贬义。更加“政治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政治敏感”,“政治同情”等。 “政治正确”的实施可以是硬性的,也就是通过公,私机构的政策,规章等限制言论(例如不得公开攻击少数民族,同性恋等),而更多地是通过社会共识。违背“政治正确”的言论不一定有法律或行政上的后果,但会招来公众的反感和排斥。 最近耶鲁大学“万圣节风波”就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例子。校方在万圣节前发了一些电邮,“建议”学生万圣节扮装搞笑时要对其它文化“敏感”,不要冒犯黑人,印第安人等。然后,一位学生宿舍辅导员(教授)就发表言论,认为校方管得太宽了,万圣节可以让学生自由一点,玩闹中冒犯了别人也不是啥大不了的。这引起了宿舍中一些学生的强烈反弹,最终导致了在视频圈广为流传的一幕:一位女学生对教授大叫大嚷,甚至口吐脏话。这件事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媒体上很多声音指责耶鲁学生“被惯坏了”,缺乏包容之心,并担忧大学的如此环境影响自由的学术探索。耶鲁近五十位教授联署公开信,为他们的同事辩护,认为那位辅导员对校方的质疑是学校正常教育的一部分,不应因此受到人身攻击。当然这件事闹得如此之大也如此受到瞩目,还与一个“大环境”有关:就是近年来随着警察枪杀黑人案引起的种族关系紧张,引发不少大学校园黑人学生示威,要求改善他们面对的“敌对气氛”。而大学的对策就是建立“文化敏感”组织,开设“文化敏感”课程,也就是提升“政治正确”的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争论中,其实并不涉及“言论自由”的法律基础。没有人指责谁犯法。而争论的中心在于怎样处理“开诚布公表达自己观点”与“照顾别人情绪”之间的权衡。这其实也是“政治正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政治正确”对社会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一个社会和一个朋友圈一样,文明和礼仪都要求我们说话时要顾及听者的感受。大家有所节制相互体谅,才能保持和谐,也才能平心静气进行有益的讨论。当然,问题的另一面是:完全“没有杀伤力”,不痛不痒嘻嘻哈哈也就没有思想的碰撞,无法在讨论中提高。如果一个圈子只允许一种意见,那么必然会出现很多互相隔离的圈子,反而造成社会分裂,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社会互动中的相互宽容,以及“坚持己见”的勇气,也是必需的。这两者之间必须达到某种平衡。 “政治正确”的另一个作用,是挑战社会的既定偏见,为讨论提供一个替代的框架。例如传统中称呼黑人的词“尼格”(Nigger)因为带有太多的歧视和侮辱色彩而在欧美国家被视为禁区。当谈到黑人时使用“黑人”(Black)或“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s)可以帮助我们把他们放在人格平等的地位。又如,把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称为“无证移民”(undocumented immigrant)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他们也有自身权利。当然这有点太过分了:他们缺的岂止是一纸“证书”?所以这个问题仍在争论中。虽然“无证移民”这个“政治正确”的词已经提出几十年了,目前在正式场合,包括奥巴马总统的讲话中,也还有使用“非法移民”说法的。当然,用词只是“政治正确”的一部分。“政治正确”还管制着很多观点的表达,例如男女,种族间智力的差异(体力差异没有问题,呵呵),某些宗教文化对全球文明的负面影响(这是我的“政治正确”的说法)等,谈论的时候都需“如履薄冰”。 “政治正确”,说到底,是对抗强势,保护弱势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措施。用得好,它能促进人们观念的变革。但当形势变化,被保护的一方不再是弱势的时候,“政治正确”就反而起到了压制言论的作用。这也是它每每招人诟病的主要原因。而到此时,它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反弹。例如,对于照顾少数族裔(主要是黑人)的“强制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的质疑,在七,八十年代是政治正确上的大忌。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在这个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公开讨论。所以,“政治正确”并非言论自由的克星。它只是在言论自由本来需要的各种平衡中多加了一个砝码。 虽然“政治正确”问题最近在美国引起了更多的议论,但在我看来它还远未达到威胁到社会正常的讨论和理念碰撞的地步。和所有礼节,礼貌的问题一样,政治正确的要求也是随场合而变的。在面向大众的公共演讲和主流媒体文章中,政治正确的色彩非常浓厚,甚至常常达到令人感到压抑的地步。但是在学术出版物中,甚至一般书籍中,尺度就宽松很多。例如前一段大家热烈讨论的《孤独的美国》(America Alone by Mark Steyn,2006)公然把穆斯林群体与恐怖主义等同起来,毫无疑问是犯了“政治正确”的大忌。但这本书并未遭到打压,反而曾是美国畅销书前五名,加拿大第一名。只要不是宣传暴力和仇恨,更极端的言论在网上也都能找到。即使在主流论坛上,“政治正确”也一直引起反弹。最近共和党候选人川普算是一个大“刺头儿”。但他远远不是第一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个叫林鲍(Rush Limbaugh)的保守主义谈话秀主持人红遍美国。其实他的观点和口才都乏善可陈,但因为其“反主流,反政治正确”的旗号而成为美国最火的谈话秀。右派的电视台Fox News观点极端,事实常常错误,但就因为其“反主流”身份,反而成为有线电视的“主流”,收视率远远超过老牌的CNN,MSNBC等。所以只要政府不干预(如宪法所保证的),社会舆论的多样化不会被政治正确所抹杀。“政治正确”虽然能影响人们的视角从而影响人们的观点,但也不是万能的。例如“全球变暖”(现在改称为“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在“政治正确”方面稳占上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质疑派还远远没有销声匿迹。而且目前看来,最后要打败质疑派,靠舆论上的强势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即使不喜欢“政治正确”,也不等于它的对立面就是解决之道。目前川普以“反政治正确”的英雄自居,支持者也大大欣赏他“说真话”的“勇气”。但实际上,他的言论不仅逻辑不通,而且简直不受事实约束,信口胡言。他的问题不是是否政治正确,而是是否理性客观。靠这样的人反对“政治正确”,就像靠恐怖主义来反对现代文明一样,完全是歧途。当然,川普(以及上次竞选时的茶党)能有今天,与主流政客,媒体过分看重政治正确,不敢面对“不方便”的现实,不敢讨论“不友好”的话题,也不无关系。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公众讨论氛围,美国还任重道远。 作为美国社会的基石和空气血液,“言论自由”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宪法第一修正案上的几个字,它也不只是靠着宪法和法律来保护。“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基本理念,是建筑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宪法只是这种共识在法律层面上的表述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言论自由”的范围,形式等也在变化。“政治正确”就是最近几十年来在言论自由问题上的一个调节机制。“政治正确”虽然不是法律,但在包括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学术界,公司等各种社会机构中得以实行。它可以发挥保护弱势群体,帮助新生理念成长的正面作用,但使用过头也会反过来压制弱势或少数派的声音,造成新的思维框框,阻碍各方面开诚布公的对话,甚至造成社会的分裂。所以要了解美国“言论自由”的状况和运行机制,我们需要仔细研究和思考“政治正确”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接受“政治正确”的意图:营造和谐,文明的讨论对话氛围;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挑战“政治正确”的框框,挺身捍卫和弘扬真理。“政治正确”在道德上可说是用心可嘉。但它并不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在社会讨论中,最高的道德原则应该是事实和理性。只有在事实和理性的基础上,“言论自由”才能对维护和发展民主制度发挥它的作用。 有关博文: 昭君:美国校园的政治正确与言论自由(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进入)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512/243410.html# 欧阳峰:邦联旗与言论自由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191667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为什么华二代一定要掌握“自我同情”的艺术?
编者按: 从美国华人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开始,我们有幸请到多位心理、精神、社会学科等方面的专家,心理咨询博士谢维扬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她把“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这个话题介绍给各位家长,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亲子关系中运用自我同情,帮助孩子增强心理体抗力、预防心理问题。 自我同情: 自我肯定,自我宽容和自我关爱 。作为一个在传统中国文化下长大的第一代移民,成长的主观以及客观环境让我的“自我语言” 往往缺失自我同情,更多的是自我评判(self-judging)和自我批评(self-criticism),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基本也是含蓄有限的。 这种“自我语言” 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有它的积极性,但是研究表明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 自我批判带来了更多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在临床工作和研究中,缺乏自我同情的学生很多都面临情绪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各种心理疾病。 1 什么是自我同情? 建立自我同情是否是允许自我放纵,尤其是当我的孩子做错事时我要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自我同情鼓励我们家长多去看到孩子的优点,多给与孩子肯定和鼓励,从而帮助孩子肯定自己,建立自信。如果觉得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该给与适当的提醒和引导。自我同情不是让我们回避或者放纵孩子犯错,而是给我们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当下行为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孩子。任何一个行为,无论其是否有问题,都有自身的目的性和出发点 。 家长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不要立即给批评意见,先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体会孩子行为的目的 ,对这目的性给于同理心 (empathy),理解和肯定。同时多给孩子空间表达他/她的感受和想法,然后再提出家长的修改建议,这样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后更能去接受不同的建议。这个过程同时也保护了他/她的自信心。 2 怎样练习自我同情? 我平时如何帮助孩子练习自我同情呢?自我同情测试量表:(英文版本,推荐给12岁以上孩子,家长也可以用于自己,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Read more”直接进入)http://self-compassion.org/wptest/wp- content/uploads/Self_Compassion_Scale_for_researchers.pdf 另外www.self-compassion.org网站上有各种相应的音频和文字练习可以适用于您的孩子和您自己。该网站是由Kristen Neff博士创建。Neff博士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网站上有很多关于自我同情的科学研究报告,报告结果在讲座中也有谈到。 如何停止自我指责: https://self-compassion.org/exercise-5-changing-critical-self-talk/ 学会对自己就像对好朋友一样: https://self-compassion.org/exercise-1-treat-friend/ 自我同情/关爱-友善的音频: https://self-compassion.org/category/exercises/#guided-meditations 自我同情日记: https://self-compassion.org/exercise-6-self-compassion-journal/ 建立自我同情的过程也是一种语言习得过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是门“第二外语”。如果您还记得当初您学习英语或者其它第二外语时的情况,您就会知道语言习得的过程需要两点 : 1) 练习 practice; 2) 重复 repetition 。这里没有捷径。所以,建议大家每天都花些时间来练习,时间不用多,但贵在坚持不懈。 3 背后的神经科学理论 每一种思维模式都与我们大脑中的某个神经通路有关。可以把你的大脑想象成一个由数百万个电路组成的巨大电网。每当一个想法经过,一条特定的神经通路就会被点亮。你越是这样去想,这条通路就越被加强。无论这个想法本身是否理性,它逐渐都会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如果你告诉自己“我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我们无意中加强了这种负面思维的神经通路。下一次,当我们处于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就可能会说“哦,我又做了一次,我一定很笨”,这个通路就更强,通过一点“练习”,我们就可以开始无意识地、多方面的自我否定和责备。 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动思维。 幸运的是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这意味着神经元可以重新连接,神经通路可以重建。开始密切注意你对自己说的负面的话,并有意地努力改变它们。开始练习富有自我同情的语言 ,比如,对自己说:“这确实很难,但我已经尽力了。虽然不完美,但是也足够好,下次肯定会更好。” 我们将开始开发新的神经元连接和神经通路。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语言越多,这些神经元的连接就越牢固。逐渐地,它将取代旧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旧的神经联系也将逐渐消失。 4 为什么家长也需要练习? 孩子的第一套语言系统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于您。 他或她的语言习得过程等同于从您的语言系统 “复制”…
华人家庭被盗,我们该怎么做?
在笔者所住的城市(美国中西部),这两天流传某郊区有华人一家被偷的事,加之附近也出现华人家庭被盗,消息传得飞快,有人担心盗窃活动是针对华人的。 据该市警察局的侦探说,每年大约从十月底到开始,到十二月份这段时间,盗窃活动都会更频繁。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这段时间天开始黑得比较早了,一般犯罪并不是夜里,而是天刚黑的时候比较多。一个关着灯得黑乎乎的房子一看就没人在家,是小偷最好的目标。有的家庭就是出去吃晚餐时被偷。还有一个原因是各种节日快要到了,很多人家里购买的各种东西比较多。 至于盗窃的频率,和往年比,该市并没有增加,可能还略有减少。但是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坏事传千里。侦探说,最近该市的几件偷窃案,以白人家庭被偷为主,仅一家华人。看来小偷们偷什么样的家庭是随机的,并没有针对华人。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自己家成为偷窃的对象? 1,最重要的一点,及时报警。如果发现附近有任何可疑活动、或犯罪现象,立刻给警察局打电话报警。如果不愿意说自己名字,可以匿名。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社区里一双明亮的眼睛。 笔者的一个朋友分享了她的经历:某夜里她家的警报响了,她在房子里检查了没事,但还是给市警察局打了电话。 两个警察马上赶来,看得出处理这样的事情他们有一套程序。一个警察来敲门询问情况,另一个留在后面,貌似做后援和以备万一。了解情况后,他们在房子周围仔细巡查一遍,并把每个窗户和门都检查了,告诉她可能是大风把其中一个门吹得摇动,触发了警报器。 警察是咱们纳税人支持的,不用白不用啊。 2,家里安装警报系统,并且一定要打开使用。现在安装在门上的远程监视系统体积小选择多,也不妨安装一个。 3,及时锁上门窗和车库。美国1959年有个著名的案子,全家人被杀,有个重要原因是他家的后门习惯了不锁,坏人轻而易举地进去作案。 4,定时检查或置换门窗上的锁。数码锁很容易被小偷打开,滑动玻璃门也不太安全。 5,让房子外面不利于小偷作案。房子外面要有足够灯光照明,后院最好有motion-sensitive的灯,屋外的树丛要修剪的比较短以无法藏人。 6,不要炫富,这个应该是常识。同时割草机,烤肉炉,和自行车等大件收藏在外面一眼看不到的地方。 7,不要留给坏人机会。不要把房门钥匙留在门口地毯下,或者藏在门口的什么地方,小偷很会找的。 8,让家里看上去一直有人在住着。小偷一般不是有预谋的,而是刚好看到房子空的或是没人。如果出远门,要保持某些时段家里的灯是开着的,不要让门口的报纸或者邮件积累,要安排定时割草。听说附近另外一家华人就是因为家里多日没人而被偷的。 9,家里的贵重东西做个记录或者拍个照片,万一丢了就知道。 10,汽车里不要放值钱的东西,任何时候汽车窗户和汽车门都锁上。 笔者注意到有人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把华人说成是靶子,这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要注意发言和转帖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核实的传言咱们尽量先不转。最简单的办法是自己给当地警察局打个电话,核实一下。咱们一方面多加警惕,注意安全,另一方面也不要制造恐慌,而是要客观地看待问题。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一次震惊了全党的演讲
翻译:琥珀风筝 2019年8月23日,Andrew Yang(杨安泽)出席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在加州召开的党内会议,给出了极具震撼力的演讲。 有人将演讲上传YouTube(油管)之后,不久即获得4万多人浏览。其中接近4千人给出好评,仅仅只有14人给出差评。这个受肯定的成绩在政治演讲中,尤其在网络自媒体平台上,极其罕见。 快来看看这个演讲,从内容到肢体语言,可以学习的亮点太多了。需要培养更多像杨安泽这样的高中全美辩论队代表、国际辩论赛美国冠军队员,和现在的一党总统候选人前六名(且从无名气的政治素人到当下的排名不断上升中)! 全文翻译 杨安泽在DNC夏季会议上发表讲话惊艳全场观众(8月23日) 主持人[00:00:00]欢迎Andrew Yang! Andrew Yang [00:00:21]你们好,DNC的成员!和你们在一起真是太棒了。这是一种荣誉和特权。因为你们可以控制这个国家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你们通过制定规则、章程和依据,谋求好的结果。 什么是好结果?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问题。我会说我们必须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唐纳德·特朗普是我们的总统?那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你打开有线电视新闻和广播,你可能会得到一些答案——混合了俄罗斯、种族主义、Facebook、FBI、希拉里·克林顿这些原因的答案。 但数字告诉我不同的故事,我是一个以数据说话的人。这些数字说明了一个非常明显不可能错判的事实。 那就是,唐纳德·特朗普会胜选总统,是因为自动化的发展让我们在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辛州、密苏里州和爱荷华州——这些是唐纳德·特朗普需要赢并确实赢了的地方,失去了4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 我们现在在旧金山,这里是技术中心。我们对制造业工作所做的一切,也会在零售业、呼叫中心、卡车驾驶工作和其他各种经济部门重现。 我知道你们来自全国各地。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注意到,你们居住的地方商场正在关门?为什么这些商店会关门?用一词回答那就是,亚马逊。 亚马逊每年新增200亿美元的业务。他们缴税是多少?零。比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少。这就是数学。出两百亿。入零美元。 美国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工作之一就是零售店员。一般的零售店员是一个39岁的女性,每小时赚9到10美元。现在她的商店关门了,她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当你打电话咨询,拨通一家大公司的客户服务热线。你会怎么做?你的下一步是什么?你大概像我一样,拨0 0 0,那边回答是“客服,转下一个客服,转下一个客服,……”直到终于将你转到合适的人。 在两三年内,AI软件接听员会像这样:“嘿,安德鲁怎么样?我能为你做什么?”你可能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是AI的机器服务。这将是令人愉快、无瑕疵的效率。但是,对于现在在呼叫中心工作的两百五十万美国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美国,一天开14个小时车的卡车司机,是多达二十九个州的最常见工作。我在硅谷的朋友们正在研发卡车自驾。他们告诉我,已经完成98%的目标。对于现在驾驶卡车维持生计的350万美国人,和依附于卡车产业的汽车旅馆和餐馆的700万美国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谈论唐纳德·特朗普是我们所有问题的原因。其实他不是。他只是社会症状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转型。专家们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你最近一次听到政治家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现在(对吗)。 Andrew Yang [00:03:21]而我大概算个政治家。(众人大笑) 所以问题是,民主党人将采取什么措施呢? 我们需要告诉同胞们,不是移民造成了这些问题。而是技术。移民正因为与他们无关的事情而成为替罪羊。 所以问题是,我们该如何为美国人民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尽快为同胞们建立新的希望。 如果你在竞选活动中听到过关于我的消息,你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有一位亚裔在竞选总统,计划每个月给每个美国成年公民1000美元(公民自由红利,UBI)。(顺便说一句,)你们没有人是真的今天才第一次听说我吧? Andrew Yang [00:04:07]你们第一次听到它,可能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噱头(这家伙是个骗子)。这个计划永远不可能实现。 但如果你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美国化的想法。我们的国父,托马斯·潘恩,称之为“公民红利”。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支持它,并在60年代为之奋斗。他在1968年被暗杀的那一天,还在推广公民自由红利。 在60年代和70年代,有超过一千位的经济学家认可UBI很主流。在1971年,UBI两次以“家庭援助计划法案(the Family Assistance Plan)”的形式通过了美国众议院(注:请参考本号今天第一篇文章补充阅读)。11年后,一个州通过了该法案。现在该州的每个公民每年收到一到两千美元。大家都很喜欢。 Andrew Yang [00:04:43]那是哪个州?他们如何支付UBI? (众人回答:阿拉斯加) 石油。 Andrew Yang [00:04:48] 21世纪的“石油”是什么? 对的,高科技。 A.I.,数据,软件,自动驾驶技术。刚刚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现在我们的数据价值,超过石油。…
杨安泽:亚裔在美国的发展、未来、危机和希望
翻译:琥珀风筝 2019年8月23日,Andrew Yang(杨安泽)出席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在加州召开的党内会议,给出了极具震撼力的演讲。 有人将演讲上传YouTube(油管)之后,不久即获得4万多人浏览。其中接近4千人给出好评,仅仅只有14人给出差评。这个受肯定的成绩在政治演讲中,尤其在网络自媒体平台上,极其罕见。 快来看看这个演讲,从内容到肢体语言,可以学习的亮点太多了。需要培养更多像杨安泽这样的高中全美辩论队代表、国际辩论赛美国冠军队员,和现在的一党总统候选人前六名(且从无名气的政治素人到当下的排名不断上升中)! 全文翻译 杨安泽在DNC夏季会议上发表讲话惊艳全场观众(8月23日) 主持人[00:00:00]欢迎Andrew Yang! Andrew Yang [00:00:21]你们好,DNC的成员!和你们在一起真是太棒了。这是一种荣誉和特权。因为你们可以控制这个国家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你们通过制定规则、章程和依据,谋求好的结果。 什么是好结果?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问题。我会说我们必须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唐纳德·特朗普是我们的总统?那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你打开有线电视新闻和广播,你可能会得到一些答案——混合了俄罗斯、种族主义、Facebook、FBI、希拉里·克林顿这些原因的答案。 但数字告诉我不同的故事,我是一个以数据说话的人。这些数字说明了一个非常明显不可能错判的事实。 那就是,唐纳德·特朗普会胜选总统,是因为自动化的发展让我们在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辛州、密苏里州和爱荷华州——这些是唐纳德·特朗普需要赢并确实赢了的地方,失去了4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 我们现在在旧金山,这里是技术中心。我们对制造业工作所做的一切,也会在零售业、呼叫中心、卡车驾驶工作和其他各种经济部门重现。 我知道你们来自全国各地。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注意到,你们居住的地方商场正在关门?为什么这些商店会关门?用一词回答那就是,亚马逊。 亚马逊每年新增200亿美元的业务。他们缴税是多少?零。比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少。这就是数学。出两百亿。入零美元。 美国大部分地区,最常见的工作之一就是零售店员。一般的零售店员是一个39岁的女性,每小时赚9到10美元。现在她的商店关门了,她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当你打电话咨询,拨通一家大公司的客户服务热线。你会怎么做?你的下一步是什么?你大概像我一样,拨0 0 0,那边回答是“客服,转下一个客服,转下一个客服,……”直到终于将你转到合适的人。 在两三年内,AI软件接听员会像这样:“嘿,安德鲁怎么样?我能为你做什么?”你可能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是AI的机器服务。这将是令人愉快、无瑕疵的效率。但是,对于现在在呼叫中心工作的两百五十万美国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美国,一天开14个小时车的卡车司机,是多达二十九个州的最常见工作。我在硅谷的朋友们正在研发卡车自驾。他们告诉我,已经完成98%的目标。对于现在驾驶卡车维持生计的350万美国人,和依附于卡车产业的汽车旅馆和餐馆的700万美国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谈论唐纳德·特朗普是我们所有问题的原因。其实他不是。他只是社会症状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转型。专家们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你最近一次听到政治家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现在(对吗)。 Andrew Yang [00:03:21]而我大概算个政治家。(众人大笑) 所以问题是,民主党人将采取什么措施呢? 我们需要告诉同胞们,不是移民造成了这些问题。而是技术。移民正因为与他们无关的事情而成为替罪羊。 所以问题是,我们该如何为美国人民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尽快为同胞们建立新的希望。 如果你在竞选活动中听到过关于我的消息,你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有一位亚裔在竞选总统,计划每个月给每个美国成年公民1000美元(公民自由红利,UBI)。(顺便说一句,)你们没有人是真的今天才第一次听说我吧? Andrew Yang [00:04:07]你们第一次听到它,可能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噱头(这家伙是个骗子)。这个计划永远不可能实现。 但如果你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美国化的想法。我们的国父,托马斯·潘恩,称之为“公民红利”。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支持它,并在60年代为之奋斗。他在1968年被暗杀的那一天,还在推广公民自由红利。 在60年代和70年代,有超过一千位的经济学家认可UBI很主流。在1971年,UBI两次以“家庭援助计划法案(the Family Assistance Plan)”的形式通过了美国众议院(注:请参考本号今天第一篇文章补充阅读)。11年后,一个州通过了该法案。现在该州的每个公民每年收到一到两千美元。大家都很喜欢。 Andrew Yang [00:04:43]那是哪个州?他们如何支付UBI? (众人回答:阿拉斯加) 石油。 Andrew Yang [00:04:48] 21世纪的“石油”是什么? 对的,高科技。 A.I.,数据,软件,自动驾驶技术。刚刚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现在我们的数据价值,超过石油。…
美国大学排名引起的风波
2019年威廉玛丽传统的GO TRIBE!仪式,学院全体学生击掌欢迎新生 different, and we like it that way. 几天前,我退了一个群,又被踢了一个群,事因是:大学排名。 我一向认为,网络不是正常讨论、理性交流的地方,所以从来没兴趣在网上辩论争吵,因此,在我记忆中,是我第一次被踢群。 家长风波 今年8月,女儿入读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简称W&M)。9月份,美国U.S. 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照例公布了美国大学年度排名,威廉玛丽学院最新排名是40名。 这个消息,一下在W&M家长群里炸了。过去10年,威玛的排名基本保持在32名上下,去年突然掉到38名,再到今年的40名。也就是说,一个2021届(2017年入学)的本科生,考上了一所32名的学校,却毕业于一所40名的学校。 作为家长,也许认为,从投资角度,学校“贬值”了,而且高达30%。 一些家长更担心,按此趋势,明年会不会跌成TOP50? 于是,一些中国家长与威玛沟通,要求对排名下降给出说法。10月11日,威廉玛丽学院给中国家长发来一个中文邮件: 针对William & Mary排名问题,我们收到了中国家长的很多关注和询问,因此William & Mary将为中国家长特别举办一个针对性的讨论会。会议将由父母与家庭计划部门总监Mark Sikes博士主持。我们同时邀请到了Steve Hanson (校长办公室幕僚长)和Jeromy Martin博士(国际办公室主任)进行排名机制的阐述和解读。您将有机会就排名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得到解答。 其实,我对排名问题没那么关心,但这封邮件让我感到一点意外: 其一,一所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美国大学,竟然需要专门就一个第三方排名进行对话说明。 其二,中国学生只占威玛学生总数的大约5%,也没听说过美国家长向校方要说法,为什么要专门回应中国家长的焦虑? 我理解,一方面校方表达了坦诚和善意,另一方面也表现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的重视,旨在消除家长的疑虑,增进对学校的了解。 于是,我把这则信息发到了一个包括成都留学生及准留学生家长的群,并说明意在让更多潜在的申请者了解真实的W&M,了解美国大学的排名机制。没想到,很快就被拎到两个威玛家长群问罪: “这是威玛校方和威玛中国家长的对话,让外界的人进来,算哪门子事?”“孩子学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前就是我们威玛家长群的问题,不应该在外如此宣扬。” “未经校方事前同意,针对在校生家长关注的排名问题做会议说明是威玛给予中国家长的特殊待遇,也是三年与校方管理层沟通良好下的福利,所以绝不合适提供给外人………” “这一切麻烦都是教训,日后请谨记家长群内与校方沟通的敏感信息不要外传,以免媒体失控而影响深远。” “请爱护威玛,赶快消除错误和影响,避免外传任何非可控的报导。现在大家要补救这误差的后果,要避免事态扩大造成校方对华人家长的误解。” …… …… 网络争论,大约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义正辞严,是出于对学校声誉的爱护,所以我可以忽略语气态度。 而我比较好奇的是,一些家长把校方对话视为“福利”,把校方发布的信息视为机密。 尤其,作为一个从业20多年的前记者,我对这几位家长发言中的语汇感到异常耳熟:“敏感信息”,“媒体失控”,“非可控报道”、“事态扩大”,“造成误解”、“影响深远”………… 排名问题如何成为“敏感信息”? 对外传播如何造成“媒体失控”“事态扩大“? 校方因此可能对华人家长产生什么“误解”? 于是我写了一段回应: 1. 这次说明会是威玛主办的,只有威玛有权禁止校方发布内容外传,我并没有看到官方的保密提示。如果威玛明确要求,我会考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有权要求别人怎么做。 2.我没有如某位家长所称的“视频”直播(技术上也不可能)。我所称“直播”的含义,是会及时传达官方发布的重要信息。本次说明会的确是针对家长,转发skype链接,是因为我从未使用过这个软件,顺手转发,如确系说明会入口,公布给他人确有不妥(实际上,如微信群聊一样,skype语言群聊同样需要经过加群和审核,外人并不可能直接加入)。 3.威玛的说明会,旨在开诚布公与家长沟通,我希望并相信威玛作为公共机构,会正面回应关于排名的问题。并且官方及时回应家长关切,表现了威玛的坦诚和善意,有助于消除外界尤其潜在申请者的误解和疑虑。实际上,就排名问题,威玛官网已经在第一时间公开进行了说明。 4.说实话,我并不那么关心排名问题。作为威玛家长,爱护威玛的方式之一,是帮助学校扩大声望,尤其是针对潜在申请者,传播威玛的真实情况,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加入威玛。何况,即使真正对威玛有所批评,谁也无权禁止这种批评。保持独立、保持质疑、是美国大学的核心精神。 5.大家都是家长,平等、合理的讨论我可以接受。我相信那些问罪的家长是出于对学校的爱护,但如果个别家长以威玛中国代言人自居,指责和教育他人,恕我不能接受。 几分钟后,我被踢群了。 排名是非 2019年W&M迎新典礼,326年来首位女校长Katherine A…
杨安泽与《对普通人的战争》
洗脚池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杨安泽(Andrew Yang),作为美国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位华裔总统候选人(在此以前邝友良曾在1964年和1968年参选),现在对美国华人来说应该不是陌生的名字了。按照竞选的传统,他在2018年推出了《对普通人的战争》(“The War on Normal People”)这本书作为他的竞选宣言。虽然杨安泽在民主党竞选人中的排名并不靠前,这本书却引起了很大重视。我们的社区图书馆收藏了6本(目前只有两本没有借出),我们大学图书馆也有收藏。很多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在2018年(当时杨在竞选中还是无名小卒)发表了书评。虽然那些书评都只着重讨论杨的招牌政见: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缩写 UBI),但说这本书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注意应该不算过分。 杨安泽2019年2月在辛辛那提对当地居民演讲 按照竞选宣言书的套路,作者应该首先提出一个或几个严重而急迫的社会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对普通人的战争》提出的问题是自动化带来的工作机会消失和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作为熟悉高科技发展的“圈内人”,杨安泽以大量的数据和例子阐述自动化对今天工作机会的威胁。在过去几百年历史里,技术发展导致工作局势改变有很多次,但都没有引起不可解决的社会危机。今天我们不论是工作的人数还是工作的时间都比过去更多。但是,杨安泽指出, 自动化带来的变迁与过去有根本不同 。一个是这次变化的速度会非常快。以前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资本投资,所以是逐步发生的。而现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一旦技术上可行,制造有关设备的成本就会变得非常低,而很快把旧的生产方式逐出市场。另一个是这次变化不限于某个地区和某个行业,而是涉及整个工作类型。所以失去工作的人会非常多。即使因为技术发展而产生新的工作机会,也不可能弥补损失。而且新出现的工作所要求的教育程度和技能一般很高,不是被刷下来的工人通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的。还有一点是自动化的冲击对某些地区,年龄层和教育程度的人群冲击特别厉害。所以虽然全国平均的失业率仍然很低,但自动化的冲击已经是不可忽略的趋势了。 然后,杨安泽把目光转向了自动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日益加剧的收入差距 。但是和典型的民主党人不同,他的关注点不是超级富豪怎样强取豪夺或少交税,而是处在底层的那些人。在作者看来,正是这些人的处境造成了川普的当选,尽管川普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他们。在杨安泽看来,这本书的读者(生活在大城市,有高等教育背景和高收入工作的人)是生活在泡沫之中。他们对于美国小城市和乡村了解很少。所以他花了很多笔墨来描述那些“川普领地”的情况。杨安泽讨论的不是穷人的物质生活,而是贫穷的状态对于人生质量和社区的影响。他指出,如今的美国并非理想中“人人都有机会,只要肯努力”的寻梦之国。贫穷的状态会影响到人的考虑优先:生存高于冒险。所以穷人之中创业者稀少。贫穷的生活给人带来压力,因此会降低人的自律能力,往往做出错误的决定。不光自身收入,生活环境也对成功的机会有很大影响。生活在大城市圈之外,机会,信息,心态都会有很大不同。所以作为社会,我们不能把成功的责任都推给个人,简单地用“不努力”来描写不成功的人。杨安泽进一步描写了那些贫穷地区令人担忧的情形:单亲家庭成为多数,鸦片成瘾现象蔓延,男人沉迷于电子游戏中,社区凋零分裂。在杨安泽看来,这种状态延续和加剧的话,必然导致动乱甚至革命。 按照套路,此时该提出答案了。杨安泽也没让读者失望,在书的第三部分中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当然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的“白给钱”的UBI方案了。关于这个方案我以后会专文讨论。这里我只想说,看了这本书后 我认为杨安泽的UBI并不是哗众取宠或天马行空,而是建筑在审慎的思考和研究之上的 。当然这不意味着UBI是正确可行的。但至少这个思路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杨的另一个重要方案就是“社会分”(social credit)。那是一种替代货币,用来反映一个人对社会和社区的贡献,而不像金钱那样反映人的物质创造活动。社会分可以由社区或政府来发放。它可以用来换取别人的帮助,也可以用来反映一个人的成就,就像今天金钱的作用一样。“社会分”和UBI是相辅相成的。UBI满足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而社会分可以让人在商品经济之外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两者组合起来,可以在自动化造成工作消失后维持人的幸福程度。 除此之外,书中对教育,医疗和政治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综合看来,这些想法展示了杨安泽的一些基本思路。 首先,杨安泽认为由于自动化的发展和普及,我们的整个政治观念需要改变。社会组织和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以GDP为目标的物质生产,而是社会成员的福祉。所以,那些不产生GDP的社会活动如照顾家人,无酬劳的艺术创作,社区服务等,也应该得到认可和奖励。 另一方面,企业的成功不光是看其产品的商场表现,还要看它对社区和消费者生活质量的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杨安泽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已经过时,我们要接受他称之为“人道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理念。 我认为,杨安泽对于自动化带来社会转变的看法是深刻的。这一点我在以前的博文中也讨论过(见篇末附文)。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假设就是要鼓励人们多生产。而由于自动化和其它技术进步,物质短缺的现象将彻底消失。所以那个基本假设需要修改。 但是我对杨的主张还是有两点保留。第一,其实没有一种政治理论是以GDP增长为目标的。西方政治理论一直是以“幸福度”作为追求目标,虽然对幸福的理解众说纷纭。在物质贫乏时代,把GDP作为幸福度的衡量指数是自然的。这个现在可以改变,但不需要改变政治理论本身。再者,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人为社会创造价值来换取报酬。这个价值可以包括物质的创造也可以包括服务。而报酬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社会地位,名气等。不需要在商品经济外另建一个“社会分”系统。所以, 在我看来需要的变革不是挑战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把个人满足感和生命意义与“为社会创造价值”脱钩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如艺术),不管它对社会有无价值。这是个观念转变,而不是社会体制转变。其实杨安泽的UBI主张为此提供了条件。但他书中没有强调这一点。 关于杨安泽对其他问题的主张,我不想深入讨论。因为这些主张得到实施的机会非常小,即使他真的成了总统。一个社会政策的实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认为重要的不是现在的主张是什么,而是这种主张的选择反映了怎样的思路。具体到杨安泽,我认为他受意识形态的牵制很小,而更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他的主张虽然不是原创,但也不是左派或右派的主流立场,而是双方都可能接受但不会热烈支持的中间派选择。 这些主张也反映了杨安泽既看重市场机制,又不局限于市场机制的思路。 这些让我感觉到杨安泽会是一个务实,灵活的政治家,而这正是今天的美国所需要的。 但是另一方面,这本书作为施政纲领也是不足的。一方面,杨的那些主张是关于一些分别的问题,就像一个拼图中的一些碎片,没有联成整体。另一方面,这本书没有讨论怎样从众多的选项中筛选出自己的主张,而是似乎天经地义只有这一个选择。所以对于作者的决策过程的披露还是不够。 除了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外,它的风格也颇引人深思。 一方面,杨安泽自己定位于一个很接地气的人。 他在书中表达了对在贫穷中的和即将受到自动化趋势冲击的民众的关爱。这不仅是言辞,也有他多年来经营“美国创业基金”的实践。但 另一方面,他在书中又反复渲染他与精英阶层的联系 。“我富有的硅谷朋友”,“我的朋友在政府高层”之类的话反复出现,目的是用他的精英地位增强信服力。 另一个矛盾是:这本书用了尽量浅显的语言和逻辑来论证杨安泽的立场,让一般人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同时又看得出几乎每个句子都是精心雕琢过的,不是自发自然的语言。这种雕琢对于表达的有效性也许很有帮助,但另一方面也拉开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我觉得, 这种矛盾也反映了美国华人参政的尴尬之处: 因为没有先例,所以不清楚该如何自我定位,如何与其它族裔建立纽带。 这也凸显了杨安泽作为一个开创者的可贵之处。 作为竞选总统的宣言,《对普通人的战争》这本书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就是跳出了传统的“左右之争”框架之外,用理性,务实的态度去审视社会问题。正如杨安泽的口号“不是向左或向右,而是向前。”但是也应该看到,自动化带来的挑战并不是目前美国最迫切最危险的问题。作为总统,还要面临一个大得多的格局。而且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主张也不是总统的职责,或者不是总统能做到的。所以我觉得,杨安泽的想法非常可贵,但他也许更适合当一个社会学教授或专栏作家,而不是总统。但是不管怎样, 杨安泽的参与给目前严重两极化的美国政坛带来了另一个视角和另一种声音。 光凭这个,我就认为他值得我们给予关注和支持。 作者有关博文: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么?(写于2011年,链接如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Read more”直接进入) http://blog.creaders.net/u/1030/201109/92287.html – 本文来源于“洗脚池”公众号 –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为什么华人一定要去投票? 从纽约唐人街盖监狱说起
1982年的老故事1982年纽约市为了改善监狱过于拥挤的状况,权衡了各方利益以后,决定把新监狱盖在曼哈顿的唐人街。唐人街的居民们举行了多次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活动, 最大的活动一次两万人!一时间,报纸电台都认为如此声势浩大的抗议会成功地抵制市政府想盖监狱的计划。连有些市议员及委员会都动摇了。而老辣的纽约市长Edward Koch看出了华人社区的 致命弱点 :20,000人里只有400人有选票。 于是纽约市长决定硬来,并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政坛名句 “ If you don’t vote, you don’t count ” 然后无情地碾压了唐人街的民意,在唐人街盖上了新监狱。37年后, 噩梦重演从2018年起,纽约市府推动在曼哈顿华埠建摩天高楼监狱项目。社区普遍认为此举将使社区耆老、儿童,劳工阶层和居民的利益受损,更对华埠的绿地、交通和商业发展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2019年10月17日, 纽约市议会不顾一年多来唐人街华人社区的强烈反对和多次集会和示威游行,而投票通过关闭雷克岛(Rikers Island)监狱案, 其中包括在唐人街建30层高监狱。 一位姓王的社区积极人士愤愤不平地说:“这是不可理喻的事,为什么(时隔30多年)两次建监狱都在华埠选址,难道华埠是沉默的羔羊,好欺负?” 类似的故事举不胜举:比如费城唐人街1993年建监狱,火奴鲁鲁唐人街建流浪汉收容所。当时火奴鲁鲁唐人街的社区领袖长叹:“这种事, 为什么总是唐人街?” 答案无比简单: ****你不投票,别人投票,政客按大多数选民的民意办事,你的利益被牺牲。这是符合民主程序的。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投票“一个国家的少数族裔没有政治地位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事。不管你有多少个大学校长、多少诺贝尔奖得主、多少亿万富翁,都无济于事。”曾经出任美国劳工部财务总长的华裔莫天成,点出了政治融入相对于经济和文化融入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皮尤的报告显示,亚裔在学业、收入、财产等层面全面领先白人和其他族裔。然而, 华人对政治冷感,选票和政治捐款,历来都落在各个族裔之后。多少年来,华人的美国梦,限于“挣钱、买房、养孩子”的状态。华人的政治冷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最近这些年来华人移民开始大增,但是经过中国历次政治运动的华人,很多信奉”远离政治,明哲保身”, 甚至把”不参与政治”作为自己的优点去炫耀。大部分精力放在个人奋斗和经济上成功。没有时间参与,以至于华人在美国政治上是一个弱势族群。殊不知,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华人在美国解决基本的温饱和生存之后,想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和中国不同的是,一个族裔在美国的地位和未来发展前景,更多是由这个族裔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决定的,而不是由这个族裔的整体平均收入决定的。 唐人街盖监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If you don’t vote, you don’t count!不去投票,就没有人理会我们的呼声,人家就当我们根本不存在,我们就啥都不是! 投票才是硬道理!你不去投票,你就不要再指责人家对你歧视了。 你不去投票,你就没法怪罪人家不代表你的民意了。你不去投票,你就不要对那些靠选票当选的官员说三道四了,人家根本不在乎你,因为人家不是你选上去的!你不去投票,以后就不必再指责民选官员不顾华人利益了。连我们自己都对华人利益不在乎,人家为什么要在意?有一次和一名资深政界人士聊到投票选举的现状时, 他说:“在很多地区的选举经常是两党候选人势均力敌, 最后结果往往只差2-3%,甚至有时相差只有几十到一、二百票。随着更多华人移民迁入,地区人口分布变更,如果在一个选情旗鼓相当的地区华人的票数能占总票数的5%以上,你们就成了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少数。是所有民选官员、议员竞相讨好的群体。华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有了。” 这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今年选举选什么?美国不同民选官员任期更迭不同,通常双数年是选举的大年,单数年是小年。双数年常有联邦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的选举; 而单数年一般是事务性、地方上官员的选举。 地方官员和立法委员将对政府开支、公共设施建设及地税等直接关系日常生活的方面产生直接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地方官员的选举比总统选举比对个人的生活影响更直接。2019选举的重要职位包括了纳苏 郡地区检察官(Nassau County District Attorney),萨福克郡郡长(Suffolk County Executive),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New York State Supreme Court Justice),各个郡的立法委员,…
如何培养心智健康的青少年?
相约晓霜 你来过,我走过,我们是否相遇过? 也许是某一个场景,也许是某一个人,也许是某一首歌,也许是某一段文字, 曾经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动,记录下这些生命的痕迹,在岁月静静流逝的长河里,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这样活过。—晓霜 【写在前面】2019年9月8日,谢刚博士来到基督五家分享了美国60年来教育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结合她20年在美国公立学校当心理学家的工作经验,告诉家长如何培养心智健康的青少年。200多人的大堂座无虚席,谢刚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风趣幽默的语言,充满大爱的气场,让家长们深受感动和启发。晓霜有幸在现场聆听了谢刚老师这场将近三小时的主题讲座,学到很多,于是整理了讲座的“节选版”,与更多的家长分享。文末有这次讲座的视频链接,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或“Read More”观看。 谢刚博士 今天非常荣幸来到基督五家和大家交流过去60多年来心理学的一些发现和我自己工作20年来看到的一些案例。 2000年我刚开始在加州公立校区工作时很兴奋,以为自己找到了预测孩子未来成功的捷径,那就是 智商测验 。只要一个半小时,我就可以测出孩子认知能力的强项与弱项,画出漂亮的曲线图。我曾认为这是预测孩子未来成功的方法,因为从统计学上来讲,智商和学校成绩显著正相关。 一年后我就发现不对,因为很多孩子智商测验测不出问题,但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学习效果和智商分数不相符。 还有什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呢? 不怕您说我是“种族歧视”,这20年来服务于各种族裔,我发现没有任何其他族裔像我们华裔,在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上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和财力。华裔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不遗余力的付出,没有任何其他族裔可以相比! 我们的下一代先天条件好 :比如智商,一般人口中只有 2% 是gifted(智商>130)。但我们校区,22%的亚裔学生是gifted。因为湾区的中国家长是考出来的,父母没有研究生学位的都少见。 我们的孩子们也刻苦。 ****这张图片显示:高中生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亚裔学生是其他族裔的几倍 。 我们的孩子们行为问题还比其他族裔少很多。 **** 可为什么,其他族裔的孩子们因为打架斗殴或卖大麻,都被开除到另外的学校了也没看出挫败感,父母都会很镇定地坚持,“他是好孩子,只是做了不好的选择。” 而我们的孩子们,成绩低一点就垂头丧气,甚至还有不敢回家的(美国公立学校拿全A的学生比率供大家参考:初中是7%左右,高中是4% ~ 8%左右。) 我们华裔父母非常注重亲子教育方面的学习。曾经有位专家在讲座中提醒家长们“不要亲手打孩子,要准备个‘家法’,这样孩子做错了事用家法去惩罚,就不会影响到亲子关系。”有位父亲觉得很有道理,回家准备了‘家法’,告诉孩子以后家法会管教他。结果第二天发现“家法”不见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强硬的方法管教孩子是没有办法赢的, 他们比我们聪明。在当今的时代养育孩子实属不易,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心里有一个“家法”,在离开家门前学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今天这个讲座我们就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 **** 第一,青少年成长中面临的挑战? Challenges that our teenagers face 第二,哪些因素可以预测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感? What factors predict the future success and happiness? 第三,怎样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们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 How to build in such factors at…
在美国,为什么这些亚裔青少年会选择自杀?
Katherine Tong坐在教堂的长椅上,听一位父亲为他自杀的儿子念悼词。她当时想:“感谢上帝,我们一家人还好”。万万没想到的是,六个月之后,她的继子Evan Tong在他的房间用一氧化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才只有17岁。 她知道儿子很抑郁,但很快就打消了对他可能自杀的疑虑。当这个念头在她脑海里闪过的时候,她心里告诉自己:“不,他永远不会那样做。” 对于Tong家来说,就像亚裔社区的许多人一样,自杀和精神疾病仿佛离自己很远。实际上,他们从不谈论。但是,讳言沉默却让年轻人赔上了生命。根据美国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NCDCP)的死亡率数据,虽然亚裔年轻人的自杀率没有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这一数字却从2011年到2015年逐渐上升。 20-24岁 15-19岁 2015年,20至24岁亚裔美国人死亡事件当中,自杀是主要原因,占该年龄组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在所有种族中最高。社会科学专家和教育家把这个惊人数字归咎于文化污名和社会压力,始于家庭,分布于整个社会。 长期以来,亚裔美国人的年轻人一直被标签为美国教育程度最高、成就最高的群体之一。除了渴望获得学术和专业成就外,他们还因自己的身份、(被)歧视以及传统的东西方视角之间的矛盾而缺乏安全感。 同时,由于文化污名化以及亚洲家庭和社区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不足,年轻人无法寻求帮助。亚裔美国人的专家和心理健康倡导者正在尝试对亚裔社区进行自杀预防教育,并克服不愿寻求帮助的情况。心理治疗师会告诉你:“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区别。” 被撕裂的心 在2014年陷入严重忧郁并有自杀倾向之前,Eric Lu是亚裔父母心目中的典型“金童”。他考上了哈佛大学、进了医学院,准备开始前途光明的医生生涯。Eric Lu出生于台湾,三岁时与父母一起移居德州。像许多其他二代亚裔一样,他从家人那里学到了传统的亚洲价值观,这与他从学校和同龄人那里获得的美国观念相矛盾。“直到长大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尝试发展自我”,他说。他试图变得灵活,并且“学会顺应大流的心态”。一般情况下这样还都过得去,无论是与家人在一起还是在学校里跟主要是白人的同学们相处。 但他和他的父母都没有想到,这种“双重身份”有一天会让他陷入严重的抑郁,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 在哈佛医学院的第一年,他开始发展自己的“自我”:他发现了自己的激情所在——电影制作,并决定离开医学院去追求成为电影制作人的目标。他的父母大加阻拦。他们无法接受儿子放弃他已经取得的骄人的成绩、而押赌一个不稳定的事业。在Eric Lu两年的休学当过程中,一家人每天都要为他的择业吵上两三个小时的架。 Eric Lu 父母威胁要把他赶出家门、并停止经济支援。他说,“我感到非常撕裂……非常悲伤,非常生气,非常矛盾,非常压抑。”这位藤校毕业生说:“这是我唯一一次不顺从甚至反对他们。我一直很听话:我拉小提琴,SAT考高分,然后去了哈佛。我每走一步,都是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清单上的一项。” 他最终屈服于父母,并于2014年回到波士顿,继续在医学院读书。此后不久,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成绩也开始不及格,情况变得很糟。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老是在考虑从他17层公寓的阳台上跳下去。 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Eric Lu的经历代表了亚裔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普遍焦虑。美国“虎妈”Amy Chua所著的《虎妈战歌》一书,因其亚洲式的强迫性教育方式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养育方式使她的孩子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今,在虎妈走红大约七年后,年轻的亚裔仍然为了表现出色而备受精神压力。印第安纳大学最近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比较了亚裔和白人自杀前的情况,发现25岁以下亚太裔年轻人受学校因素影响的数字是白人的两倍。领导这项研究的Y. Joel Wong教授说这与「家庭完美主义」有关,即父母和孩子对学业成功寄予厚望。 很多时候,压力不仅仅来自亚裔社区,还来自外部世界。“模范少数民族”神话是亚裔尤其是二代年轻人所面对的最普遍的刻板印象之一:即亚裔被认为在其他族裔同龄人中勤奋,受过良好教育且收入丰厚的成功者,另一方面这个标签也意味着他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总是沉默、服从和软弱。 哈佛大学倡导华裔心理健康的George Qiao说,“这意味着永远不许失败,而即使成功也被看作是应该的,没有人认为值得庆祝。”他认为,模范少数民族的角色偏见会加剧紧张关系和自我怀疑,对此他深有体会。他是洛杉矶公立高中的全A学生,在那里,他的非凡成绩因为他的种族打了折扣:“上高中时,我从来都不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人们会说,哦,你又考全A?那是因为你是亚裔,天生的嘛,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大四学生Katherine Xie深有同感,她在高中时也曾经历过抑郁和自杀尝试。谢说,从她的非亚裔同龄人的观点和媒体的普遍刻画来看,她承受了很多来自外部的精神负担:「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像机器人一样」——非常聪明、非常努力,但是不懂分享甚至拥有自己的情感。 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塑造的「身份」可能是脆弱和破坏性的。一旦一个人没有在学习考试方面取得成功、或仅凭学习成绩无法在社会中创造价值,那么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就会瓦解。Y. Joel Wong说:“这对亚裔学生的破坏力超过一般的同龄美国人。”在身份迷失和刻板印象中,许多年轻的亚裔感到强烈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与社会隔离。George Qiao说:“亚裔缺乏安全感是很普遍的……有一堵墙将我与白人隔开。与此同时,我又抛弃了我本应拥有的许多(文化)遗产。” 华裔美国人歌手Larissa Lam是UTalk励志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该节目鼓励美国年轻人讨论生活问题。她说,她看到许多亚裔青少年因孤独而被情感困扰。“感到双重的压力,一面是不够美国,一面又是不够亚裔”,她说,“这种孤独、不适应或缺乏归属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深深的沉默 高中毕业前四天,Katherine Xie超剂量服药并因此被送到了医院。她已经忍受了四年的抑郁症了。她当时不知道可能的后果,“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她说,“当时我没有任何健康的方法来应对这些极端的情绪。” 她记得自己14岁时第一次告诉父母自己的内在压力。她希望他们允许她接受药物治疗,但是这个想法激怒了她的父母。“那是不真实的,克服它。” 这对中国移民告诉孩子。他们感到愤怒和失望,因为孩子无法独自应对挑战和艰辛。 一家人再也没有谈到过她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反,Katherine Xie如父母建议的那样,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在人前很好地掩饰了自己。她在学校的GPA是4.0,获得了全国奖项,并被康奈尔大学录取。但是抑郁症依然存在。她用割伤自己把情绪上的痛苦转变为身体上的痛苦,并转而依赖于几乎夺走了她生命的药片。 2016年,Katherine Xie把自己的故事发表在网络杂志《Mighty》上,文章获得了两千多个赞,亚裔年轻人纷纷留言,倾吐自己与家人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斗争。一则评论非常具有代表性:多少次当我提出需要帮助、并且有挣扎的迹象时,他们却只跟我说“你没事”。 Luke Tang 心理治疗师Sandra Yi-Lopez说:“如果从文化上讲精神疾病是不可接受的,那就非常危险。” 她说,年轻人在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通常依靠毒品和酒精来解决精神问题,“特别是在一种视饮酒为常态的文化当中,比如韩国文化”。拒绝倾听并理解孩子的精神挣扎,并不简单地是因为亲子关系疏远。相反,这是一种在亚裔美国人社区共同价值观里的根深蒂固的禁忌。 沉默是亚裔移民的一种应对机制,他们做出了很大牺牲来到美国,克服了困境,人生经验强化了他们对于隐忍的价值认可。“寻求心理健康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性格缺陷”,Katherine Xie说。 沉默的另一个原因是“面子”文化,在亚裔社区事关社会尊重。“不要把脏衣服公开乱丢”是许多亚裔孩子听过的家训,就是面子的一种。分享负面情绪和精神困扰,以及询问一位亚裔的心理健康,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会让某人没面子。 更具有破坏性的是亚洲文化里对自杀的强烈羞耻感和污名化。Katherine…
替华人办实事的议员,他击败了纽约市长!
最近纽约市长白思豪宣布退选美国总统大位,同时从自己力推的“取消纽约市特殊高中入学考试计划”作出重大让步,承认考试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解情况的朋友都知道,纽约特殊高中考试改革的方向,并不是白思豪或者其他纽约市的政要能左右的,而是由纽约州参议会决定的。击败白思豪的“取消考试”计划,有一个华人州议员居功至伟,他就是新当选的刘醇逸(John Liu)参议员。 笔者在去年11月中期选举结束后,马上指出纽约州参议会对华人的重要性,呼吁华人放下党派之争,积极跟参议会内以刘醇逸参议员为首的华裔议员及其他亚裔议员或同情亚裔的议员(包括民主党和共和党)联系,让他们了解到包括特殊高中考试改革在内的一些政策的改变会对亚裔社区产生很大伤害,以争取他们的保护。(见附文) 今年4月,刘醇逸参议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白思豪的取消特殊高中入学考试计划没有征求亚裔社区的意见,也没有考虑对他们可能造成的伤害,是一个“ 种族主义 ”的提案: https://www.chalkbeat.org/posts/ny/2019/04/04/state-sen-john-liu-calls-new- york-citys-specialized-high-school-overhaul-racist/ 6月18日,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报道:一位重要的州参议员(指刘醇逸)周二表示,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的有争议的取消入学考试计划(该考试决定纽约特殊高中的入学资格)今年不会通过。 “本届参议会有许多重要事情要做,”负责纽约市教育的委员会主席刘醇逸(D-Queens)的发言人Heather Stewart表示,“特殊高中招生计划改革不包括在内。” 没有参议院的支持,白思豪和市政厅的计划就不可能成为法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https://nypost.com/2019/06/18/state-senate-wont-back-de-blasio-plan-to- overhaul-high-school-admissions/ 可以说,身居要位的刘醇逸参议员聆听了亚裔的声音,凭一己之力,从纽约和美国的长远利益出发,击退了白思豪的极端计划,保护了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的切身利益。 他 是其他华人政客学习的榜样。 笔者最后希望华人朋友们意识到,作为极少数族裔,在美国政治中,避免极左极右化,追求政治平衡,以及利用博弈技巧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附文: 政治失衡对美国华人的影响,从纽约州参议会选举说起 殷余民 写于2018年11月13日 2018年11月6日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除了国会(即联邦参众两院)选举,州议会的选举也至关重要,关系到各个州的政治生态。尤其是州参议会,由于其特殊地位,即使在深蓝或者深红州,选民也能通过它,来维系两党的政治平衡。 传统上,州众议会直接反映两党的实力分布,而参议会更体现两党合作,避免政治失衡。在华人集聚的纽约州,就曾经是这样的典范。纽约是一个深蓝州,即民主党势力远大于共和党,在众议会150个席位中民主党占据107席,共和党43席,这反映了两党实力对比。 在2018中期选举之前,共和党以32-31的微弱多数控制纽约州参议会。民主党在2016年选举中赢得了32-31的多数席位,但立场温和的民主党参议员费尔德(Felder)和独立民主党团(IDC)的八名成员与共和党结盟,让共和党控制了参议会。IDC于2018年4月解散,其成员重新加入民主党主流,但费尔德继续与共和党结盟,使共和党获得有效的一席多数。 纽约州参议会 (Matthew Cavanaugh/Getty Images) 纽约州所有63个参议会席位都在2018年举行了选举,在9月13日的民主党初选中,较为激进的民主党挑战者击败了8名前IDC成员中的6名。民主党在11月6日的两党对决中赢得39个席位(不算费尔德参议员那一席),以绝对优势打败共和党,自2010年以来首次在纽约州参议会成为多数党。自此,从州长到议会,民主党全面控制纽约政坛。这无疑是政治立场相对温和中立的华人社区不希望看到的政治失衡。 政治失衡对华人利益影响深远 可以预见,这次中期选举之后,民主党在纽约全面掌权,以前被IDC和共和党联手阻挠的民主党多项政策,很快会拿到州议会进行讨论和通过,比如保护堕胎法、投票改革、儿童受害人法案、竞选资金改革法等,更加关键的还有税法、医保、房客保护等对华人有直接影响的政策。其中一些政策对纽约州整体是有利的,但有一些政策也许会牺牲华人的利益,华人最关心的特殊高中考试入学考试(SHSAT)改革就在此列。 来自曼哈顿的民主党参议员克鲁格(Krueger)对《纽约邮报》表示,新的州参议会将扩大市长对学校的控制,纽约市长白思豪会赢得更大的主动权。 纽约州众议会共和党发言人福莱瑟(Fraser)对此表示,未来的特殊高中考试会按照白思豪的思路变化。“白思豪是特殊高中入学考试的最强烈的反对者,” 他说,“既然民主党全面控制州议会了,那他要求取消这个考试就完全有可能了。” 对此,笔者认为纽约华人应该去做以下两点,以保护自身利益: 加强与州议会内以刘醇逸参议员为首的华裔议员及其他亚裔议员或同情亚裔的议员(包括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联系,让他们了解到包括特殊高中考试改革在内的一些政策的改变会对亚裔社区产生很大伤害,以争取他们的保护; 保持与立场相对温和的民主党州长库默(Cuomo)的联系,以期在州议会推出对华人不利法案时,州长能从纽约的长远利益考虑,行使关键的否决权。 结语: 2018中期选举民主党赢下众议院,共和党保住参议院,在联邦这一级取得一定的政治平衡,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在州一级,蓝州变得更蓝(如加州、纽约),红州变得更红(如俄亥俄),政治进一步失衡,这不是我们华人希望看到的。尤其在华人集聚的加州和纽约,政治失衡对我们这样的少数族裔绝非幸事。 华人应该意识到我们无力改变这样的政治现实,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能押宝某一党,而是积极参加到两党政治中去,并且相互团结;而不是以党派划线,相互攻击,进一步削弱我们本已不强的政治实力。我们华人团结起来,致力于加强两党之间的沟通,尽力推动美国政治平衡,也是对我们所在的州以及整个国家的贡献。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临时残疾人回国“历险”记
最近看到了微信里别的朋友正在读的一篇文章《中国人民的生活便捷程度是不是世界第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查看),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不久前的经历,觉得分享一下,也许不无益处。 今年暑假我回了趟国,最主要的目的是参加医学院入学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孰料好事多磨,回国两周前出去徒步时摔断了腓骨,满腿青紫不说,脚踝肿得比腿肚子都粗,一动就痛得呲牙咧嘴。医生说六到八周不能承重,给了只巨大的靴子,两根拐杖,开启了俺滴残疾人生涯。 真瘸了才深刻体会到残疾人士的不易。小小的两三级台阶就能把我挡在门外。医院里沉重的防火门,没人帮忙时要累出一身汗才能推开进去。这还是在美国,各项帮助残疾人的措施比较完善,加上儿子放暑假在家可以专职开车送我,我居然还坚持着上了两个星期的班。其间询问骨科医生是否可以长途旅行,他大概是可怜我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张罗回中国的诚意,勉强点了头。 回京前和在北京的妹妹联系,让她帮我买个knee scooter(膝盖滑板车),这样我到家后下了飞机就多少可以走动走动了。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一早我跃跃欲试地想出门去看看祖国新面貌。一出楼门就意识到这路不好走😬,小区里的人行道又窄又坑坑洼洼,见缝插针混乱无序地停放的私家车侵占了部分路面,时常出入的车辆更是需要行人具备闪展腾挪的能力。出了小区后地砖镶嵌的人行道更加凹凸不平,knee scooter进入越野模式,差点没把我的伤腿再次颠断。 商场也缺乏残疾人可使用的斜坡,路上还有些莫名其妙的小障碍,比如百货店前修了几根两尺高半尺粗的圆柱子,不多不少刚好把我的小车挡在外面,不知原意是起啥作用?让我顿时疑窦丛生觉得是成心跟我作对😡。工商银行门口倒是修了条轮椅通道,可是现在停满了共享单车。转了一小圈儿我就知难而退了。多次听家人电话里描述的大商场外观可谓高端大气,然而对腿脚不便的人真的很不友好。 从新泽西回来的同学建议当晚让孩子们在京见一面联络一下感情,于是约好晩上八点半在某高大上广场见面。同学朋友好久没见,相谈甚欢,孩子们都年纪相仿,不一会儿也热络了起来。 九点半左右旁边的商场关门了,我才意识到这个在商场三楼的星巴克附近没有直电梯!这下可惨了,我得怎么才能下楼去呢?附近的保安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建议我用超市已经停下来的平面斜电梯。我过去一看腿都吓软了 这30多度的斜坡对我来说还是陡了点儿啊。可是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去了。没想到一上去就不由自主地往下滑,刹车都不管用。俩孩子都吓傻了,女儿急得泪汪汪的。幸亏旁边两位好心人,一位男士帮我向上推住knee scooter,另外一位女士扶着我防止我往下出溜。短短的两层楼,我哆哆嗦嗦走了十几分钟才慢慢走下来。左边的好腿都走僵了。真的是汗透衣背,一半儿是累的一半儿是吓的😱,再次衷心感谢那两位不知名的好心人🙏🏻。 有了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我琢磨着还是老实点儿窝在家里,别到处蹓跶给社会添乱人民添堵了吧。但是周末的校友聚会那是不能不去的💪🏻,毕竟我们那是国内一流的医科院校,对老弱病残该多点同情照顾吧。 (此处请自行脑补一个“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表情包) 聚会所在的会议厅在一座五层小楼的第三层,门口并无残疾人通道,要进楼门需走上小小三级楼梯。幸亏我没瘸时还算身轻体健,这三级楼梯靠着单脚跳就上去了。楼內设施比我们当年那绝对是好了很多,真的可以说是集餐饮会议娱乐为一体了。美中不足是厕所,整个楼里只有五层有一间标有残疾人使用、可以坐下的马桶,而且宝相庄严地修在三层大理石台阶之上,大概暗示这儿残疾人地位比较高?反正让我又滋生出了那个"成心跟我作对"的念头😈。 中午聚餐完毕,同学们在校园里漫步,摄影留念。平心而论,毕业后这二十五年来母校变化还是很大的,可惜大多数楼没有无障碍通道,所以我只能站在四号楼外比比剪刀手算作签到了✌🏻。 下午大部分同学转战西北郊的宾馆继续嗨。像我这种远道而来的自然不能落下,坐着同学的车一起来到聚会地点。这里据百度说是“距京城市区和奥运村最近的五星级综合型国际酒店。集大型水上娱乐、温泉理疗、观光旅游、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绿色休闲旅游圣地。”宾馆看上去的确很气派,然而显然也没有周到地为残疾人考虑过。感谢我的老同学们陪我到处寻找我可以走的路,实在没辙了不得不搀着我上下台阶,搬运小车。晚上入住宾馆,看到浴缸边上有扶栏,正在窃喜可以冲个凉了,不料伸手一碰,那金属扶手悠悠地掉了一半儿。。。吓得我赶紧把它摁了回去。 至此我就彻底老实了,再也没动过出门观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奢念。在妹妹家里上淘宝剁剁手,站在窗前欣赏一下雾里看花的朦胧景致,偶尔派小外甥女下楼去取取快递,生活倒也岁月静好便捷安适。 说来惭愧,以前没受伤,靠着健全的腿脚纵横阡陌狼奔豕突的时候,几乎没有想过我们的街道和公共场所对残疾人竟然如此恶意满满。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设计,让我怀疑建造者是不是脑残。。。(脑残算不算残疾?🤔)回想一下,北京的街道上商店里的确见不到什么盲人或者腿脚不便的人。这些人出趟门儿真的太不容易了,基本上就像《便捷程度》一文中所说,寸步难行,寸步难行,寸步难行!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应该有余力关心一下弱势群体,改善残疾人的出行状况了。以下《便捷程度》一文作者雷斯林(raistlin2017 )说的这段话,道出了我的心声: 一个社会,当然可以鼓吹优胜劣汰,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鼓吹不要帮助弱者。 但事实上人类发展至今靠的不是这个,人类发展至今恰恰靠的是相互协作,帮助弱者,不放弃残疾的同伴,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对待弱者的态度,也是衡量文明的标志。 最后希望我们的城市可以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可以更方便,真真正正,对所有人而言的方便。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美国华人遭遇仇外主义抹黑,日裔出来说话了
我们在前文(一道加了排华调料的大菜)中讲到:今年夏天,美国俄亥俄州议会通过一个HB6法案,救济本州两个濒临倒闭的核电站。为了保住这两个电站,州政府计划向本州的每个电力用户每月征收一定的费用于补贴让它们继续运行,每年补贴总数高达1.5亿美元。 该法案于7月23日在俄亥俄州众议院以51票支持,38票反对通过。 法案通过后,一个名为Ohioans Against Corporate Bailouts的组织领头反对这项法案,他们申请在明年大选中对这项法案进行全民公投,但必须在今年10月21日前征集到26.5万本州选民的签名才能促成全民公投。 支持这个法案的领头组织叫做Ohioans for Energy Security(OFES),为了阻挡针对该法案的公投,8月底开始抛出上面这个”中国入侵俄州电网”的电视广告(截图),想在中美贸易战的氛围下来煽动选民的排华情绪,阻止他们在全民公投的提议上签名。 不仅投放电视广告,他们还向选民家里邮寄类似下图的明信片来劝阻他们不要签名。明信片的正面是中国的五星红旗,背面则是一片漆黑的地狱背景,上面印着一些吓人的字句让人不要在就HB6法案进行公投的提议上签名。 很多华人看到这个广告和明信片,非常气愤,但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一个日裔公民组织(JACL,介绍见文末)注意到这个对华人的仇外主义抹黑之后,马上发声,9月中旬开始联系华人组织,提醒大家关注。他们在当地的主席Kaz Sato老人于10月初给主流报纸Cincinnati Enquirer(辛辛那提询问报)写信抗议,从日裔的历史教训出发,警告美国大众仇外主义的危险,全文如下(中英文): 作为JACL辛辛那提分会的主席,我对俄亥俄州HB6法案支持方推出的电视广告和其他宣传活动感到非常不安和愤怒。我不赞成也不反对HB6法案,也不反对废除HB6法案的(公投)运动。但是我反对使用种族主义和仇外的语言和图片,谎称中国正试图控制俄亥俄州的电网。辛辛那提询问报,俄亥俄州公共电台(NPR)都指出,这是完全错误的。然而,这些广告和传单继续毫无根据地告诉我们,中国政府正在推行这一“险恶伎俩”。 这让我想起了198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所面临的困境,当时克莱斯勒董事长李雅科卡声称日本汽车公司是罪魁祸首。日本汽车制造商受到了指责,一些日本品牌的汽车在街上被砸烂。它导致了(一些美国人)对日裔和任何看起来像日裔的美国人的攻击。1982年5月,华裔美国人陈果仁参加婚礼前的单身派对,在底特律一家酒吧遭到种族主义者的袭击,并被杀害。 我相信宪法第一修正案和言论自由。然而,这些谎言和对中国和华人的无端攻击应该引起美国公众的严重关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要靠仇外主义来赢得选票? As a member and the president of Cincinnati Chapter Japanese American Citizens League, I am extremely disturbed and offended by the television ads and other propaganda activities put forth by the groups supporting Ohio HB 6. I am…
惊心动魄3小时!S.386再次止步于美国参议院
2019年10月17日下午1点30分,犹他州参议员Mike Lee带着S.386再次闯关参议院。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德宾(Dick Durbin)挺身而出,投下反对的一票,阻止了法案通过,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法案(附)。 从参议院到国会,源媒体记者跟随Mike Lee的脚步经历了这惊心动魄的3个小时。 **** 17日早,源媒体记者收到Mike Lee可能闯关参议院,大批印度裔支持者在Hart Senator Building集结的消息后立刻出发赶往现场。 早10点,记者到达Hart Senator Building时已有大批法案支持者在大厅集结。到场的印度裔支持者均西装革履,仪态整齐。 法案支持者集结 摄影:源媒体记者 11点10分,犹他州参议员Mike Lee现身一楼大厅发表演讲,并表示自己对推动S.386通过参议院信心十足。众多法案支持者将他围在中间,成众星捧月之势。 Mike Lee讲话 摄影:源媒体记者 期间,Mike Lee的讲话不时引发支持者阵阵掌声,场面十分壮观。 讲话结束后,在场数百位印度裔法案支持者出发前往国会山,等候下午的参议院会议。记者观察到,印度裔支持者在现场的活动十分有组织,带领人、指引方向、答疑解惑分工十分明确。 可惜的是, 今天在现场法案反对者到场不足30人,难以和法案支持者的声势抗衡。 *即便如此,由伊朗裔和华裔为主的反对小组在Morrison Public Affairs Group的Paul Donnelly先生带领下先后拜访了Dick Durbin 、Kamala Harris等一众参议院办公室,抓紧最后的机会告诉参议员们: *S.386是争议法案,若通过将损害美国的利益,我们请求公开听证。 * 请站起来反对S.386! *** 中午12点40分,记者跟随反对小组从Hart Senator Building走地下通道进入国会大厦,在现场等待下午1点的参议院会议。 记者到达时,国会大厦Senate Gallery的走廊里早已挤满了抢先一步赶来排队入场的印度裔法案支持者。20人的反对者小组只得来到走廊的尽头排在队尾,等待进Senate Gallery。 看着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笔者在现场真实的感受到了法案一旦通过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大量积压的印度裔绿卡申请人会优先用掉此后几年的绿卡名额,从而让华人和其他国籍的绿卡申请者面临遥遥无期的等待。 * * 由于大批印度 裔法案支持者占领会场,直到参议员Dick Durbin发声阻止S.386之时反对者小组都没能进入会议室,只能在外边排队边用手机看直播。 但是,好在参议员Dick Durbin站出来了!只要有一位议员反对,S.386法案今天就不能通过。反对S.386行动至少在今天胜利了!感谢参议员Durbin! 附: 反对S.386法案的参议员德宾提改革方案大幅增加绿卡 2019年10月16日,参议员Dick…
美国人的批判性思维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说起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很多人首先会重点关注“批判”二字,按中文字面觉得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挑错,找出别人说、写、做的不对的地方。这种想法并不准确,当然这种误解也是因为中文翻译的问题,中文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准确的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即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或对待学术的一种态度。 1. 批判性思维发展史 批判性思维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讨论方式,即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采用对话讨论和启发的教育方式,通过激励学生向对方提问,然后辩论,逐渐发现和揭露对方在回答当中的矛盾之处以及推理的缺陷,从而引发双方更为深入的一个思考。 苏格拉底问答法是逻辑推理和思辨的过程,它要求对概念的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者说去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即使对方是名人或权威,都不应该去全盘接受、盲目跟随,而是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 在这之后,杜威提出了新的概念 — 反思性思维,主张大胆的质疑,谨慎断言。 当听到一个新观点,无论对方身份如何,都需谨慎对待。在做出判断之前,做主动的、充分的、持续的理性研究。延迟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立即对于某一个观点给出武断的赞成或反对。 为了进一步阐明批判性思维定义,46名批判性思维专家组成了国际小组来进行合作研究,并且在1990年时候发表了相关报告。 报告指出,批判性思维主要分为认知技能和思维倾向。 2.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最新定义,有以下两种。 1)The objec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n issue in order to form a judgment (from Oxford) 这个定义来源于牛津词典,理解为对于问题的客观分析和评估之后再形成一个判断。 2)The mental process of actively and skillfully conceptualizing,applying,analyzing,synthesizing,and evaluating information to reach an answer or conclusion (from Webster) 这个定义来源于韦伯词典,理解为主动并有能力的概念化,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信息来得出答案或者结论的一个思维过程。 其中重复出现的分析、评估则是批判性思维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批判性思维是目前美国CCSS标准最看重的三大能力之一。CCSS是Common…
“每人每月发1000美元”,杨安泽让馅饼从天而降?
当一位总统竞选人提出,每个月给每个成年人无条件发1000美元,你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还是切实可行的施政纲领? 美国2020年大选参选人杨安泽试图向人们证明,这样的想法并非是“痴人说梦”。 “今晚,我要做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9月13日,在人数缩减至10人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第三场全国辩论开场陈词中,民调排名第六的杨安泽发出了他的“大招”——“我要给10个美国家庭每月发1000美元,如果你正在看这场辩论,你认为你可以比任何政治家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请去(我的竞选网站)Yang2020.com(提交申请)。” 话音刚落,位于辩论舞台最远端的明尼苏达州参议员艾米·克洛布彻(Amy Klobuchar)就 “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下一位发言的南本德市市长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更是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接话。 “我承认,这是个‘原创’的想法。” 他的话引来场上场下一片哄笑。 杨安泽宣布将向10个试点家庭“发钱”的最新消息在72小时内就收到了令人惊讶的反馈,据他自己宣称,仅在短短一个周末,已有超过50万人报名,并吸引了100万的新捐款,而且这些数字中超过90%都来自此前并不了解他的人。 不过,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对他却“冷眼以待”。《纽约时报》的专家团队在辩论后对所有竞选人的评分中给了杨安泽最低的3.4分(10分满分),并称当他需要让更多选民认真对待他时,他的“发钱计划”看上去太像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 对于杨安泽的旗舰竞选纲领“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UBI)——即无条件向所有美国成年公民每月发放1000美元的竞选政策,大多数专家和民众似乎仍持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人称这是“对资本主义的侮辱”。面对这些批评声,杨安泽则坚持认为,自动化将导致大规模失业,政府必须行动起来,以发放全民基本收入的方式,来缓和这样一场“革命”必然会带来的阵痛。 UBI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政策?杨安泽到底是一个 “痴人说梦”的政治外行,还是一个严肃认真,想要为美国社会提供“方案”的问题解决者?或者更简单的提问是:“发钱”,真的可以解决美国的问题吗? 杨安泽参加竞选活动 中产的危机 居住在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戈夫斯敦镇的法西一家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们的储藏室里有一棵高达六米的圣诞树,客厅里摆放着一台漂亮的电视机。这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渴望每天晚上都有丰富的食物可以摆上餐桌,他们说,1000美元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很多。 查克·法西(Chuck Fassi)是家里的男主人,曾在当地一家企业担任技师的工作长达30多年。2017年8月,他意外地失业了。 在巨大的失望和压力之下,查克一度有自杀的倾向,家人将他送到医院,他被诊断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不得不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无法照顾我的家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查克说道。“我对自己的生活再也无法控制,我觉得生活不再有意义。” 当他从医院回家时,原本应该庆祝女儿考进大学的一家人却因要支付高昂的学费而陷入了焦虑。 母亲朱迪·法西(Jodie Fassi)在怀上女儿嘉奈尔(Janelle Fassi)时,辞去了每小时10美元的清洁工作。如今,随着丈夫的失业,女儿上大学,为了支付家庭的生活开支。她不得不重拾旧业并开始加班。 每晚10点,朱迪会在一家圣诞树店整理货架直到次日早上7点。然后从上午8点到下午2点给别人打扫房屋。之后,疲惫不堪的她回到家,匆匆睡上几个小时,和丈夫共进晚餐,再去睡一会,然后回到圣诞树店继续加班。 2018年夏天,女儿嘉奈尔在听到杨安泽竞选政策的新闻后,她为父母提交了接受UBI试点的申请。彼时,杨安泽正在寻找一些“试点”家庭,自掏腰包向他们每月发放1000美金,以实践其竞选的主要政策。 在申请邮件中,嘉奈尔描述了她的家人为维持所谓“中产阶级”生活而忍受的一切。“我们把车卖掉了,甚至考虑把房子也卖掉,我觉得我变得越来越不快乐,我不能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一个正常的大学生活。”嘉奈尔说道。“我也想让父亲重新振作起来,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打电话给我,说他感到内疚,因为妈妈整天都在工作。” 那一年的圣诞节,法西一家收到了杨安泽送来的“圣诞礼物”——他们一家被选为首个UBI试点家庭。家人决定用这笔钱支付女儿的学费。之后,父亲查克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逐渐从失业情绪中走出来。虽然一家人的财务状况仍然紧张,不过好歹他们保住了自己的房子。 法西一家表示,UBI所带来的额外收入对于像他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意义是巨大的。 “我的团队认为法西一家有着一个非常典型的与许多美国人相关的故事,很多努力工作的家庭和他们都有着一样的挣扎。”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杨安泽如此解释选择法西一家作为首个试点家庭的原因。 而杨安泽真正的计划,远不止帮助法西一家,或是试点计划扩大后的10个家庭而已——他的最终目标是向美国3.2亿人口中近80%的成年人无条件地每人每月发放1000美金。 对于这个“异想天开”的政策——外界有着巨大的怀疑。在他的竞选网站上,他解释道,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担心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十年,三分之一的美国工人可能会失去工作,而每个月给每个成年人的1000美元可以减轻人们受到的冲击并帮助他们开展新的职业,最终改善所有美国人的身心健康而非走向恶化的方向。 一些保守派和自由主义人士对此嗤之以鼻。前者认为这一想法“成本太高”并且会阻碍人们的工作动机,后者则认为支付这一开销势必要加税,这会对穷人带来更大的负担。不过《大西洋》杂志近日的一篇报道则指出了更关键的问题: 杨安泽的担忧,到底有没有道理? ** __ 杨安泽和法西一家 川普当选的教训 “笨蛋,问题是经济!” 1992年,克林顿与老布什竞选美国总统时说的这句标志性口号,令人印象深刻,最终克林顿将共和党统治了12年的白宫“抢”到了手。 2016年,对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川普出人意料的当选,民主党内部一些人至今仍认为,他只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民粹主义、种族主义、俄罗斯黑客和人们对希拉里的厌恶而结合产生出了一场“完美风暴”。 杨安泽则给出了一个更简单的解释。 “我是一个喜欢数字的家伙,”他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这么说道,“数字讲述了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故事,川普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总统,是因为在过去15年间,主要由于自动化技术(而非全球化),我们在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星州、密苏里州、密歇根州这些摇摆州失去了400万个制造业岗位。而这些州全部投票支持了川普。” 在2019年出版的讲述其竞选理念的《对普通人的战争》一书中,杨安泽对美国社会发出警告:“种族和身份的冲突”将因着“自动化驱动的经济”而增长。”他举了一个例子——2017年在夏洛茨维尔爆发的种族冲突,背后部分原因是经济的问题。那名驾车撞死一名年轻女子的肇事者正是来自俄亥俄州经济不景气的地区。 “如果你去查看选民的数据,就会发现一个地区中制造机器人的集中度越高,该地区对川普的投票就越多。”杨安泽认为,川普只是自动化带来的第一场“灾难”。在未来几年中,自动驾驶的汽车将取代卡车司机,类似的技术将取代“零售业、呼叫中心、快餐、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美国最普遍的工作领域中的普通工作者。他预测,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社会将面临骚乱——如果不是革命的话。 一些经济学家也同意, 自动化比全球化更值得警惕。 **2016年,时任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他的告别演讲时曾警告说:“下一波经济危机不会来自海外。它将来自无情的自动化步伐,它将使许多中产阶级正在从事的工作失去意义。” 在他离职前,由白宫召集的一群顶尖经济学家完成的一份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特别报告中预测,由于自主技术的不断进步,83%的每小时工资低于20美元的工作将在不久的将来被自动化替代,而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将消除美国220至310万个驾驶工作岗位。 近日,一部由奥巴马投资,讲述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环境下美国传统汽车制造业工人艰辛挣扎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片中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细节:公司的高管在向董事长汇报时表示,由于嫌工人“太慢”,计划在不久的将来用更有效率的机器人取而代之。 纪录片的结尾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成百上千摩肩接踵的中国和美国工人正走出工厂,底下的字幕写道:到2030年,自动化将令全球三亿七千五百万人需要寻找全新种类的工作。 “自动化的问题是很真实的。我身边有很多朋友的经历都和这部纪录片里的人差不多。所有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并非是企业主个人的错,而是系统性追逐利润的结果。工业化4.0使得制造业本身不再有多少利润增长的空间。。。整个社会将多余出很多劳动力和闲暇时间。随之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原来的中产阶级变成了低收入阶级。”美国中西部华商会执行会长陈辽瑞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来自贫寒的亚裔移民家庭,他成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
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叫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今年43岁。他颠覆了美国教育,成了数学教父,让数学老师不用再讲课,比尔·盖茨都捧着他。 他成功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封面,但是他却拒绝了10亿美元! 这家伙贫寒出身,家里很穷,父母是孟加拉和印度到美国的移民。但他却是个天才,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四年读完了数学计算机科学,拿了两个本科学位,后来还拿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 无意中成为数学教父 故事是这么开始的。 萨尔曼·可汗有个小侄女叫纳迪亚,2004年她在新奥尔良上七年级,数学成绩一直不好,要求可汗给她辅导。对于当时28岁的可汗来说,数学是他的强项,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之一就是数学。 可汗和纳迪亚不在同一个城市,可汗通过互联网教纳迪亚学数学,讲得生动有趣,概念清晰,纳迪亚的数学成绩提高神速。 很快,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也让可汗给孩子辅导数学。经过可汗辅导的孩子,数学成绩都直线上升。 可汗想,这样辅导效率太低,不如做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让大家免费观看。结果回到家他就躲进衣帽间里,把自己关起来,拿摄像头开始录制视频。 他的视频非常生动,能在十分钟内把一个数学概念讲完,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他把自己关在衣帽间录制了一年的视频,从小学数学,到高中的微积分,再到大学的高等数学,统统讲了个遍,共计4800个视频。 这些视频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点击率接近5亿,共有4800万人观看。 精通计算机的可汗还设计了一款软件,用于跟踪学习者的进度,还可以评估学习效果。 在美国,有2万多所学校,上数学课时老师已经不再讲课,让学生观看可汗的视频,老师只负责答疑。 就这样,他一个人凭借一根网线颠覆了美国的传统教育,掀起了一场革命,他俨然成为美国数学教父。 可汗还是一名计算机极客,他写了数据挖掘程序,搭建了网站,叫“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他把视频放到他的免费网站上,让孩子们像打游戏一样学习数学。 可汗学院的月访问量达到了500万人次!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网站,月均访问量也不过150万人次。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生、高中数学教师丹·迈耶说:“如果你在美国教数学,你就不可能没听说过萨尔曼·可汗。” 拒绝10亿美元 可汗的视频获得成功后,很多风险投资机构找到他,希望注资成立公司,将视频收费,可汗可以立马成为坐拥10美元的富豪!但是,他却拒绝了,他宁愿做一个中产阶级,只接受别人的捐助,也绝不收费。他说:我就是要做免费教育,一旦收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不就看不起了吗?我想象不到我的生命中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比我现在活得更有意义。 对可汗来说,他的人生价值 = 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 他所获得的收入,这个比值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 2012年,可汗成功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福布斯》撰文称这是一个1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而当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苹果公司,也不过才1万亿美元。 但是,可汗偏偏就拒绝了(这个商业机会),他就是要免费! 比尔 ·盖茨是他的狂热粉丝 可汗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的宠儿,受到许多科技领袖的热捧。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美国的数学教育有多糟,而数学水平的高低对于美国的未来又有多重要。在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结果中,美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排名全球第52位。 2011年3月,可汗在加州举行的TED大会上发表演讲。 演讲结束,全体听众起立鼓掌。比尔·盖茨还当场上台,和可汗讨论他的教学项目。 盖茨可谓是可汗最狂热的粉丝之一。他曾经花费很多时间教3个孩子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可孩子们总是听得懵懵懂懂。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荐了可汗的网站。没想到,那些他怎么也解释不清的知识点,可汗通过短短12分钟的视频,就让孩子融会贯通。盖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后来,他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可汗,邀请可汗到微软公司面谈,并通过基金会向可汗捐款150万美元。“我认为,萨尔曼·可汗是一个尽一切所能利用技术让更多人学到知识的先锋,”盖茨说,“这是一场革命的开始。” 谷歌注资200万美元 谷歌也是可汗学院的支持者。2010年9月,谷歌发起“十项目”竞赛,为5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组织提供总额1000万美元的奖励。可汗学院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赢得200万美元注资。 美国最成功的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及其妻子安是可汗学院最早的资助者。2010年春,可汗从在线支付平台发来的邮件得知,有人给他的账户注入了1万美元,捐款人是安·杜尔。 他写信致谢,称这是他迄今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并表示如果可汗学院有校园,他乐意将第一座教学楼以安的名字命名。 安不相信区区1万美元竟然是最大一笔捐款,旋即又慷慨地掏出一张10万美元支票,坚持要给可汗发工资。此后,她成为可汗学院的“啦啦队长”,并且经常拜访可汗的办公室,“有时甚至会带来蛋糕”。 有了资金支持,可汗立即开始憋了很久的事:拓展教学科目、将课程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大批各领域专家的助力下,如今,可汗学院的课程包括历史,健康护理,医学,财经,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美国公民教育,艺术史,经济学,音乐,计算编程。 可汗学院 《中文房间》教学视频 2013年,可汗学院发布了西班牙语版本,随后发布葡萄牙语、法语、土耳其语版本。目前,来自不同国家、有不同语言背景的志愿者已参与可汗学院课程的翻译,这些在线课程将有望被翻译成的语言包括:汉语,德语,西班牙语,捷克语、印尼语、意大利语,斯瓦西里语,挪威语,波兰语,俄语,土耳其语,葡萄牙语,保加利亚语,希腊语,乌克兰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 可汗学院《薛定谔的猫》教学视频 福泽他人的可汗功成名就,但天才总有奇葩的一面。可汗在哈佛读书期间遇到了如今的妻子Umaima Marvi,两人育有一个9岁的儿子和7岁的女儿。 儿女双全的人生大赢家,今天依然到处忙着演讲,但很多次,还没有回答完粉丝的问题就要赶忙离场:我得回家带孩子…… 随后留下惊诧的众人扬长而去。 可汗的理念很简单:我是视频背后的老师,也是一个爸爸,我的孩子和全世界的孩子一样,应该得到好的教育和陪伴。 对了,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或“Read More”直接进入网站)对全球网友免费开放,全程无任何广告,界面美观简洁,坚决以不盈利为目的。中文版已上线,请搜可汗学院。 他,是这个世界上最牛的老师! – 本文来源于“丑人多读书”公众号…
巾帼不让须眉!80后华一代女律师胜选北卡三角区市议员
2019年10月8日晚上10点23分,北卡三角区凯瑞(Cary, NC)D区市议员选票统计完毕,并通过媒体发布:华裔参选人刘广亚律师以57.5%的成绩击败现任议员肯·乔治(Ken George),最终赢得了3508票,成为凯瑞市历史上第一位华人议员。 美国华人联合会(UCA)会长薛海培、伊州分会会长陈健等代表UCA在凯瑞市亲历激动人心的助选现场,他们热诚祝贺第一代华人新移民刘广亚女士胜选:在一个比较保守的城市,挑战现任市议会多年的老牌白人议员,冲破重重阻力,得到了华人社区的大力和全面的支持,不仅第一次挑战马到成功,成为北卡州第二位华裔民选官员,而且以领先对手21个百分点的骄人成绩,击败对手,在北卡华人社区引发热烈反响,也引起当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当地时政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意味着北卡州一个有标志性的选举政治的转折点。 我们热烈祝贺北卡华人社区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迈出又一重大脚步!也鼓励全体各地华人社区积极和理性参政议政,回馈社会,培育下一代领袖。华人社区大有可为! “我们赢了!很高兴成为凯瑞的市议员。感谢所有的志愿者!我们创造了历史!”此刻,在西凯瑞的Mellow Mushroom餐厅(上图),刘广亚这样宣布。她和从一大早开始就与值守在9个投票站的志愿者们,庆祝这场胜利。大家恭喜刘广亚,也恭喜自己。接近4个月的竞选战役,漫长而艰苦——都值了! 庆祝会上的娘子军 两年前成功参选,担任北卡教堂山市议员的北卡大学副教授顾泓彬女士(上图右),也赶来祝贺刘广亚。两位创造华人参政历史的华人女性,激动地拥抱着。经历过同样的艰辛,收获了同样的胜利,在她们相拥的瞬间,百感交集化成喜悦的泪水。 她们是北卡华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华人族群成长的拓荒者,“60后”顾泓彬(上图右二)实现了参选史上零的突破。刘广亚又将战果扩大到另一城市,并将参政年龄刷新到“80后”。一直力挺刘广亚的北卡州参议员威利·尼克尔(Wiley Nickel)(下图右一)早早来到这家餐厅。去年的10月6日,他就在这家餐厅举行胜选庆祝会。见证那个胜利夜晚的林东、黄莉清、柯秀亭等,也来到刘广亚的庆祝会上。 “Ya Liu!Ya Liu!”专程从华盛顿DC赶来的UCA会长薛海培先生(上图左一)兴奋地高呼着,“北卡震撼了,凯瑞震撼了!”他为北卡凯瑞产生第一位华人议员欢欣祝贺。 晚上9时30分左右,实时统计的选票显示定局,刘广亚正式宣布自己成功当选。她由衷感谢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将扫街拜票、插宣传牌、为聚会准备食物、帮助润色文稿等作出不同贡献的志愿者们,一一请上前来。 不遗余力支持刘广亚的华联董事长姚承伟为新一代年轻华人步入美国政坛由衷自豪。自始至终身体力行为她谋划、扫街、站台的资深侨领、北卡州立大学教授曾昭邦,和他的夫人马佳一起来分享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坚持组织大朋友、小朋友扫街,被同伴们戏称为司令的杨堃,仍穿着刘广亚竞选T恤,兴奋地蹦跳起来。负责社交媒体宣传的中国通柳素英,带着母腹中的宝宝前来感受氛围。在北卡大学医学院工作的马晓波,几乎场场不落参加扫街,忙完10个小时的移植手术赶到庆祝会场…… 当晚,以绝对优势轻松迈入第五个任期的凯瑞市市长哈德罗·温布雷特(Harold Weinbrecht)评价说,这是“令人震惊的胜利”。 喜讯通过社交媒体扩散开来,传到了夏洛特,乃至遥远的中国。南北卡华人工商总会会长王晴在微信群留言:“今晚,北卡华人竞选从政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祝贺@Ya Liu ,你的责任感和对社区的担当成就了这次胜利。祝贺广亚的支持者,大家从自身做起,为提升华人政治影响力践行出力,赢得了这次胜利!这一刻,载入史册。” – 摘编自华人头条,卡罗莱纳站记者毛苌子报道 – 【编者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美国宪法对弹劾总统有哪些规定
罗布‧纳特尔森(Robert G. Natelson)是美国最著名的宪法学者,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他著有《初始宪法:其实际表述与含义》(The Original Constitution: What It Actually Said and Meant)等书籍。 他此前曾是一位终身宪法教授,现在是丹佛独立研究所(Independence Institute in Denver)宪法法理学高级研究员。 纳特尔森从事法学教授(宪法)23年,从而成为全美闻名的宪法专家,尤其是在美国宪法框架和采纳(framing and adop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这一块。他也给全球精英学术出版社,如《剑桥大学出版社》、《哈佛法律和公共政策期刊》、《得克萨斯法律评论》等撰稿,而他的文章和学术成果更是经常地被《耶鲁法学期刊》、《哈佛法律评论》、《密歇根法律评论》等顶尖刊物引用。 不像其他的宪法学者,只专注于法律或历史,他是两者兼修,并且精通拉丁经典(而这被视为开国时代教育的支柱),这些都是让他成为一个成功和闻名的学者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孜孜以求以使他的历史调查客观。 除了是个精英学者,更重要的,他在从事专业学术研究以前,还在两个州从事法律工作,有真实世界的第一手经验。他并为推动改进蒙大拿州的一些重要立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下关于宪法中弹劾总统是如何规定的阐述,是来自于他的观点: 有良知的美国公民都知道,弹劾任何一位总统都是令人悲伤的事情,而现在并不是许多政界人士和媒体应该热衷于此事的时候。 一些愤世嫉俗的人称,目前民主党主导的众议院针对特朗普总统的弹劾调查就是一场混战,其结果将完全由政治利益决定。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宪法和有关的判案先例对此定出了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众议院的弹劾(指控)和参议院的审判如何进行。 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明白弹劾和审判(总统)的严重性,即使法院不强制执行,他们也会坚持遵守宪法所定下的规则。 宪法的相关规则的制定是以18世纪英国的弹劾和审判制度为蓝本,这些制度大部分建立在13世纪的案例之上。自美国宪法通过以来,国会已经创造了更多的先例。宪法和判例规定了弹劾的法律程序和规则。 根据弹劾法,众议院不能仅仅因为认为总统的政策误导或有害,就引用宪法弹劾总统,参议院也不能随便引用宪法罢免总统。换句话说,他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位总统的激烈言辞,或者因为他发推特太多,或者因为某位总统还是一个普通公民的时候给了某个女人封口费,或者因为他解雇了一个他们认为不该解雇的人,或者是因为他没有像美国前185年的每一位总统一样公布他的纳税申报单,或者是因为他的政党在国会失去了一定数量的席位,而弹劾或罢免他。 他们也不能弹劾或罢免一位总统,仅仅因为他拥有在正常市场交易过程中出售给外国政府的企业股份,或者因为他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统”- 这本身就是每个现任总统的对手的悲叹。尽管德克萨斯州民主党众议员阿尔‧格林(Al Green)断言,他们可能无法以弹劾或罢免一位总统来阻止他再次当选。 德克萨斯州民主党众议员阿尔‧格林 我国不是立法机构控制行政部门的议会形式的政府。总统独立于国会。他是定期选举产生的,直接对人民负责。为了保护总统的独立性,宪法将对总统弹劾的应用范围缩小为:(1)重罪(Felony,指“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或(2)严重轻罪(High . . . Misdemeanors,有时译为“行为不当”)。 有人声称,“轻罪”(或“行为不当”)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指国会希望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们错了。如果这是真的,宪法的制定者就不会列出弹劾的理由,而是让国会选择它希望的理由。如果国会可以以任何理由弹劾和罢免总统,总统将成为首相,对其废立可以取决于立法机构的一时兴起。 历史研究表明,“严重轻罪”意味着违反受托责任,或者用开国者的话说,就是“违背信任”。 撇开法律术语上的差异不谈,违反受托责任的行为在今天与当时《宪法》通过时大致相同。受托责任是约束那些处理他人事务的人的法律义务:受托人、银行家、会计师、公司高管等等。违反受托责任包括未能提供法律要求的报告,忽视自己的工作,或工作不称职,或不诚实。 一些批评人士说,唐纳德‧川普总统违反了他的受托责任。他们声称,他对事实的表述前后不一,能力不足,并且在与乌克兰总统的电话讨论中,试图利用他的官方影响力攻击政治对手。所有这些听上去都很糟糕。 信托法(Fiduciary Law)告诉我们,在评估一个官员的行为时,我们应该参考处于类似职位的其他官员的行为。因此,在决定一个政治家的行为是否可以被弹劾时,我们必须将他的行为与其他政治家的行为进行比较。在考虑是否弹劾现任总统时,我们要考虑其他总统的行为。 令人遗憾但却是事实的是,许多人经常对真相视而不见,行事无能,利用职务之便攻击政治对手。也因此,我们更加意识到反对者对川普的指责的荒拗,仅仅是因为主流媒体和其他舆论传播者对他有不同看法。 在不同的媒体环境下,例如,肯尼迪(John F. Kennedy)曾将白宫变成了花花公子大厦; 或者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将FBI武器化;…
我的老师“足够好”,97岁获诺奖
普渡哥 普渡哥讲美国故事 每年颁发诺贝尔奖的时候,我都会在微信和微博上发一下约翰足够好(John Goodenough)教授的光辉成就,但过去每一年他都没有获奖。 下面是今年我的微信截图: 我是在美国中部时间10月8号晚上发的微信,10月9号早上收到国内很多朋友的消息说你的老师(committee member)拿奖了。一看新闻,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朋友说,足够好教授NB了,我说他一直很NB,只是今年诺贝尔奖评委开窍了。他在70年代就在锂电池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诺奖级别),但这块诺贝尔奖迟来了半个世纪。有多少人能活到97岁?但足够好教授不但活到了,还会活过100岁。 诺贝尔奖从1895年开始有,那几百号获奖的人,你能说出几个来?有多少比足够好教授的名气大? 那几百个诺贝尔奖成果,有多少个赶得上锂电池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呢?诺贝尔奖的初衷是让科学改变人类,那么有几个之前的成就比锂电池改变人类生活更多呢?大家都在看手机,不管是华为还是苹果,都是用的足够好教授的充电锂电池。 但是我觉得足够好教授没有我们那么势利,他不需要一个诺贝尔奖来证明他自己 。我跟他的交流中发现,他是我认识的几千个人中最看清人生最淡泊名利的人。他的工资不如很多正教授副教授,办公室不如很多博士后,他没有豪宅豪车,穿的衣服都是很多年前的,比楼里的扫地的大姐都要更谦卑。他说,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上帝借给我的。 他比我们任何一个年轻人都更珍惜时光。每天很早来学校,工作到傍晚,中间没有什么休息。他最近每年都会取得很突出的科研成果,在97岁的时候还是比大多数年轻的科研人员更努力更有效率。他希望改善锂电池,让电池更压缩更安全充电更快,他希望看到更多的传统污染能源被他的新电池替代(电池夜晚用风电充电,白天替代煤气发电)。 他没有小孩,但他希望别人的小孩都过得好一点。 我一直在找他的一本书,叫《见证上帝的恩典》,但到处都找不到。书中他写上帝怎样带领他去参加二战,怎样带领他去芝加哥大学重新开始学物理,怎样转向电池研究。他写了很多科研著作,但我却最希望读这本关于他的信仰历程的书。 这个书名就是他人生最好的概括吧。用他传奇的一生,见证了上帝在他身上的恩典和能力。他身上有很多标签: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四国院士,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工业最高奖日本奖获得者,锂电池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牛津大学著名教授,UT Austin主席教授。。。如果一般的科研人员拿到以上任何一个荣誉,都是非常成功,可以鼻孔朝天地走路了,但他还是跟多年前走进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一样真诚和谦卑。 如果造原子弹造核弹氢弹的人是民族脊梁,那么发明充电锂电池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替代污染能源的足够好教授就是世界脊梁。民族脊梁还可以拿国家补贴有专人司机专人照顾,而足够好教授这样的世界脊梁每天只能靠粉丝和好心的朋友们接送上下班,送饭送菜,自己的收入分给手下的科研人员当工资,没有豪宅豪车,在UT的办公室比助理教授的还要简陋。他可以成为非常富有的人,但他廉价转让锂电池专利为了让它迅速技术转化造福人类;他上过二战战场打过德国佬,虽然自己也是德国裔;他立志于为世界其他地区培养科学家,却被自己的日本门徒剽窃大量电池专利。他一生俭朴待人谦逊,没有一点锋芒,身上的大师气质却能感染每一个走近他的人。他生于20世纪初,今年97岁。 我以后要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就叫Witness to Grace. 附文一: **** 公布诺贝尔化学奖那天,自然杂志对足够好教授的专访,每个问题都让他哭笑不得。。。 From: 普渡哥 普渡哥 2019-10-10 足够好教授得诺贝尔奖那天(10/09/2019),著名的自然杂志的知名人士对足够好教授进行了采访。一个是普通人,一个是看透世界的大师,这样的对话注定会有点尴尬。 自然杂志: 今年你拿了诺贝尔奖,心情怎么样? 足够好教授: 我很感激,但我还是我。 哈哈! 自然杂志: 据我所知,你早上没有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电话,那你后来怎么收到通知的? 足够好教授: 他们没给我打电话,我在刷牙的时候,一个朋友用他手机给我看的新闻。 哈哈! 自然杂志: 那你刷完牙对此什么反应啊? 足够好教授: _ 我好像应该很高兴,但我这样的年龄,对这样的事情无感了。_ 我就好像圣经里所说的木头,枯草,残茬。 哈哈! 自然杂志: 你作为最老的诺贝尔奖得主,今年97岁。 你以前想过这一天会来到吗? 足够好教授: 没有,我觉得我太老了。 哈哈! 自然杂志: 但我听说你还在上班做科研,这是真的吗? 足够好教授:…
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得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昨天(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James Peebles教授,以表彰他 “在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 以及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chel Mayor教授和瑞士日内瓦大学兼英国剑桥大学教授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们 “发现了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他们将分享 900万瑞典克朗 (约合人民币697万元)的奖金。其中一半奖金授予James Peebles;另一半奖金由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共同分享。 三位得主(左起): 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1935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尼伯。1962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教授。 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1942年出生于瑞士洛桑。1971年获得瑞士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 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生于1966年。1995年获得瑞士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瑞士日内瓦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了两个研究。 一个是对宇宙结构和历史的新认识,一个是在太阳系外首次发现一个绕着类太阳恒星公转的行星。 **** 在过去的50年里,James Peebles对于物理宇宙学的洞见丰富了整个研究领域,并为宇宙学从猜测转变为实证科学奠定了基础。 大爆炸模型描述了宇宙在大约140亿年前温度密度极高的初始状态。从那个点开始,宇宙急速膨胀,体积变大,温度变低。 大爆炸后仅仅40万年, 宇宙变得透明,光线可以在空间中穿行。 * * 即使到了今天,大爆炸的余辉仍然以辐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宇宙的许多秘密都隐藏在其中。 James Peebles使用他的理论工具与计算,解释这些来自宇宙初期的线索,并发现新的物理过程。 他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出的理论框架,是我们当代宇宙观的基础。 研究结果让我们了解到, 只有5%的宇宙是已知的。 * * 而这5%,塑造出了恒星、行星、树木以及我们人类。剩下的95%是未知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这是对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挑战,是一个待解决的谜题。 今年的获奖者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 * * James Peebles的理论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大爆炸后宇宙如何演化,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则在寻找未知行星的过程中探索了我们的宇宙社区。 他们的发现永远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 * – 本文原发于“ 华人生活网”公众号 – 深度阅读 :…